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你為什麼不快樂?

2020-12-12 騰訊網

讀經典文字,聽世界名著

動物只要不患病,便是幸福快樂了。人呢,本來也應該這樣,但在現代世界上卻並非如此,至少有許許多多人是不幸福的。如果你自己不幸福,你或許就會承認,自己在這一方面並不是個例外。如果你是幸福的,那麼請自問一下,你的朋友中又有幾個是幸福的?

在你對自己的朋友做了回顧以後,你可以教自己學習觀察人的情緒的藝術;使自己更善於感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們的各種情緒。

布萊克說:

我見過的一張張臉上

顯出斑斑懦弱,點點哀怨

儘管不幸的形式有各種各樣,但是你不難發現處處都會遇到它。現在我們假定你在最典型、最摩登的大都市紐約城裡。上班時間你站在一條繁忙的大街上,或是周末站在通衢大道上,或是晚上去出席一場舞會;你把自我從心靈裡完全排除,讓周圍陌生人的個性一一進入你的眼底。你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群體都有各自的煩惱。在趕著上班的人流裡,你會看到焦慮不安,精神過度集中,消化不良,那種除了生存鬥爭對一切缺乏興趣的態度,遊戲娛樂興致殆盡,以及對人類同伴的冷漠無情。

這種不幸的根源,部分在於社會制度,部分在於個人的心理——當然,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制度的產物。為促進人的幸福而在社會制度方面需要進行的改革,我以前已有著述。

一個男人或女人,在此時此地,在這社會中,怎麼獲得個人幸福呢?

我認為,這種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對世界的錯誤看法,錯誤的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所引起,結果導致了對那些可能獲得的事物的天然熱情和追求欲望的喪失,而這些事物,正是人和動物的一切幸福、快樂最終有賴於它們的。這些事物的獲得本在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因而提出這樣一些轉變方法,只要我們有一般的好運道,便能通過這些轉變得到幸福。

我生來並不幸福。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聖歌是:「對塵世覺得厭倦,我肩頭重負罪孽。」我五歲時,曾這麼想過,要是我活到七十歲,那我到現在才忍受了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覺得在我面前的漫長的厭煩、無聊生涯簡直難以忍受。到了青春期,我痛恨生活;一直在自殺的道路上徘徊,而我之所以終於沒有自盡,只是因為想多學些數學。

現在,相反的,我熱愛生活;幾乎可以這麼說,隨著歲月一年一年的流逝,我對生活更加熱愛了。這一方面是由於我發現了什麼是我最想得到的東西,而且逐漸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一方面是因為我成功地摒棄了某些原先嚮往的目標——例如關於各種事物的確切的知識獲得——因為實際上不可能得到它們。

但在很大程度上則是由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像別的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也有過這麼一種習慣,反省自己的罪過、愚行和缺點。我在自己眼中——無疑自以為是公正的——是一個可憐的怪人。後來,漸漸地,我學會了對自己及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加關心,我把自己的注意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去:如世界大事,各種學科的知識,我所喜愛的人等。

對那些自我專注過於嚴重,用其他方法治療均無效果的人來說,通向幸福的惟一道路是對客觀知識的追求。

自我專注有多種形式。其中最普通的有罪人、自戀者和誇大狂三種。

罵人是邪惡的;飲酒是邪惡的;做生意的精明是邪惡的;而首先,性是邪惡的。當然,他並沒有禁止自己去享受這些快樂,但是這一切在他思想中都受到了毒化,他感到自己由此而墮落了。他全副身心去追求的一種快樂,是受到母親的親切撫愛,他在兒童時代的這一經歷至今依然記得。這種快樂如今再也享受不到了,他便覺得一切都無所謂;既然他總是要犯罪的,乾脆深陷到罪惡中去吧。

自戀,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習慣的犯罪意識的反面;它包括對自我的羨慕和希望被人羨慕的習慣。當然,某種程度的自戀是正常的,也不必為之哀嘆;只是在發展過頭時,才成了一種邪惡。

有許多女人,尤其是富裕階層的女人,她們身上愛的感受能力已經完全乾涸了,取而代之的是這麼一種強烈的願望,即所有的男人都應該愛她們。當這種女人確信某一個男人愛她時,她便覺得他對自己不再有用了。男人方面也有這種情況,不過為數要少一些;典型的一個例子便是《危險的私通》中的主角。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那些小說家身上,他們的小說總是把自己作為理想的英雄。任何勞動的真正的成功有賴於對這一勞動的對象的真正興趣。那些成功的政治家們的最終悲劇就在於,他們原先對社區活動和主張措施等的興趣,逐漸為自戀情緒所替代。

