100年前,羅素的「幸福觀」 如何撫慰現代人?

2020-12-12 新京報

羅素的幸福觀沒有抽象的哲學思考,只有深入淺出的經驗之談。正如他所說,他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去研究何為幸福,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難的普通人的身份去書寫,他謀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狀況,表達出世人謀求幸福的心聲。

2020年的今天,比之100年前的人們,我們的困惑一樣都沒少,反而加倍遞增,羅素富有實踐意義的幸福觀穿過歲月的屏障,依然擲地有聲。

撰文 | 戰宇婷

如何化解現代人的精神疲憊?

《幸福之路》,[英]羅素著,傅雷譯,上海南國出版社,1947年4月版。這是羅素《幸福之路》最早譯介入華的版本。

何為幸福?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對於伊壁鳩魯學派來說,人只有去掉靈魂中不必要的欲望,才能幸福;在斯多亞主義者看來,剎那幸福即是永遠幸福;在康德那裡,幸福是「對自己的狀態的滿足」,又與內心的道德律令息息相關;對加繆來說,幸福就像西西弗斯那永遠無法抵達的終點。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從叔本華到加繆,再到後現代的理論家們,對幸福的思考幾乎伴隨著整個西方哲學史,幸福問題是哲學家們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

羅素批判性地繼承了伊壁鳩魯、亞里斯多德等哲人的幸福思想,並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他對幸福的思考,貫穿於對政治和宗教的思考中;他對幸福的追問,也奠定了他的道德哲學體系。

羅素的幸福觀集中體現於《幸福之路》一書中,他寫下此書時,正是20世紀30年代,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儘管人們的生活早已駛離了上帝宰制的碼頭,然而,人們所謂的「幸福」還是和對上帝的信念息息相關,羅素批判壓抑人性的宗教道德準則,認為人之幸福未必與宗教信仰有關;與此同時,面對工業的發展,一戰的滿目瘡痍,羅素開始思考人之幸福的要素。羅素對幸福問題的重視,與他對宗教和政治的思考,以及他的反戰經歷緊密相關。

在羅素看來,現代人不幸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社會制度,二是個人心理。社會制度問題不是羅素幸福觀談論的重點,相反,羅素認為,人的不幸福往往來自錯誤的倫理觀、道德觀和思維習慣。羅素認為,有時壓倒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大問題,而是小情緒。現代生活節奏之快,競爭之過度,常常令人有倦怠感,除卻身體的疲憊,精神疲勞才是困擾人的主因。羅素認為,現代人的精神疲勞主要由焦慮引起,面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總是輾轉反側,殫精竭慮,陷入焦慮的漩渦,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羅素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操心已成為現代人的習性,另外,則是因為人們不願面對恐懼,直面困境。在現代人焦慮的問題上,羅素提倡一種精神自律,他認為,人們應該真正直面問題,嘗試找到解決辦法,不然就暫時放下,過多思考反而於事無補。

如果說在解決焦慮的問題上,羅素的辦法有些老生常談,那麼他對煩悶的看法則頗為深刻。在羅素看來,消極情緒不一定都是壞的,煩悶的對立面不是歡愉,而是興奮。為了緩解煩悶,人們縱情聲色,無止境地找樂子,然而,「越是隔夜過得好玩,越是明朝顯得無聊」。在羅素看來,煩悶未必不是好事,煩悶是沉靜生活的前奏,是偉大生活的標誌。

他在《幸福之路》中說,「一切偉大著作都有乏味的部分,一切偉大生活都含有乏味的努力。」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妻子的生活一成不變;康德的生活高度自律,他一生的活動空間就是自家的方圓十裡。「安靜的生活是大人物的特徵,他們的喜樂也不是外人心目中認為興奮的那種生活,一切偉大的成就必須歷經不懈的工作,其精神專注與艱難程度,使人再無心思去適應狂熱的娛樂」。面對現代人的煩悶,羅素不提倡無節制的刺激和興奮,而希望人們找到貼合興趣的事業,去尋找長久而高質量的歡愉。

對於現代人熱衷的旅行,羅素也表達了他的看法,「太多旅行,太多複雜印象,不適合年輕人,縱使他們的成長不再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產果實……不能忍受煩悶的一代,必定是渺小的一代」。羅素並非排斥消遣,但在他看來,無節制的娛樂往往會令人麻木,學會沉澱,忍耐煩悶,為生活留下一方空白的天地,才是可取的。

