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訪華100周年:中國情結與思想的餘波

2020-12-26 新京報

撰文|黃兆慧

羅素的訪華歷程

1920年6月30日,羅素訪問蘇俄結束後返回英國,在他的巴特西公寓,從一大堆信件中發現了一封來自中國講座協會(主要發起人是梁啓超和蔡元培)的講學邀請信,希望他到北京大學擔任訪問講師,為期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羅素對西方文明感到失望,而歷經一個多月的蘇俄之行,也使他對新興社會主義的幻想破滅。正是在這樣心境下,羅素希望到中國去尋找新的希望。1920年10月12日,羅素應尚志學會、北京大學、新學會、中國公學等機構邀請,偕他的情人勃拉克(Dora Black)乘「波多」號輪船抵達上海,開始了為期十個月的中國之行。

在羅素抵滬那天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並無人來接船,致使羅素懷疑邀請他來華講學是不是一個玩笑,後來證實原來是接待員把輪船到達的時間弄錯了。次日,江蘇教育總會等七個團體在上海舉行了歡迎羅素的晚宴,羅素在宴會上發表了簡短的英文演講。演講的內容被翻譯刊登在《申報》上,這篇被翻譯的演講內容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不過羅素本人似乎沒有為爭論而分心,幾天後他應邀到杭州遊玩。在遊覽西湖過程中,轎夫們抬著羅素在崎嶇的山路中穿行,雖然辛苦,但轎夫們卻有說有笑似乎沒有憂愁。羅素對中國人的這種性格和人生態度大為讚賞,他在《中國問題》和《自傳》中都提及了這件事情。但魯迅對此不以為然:「至於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讚美中國人,則也許有別的意思罷。」在魯迅看來,中國人的這種性格是要不得的,它造成了中國自古以來無數的人吃人的「人肉盛宴」,這種性格和人生態度必須由青年們去打破。

羅素從杭州回到上海,再從上海經南京逆流而上到達長沙。他在長沙連續作了四次關於「布爾什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在訪華前,羅素曾在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做過調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希望借鑑蘇聯模式,他們滿懷期待羅素為他們指點迷津。然而羅素在演講中卻批評了布爾什維克,這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如毛澤東、陳獨秀、陳望道等等)大失所望。湖南省長譚延闓親自出面宴請羅素、杜威和蔡元培等人,再三挽留羅素,希望他在長沙停留一周,但被羅素拒絕,他希望早點趕赴訪華的終點——北京。

羅素抵京後,於11月7日在北京大學作了第一次「哲學問題」的講座。此後,羅素陸續發表了系列演講,包括「心之分析」「物之分析」「數理邏輯」「社會結構學」等,通常稱之為羅素在華「五大演講」。可能因為演講內容太專業化和技術化,羅素的「五大演講」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以致許多學者認為,羅素的思想並未被中國新知識分子所接受,也未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

羅素感受到了中國學生的冷淡,他到中國的熱情也逐漸消退了,一切就像例行公事那樣按部就班。這種熱情在羅素一次生病後被徹底澆滅了。羅素赴河北保定的育德中學進行演講。在這次演講會上,羅素為了保持一貫的紳士風度,拒絕穿外套,他因此受了風寒,之後感染急性肺炎,病情危重。這個病折磨了羅素三個月,他深感疲憊,歸心似箭。養病期間又得知勃拉克已有身孕,羅素毅然決定返回英國。

1921年7月6日,羅素在教育部會場作了題為「中國到自由之路」的臨別贈言。羅素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為中國未來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就當時的中國而言,有兩件事實必須提出:第一,將西方文化全盤照搬到中國並不合適;第二,中國以往的文化也不適合於當時的需要,應當進行徹底改造。羅素希望中國人既不要盲從西方文明,也不要原封不動地沿襲中國固有傳統。他相信將來中國一定能像過去一樣,對世界文明作出特殊的貢獻。

