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羅素四十八歲時,寫出了《幸福之路》。三十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幸福之路》的序言裡,羅素說,這本書裡沒有高深的哲理,沒有艱澀的學問,書中的內容都是他日常生活的觀察、思考和感悟。而這些東西,常會給他帶來莫大的幸福感。因此,他很想把這些感悟分享出來,給大家一些啟迪。
幸福這個話題,是古往今來所有人都在關注和探討的問題。那麼,怎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呢?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對此,我聽過最經典的答案,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說法。他認為,人的幸福說到底就是身體無病痛,靈魂無困擾。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所以,身體無病痛這一條,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再看靈魂的無困擾,這一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實現。
人人都嚮往幸福,但客觀地說,大部分人都過得不幸福。為什麼會這樣?在本書的第一章裡,羅素就跟我們一起探討了人不幸福的根源。
第一章裡,羅素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他們不那麼全神貫注,就像那些不自己開車的人一樣,他們就會流露出難以名狀的厭煩和些許不滿。」
這段話很值得深思。生活中,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我們每天都被各種碎片化信息包圍。而這些碎片化信息,常常分散我們的精力,幹擾我們的心智,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
同時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專注力,碎片化信息卻嚴重破壞了我們的專注力。換句話說,當我們不能全神貫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焦慮就產生了,人就不會幸福。
羅素說這段話時,是在九十年前。而直到今天,這段話也依然適用。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流理論」。這個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來的。
所謂的心流,是指一個人完全沉浸於當下,心無旁騖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心理狀態。正在經歷心流的人,內心一片寧靜,他會忘記時間的流逝,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即便發生八級地震,他也不會有任何感覺。此時,他心裡會湧出巨大的幸福感。
羅素所說的人不能全身心去做一件事,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其實正是從反面應證了心流理論。
緊接著,羅素總結出人們生活不幸福的兩大根源,一是社會制度,二是心理狀態。而在他看來,後者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前者決定的。
這段話很抽象,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和人之間會互相影響,由此會發生連鎖反應。這個很好理解,比如說,前段時間上熱搜的名媛拼團事件。那些所謂的名媛,表面看是愛慕虛榮,實際上反映了消費主義對普通人心靈的腐蝕。用拼團方式來享受奢侈服務,是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裡的具體反映。在很多人眼中,誰有錢誰就牛。這種畸形的價值觀,會引發名媛拼團等各種奇葩現象。
書中,羅素還通過深度自我解剖來跟大家分享,他是怎樣從一個不快樂的人變成快樂的人的。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講過,羅素兩三歲時,父母就雙亡了,由於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從小就比較悲觀主義,性格比較自閉。
那麼,羅素是怎麼從自閉狀態走出來的呢?
書中寫道:「我有對自己的過錯愚蠢和缺點進行反省的習慣,我認為我自己是一個可憐的怪人,漸漸地,我學會了不太在乎自己和自己的缺點,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比如世界形勢知識的各個分支,以及我抱有好感的人。」
可以看到,羅素在最痛苦的時候,開始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最終他找到了人生方向,這也成了他的幸福之源。
我們也可以把羅素的這段話延展一下。就是說,一個性格比較內向封閉的人,如果想要真正幸福,就一定要從自我的小世界走出來,去接觸更廣大、更真實的世界。這樣一來,他才有可能從真實的世界中獲得幸福。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我們腦子裡所想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只有我們真正能觸碰到的東西,才能讓我們身心愉悅。
打個比方,今天你特別想吃蛋糕,但光有這個想法,並不能讓你快樂。它不僅沒有辦法快樂,還可能會讓你因為吃不到蛋糕而倍感痛苦。但如果你想吃蛋糕的時候,立刻就行動起來,去買一塊蛋糕,然後吃到嘴裡。那麼,在把蛋糕吃到嘴裡那一刻,你就滿足了自己頭腦中的想法。這種幸福感才是真真實實的。也就是說,很多東西不能光靠腦子空想,而是要去行動,只有行動,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
隨後,羅素又對「自我沉溺」這個話題進行深刻分析。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太沉溺於自己的小世界時,他很有可能會發展成三類人。
第一類是畏罪狂。所謂畏罪狂,是指不斷悔恨自己所犯的過錯,同時,又不斷繼續犯同樣的錯誤,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第二類是自戀狂,第三類是自大狂。後面這兩類人都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解釋了。
現實生活中,這三類人無處不在。羅素認為,畏罪狂、自戀狂和自大狂的根源,都是因為這個人太沉溺於自己的小世界了,格局不夠大。
羅素認為,不快樂的人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在小時候被剝奪了一些正常需求的人。因此,這類人長大後會習慣性地悲觀、消極。
羅素說的這一點,和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習得性無助」是一個意思。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從而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
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歷經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長期遭受打擊後,他的自我評價會很低。這時候,他內心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可能和他的早期經歷有關。也許,他在原生家庭裡受過一些傷害,當這個人還沒有覺醒,沒有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深刻反思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帶著消極的想法去考慮問題。而人帶著消極的想法做事時,很可能會不斷走厄運。
相反,當一個人有意識地去自我反思時,他就很有可能會掐斷這個厄運的源頭,改變自己的思想,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
好,以上就是本書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儘管羅素沒有明確地說出來,但我們仍可以從第一章的字裡行間得到一個清晰的信息,那就是,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內心不寧靜。
本書第二章的標題,叫「論拜倫式的痛苦」。初看這個標題,可能搞不明白它的意思。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拜倫,是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詩人。這個人,有三個特點:第一他是個大才子,詩寫得非常好;第二,他長得非常帥,是名副其實的美男子;第三,他是個瘸子。大家想像一下,一個人長得很帥很有才,同時身體又有殘疾,那麼這個人的內心一定很不平衡、很痛苦。
「拜倫式的痛苦」,從我的角度來理解,就是指我們普通人因為無法跨越理想和現實之間鴻溝而產生的心靈痛苦。
這一章裡,羅素引用了拜倫說過的一句話。拜倫說,「我寧可作為一個人而死,也不願意當個動物而生。」這和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個意思。這是一種典型的理想主義。
之後,羅素又引用了《傳道書》裡的一些觀點。《傳道書》是基督教書籍,它的內容主要出自《聖經舊約》。《傳道書》認為,人生是虛無的,但如果人有一個信仰,那他的人生就會變得充滿意義。
羅素是無神論者,他並不認同《傳道書》裡所宣揚的內容。他認為,悲觀主義的人主動把自己和人類世界隔離了。而事實上,人是群居動物,人具有社會性。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快樂,一定要與他人打交道,與他人建立深度合作。在人與人的合作中,能夠產生真實的聯繫,人的存在感和社會價值也會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以上,是本書第二章的內容。今天,給大家介紹了本書前兩章的內容,下一篇文章,我們將一起共讀本書的第三章至第五章。我們下次見。
備註:以上內容為諸神的恩寵的講課稿。
【今日互動】
你認為自己的生活幸福嗎?你覺得幸福的生活有標準嗎?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