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嫌疑最大的人,往往不是真兇?比如《竇娥冤》裡的竇娥?

2020-12-18 蔚藍ben

什麼是嫌疑? 就是被懷疑有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什麼是嫌疑最大?就是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最大。這是一種根據表面現象主觀臆斷或推理猜測,缺乏必要的證據,是不能被用來認定真正的犯罪行為實施者的。加之,真正的犯罪行為實施者,為逃避懲罰,往往要通過偽裝和掩蓋來減少被懷疑,要讓周圍的人覺得他行使犯罪行為的可能性為零或最小,所以就會讓局外人或平常人產生錯覺:真兇往往嫌疑最小,而嫌疑最大的往往不是真兇。但偵查破案不能光憑臆想和猜測,也不能只看表面現象,還要通過搜尋、發掘和查找證據來認定真正的犯罪行為實施者。

《竇娥冤》中的竇娥,由於被奸人陷害,致使整個案件從表面看她有作案動機、行為和造成的後果,被官府認定為嫌疑最大,而後她為了不連累婆婆,形成了自認行兇殺人的口供,被官府草率認定為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後被處以斬刑。整個案件凸顯中國古代司法體系的弊端:落後的偵查手段、重口供輕證據的辦案態度、荒謬的庭審過程、官員的貪贓枉法和急功近利的政績表現,造就了這一冤假錯案,毫無正義可言。

這種官員,就像滿清四大譴責小說劉鶚的《老殘遊記》中描寫的一樣:為了營造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臆測斷案,枉殺無辜,殺民如殺賊,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小說中一名叫玉賢的官員為了名,就是明知自己辦錯了案冤枉了人,但還是說出:「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為了飛黃騰達,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令人髮指。

所有國家、任何朝代,都會盡力減少冤案發生,尤其是命案。這個不僅是現代法治社會才有的理念,而是貫穿中國歷史的基本公道人心。《晉書·元帝紀》曰:「其有政績可述,刑獄得中,人無怨訟,久而日新」,在歷代統治者心中,無冤少怨都是重要的政績。