五天之後,羅素正式與中國告別,結束了他這段頗為曲折的中國之行。

1920年,羅素偕第二任妻子多拉·布萊克來華講學。圖為羅素(前排右一)與中國學者的合影。

羅素演講的兩次風波

關於「保存國粹」的辯論

羅素在中國的第一次演講,就引起了中國知識界的辯論。1920年10月13日,羅素在歡迎晚宴上作了簡短的演講,次日《申報》便刊登了羅素演講內容,新聞的副標題是《羅博士言中國宜保存固有國粹》。報導後不久,此文便遭至一些知識分子的詰難。周作人在《晨報》上發表了《羅素與國粹》一文,直接點名批評羅素的觀點,他認為羅素勸中國人要保存國粹,這是很要不得的,因為中國傳統的壞處遠比好處多,中國人又特別容易自大。

在同一期《晨報》上,還刊登了F.L支持羅素觀點的文章《改造社會與保存國粹》,與周作人針鋒相對。該文認為保存國粹與改造社會並不矛盾,中國人不僅應該保存本國國粹,還應保存他國國粹,這一道理也適用於其他的國家。

對羅素的質疑傳播開來後,張申府立即致信給《時事新報》,認為《申報》斷章取義,報導的內容與羅素原意相去甚遠。羅素的意思是要國人有創造的精神,應警惕西方近代資本主義造成的不良後果,像中國傳統藝術一類的好東西應當保留,而以「保存國粹」歸納羅素的演講,極容易誤導大眾。張申府的辯解,暫時平息了羅素關於中國問題的看法所引起的爭論,但羅素對中國問題態度在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尤其是主張激烈革新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

關於「社會主義的論戰」

羅素在上海的第一次演講,已經引起了一些知識分子的不滿,而他在長沙關於「布爾什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傳播開來後,直接引發了那場著名的關於「社會主義的論戰」。

此次論戰的導火索是張東蓀發表的《由內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訓》一文。張東蓀陪羅素在湖南演講後返回上海,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此文,他認為發現「中國的唯一病症就是貧乏,中國真窮到極點了」,根本「沒有談論什麼主義的資格,沒有採取什麼主義的餘地」。張東蓀援引羅素的觀點,認為只有在中國發展實業、增加「富力」才是解決落後局面的根本之道。

對張東蓀所說的「教訓」,陳望道、江春、邵力子等在《覺悟》上發文給予回擊。陳望道發表《評東蓀君的<又一教訓>》,直接駁斥張東蓀的觀點。江春發表《張東蓀現原形》,他先貶損了張東蓀一番,然後抓住張東蓀提出的「人的生活」觀點進行批判。邵力子批評張東蓀,質問他談社會主義與發展實業是否不可兼容、「人的生活」究竟如何解釋。

張東蓀不甘示弱,他發表《大家須切記羅素先生給我們的忠告》,對陳望道、江春等進行回擊。經過幾番論戰後,陳獨秀終於忍不住了,分别致信羅素和張東蓀,讓他們直陳在中國施行社會主義的態度。在給羅素的信中,陳獨秀想讓羅素聲明在中國「不必提倡社會主義」是否是羅素本人的觀點。從現存文獻中,未找到羅素的答覆。

陳獨秀與張東蓀對中國是否實行社會主義的觀點,進行了幾個回合的辯論,然而陳獨秀對張東蓀的回答始終不滿意。經過這次論戰,張東蓀漸漸遠離了社會主義陣營,他在《現在與將來》一文中,仍然援引羅素的觀點,認為當時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必然不會有好結果,應當首先「發展實業」和創辦教育。雖然支持社會主義者的矛頭直指張東蓀,但他們實質上是對羅素不滿。袁振英連續發表《批評羅素論蘇維埃俄羅斯》與《羅素——一個失望的遊客》,表達對羅素的失望之感。

