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為中國發聲 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著名哲學家羅素。

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那種僅憑自己的天才就可以享譽世界的人物,那伯特蘭·羅素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位。羅素的名字貫穿了整個20世紀,這一百年間,無論是在科學、文藝、哲學方面還是在社會活動領域,處處都可以看到羅素的身影。今年5月1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的紀念日。而到6月底,他訪華滿100周年。他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

他活躍在人類歷史的每個角落

事實上,人們很難用傳統的眼光看待這樣一位在各方面都有突出貢獻的天才,羅素以《數學原理》奠定了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的偏偏是和數理邏輯毫不相關的諾貝爾文學獎;而如果說羅素是一位文學家,在獲獎時,其名下甚至沒有一部像樣的文學著作,使羅素獲得這一國際獎項的作品《婚姻與道德》更是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著作,稱其為社會學或者哲學著作更為合適;羅素是一位哲學家,他是現代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是與那些沉浸在書齋裡的沉思者們不同,羅素又十分關注社會現實,從年輕時,羅素就對反戰活動與和平事業有著極大的熱情,他曾經參與調查甘迺迪被刺殺的案子,甚至還組織民間法庭來揭露美軍在越南戰場上的罪行。

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沒有一個身份能夠概括出羅素的一生,他同歷史上所有天才一樣,其發展態勢是「球形」的,在這世界上,仿佛同時存在著許多個羅素,他們活躍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角落,從多個側面託起了20世紀人類的精神世界。有人說「羅素活得很長,做了很多事」,這句話精確地形容了羅素的一生,羅素享壽近百年,在長達一個世紀的人生旅途中,他改變著這個世界。

《中國問題》,[英]伯特蘭·羅素著,田瑞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9月版

他曾多次在國際社會為中國發聲

在中國,人們對羅素這個名字並不感到陌生,他的《西方哲學史》等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書人,而即便是那些沒有讀過羅素著作的人們,也多多少少會對其有所耳聞。很多人都是從王小波的著作中第一次知道羅素這個名字,這位被萬千讀者深深喜愛的作家崇拜羅素幾乎著了魔,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常常直接引用羅素的話,有時候甚至會覺得王小波離開了羅素就很難張口。而近年來,羅素的文章《我為什麼而活著》還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也讓更多人在少年時就接觸到了這個偉大的靈魂。

而羅素的中國情緣遠遠不止這麼簡單,早在1920年代,羅素就曾經訪問中國,並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中國問題》,其中很多關於中國未來如何發展的設想,在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有意義的。

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羅素的名字就已經被介紹到中國來了,在新文化運動的重鎮《新青年》上,有關羅素的翻譯和論文有著很高的出鏡率,《新青年》第8卷第2期還專門用一整期來刊發羅素的文章,並在封面上使用了羅素的頭像。一時間,青年人之間掀起了一場讀羅素、學習羅素的熱潮,當時在北大有一次民意測驗,讓同學們選出國外最偉大的思想家,結果羅素名列第三。中國的讀者也並非是葉公好龍式的追捧羅素,由於羅素的著作深深觸動了剛剛被啟蒙了的中國青年的內心,很多人對羅素的研讀不僅是一種知識層面的學習,更有著生存論的味道,這讓羅素感動不已,他曾經盛讚將自己的著作介紹給中國青年們的譯者,稱其「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1920年,羅素登上了前往中國的郵輪,促使他進行這次遙遠的旅行的,是其在一戰之後對西方世界的反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羅素在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的邀請函之後,才會欣然規往,羅素稱自己到中國是為了「尋求新的希望」。不過現實和理想總是有些差距的,羅素的郵輪在中國靠岸之後,這位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卻遭遇了一系列的尷尬。當羅素到達上海時,負責接站並擔任翻譯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卻尚在奔往上海的路上,這讓羅素的中國之行一開始就遭到了冷遇,而在當時中國正在激變的社會語境下,羅素的一些觀點也遭到了質疑。儘管如此,羅素對自己的中國之行還是頗為愉快的,他從自己想像中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之間的差異裡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羅素此行之後,曾經聲稱「我願為中國人竭盡微誠」,羅素這樣說,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羅素曾經多次在國際社會上為中國人民發聲,他有一句話擲地有聲:「假如早一點善待新中國,世界局勢當已經好轉」。

羅素(左二)與勃拉克在中國公學前合影。

羅素(前排左二)與趙元任(後排右一)等人合影。

他的一生被三種強烈的激情支配

羅素一生都在探討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什麼是幸福」。

王小波喜歡羅素,尤其喜歡羅素的兩句話,第一句是「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第二句則是「人人都希求幸福」。雖然並不共處於一個時空,但是王小波真可以說是羅素的知己,他一眼就看出了羅素在哲學家、文學家、數學家、社會活動家背後的共同指向,即尋找幸福。

羅素在自傳中寫到「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但即使是這樣,羅素也覺得「它值得活」,並憧憬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羅素的三種「激情」實際上都與幸福有關,這種幸福並不僅僅與個人有關,更與全人類緊緊相連,羅素試圖通過自己在多方面的努力來為在20世紀飽經創傷的人們找尋一種新生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當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這位沒有什麼文學作品面世的球形天才時,才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議,因為羅素所做的一切實際上就是在完成自己心中最偉大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的題目就叫作「理想」。