幸福是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平衡

羅素與第二任妻子多拉·勃拉克看孩子們嬉戲。儘管羅素大談「幸福哲學」,但他本人肆無節制的社交生活卻給多位女性帶來不幸。在他與第二任妻子多拉結婚之前,他先是勾引有夫之婦奧託琳·蜜樂兒夫人,因此拋棄了髮妻愛麗絲。在與奧託琳發生關係的同時,他又與海倫·達德利發生關係,始亂終棄,並導致後者精神失常。拋棄海倫後,他又同時分享蜜樂兒和克萊特兩位女性對自己的愛情。直到1920年,他投入了更年輕、更富有魅力的多拉·勃拉克懷抱中。但隨著多拉發現羅素私生活中越來越多不檢點之處,兩人的婚姻也迅速走向破裂。羅素不僅趁多拉不在家時與負責教導孩子的家庭女教師同床共枕,還惦記上了自己的學生皮特·斯彭斯。皮特後來擠掉多拉,成了羅素的第三任妻子。在與羅素的多年相處後,多拉如此評價自己的前夫羅素:「儘管他熱愛民眾並為他們的苦難感到痛苦,但他依舊遠離他們,因為他身上有貴族氣質,同平頭百姓缺乏聯繫……他一生中會傷害很多人,他最大的悲劇性缺點,是很少感到歉意」。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靈魂合乎完滿德性的實現活動」,在政治生活、享樂生活與沉思生活之間,他認為沉思生活才最為幸福。與亞里斯多德相比,羅素的幸福生活不是哲人的幸福,而是普羅大眾的幸福,這種幸福包含著關係性的善。對於羅素來說,幸福的秘訣是「讓興趣儘量擴大,對人對物的反應,儘量傾向於友善」。換句話說,人只有認清自我在人群中的位置,保持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平衡,自利利他,才有幸福的可能。

羅素認為,人們無法擺正自己與他人、與外界的關係,缺少自知之明,這往往成為煩惱之源。他批評了幾種類型的人,一種是罪惡感太強的人,他們是「體面的罪人」,因為害怕成為人群中的邊緣人,他們嚴格遵守清規戒律,過度自省,到頭來使生活毫無樂趣可言。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說,「在如此廣大的宇宙中,他覺得最重要的莫如自己的有德,鼓勵這種特殊的自溺,是傳統宗教所犯的最嚴重的錯誤。」羅素批判壓抑人性,有禁慾色彩的宗教道德準則。在這一點上,羅素與邊沁和西季威克是類似的。邊沁認為幸福是以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而對西季威克來說,道德準則應建立在人們追求最大快樂的基礎上。

過於苛責自己的人往往會變得不快樂,相反,過於苛責他人,也毫無幸福可言。羅素還談及一類人,那就是受虐狂。受虐狂不是苛責自己,而是苛責他人,他們往往誇大自己對他人的友善,希望自己的仁慈會贏得掌聲,一旦沒有收到他人的感激,就自怨自艾。羅素認為,自虐狂往往在單純的事情上附加了太多價值,過於高看自己的價值。然而,過於自責的人和受虐狂卻有相通之處,他們都過於在乎外界的評價。羅素認為,解決之道在於,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認識到自己的動機並不那麼捨己為人。正確估量自己,才有幸福的可能。在自我與他人、與外界的關係上,罪惡感強的人和受虐狂走到了人際關係的兩極。

人如何看待自己,決定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不僅如此,人還要面對人群,面對大眾組成的輿論。薩特說,「他人即地獄。」羅素在面對公眾輿論的問題上態度堅定,他認為,人若想得到幸福,必須設法逃避輿論的專橫。一個人在人群中顯得孤獨,未必是其本人的過錯,人不應局限於一時一地的既成觀念,也不一定要與環境相一致。因為在羅素看來,輿論的聲音未必理性,反而成為束縛人個性的桎梏,甚至成為殺人的利器。

在個體對輿論的看法上,羅素突出了環境對人之幸福的重要性,人要選擇與自己觀念大體一致的環境,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人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在面對輿論的時候,要堅守自身一方獨立的精神空間,因為「幸福的要素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源於我們自己的深邃衝動」。

幸福是人之欲求滿足的結果?