勃拉克在中國的院子裡為羅素拍照。

在此次論戰後,許多中國社會主義者與羅素分道揚鑣,他們不再相信羅素,反而更加堅定了走「以俄為師」的道路。

羅素與中國思想家

在訪華前後,羅素與當時中國的許多思想家產生了交集。

在中國宣傳推廣羅素思想的學者,當首推張申府。張申府最初了解羅素,是在北大藏書樓閱讀了那本《我們的外界知識》一書,這本書讓張申府愛不釋手,並由此對羅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說「羅素」這個中譯名,便是由張申府翻譯而來。在羅素來華之前,張申府就各處搜集羅素的文章和著作,並譯成中文發表在報刊雜誌上。此外,他依靠自己掌握的材料編了一個「羅素著作目錄」,收羅了當時所知的羅素的全部著作。連羅素都感慨:「他對我的所有著作知道的比我還清楚得多。」在哲學上,張申府企圖把孔子、列寧和羅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的哲學體系,但他終究沒有實現。

張東蓀對羅素的態度,經歷了從「十二分」崇拜到比較失望的轉變。張東蓀服膺於羅素基爾特社會主義的社會改良思想,為此他與陳望道、李達、陳獨秀等馬克思主義者發生過一場關於「社會主義的論戰」。羅素從上海到長沙的演講活動,張東蓀基本都參與其中,他對羅素也都是贊成的。但在羅素髮表了那篇離華演說《中國的到自由之路》後,張東蓀對羅素的態度開始轉變了。羅素離華半個月後,張東蓀在《時事新報》評論欄寫了一篇《後言》,稱羅素的「臨別贈言」與其以往的主張多有矛盾之處,並毫不客氣地說:「羅素自己之思想尚未確定,何能指導吾人?」

1920年,羅素(左二)與張申府等人在北京的合影。

胡適對羅素訪華的態度,較為消極,甚至還有點牴觸。在梁啓超邀趙元任擔任羅素的隨行翻譯時,胡適就曾勸阻趙元任,讓其不要被人利用。胡適在日記中只提到過幾次見羅素的情形,並且他從未參加過羅素的演講。他說:「羅素的演講,我因病中不曾去聽,後來我病癒時,他又病了,故至今不曾聽過。今日最後的一次,乃竟無緣,可惜。」與其說是無緣,不如說是他有意為之。胡適當時主要接待他的美國導師杜威訪華,當得知梁啓超等人邀請羅素來華時,他很可能心存芥蒂,因為這會極大影響杜威的關注度。此外,胡適熟知西方哲學,但他提倡的是實用主義,他對羅素抽象的邏輯分析方法持批判態度,這個邏輯分析方法無法像科學方法那樣應用到人生問題上。

毛澤東與羅素有過直接接觸,羅素在長沙連續作了四次「布爾什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毛澤東受長沙《大公報》的委託擔任演講的記錄員之一。毛澤東對羅素的政治思想是比較了解的,他在致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說:「我於羅素講演後,曾和蔭柏、禮容等有極詳之辯論,我對於羅素的主張,有兩句評語:就是『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毛澤東說他贊成羅素的共產主義主張,但對羅素所採用的漸進的、改良的、教育的方法,毛澤東認為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

在所有追捧羅素的人中,徐志摩恐怕是最瘋狂的那個。徐志摩原本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經濟學碩士,他讀了羅素的著作並被羅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毅然放棄讀博深造的機會,決心到英國去從師羅素。可等他到達英國,羅素卻踏上了訪華旅程。沒有追上羅素的腳步,徐志摩便進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但他此時的興趣轉向了文學,迷戀上新詩。徐志摩雖然沒有成為羅素的入室弟子,在思想上深受羅素的影響。他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後,人們在緬懷他時,還對徐志摩沒能師從羅素感到遺憾——要不然他肯定會成為羅素在中國的得意門生。

在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那裡,羅素就是他所接受的「西方資源」之一。王小波多次引用羅素的「不計成敗利鈍地追求客觀真理」,來表達他的「崇智」立場。他吸收了羅素的哲學、數學、邏輯、社會評論等觀點,以自由思想貫徹文學創作,抨擊非理性和思想束縛。

《中國問題》,[英]伯特蘭·羅素著,田瑞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9月版。

羅素訪華回國一年之後,出版了《中國問題》(1922年)一書。在《中國問題》的開篇,羅素指出了當時中國存在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問題主要歸結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問題最為重要。如果文化問題能夠解決,那麼經濟或政治上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在羅素看來,要理解中國問題,首先就應當了解中國的歷史。羅素對19世紀以前中國的主要朝代以及主流文化進行了梳理。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按照以往的歷史延續下去可能並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然而,當西方資本主義迫切需要打開市場以獲取大量金錢時,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因此,分析中國問題時也要考察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