羅素對幸福的見解簡單而又深邃,他不喜歡長篇大論,而是在簡短精要的幾句話之間就將追尋幸福的途徑說得明明白白。羅素不愧是位智者,早在幾十年前,他已經看到了當下我們所面臨著的生活困境。

羅素說:「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要消除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羅素說:「學會接受平靜、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羅素說:「不能忍受煩悶的一代,必定是渺小的一代。」

羅素甚至對大家都喜歡的旅行持保留意見:「太多旅行,太多複雜印象,不適合年輕人,縱使他們的成長不再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產果實。」

這正是我們當下所面臨著的光景,過分關注自我和過分關心物質已經讓人們的精神走向了退步,而隨著現代性的進展,時間在加速、生活在加速,這使我們無暇靜下心來仔細思索我們來到這世界上是為了什麼。而羅素的意義正在於此,他時刻提醒著人們要不斷反思,要正視自己當下的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尋找真正的幸福,做真正的人。

羅素晚年曾受邀準備再訪華,但卻因為年事已高未能成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知道如果這位大師再度來到自己深愛著的這片土地,看到自己為之呼籲奔走的新中國正在蓬勃發展,會不會再寫出一部有關中國的新著作呢?(文\吳辰)

人物檔案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多次為中國發聲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中國問題》,[英]伯特蘭·羅素著,田瑞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9月版 他曾多次在國際社會為中國發聲在中國,人們對羅素這個名字並不感到陌生,他的《西方哲學史》等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書人,而即便是那些沒有讀過羅素著作的人們,也多多少少會對其有所耳聞
  • 閱讀羅素(2):《幸福之路》上篇
    美國《時代周刊》讚譽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是現代的聖經」,因為「羅素是我們時代的聖人。」傅雷先生也是中國文化界的一位聖人,他為真理和正義而殉道,為尊嚴而捨生取義。這樣兩位聖人的著作,顯然值得拜讀。傅雷在為《幸福之路》所寫的「譯者弁言」中認為,羅素這本小書,是人生藝術的指南,「即使在長途的跋涉奔波,憂患遍嘗之後,也不一定能嘗到甘美的果實,這果實我們稱之為人生藝術的結晶品,稱之為幸福。」 而羅素「的現實的觀點,…… 我認為正是值得我們緊緊抓握的關鍵。
  • 羅素:激情澎湃的一生
    羅素不僅看問題眼光犀利,分析透徹,而且文筆流暢明白,總是以淺顯的文字講出新穎獨到的見解。他那部有名的《西方哲學史》,自1945年初版以來一直是一部暢銷書,是大多數人了解西方哲學的首選讀物。在羅素身上最為可貴之處還在於他不是學院派的書齋式學者,而是一個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關心人類前途,為了人類幸福和生存進行不懈奮鬥的社會活動家。
  • 羅素《幸福之路》: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經典實用手冊
    動物不知道何為焦慮?它們沒有複雜的七情六慾,最簡單的食物充足,不生病,就是最快樂的事情。人類,享有世界最頂端的食物鏈權利,卻時刻充滿困惑和挑戰。這一切的情緒變化來自高級物種所具有的情感特徵。伯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他不僅在數學和哲學上成就斐然,在教育學、社會學、文學和政治學上都有建樹。
  • 羅素《幸福之路》: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幸福之路》可以說是一部通俗的哲學名著。我看這本書的中文編者這樣形容;通俗有趣的語言是羅素的這部作品受眾極廣,從而影響深遠。羅素是個英國人,一生致力於教育、社會和哲學。而有一次我的老師也曾提到羅素先生,說他才貌並舉,數學也很有深造,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 以邏輯探求真理,以愛激勵生活|羅素逝世50周年
    撰文|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對大多數人而言,羅素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的名篇《我為什麼而活著》被選入中國語文課本,他的許多關於人生哲理和幸福生活的散文,也頗受大眾歡迎。但這是一次以期望開場,以雙方失望告終的旅行,羅素艱深的邏輯哲學在中國難覓知音,而中國人所希望聽到的關於民族獨立、國家政體和自由富強方面的建議,卻又收到羅素模稜兩可的答案。但其實羅素的保守與包容,正是當時急於求成的激進知識分子所應該吸取和借鑑的。關於羅素訪華的思想餘波,感興趣的讀者可移步閱讀《中國情結:羅素訪華的思想餘波丨羅素訪華100周年》。
  • 100年前,羅素的「幸福觀」 如何撫慰現代人?
    羅素的幸福觀沒有抽象的哲學思考,只有深入淺出的經驗之談。正如他所說,他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去研究何為幸福,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難的普通人的身份去書寫,他謀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狀況,表達出世人謀求幸福的心聲。
  • 富時羅素刪除8家中企股票,中國金融安全如何維護?中紀委發聲! | 每...
    富時羅素刪除8家中企股票,中國金融安全如何維護?中紀委發聲!在跟蹤全球指數和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被動基金中,40%以富時羅素指數為基準。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朱孟楠向記者介紹,在投資理財中,投資者面臨兩種基本的投資策略: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其中被動投資策略是指以長期收益和有限管理為出發點來購買投資品種,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分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試圖複製指數的表現。
  •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幸福?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專門探討了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和尋得幸福的可能。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英語中的happiness既有快樂也有幸福的意義,而書中所列的內容超出了快樂的範疇,多指更持久的雋永的幸福。