普裡莫·萊維曾說,「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遲早都會發現,完美的幸福是無法實現的。」也許,人們越是祈求完美的生活,也就離幸福越遠,相反,幸福的實現卻需要一定程度的匱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的本質與動物有著內在的連續性,匱乏是動物乃至人活動的本質特徵。正因匱乏,人才會不斷地有欲求,而幸福,某種程度上是人之欲求滿足的結果。然而,在羅素看來,當人憑藉財富毫不費力地滿足自己的欲求時,快樂也會隨之消失。

幸福,不是無事的完滿,而是拼搏後的獲得。現代生活中,競爭成為人們生存的常態,羅素並不反對人們為了幸福生活而去努力,但他反對過度競爭。在羅素看來,現代人的競爭往往不是為生存的競爭,而是為成功的競爭,而衡量成功的標準卻日益單一。當金錢取代了傳統的職業榮譽,成為衡量一切職業的成功標準時,人們生活中的其他維度都變得黯然失色。

現代性精神是一種永恆的緊急狀態,更新、更快、更好、更完美的生活是現代性的永恆追求,這意味著其間的個人永遠在追求著更高層次的「成功」,然而,「持續不斷地加速變得不可避免,結果勢必是停滯與潰敗。」羅素並不是反對競爭,而是反對人們過度競爭而喪失了工作的樂趣,一味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而忽略了對卓越的追求。面對過度競爭,羅素提倡人們走出自己狹小的天地,培養一些「無用的樂趣」,在追求世俗的成功之餘,給自己留下一方恬靜的天地。

凡事不可過度,是羅素幸福觀的一把標尺。幸福不是短暫的刺激,而是長久的樂趣,不是過度的競爭,而是對卓越的追求;幸福,是個體與他人、與環境的一種平衡狀態;幸福不在於無限的追求,而在於適度的留白。「須知參差不齊,乃是幸福本源」,幸福,需要恰到好處。