相關焦點

  • 《竇娥冤》的「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人
    而關漢卿的創作的《竇娥冤》,其文學價值、美學價值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超過了莎士比亞的作品。《竇娥冤》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朝陽人。從連雲港市市政府所在地開車去連雲港港口,沿港城大道東行,港城大道的朝陽段路南,座東面西是「東海孝婦祠」,祠裡供奉著《漢書.於定國傳》所載的「東海孝婦」漢代民女周青,周青成家後夫亡子夭,但她賢惠厚道,全力侍奉婆母十多年。荒年時,婆母不忍連累兒媳自縊身亡,小姑子不明就理,狀告母親被周青毒死。太守不聽於定國忠言將周青判斬。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竇娥冤》中竇娥的毒舌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悲劇之一,著名學者王國維說「《竇娥冤》 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直到今天,「竇娥」經常成為一個含冤受屈的代名詞,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有冤屈,往往會說「我就是竇娥啊!」或者說「我比竇娥還冤吶」。那麼,竇娥為什麼會含冤受屈?
  • 千古奇案「竇娥冤」,臨死前發下3條毒誓,竇娥真的冤嗎?
    《竇娥冤》中竇娥到底冤不冤枉,為什麼?竇娥當然冤,竇娥的冤,有悲慘的身世、有涼薄的人情、有現實的社會,是多方面原因集中起來的結果。《竇娥冤》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故事內容。
  • 【歷史文化】東海孝婦與《竇娥冤》
    人們對這個竇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動人故事的原型就是漢代東海郡(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東海孝婦」。郯城縣為春秋時期古郯國屬地,國君郯子就是「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的主人公。秦漢之際,郯城是東海郡的治所,孝婦的故事就發生在今縣城東5公裡處的葛莊村一帶。
  • 《竇娥冤》之蔡婆婆:這個放高利貸的女人值得竇娥保護嗎
    讀元曲家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你最討厭誰?是流氓無產者加無賴狠毒的張驢兒,還是收錢瞎斷案還自詡有本事的官員桃杌?是賣了幼女追求功名的竇天章,還是不僅賴帳還想殺人的賽盧醫?好風覺得這些人固然可恨,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畢竟是少之又少的,只有蔡婆婆這個看似受害者的女人不僅可恨,而且廣泛地存在於不同的時代,就是現在蔡婆婆們的舞臺也很大。這篇文章好風想扒一扒這個放高利貸的女人——《竇娥冤》中的蔡婆婆。
  • 《竇娥冤》——艱難奮鬥、世事無常、人性複雜、社會黑暗下的悲歌
    《竇娥冤》全面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著名文學家關漢卿的優秀劇本,自誕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為什麼無論是秦腔,還是其它劇種,《竇娥冤》都作為保留劇本,為什麼它有如此大的魅力?許多貧寒奮鬥者的命運,與竇天章又何其相似,人們總等著一切都好起來時,再報答父母之恩,親朋之情,再做以前想做不能做的事,但往往真正好起來時,一切都物是人非,成為永遠的遺憾。
  • 《雷雨》《竇娥冤》《老人與海》比較閱讀及答案
    (節選自曹禺《雷雨》)材料二:(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酒,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 丹鳳檢察:淺析法律與文學——讀《法律與文學(竇娥冤)部分》有感
    初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竇娥冤》的解讀。《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取材自《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關漢卿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塑造了「竇娥」這樣的悲劇形象,以此作為當時社會底層人民反抗壓迫剝削的代表人物。《竇娥冤》由一楔子四折構成,主要描寫了一個名叫竇娥的女子被流氓誣賴最後被官府含冤處死的悲劇故事。
  • 中國現存最大府衙,《竇娥冤》發生地,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
    有的景點風景好,有的景點很奇妙,有的景點的旅遊項目非常吸引人。不過這裡要給大家介紹的一處景點是非常特殊的,因為這裡有很多的影視劇都曾經取景過,而且據說《竇娥冤》就發生在這裡,是我國目前現存的一個最大的古代府衙,是不是說到這裡大家也很好奇這是哪裡呢?對於古代人們總是有著很多的嚮往,覺得那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時期。所以在閒暇的時候,人們就想要去一些古建築當中旅遊。
  • 《竇娥冤》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聰慧、善良的女人身上
    千古冤案《竇娥冤》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在我國第一部戲曲歷史《宋元戲曲史》中,作者王國維以元朝著名的兩部雜劇作家官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評價說:「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簡要說明了《竇娥冤》在中國戲曲史和世界戲劇史中的重要地位。
  • 蒲劇電影《竇娥冤》獲全國農村電影院線推廣
    蒲劇電影《竇娥冤》獲全國農村電影院線推廣其中,包括蒲劇電影《竇娥冤》。戲曲電影是中國特有的電影類型片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此次受到推廣的蒲劇電影《竇娥冤》是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景雪變的代表作。該片攝製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上映。直到去年,該片經過後期再製作,才得以與觀眾見面。
  • 有人比竇娥還冤!他死時出現地震、死人復活等神跡,有漢字作見證
    如果一個中國人蒙受了巨大的冤屈,人們常用比竇娥還冤來形容。竇娥是誰?《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全劇四折,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
  • 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1單元學習指導——《竇娥冤》
    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二煞》《一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六.導語設計: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現實生活中,說到自己的冤屈,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比竇娥還冤!」那麼,竇娥這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是怎樣被毀滅的,她的冤情又是怎樣造成的?今天,我們一道來學習關漢卿的《竇娥冤》。七.
  • 山西首部蒲劇電影《竇娥冤》,蒲劇五大名演聯袂演出
    1958年,蒲劇《竇娥冤》由晉南蒲劇院首演。一經演出,便得到了眾多觀眾的喜愛。1959年,蒲劇《竇娥冤》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電影,這也是山西首部蒲劇電影。
  • 為雪鄉鳴冤,不如用服務說話,讀《嘆一聲雪鄉「竇娥冤」》有感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越看越有點疑惑不解,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嘆一聲雪鄉「竇娥冤」》。看完這篇文章,給曼君的感覺是猶如一把利劍懸在雪鄉的上空,誰敢說一句雪鄉不好,這把利劍就會指向誰的胸口,讓你永遠不敢開口說不。
  • 竇娥冤之六月飛雪原來只是恰巧碰上的自然現象
    民間傳說六月飛雪就是有冤情,最著名的就是明代戲曲作家關漢卿寫的《竇娥冤》,故事主角竇娥被陷害蒙奇冤,被判斬刑殺頭的時候,六月落下了飛雪。關於六月雪的說法最早記述的是戰國時期周衍的故事,說鄒衍在燕國得到重用,燕昭王親自為其掃地以示尊重。
  • 竇娥砍頭之前的3個誓言,除6月飛雪外,其他兩個是什麼?
    但6月飛雪還是發生了,這些都是由關漢卿筆下所寫的《竇娥冤》,"匹夫結憤,六月飛霜",6月飛雪也被很多人形容自己被冤枉,竇娥,他是郭翰卿所創造的一個非常悲劇的人物,我們都知道在竇娥上刑場的時候,許下了三個毒誓。其中就包括6月飛雪除了這個事件之外。其他兩個誓言究竟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實現?
  • 上海一大媽「碰瓷」又蹦又跳上演「竇娥冤」:一會頭疼,一會幹嘔
    文/海盜君標題:上海一大媽「碰瓷」又蹦又跳上演「竇娥冤」:一會頭疼,一會幹嘔說到碰瓷,想必很多人都深惡痛絕。在交涉過程中,大媽時而怒吼,時而委屈,一會又蹲地捂頭,逼真地嘔吐表示噁心,真是把現場的人嚇得不輕。大媽一副比竇娥還冤的表情,稱自己為了避讓電動車被車撞了,還反而被誣陷碰瓷,強烈要求警方為其主持公道,說得好不委屈。
  • 竇娥臨死前為什麼要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突出一個「冤」字和一個「怨」字。渲染出竇娥臨死時內心充滿了蒙受不白之冤的冤屈、對人性的寒涼悲愴和對人間公道的絕望。三樁毒誓,分別對應蒙冤、求清白、恨人間三個主題。血濺白煉:我以我血薦軒轅,用生命證清白在被冤枉之前,竇娥是典型的善良人:相信好人有好報、樂觀向善、積極面對人生的不幸。竇娥身世悽苦,幼年喪母,又有一個渣爹:她爹為了湊錢去參加科考,在竇娥7歲時把她賣給了蔡婆婆當童養媳,此後十年不聞不問,杳無音信。竇娥17歲嫁人,兩年後守寡。
  • 竇娥死前許的三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有何深意?
    在這些作品中,《竇娥冤》堪稱關漢卿最經典之作,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被張驢兒陷害後,竇娥為救婆母屈打成招,而縣令又被張驢兒收買,將竇娥斬首處死。竇娥悲憤交加,在被砍頭的時候許下了三條誓言:血濺白衣,伏天雪,大旱三年。而且這三樣東西在竇娥死後都一一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