  • 羅素《幸福之路》(下):我們怎樣才能幸福?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的上篇探討了不幸福的原因,下篇則探討了幸福的可能。既然不幸福的因素與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有關,那麼反過來,幸福的可能也在於此,那就是不要太專注於自我。太強的自我是一座監牢,如果你想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必須從這座監牢中逃出來。
  • 羅素《幸福之路》:人生需要多一些生活的情趣
    01 找到不快樂的原因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種,羅素將其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社會制度;第二種是個人心理。當然,個人心理也是社會制度的產物。羅素認為,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學和錯誤的生活習慣,毀掉了人們對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興致。殊不知,一切的快樂,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得以這些事物為根基。而觀念和習慣都是個人可以掌控的,通過改變這些,人們就能擁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 卓越的羅素,充滿悲劇
    然而,對許多對羅素抱有欽佩之情的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挑戰是去理解上述品質是如何與下述特點共生共存的:他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令人恐懼的冷酷,他內心深處潛伏著令人心神不安的可怕仇恨。」這些在外人看來令人欽佩的品質與他內心深處的不安特點之間的衝突,使得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以往記憶中截然不同的羅素形象。
  • 富時羅素刪除8家中企股票,中國金融安全如何維護?中紀委發聲!
    在跟蹤全球指數和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被動基金中,40%以富時羅素指數為基準。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朱孟楠向記者介紹,在投資理財中,投資者面臨兩種基本的投資策略: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其中被動投資策略是指以長期收益和有限管理為出發點來購買投資品種,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分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試圖複製指數的表現。
  • 羅素訪華100周年:中國情結與思想的餘波
    在魯迅看來,中國人的這種性格是要不得的,它造成了中國自古以來無數的人吃人的「人肉盛宴」,這種性格和人生態度必須由青年們去打破。羅素從杭州回到上海,再從上海經南京逆流而上到達長沙。他在長沙連續作了四次關於「布爾什維克與世界政治」的演講。在訪華前,羅素曾在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做過調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希望借鑑蘇聯模式,他們滿懷期待羅素為他們指點迷津。
  • 羅素的一生及我最愛讀的《西方哲學史》
    羅素2歲喪母,4歲喪父,於1970年逝世,享年98歲。羅素一生先後七次陷入情網,並先後同其中的五位結婚。1948年,即78歲時,在去挪威的特隆赫姆作講演「防止戰爭」的途中飛機失事,身穿笨重大衣遊泳十分鐘後得救,應該是其一生之中的重要傳奇經歷之一。羅素一生進過兩次監獄。
  • 耿曉峰羅素外租中甲發揮亮眼,河北華夏幸福官方發文點讚
    在昨晚的中甲聯賽中,呼和浩特中優2-1爆冷擊敗了北京人和,在比賽中,他們的主力門將前河北華夏幸福的耿曉峰表現非常出色,奉獻多次神級撲救幫助球隊最終獲勝並拿下了新賽季的第一場勝利。賽後呼和浩特官方發微博對耿曉峰的出色發揮給與肯定。今天上午,租借耿曉峰到中甲的中超河北華夏幸福也通過官方渠道對其進行了讚揚,並稱其為新球隊的定海神針。
  • 羅素說:「如果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是中國」,你怎麼看?
    其實,羅素身上還有許多的頭銜標籤,如:哲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於數學家等等,其涉及的領域諸多。 100年前,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新青年》就曾為他專門辦過一個號,可見其學術地位非同一般。
  • 【閱獨】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
    【編者按】近幾周一直在分享關於理察·耶茨的書評,昨日聽聞他的譯者孫仲旭因自殺去世,同時他也是《麥田裡的守望者》《1984》《門薩的娼妓》《復活節遊行》等名作的譯者。特分享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以作悼念,生活充斥著美好,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去發現。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 羅素晚年終其一生留給世人2點感悟
    羅素在被問到關於自己的一生,以及一生的感悟,羅素只說了2點:其一 關乎智慧其二 關乎道德「有關智慧,我想對他們說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這是我想說的關於智慧的一點。我想對他們說的有關道德的一點,十分簡單,我要說: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
  • 諾貝爾獎得主羅素:是童年時期的孤獨,成就了後來的我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文|諸神的恩寵本周,我們將共讀羅素的代表作《幸福之路》。想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對這本書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開始閱讀《幸福之路》前,我想和大家先聊聊羅素其人。事業上,羅素獲得了巨大成功,而婚姻上,他走得並不順利。羅素一生結過四次婚,擁有數不清的情人。在情感世界裡,他始終像個飢餓的孩子,一路追尋愛情,只為擺脫孤獨。1894年,羅素戀愛了。他的意中人,是比他大5歲的美國平民女孩愛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