一個只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是不值得稱讚的,人們不會這樣去看待他。

誇大狂與自戀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希望自己有權勢威嚴而不是可愛媚人,企求為人所畏懼而不是為其所愛。許多瘋子和歷史上的多數偉人均屬這一類型。

權欲同虛榮心一樣,是正常人性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有在它極度膨脹,或是與不真實的現實感連在一起時,才變得令人可嘆。這時候,它就會使一個人不幸福,或是顯得愚笨,甚至兩者兼而有之。

很顯然,不幸福的心理原因有多種多樣。但是它們都有某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幸福的人,由於在青年時期被剝奪了某些正常的滿足,於是就把這種滿足看得比其他方面的滿足更重要,一生只朝著這一方面孜孜追求,他僅僅對成功、而不是對那些與此相關的活動,給予更多的、不恰當的重視。

今天,另外一種現象發展得很普通——一個人可能覺得自己徹底失敗了,於是他不尋求任何形式的滿足,只求消遣娛樂、湮沒無聞。他便成了「快活」的愛好者。這即是說,他減少了自己的活力以使生活容易忍受。例如,酗酒就是一種暫時的自殺,它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消極的,不過是不幸的短暫中止而已。

自戀者和誇大狂相信幸福是能夠得到的,儘管他們可能採取錯誤的手段提取它,但是尋求精神麻醉的人,無論以哪種方式,他已失去了希望,只求湮沒無聞。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他的第一點是,幸福是值得去爭取的。不幸的人,同失眠的人一樣,總是對此表示自豪。或許這種自豪同丟了尾巴的狐狸的態度一樣。如果是這樣,治療的方法是向他們指出,怎樣去長出一條新的尾巴來。

我想,很少有人在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後,再去存心選擇不幸之路的。我不否認這類人的存在,但是肯定為數不多,不會形成氣候。因此我假定,讀者諸君是寧願幸福而不願不幸福的。我是否能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我不能肯定,但至少我的努力是不會有害處的。