當時,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一方面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另一方面又極端貧窮、實力孱弱。因此,分析中國的內部問題也相當重要。羅素認為,雖然中國在政治上無能、經濟上落後,但是它的文化卻值得重視。羅素對中國文化不吝溢美之詞,他認為中國的文化已經延續了數千年,如果它能被全世界所採納,那世界肯定會比當時更加和平幸福。

羅素對於中國的未來保持著充足的信心,主要是因為「少年中國」(Young China)的崛起——這些在國內或國外接受過現代教育的新青年,是中國最有希望的未來。除了中國本身之外,與中國關係最重要的國家不是西方列強,而是日本。因此,羅素在書中用了較多篇幅介紹日本的歷史以及中日關係的發展歷程。在羅素看來,當時中國最需要警惕的是野心勃勃的日本,而歷史也如羅素所料。

分析完中國與諸列強的關係,羅素回到了文化問題上,他詳細對比了中西文明:「我們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解釋。」羅素認為應將二者融合起來,以此促進世界文明的進步。對中西文化比較後,羅素進一步從中國人的性格、中國的高等教育以及中國的工業等三個內部條件分析了中國問題。最後,羅素為中國的未來提出了三點建議:一、建立有序的政府;二、獨立發展工業;三、發展教育。羅素看到了當時古老中國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但他也相信中國人能夠立足於自身的文化,同時融合西方的長處,以實現獨立和富強。

近一百年之後,當我們再重新閱讀羅素這本著作,並將其與中國這一百年來的發展歷程進行對比,我們會驚嘆於這位西方大哲對中國問題的把握之準、分析之精與專研之深。雖然羅素在書中論述的種種問題已成歷史,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對中西文明的比較、中國未來道路的建議,仍然值得我們一讀。

羅素是站在世界歷史的角度來寫《中國問題》的,他一再強調當時中國只是在政治和經濟上落後於西方,中國文化卻有它的長處。他說:「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當其他民族只顧及到數十年的近憂之時,中國則已想到幾個世紀之後的遠慮」,「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篤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民族」。由此可見,羅素不僅指出了中國的問題,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優勢。

羅素思想的餘波

有學者認為,雖然當時羅素訪華舉世矚目,但他終究沒有成為現代中國思想舞臺上的主角,沒有成為影響中國現代歷史進程的關鍵思想家。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羅素在中國的演講主要是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哲學,當時的中國確實鮮有人能理解。然而,他對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流行的「清華學派」身上,其代表人物有金嶽霖、馮友蘭、張申府、張蔭麟、張岱年、沈有鼎等。「清華學派」以提倡新實在論著稱,而新實在論正是摩爾、羅素在西方引領的一種哲學思潮。在金嶽霖、馮友蘭、張申府、張岱年等哲學家的著作中,都明確提到了他們同羅素哲學之間的理論淵源。由此而言,中國現代哲學的興起,與羅素哲學密切相關。

不只是哲學上,羅素有關教育、婚姻道德的論述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陸續被翻譯到中國,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引起過不少討論,這為中國的新式教育、新式婚姻提供了參考和借鑑。羅素思想在近現代中國,留下了獨特的歷史印記。