作者 | 戰宇婷

編輯 | 李陽 徐偉

校對 |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羅素《幸福之路》: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幸福之路》可以說是一部通俗的哲學名著。我看這本書的中文編者這樣形容;通俗有趣的語言是羅素的這部作品受眾極廣,從而影響深遠。羅素是個英國人,一生致力於教育、社會和哲學。而有一次我的老師也曾提到羅素先生,說他才貌並舉,數學也很有深造,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幸福?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專門探討了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和尋得幸福的可能。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英語中的happiness既有快樂也有幸福的意義,而書中所列的內容超出了快樂的範疇,多指更持久的雋永的幸福。
  • 羅素《幸福之路》: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經典實用手冊
    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他不僅在數學和哲學上成就斐然,在教育學、社會學、文學和政治學上都有建樹。這本《幸福之路》沒有哲學家深奧、思辨的幸福理念,也不是只有專家、聖人才能看得懂的哲理觀點,只有最貼近普通人如何避免恐懼、焦慮、嫉妒、厭煩各種負面情緒的對策,以及以此展開的關於個人工作、家庭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路程。
  • 羅素《幸福之路》:人生需要多一些生活的情趣
    羅素認為,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學和錯誤的生活習慣,毀掉了人們對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興致。殊不知,一切的快樂,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得以這些事物為根基。而觀念和習慣都是個人可以掌控的,通過改變這些,人們就能擁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 多次為中國發聲 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著名哲學家羅素。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那種僅憑自己的天才就可以享譽世界的人物,那伯特蘭·羅素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位。羅素的名字貫穿了整個20世紀,這一百年間,無論是在科學、文藝、哲學方面還是在社會活動領域,處處都可以看到羅素的身影。今年5月1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的紀念日。而到6月底,他訪華滿100周年。
  •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漩渦之中的人只會拼命掙扎,不會冷靜下來思考擺脫困境的最佳方法。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代奇男子——羅素,應中國學者之邀請來華進行學術訪問。一九二零年,羅素抵達中國。誰都沒有想到,羅素在中國一待就是大半年。
  • 羅素《幸福之路》(下):我們怎樣才能幸福?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的上篇探討了不幸福的原因,下篇則探討了幸福的可能。既然不幸福的因素與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有關,那麼反過來,幸福的可能也在於此,那就是不要太專注於自我。太強的自我是一座監牢,如果你想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必須從這座監牢中逃出來。
  • 閱讀羅素(2):《幸福之路》上篇
    傅雷在為《幸福之路》所寫的「譯者弁言」中認為,羅素這本小書,是人生藝術的指南,「即使在長途的跋涉奔波,憂患遍嘗之後,也不一定能嘗到甘美的果實,這果實我們稱之為人生藝術的結晶品,稱之為幸福。」 而羅素「的現實的觀點,…… 我認為正是值得我們緊緊抓握的關鍵。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我們不幸福的根源是什麼?
    在《幸福之路》的序言裡,羅素說,這本書裡沒有高深的哲理,沒有艱澀的學問,書中的內容都是他日常生活的觀察、思考和感悟。而這些東西,常會給他帶來莫大的幸福感。因此,他很想把這些感悟分享出來,給大家一些啟迪。幸福這個話題,是古往今來所有人都在關注和探討的問題。那麼,怎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呢?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 羅素如何寫作
    在一封寫給朋友的回信中羅素回答了該友人關於如何寫作的問題。青少時期的羅素便大量閱讀名家名著,針對極其優秀的作品他更是反覆朗誦;羅素說:「這對於感知文章的節奏感和形成文體風格非常有幫助」。就是在這樣的強力輸入下,他漸漸形成了對文章的審美品位。
  • 羅素經典語錄,看英國人如何揭示人生,洞悉世界!
    ——羅素(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
  • 以邏輯探求真理,以愛激勵生活|羅素逝世50周年
    但這是一次以期望開場,以雙方失望告終的旅行,羅素艱深的邏輯哲學在中國難覓知音,而中國人所希望聽到的關於民族獨立、國家政體和自由富強方面的建議,卻又收到羅素模稜兩可的答案。但其實羅素的保守與包容,正是當時急於求成的激進知識分子所應該吸取和借鑑的。關於羅素訪華的思想餘波,感興趣的讀者可移步閱讀《中國情結:羅素訪華的思想餘波丨羅素訪華100周年》。
  • 羅素訪華100周年:中國情結與思想的餘波
    湖南省長譚延闓親自出面宴請羅素、杜威和蔡元培等人,再三挽留羅素,希望他在長沙停留一周,但被羅素拒絕,他希望早點趕赴訪華的終點——北京。羅素抵京後,於11月7日在北京大學作了第一次「哲學問題」的講座。此後,羅素陸續發表了系列演講,包括「心之分析」「物之分析」「數理邏輯」「社會結構學」等,通常稱之為羅素在華「五大演講」。
  • 英國院校已100%接受託福,包括羅素集團
    【好消息:100%英國院校認可託福,包括羅素集團】據《2020年英國本科申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申請英國大學本科的中國學生達2.4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3%,英國成為中國留學生首選國家目前託福考試被全部英國院校包括羅素集團大學認可,用託福去英國成為了考生的熱門選擇之一。據@TOEFL託福考試官方社區最新消息,10月中旬即將開放2021年託福考位,有留學意向的同學可以提前關注相關信息。
  • 圖文:美國女影星蕾妮·羅素25年前的裸照曝光
    中新網香港11月24日消息:現年46歲、曾在《贖金風暴》、《天羅地網》等影片中有上佳表現的美國女影星蕾妮·羅素(Rene Russo)在25年前尚未成名時所拍的裸照,最近被一名攝影師拿出來出書。但蕾妮非但不生氣,反而大聲道謝。
  • 羅素:自動且毫不費力地愛許多人,是幸福最大的來源
    他一生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與普及化,曾著 《幸福之路》,書中未使用淵博和徵引和高深的哲理,只是整理 一些樸素的意見,觀察一些可增加幸福的經驗, 希望沉溺於憂鬱之苦的人可以找到他們的病案和 逃避 的秘訣。羅素認為「過多的道德束縛是人類不幸的根源」,因此自我沉溺和自我審視會源源不斷地向內輸送消極情緒,而將熱情和精力向外投射,就會找到快樂。
  • 羅素:兩個人太獨立,在一起難幸福
    用哲學家羅素的話說就是,因世界觀、生活方式的不認同,兩個強勢的人無法獲得幸福。 而賀涵和唐晶最後的關係,像極了羅素描述中「無法幸福」的狀態。 同時,我們也知道,賀涵和羅子君一開始是互看不爽的死對頭,賀涵嫌棄羅子君家庭主婦沒追求,羅子君嫌棄賀涵生活挑剔太做作。明明是互相看不上,最後反而成了對方心心掛念的人。
  • 羅素:激情澎湃的一生
    在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回顧過去100年來學術思想的變化,有兩個人物顯得特別突出。一個人物是愛因斯坦,另一個人物便是羅素。作為本世紀廣為人知、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羅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變了西方哲學進程的哲學家。
  • 羅素說:「如果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是中國」,你怎麼看?
    ——羅素 這是一段出自羅素的《中國問題》一書中所說的話。 其實,羅素身上還有許多的頭銜標籤,如:哲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於數學家等等,其涉及的領域諸多。 100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新青年》就曾為他專門辦過一個號,可見其學術地位非同一般。
  • 學會理性面對人生——讀《羅素談人的理性》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劉小兵在《羅素談人的理性》一書中,羅素將看似高深的哲學原理,與現實生活相融合,理性又不失熱忱地告誡我們應如何客觀清醒的看待人生,特別是有關「幸福」及「中國未來」話題的闡釋,讀來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