相關焦點

  •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幸福?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專門探討了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和尋得幸福的可能。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英語中的happiness既有快樂也有幸福的意義,而書中所列的內容超出了快樂的範疇,多指更持久的雋永的幸福。
  • 人為什麼活著,羅素是這樣回答的,你認為對嗎?
    《人為什麼活著》是伯特蘭·羅素在自傳中寫的一篇序言,這篇文章曾經被收錄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和人教版8年級語文課本。可見這篇的文章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為了能讓大家更好的地品讀這篇文章。小編先給大家介紹的羅素的基本情況。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我們不幸福的根源是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在本書的第一章裡,羅素就跟我們一起探討了人不幸福的根源。第一章裡,羅素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他們不那麼全神貫注,就像那些不自己開車的人一樣,他們就會流露出難以名狀的厭煩和些許不滿。」這段話很值得深思。生活中,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我們每天都被各種碎片化信息包圍。
  • 品味羅素的快樂哲學:《幸福之路》-01
    寫在前面:是人就會有不快樂,我也一樣。我逃避孤獨、悲傷的方法之一是讀書,當我讀書的時候,會忘掉不快,變得淡泊而寧靜。尤其是閱讀一些與哲學和思考相關的書籍,更容易讓人無喜無悲,甚或充滿激情,比如,去閱讀尼採,又比如,閱讀羅素,再比如,品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
  •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
    鳳凰讀書計劃·耳畔書香 經典文學,你不能只是路過 羅素(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 羅素《幸福之路》:人生需要多一些生活的情趣
    讓你的興趣儘可能廣泛,讓你對人和物的反應儘可能友善。01 找到不快樂的原因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種,羅素將其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社會制度;第二種是個人心理。羅素更願意讓讀者相信,不論用何種論據,理性絕不會阻止快樂;不但如此,且要深信凡是真誠把自己的哀傷歸咎於自己的宇宙觀的人,都犯了倒果為因的毛病。人之所以會產生空虛之感,是因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被滿足。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生活的物質條件越好,幸福感反而越少。
  • 閱讀羅素(2):《幸福之路》上篇
    」歸納起來,羅素的初衷就是「因為相信不少煩惱的人憑著適當的努力可以變得幸福,所以我才寫下這本書。」在「上篇:不幸福的原因」中,羅素首先探討的是「什麼使人不快樂?」他一就說:「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便快樂了。
  • 品味羅素:我為什麼活著?
    種種體驗必然讓我們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痛苦、酸甜苦辣……這種種感受才真的令人著迷,而快樂就在這過程之中。當我離去的一刻,我不會像保爾柯察金那樣,但我會告訴自己,我真的好好感受了,好好的體驗了,生命的確是一段有趣而美妙,充滿了各種各樣滋味的旅程。
  •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維基百科》)()()羅素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君子,卓越的活力,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 【閱獨】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
    特分享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以作悼念,生活充斥著美好,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去發現。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學點哲學,羅素認為,哲學至少有兩種重要作用
    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我們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大哲學家羅素的一本小書:《羅素思想小品》。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哲學中,羅素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那本經典的《西方哲學簡史》,可以說是我們了解西方哲學的一本必經典。
  • 懷特海、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師徒三人行
    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尋找有經驗的人或者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來協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但實際上這個世界是沒有真正的專家的,因為所有的專家所知道的也只是一個概率,他只能告訴你這個概率是多少或者鼓勵你去選擇大概率的方向,像哲學一樣不確定,當一個人面對著許多專家也無法決斷的問題或者怎樣去嘗試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也許最好的方法就是擲硬幣。
  • 為什麼結婚?羅素: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情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孤寂
    所以,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戀愛?為什麼要結婚?愛情的目的又是什麼?或者愛情需要目的嗎?《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本期《心理學簡報》將與各位讀者們一起探討愛情的話題,思考人為什麼要戀愛、結婚。在本文中,我們將總結「為什麼會結婚」的心理學調查結果,並參考哲學家羅素關於愛情的哲學觀,為讀者們淺析愛情的目的。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老年羅素羅素一生七次戀愛、五次婚姻,終生反戰,是一個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勤學不倦,著書不斷。羅素文集羅素經典名言:1、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4、人的真實生活不在於穿衣吃飯,而在藝術、思想和愛,在於美的創造和瞑想以及對於世界的合乎科學的了解。5、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動和智慧指導的。6、人類一切的活動都發生於兩個來源:衝動與願望。
  • 人為什麼活著?羅素的三個理由,成了藍湛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人,答案簡單又複雜。說其簡單,是因為有一部分人覺得「我就是為自己活著,隨心所欲地活著就可以了」;說其複雜,因為這個問題讓許多人感到困擾和茫然,得上升到哲學高度去思考,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其實,羅素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試著發表一些短篇小說,卻尷尬地遭到冷遇,甚至連一向崇拜他的那些人也不欣賞這些「純文學」作品。不過,任何讀者只要試著讀下去,就會發現羅素那些「非虛構類」暢銷作品中獨特的「文字魅力」:很多時候,他不是講故事,也沒有詩歌,卻能打動你,激勵你,引你深思,讓你愛不釋手。
  • 你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你想的太多了
    每天都生活在為了理想和夢想奮鬥的路上,所以你是快樂的。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怎麼都不會快樂呢?我有同事就是這樣子,下雨天了,擔心顧客不願意出門,貨賣不出去,晴天了,又擔心不是雙休日,顧客會減少,有節假日了,又抱怨為什麼節假日自己那麼忙,看看人家,都有節假日,所以,心情經常不美麗。
  • 諾貝爾獎得主羅素:是童年時期的孤獨,成就了後來的我
    為了排遣寂寞,羅素常去花園玩耍。和大自然的接觸中,他的智慧也被一點點開啟。後來羅素回憶說,小時候他經常會想,自己的父母究竟是怎樣的人。因為太孤獨,他總愛思考深刻的問題。而思考問題本身,帶給了他極大的快樂。孩子天性都愛自由,而祖父母家的規矩特別多,這讓年幼的羅素倍感壓抑。
  • 學會理性面對人生——讀《羅素談人的理性》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劉小兵在《羅素談人的理性》一書中,羅素將看似高深的哲學原理,與現實生活相融合,理性又不失熱忱地告誡我們應如何客觀清醒的看待人生,特別是有關「幸福」及「中國未來」話題的闡釋,讀來倍感親切
  • 經典說說|羅素經典語錄,羅素名言名句警句大全
    —— 羅素2、很多事、經歷了、才明白、風一場。誰也不是誰的誰、誰也成不了誰的誰。唯一成為永恆的真理是、照顧好自己、別渴望別人。3、勇敢的做自己,不要為任何人而改變。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最差的你,也不配擁有最好的你。至於未來會怎樣,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先變成更喜歡的自己,路還長,天總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