作者 | 黃兆慧

編輯 | 李陽 董牧孜 徐偉 安也

校對 | 盧茜

相關焦點

  • 以邏輯探求真理,以愛激勵生活|羅素逝世50周年
    撰文|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對大多數人而言,羅素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的名篇《我為什麼而活著》被選入中國語文課本,他的許多關於人生哲理和幸福生活的散文,也頗受大眾歡迎。可以說,羅素極其成功地將學術成就與社會責任、知識關懷與社會關懷融為一體。他在1920年10月受邀訪問中國,並在中國停留了近十個月。身處內憂外患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對羅素的到來寄予厚望,希望能從這位西方大哲口中找到改造中國之良策。
  •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上世紀20年代,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喜歡邀請世界名人前來講學,曾先後邀請過羅素與愛因斯坦。羅素訪華1920年,剛剛結束訪問蘇聯的羅素,接到北京大學的邀請函,此前曾讀過《老子》和《莊子》的羅素,想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於是決定訪華,情人多拉·勃拉克陪同。
  • 上世紀20年代,羅素和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上個世紀的中國,清政府末期的統治政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這個時候其實外人所處的視角更能看到中國的真相,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大哲學家羅素和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分別來到過中國,對中國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 「羅素、邏輯與哲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受「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為了紀念羅素訪華及北大講演一百周年而舉辦的「羅素、邏輯與哲學」國際研討會於2020年11月7日舉行。由於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本次研討會以在線形式進行並同時在學術志、嗶哩嗶哩平臺直播。來自加拿大、美國、德國和中國的十餘位學者受邀參會,圍繞羅素對邏輯與哲學的貢獻、羅素與中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多次為中國發聲 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著名哲學家羅素。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那種僅憑自己的天才就可以享譽世界的人物,那伯特蘭·羅素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位。羅素的名字貫穿了整個20世紀,這一百年間,無論是在科學、文藝、哲學方面還是在社會活動領域,處處都可以看到羅素的身影。今年5月1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的紀念日。而到6月底,他訪華滿100周年。
  • 王小波離世二十周年祭——《餘波未了》
    「餘波未了」 是這本書的名字,也是我在臺北的咖啡館的名字。這間位於臺北羅斯福路三段128巷9號的咖啡館是2015年2月12日開業的,而「餘波未了」這個名字是2012年就想好的,那一年是小波離世十五周年,當時就想用「餘波未了」作為書名出一本書,和現在的動機一樣。只是書名想好了卻因為敬畏遲遲不敢動筆,就這樣一晃竟然五年又過去了。
  • 羅素:黑格爾對中國的唯一了解,就是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家
    ——羅素訪華講學100周年
  • 羅素說:「如果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是中國」,你怎麼看?
    ——羅素 這是一段出自羅素的《中國問題》一書中所說的話。 其實,羅素身上還有許多的頭銜標籤,如:哲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於數學家等等,其涉及的領域諸多。 100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新青年》就曾為他專門辦過一個號,可見其學術地位非同一般。
  • 羅素眼裡的中國人:驕傲到不肯打仗,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100年前,在中國的學術界,羅素名聲遠超如今,與愛因斯坦屬於一個級別。在研究哲學過程中,羅素很早就接觸到了中國文化,中國經典著作《老子》和《莊子》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920年,剛剛結束訪問蘇聯的羅素,接到北京大學梁啓超邀請講學的電報,原本對中國很感興趣的羅素,於是決定帶著情人多拉·勃拉克一起訪華。
  • 1920年,羅素來中國遇到種種尷尬事,卻留下諸多發自肺腑的建議
    請知名學者訪華,不僅費用高昂,而且南北各地巡迴講演,組織工作繁重,需要眾多資源,這就決定了,必須要有跨團體、跨區域、跨學界、跨思想界的大合作。1919年杜威來華,起初是應胡適等弟子之邀,但他抵達後,北大的預算卻出現了嚴重缺口,事先承諾的酬金,一時無法籌措。
  • 餘波:從優秀運動員到「優秀教練員」
