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專門探討了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和尋得幸福的可能。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英語中的happiness既有快樂也有幸福的意義,而書中所列的內容超出了快樂的範疇,多指更持久的雋永的幸福。
羅素認為,幸福,不是一種很容易獲得的狀態,雖然有少部分幸運兒天生就有幸福的條件,但多數人還是要自己去尋找,通過調整自身來獲得幸福。
因此這本書名字直接的含義是「徵服幸福」,譯者依從符合中文的習慣譯為《幸福之路》。
雖然羅素肯定了現代人不容易幸福的現狀,但他堅定地認為,人是有獲得幸福的可能的。
而獲得幸福的前提,是了解不幸福的原因。
這裡專門梳理《幸福之路》的上篇,即對不幸福的分析,而下篇——如何獲得幸福,則在下一篇文章裡探討。
羅素給出了8種不幸福的原因,在我看來,可以大體歸於兩類。
不幸福的原因:太在意別人
不幸福的一個大的原因是太拿別人當回事,過於重視外界、他人產生的影響與結果。
羅素給出的不幸福的理由中,有三種可以歸於此,分別是:競爭、嫉妒和過於害怕輿論。
先說說競爭。
羅素說的競爭不是商業方面的競爭或者成績的比拼,而是一種爭強好勝的人生態度。
有一類人,他的幸福感來自凡是非要別人強,哪怕讀書也是用來誇口之用。
生活裡有很多人看似博學,但實際上僅知道皮毛,讀書被用來當做吹噓的材料。
這類人的快樂不來自於讀了一本書本身,而是讀過之後可以跟人家吹牛。
如果他遇見了一個人正好也讀過那本書,而且理解得比他還透徹,那他讀書的快樂就蕩然無存。
有的有錢人,喜好收集字畫。不是因為欣賞,而是享受佔有了這些字畫而讓其他人無法佔有的快感。
對成功的渴望也有部分是這類因素,很多人渴望成功不是成功本身帶來的成就感,而是跟沒成功的其他人相比帶來的優越感。
不能否認,有時候這類人也會在比別人優越的時候體會到某種幸福,然而這種「成功」只是暫時的,而且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如果犧牲了其他的一切去追求成功,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比較是沒有極限的,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最富有的人,最有權勢的人,也不敢保證自己永遠處於財富、權力的巔峰,被別人超越是遲早的事情。
因此羅素說,「過於重視競爭的成功,把它當作幸福的主源:這就種下了煩惱之根。」
如果比不過他人,人會嫉妒,這是不幸福的另一種因素。
「用比較的觀念去思考,是一個致命的習慣。」
嫉妒的產生,有一部分是因為喜歡競爭,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不自信。
沒有孔雀會嫉妒別的孔雀的尾巴,因為每一隻孔雀都認為自己的尾巴才是最美麗的。
針對這一點,羅素開出的藥方是擴張自己的心,學會超越自我,由超越自我而自由自在,像宇宙一樣的無掛無礙。
過於「在意別人」的另一種表現是害怕輿論,也就是我們說的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
很多人一直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想起在外刊上看過一篇文章,博洛尼·威爾是一個澳大利亞的護士,進行了多年的病人臨終護理。
當她問她的病人們最後悔的是什麼,或者重新一次會做出什麼不同的時候,博洛尼注意到病人說的最多的一個答案是,沒有足夠的勇氣過一個我想要的人生,而是一直活在別人對我的期待中。
不幸福的原因:太在意自己
太在意自己倒不是說自私,而是過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過於看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太在意自己的表現是茫然、無聊、疲勞、負罪感、被虐狂。
有的人陷入一種茫然而彷徨的情緒,羅素形容為拜倫式的憂鬱。用中國的古詩詞形容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每日無事可做顧影自憐。
對此,羅素的建議是,行動起來,找個工作,去搬磚,去端盤子……讓體力勞動佔據了全部精力,自然藥到病除。
無聊也是過於關注自己的一種衍生品。
無聊本質上是渴望發生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愉快的事情,不愉快的也可以,只要讓人興奮即可。
實際上,人生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瀟灑呢?
即使人生跌宕起伏的偉人,在世界掀起了巨浪,他的人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書齋裡或者隱退之後過著平靜的生活。
要知道平淡才是人生的常態。
「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應該自幼培養。」
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賴於恬靜,因為唯有在恬靜的空氣中,真正的歡樂才能常住。
無聊的另一個極端是疲勞。
人們常說「身心俱疲」,就是說疲勞來自兩方面: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
身體上的疲勞,是過於繁重的工作,例如無休止地加班,毫無自己的休息時間。
雖然繁忙可部分歸因於公司硬性要求不得不從,也有部分可以歸因為過高估計自己的重要而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繁忙。
地球離開誰都一樣轉,不需要讓自己太拼命。
胡思亂想,猶豫,擔憂,焦慮,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疲勞。
一句話,就是想得太多。
「遲疑不決最折磨人,也最於事無補。」
過多的思考除了猶豫,徒增煩惱外,沒有任何益處。
羅素建議在適當的時間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時候胡思亂想。
對自己最猶豫不決或者最擔憂的事情,找一個安靜的整塊的時間,一次性想清楚後果,自己猶豫的是什麼,擔憂的是什麼,之後,就去行動。
很多時候猶豫、擔憂、焦慮本身就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為幸福的阻礙。
負罪感很多時候源自於兒時的陰影。
有著強烈負罪感的人,很多時候下意識裡對自己某種行為感到不安。
知乎上看到一位老師講了自己學生的故事。
這個學生很瘦,對吃飯似乎有著很強烈的牴觸,問及原因才知,兒時一次嘴裡嚼著東西說話,被父親諷刺「你怎麼跟個大媽一樣。」
自此以後,她吃飯就有了陰影,似乎吃飯成了某種不對的事情。
羅素沒有建議這類人去看心理醫生,他堅信這是可以自愈的。
自愈的藥方,就是堅定自己的信念。
當童年不合時宜的陰影萌生的時候,要堅決撲滅,反覆強調自己所堅持的東西,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打敗童年的陰影。
最後一種阻礙幸福的元素是被虐狂,被虐狂的表現是過於高估自己的價值。
這既體現在對別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不滿,也體現在過多期待別人對自己的注意。
例如慈善家對被捐贈者的不夠感恩行為不滿,例如政客對民眾不理解自己的好意而不滿等等。
更常見的,是高估自己對別人的影響。
有一個性格非常好的朋友,工作中特別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同事的不高興。
有一天她覺得得罪了部門經理,因為後者在走廊見到她招呼都不打就匆匆而過。
可憐的女孩戰戰兢兢了一整天,快下班了才得知,部門經理是因為自己家裡的一點私事而不開心。
這個女孩活的很累,她就是人們常說的「討好型」性格。
而實際上,她對別人的影響遠沒有她以為的大。
對於這種病症,羅素開出的藥方是四條忠告:
1. 你的動機並不常常像你想像的那樣無私。
所以即使不被理解,也完全不需要因此而不滿或沮喪。
2.不要過高估計自己。
3.別人不會像你自己那樣注意你自己。
4.不要以為很多人在留意你,要明白,別人想到你的時間,沒有你想到自己的時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