    他從小就展現出不一樣的田徑運動天賦,初中曾多次獲得犍為縣及樂山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100米、200米短跑冠軍。1993年至2001年在四川省田徑專業隊訓練,期間多次在省級田徑比賽中獲獎,在國家級賽事中也取得了不錯的名次,1997年獲得國家健將級運動員稱號。
  • 羅素:激情澎湃的一生
    在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回顧過去100年來學術思想的變化,有兩個人物顯得特別突出。一個人物是愛因斯坦,另一個人物便是羅素。作為本世紀廣為人知、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羅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變了西方哲學進程的哲學家。
  • 導演羅素兄弟發文感謝中國粉絲
    羅素兄弟慶祝《復仇者聯盟4》上映一周年1905電影網訊4月24日是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一周年的紀念日,導演羅素兄弟(安東尼·羅素與喬·羅素)特地在社交平臺發文並曬出首映禮照片,慶祝電影周年紀念日,並感謝中國觀眾對於漫威電影的支持。
  •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漩渦之中的人只會拼命掙扎,不會冷靜下來思考擺脫困境的最佳方法。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代奇男子——羅素,應中國學者之邀請來華進行學術訪問。一九二零年,羅素抵達中國。誰都沒有想到,羅素在中國一待就是大半年。
  • 紀念西布朗訪華40周年,中國球迷團啟程訪英
    1978年,西布朗光榮地成為了首支訪問新中國的五大聯賽球隊,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香港,與中國國家隊和4支地方隊連戰5場,吸引了約30萬人現場觀戰。少年時代的賴國傳也因此與西布朗結下了不解之緣。(西布朗老闆賴國傳)2016年夏天,賴國傳領導的中國財團完成了對西布朗母公司的收購,使燈籠褲成為了英超首支由中資控股的球隊。新時代的西布朗,正與賴先生參與控股的棕櫚股份一道,為中國足球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 卓越的羅素,充滿悲劇
    尤其是,他能夠用最新的史料證據,對哲學家生活中鮮為人知的經歷給予高度關注,並對我們以往形成的對哲學家思想和形象的理解提出挑戰。這些在蒙克的新著《羅素傳》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這本書中,羅素的形象陡然從高大的思想家地位墜落到了連普通人都不如的地步,羅素的性格表現出的冷酷、仇恨和不安使得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在我們的心中黯然失色,以至於該書出版後引起了英國羅素學會和羅素基金會的強烈不滿。但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表明的,他的目的並非從負面展現人物,「羅素具有許多令我欽佩的品質:例如,他智慧超群,哲學思想明晰而嚴謹,致力於推動社會正義和國際和平。
  • 英國院校已100%接受託福,包括羅素集團
    【好消息:100%英國院校認可託福,包括羅素集團】據《2020年英國本科申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申請英國大學本科的中國學生達2.4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3%,英國成為中國留學生首選國家目前託福考試被全部英國院校包括羅素集團大學認可,用託福去英國成為了考生的熱門選擇之一。據@TOEFL託福考試官方社區最新消息,10月中旬即將開放2021年託福考位,有留學意向的同學可以提前關注相關信息。
  • 100年前,羅素的「幸福觀」 如何撫慰現代人?
    2020年的今天,比之100年前的人們,我們的困惑一樣都沒少,反而加倍遞增,羅素富有實踐意義的幸福觀穿過歲月的屏障,依然擲地有聲。撰文 | 戰宇婷如何化解現代人的精神疲憊?羅素批判性地繼承了伊壁鳩魯、亞里斯多德等哲人的幸福思想,並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他對幸福的思考,貫穿於對政治和宗教的思考中;他對幸福的追問,也奠定了他的道德哲學體系。羅素的幸福觀集中體現於《幸福之路》一書中,他寫下此書時,正是20世紀30年代,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
  • 英國哲學家羅素評價:漢字有三大「缺陷」,這些你認可嗎?
    但英國的哲學家羅素卻說,漢字其實有三個缺點,他為何這樣說?三個缺點又是什麼?羅素是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等,他的學識受到了無數業界人士的稱讚。羅素曾在中國呆過一年,他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做了充分的了解和精闢的分析,於是出版了《中國問題》一書,將他對中國的各種問題的思考做了全面的論述。
  • 羅素1922:中國文化正在發生急遽的變化
    八十三年之後,我們所目睹、所參與、所熱愛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呢?眼光敏銳、胸中有丘豁的人來到一個新的城市或國家,很快就可以看出隱藏在這個城市或國家表面下層的「骨骼」,像X光的照射。這種照射,反而是一輩子生活在其中的人往往看不見的,因為他身在其中。   羅素(一八七二─一九七零)在一九二零年到北大擔任客座教授,一年後離開,隔年寫成「中國問題」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