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檢察:淺析法律與文學——讀《法律與文學(竇娥冤)部分》有感

2021-01-08 陝西法制網

有人這樣形容法律與文學:法律是素顏黑白照,而文學是p過的美顏照。從表面看,法律似乎講究理性,需要絕對的真實性。而文學則更追求感性,敘述語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細究發現,法律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學作品其中不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從法理的角度進行解讀可以進一步深入地分析作品,從一些古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律與文學形影相隨。例如《包公案》、《威尼斯商人》等。而蘇力教授的《法律與文學》恰好以傳統戲劇為材料,探索分析了法律或者與法律相關的一些理論問題。初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竇娥冤》的解讀。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取材自《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關漢卿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塑造了「竇娥」這樣的悲劇形象,以此作為當時社會底層人民反抗壓迫剝削的代表人物。《竇娥冤》由一楔子四折構成,主要描寫了一個名叫竇娥的女子被流氓誣賴最後被官府含冤處死的悲劇故事。楔子主要講述了由於父親竇天章沒錢還債不得以將竇娥(原名竇端雲)賣給蔡家當童養媳。正文主要由四折構成,苦命的竇娥嫁來蔡家不到兩年丈夫就去世了,她只能與婆婆相依為命。賽盧醫欠蔡家錢,蔡婆去討債賽盧醫不僅不還錢反而動用暴力差點將蔡婆勒死幸好被張驢兒父子所救。張驢兒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氓,想要逼蔡婆和竇娥嫁給他們父子倆,竇娥拒絕了他的無恥要求。於是張驢兒從賽盧醫那裡討來毒藥想要害死蔡婆獨霸竇娥。他借著蔡婆想吃羊肚湯的機會給蔡婆下藥沒想到父親卻誤食了羊肚湯喪了命。於是,張驢兒把殺人的罪名誣陷給了竇娥。太守桃機對竇娥刑訊逼供,竇娥為了不讓婆婆遭受逼供之苦含冤招認了罪行最終被判了斬刑。竇娥臨刑前指天立誓表明自己死後血濺白練而不沽地、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以此明冤結果全部應驗。三年後竇娥的父親擔任了廉訪使,冤情得以昭彰。

探究竇娥的悲劇性命運是由誰造成的?翻閱各類參考書,得出的結論無外乎是由於官吏的昏庸無能、腐敗、是非不分,流氓的橫行霸道,謀財害命的不公正世道;亦或是竇娥從小失去母親被父親賣作童養媳的悲苦身世,而這其中,官吏腐敗是造成竇娥冤屈的直接原因。但蘇力教授別出心裁,他提出了一個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想法,他認為竇娥之冤並非由於官吏的貪汙直接導致。要注意到,元朝初期,官吏很大程度上依賴收取原告一方的訴訟費來維持個人生活,由於官吏沒有薪水,所以判案收取錢財並非貪汙,而是天經地義。並且,訴訟費在關漢卿的劇本中並沒有交待是誰交付的,所以官吏的審判與案情的發展沒有直接聯繫。再者,竇娥與張驢兒在法庭上互相控訴,若只看雙方的證供,似乎張驢兒的話辯證更為可信,張驢兒說「兒子毒死親生父親的可能性難道不是微乎其微嗎?」相比之下,竇娥直接指控張驢兒毒死自己親生父親的說辭顯得沒有道理,並且竇娥後來還翻了口供,本來她已被免去死罪,但聽說太守桃機要刑訊自己的婆婆,不僅改口稱是自己下毒而且承認張父是自己的公公,這與她前面的矢口否認形成鮮明的反差。如果在當時缺乏社會鑑證的情況下,口供無疑是判案推斷時的一個權威有力證據。所以,客觀來說,通過當堂陳辭,張驢兒的口供更有說服力。審理此案的太守也並非職業法官,只是附帶享有司法權的官吏,所以以當時的社會條件,太多審判案件的官員都非具有專門審判知識的現代意義上的法官,這也是釀成竇娥冤案的因素之一。

古希臘智者柏拉圖曰:「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追求精神價值目標是人類心靈最深刻的衝動,因而最能體現人的本質。「法是關於正義的學說」——這句刻在古老智慧之樹的箴言,乃是關於法律的永恆真理。理解法的精神,是理解並追求正義的前提。法律價值的體現,需要所有使用法律的人們「以對法律最誠摯的理解」去適用法律。「誠摯」來源於哪裡?也許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法律問題是一座有待「開採」的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富礦」,值得挖掘,選取一段歷史的文學作品,便可以理解特定時代的法律制度問題以及精神價值。

蘇力教授的這本書無疑顛覆了筆者對傳統法學冷冰冰的看法,作為一個在基層檢察院工作的司法行政人員,初涉這個領域時難免感覺枯燥無味,甚至晦澀難懂,但通過閱讀這本書,無疑打開了筆者對法學學科認知的新世界的大門。法律與文學是相通的。法律中運用著文學手段,文學中也蘊含著法理,如果法律不能影響人心,不能觸動靈魂,那麼它的精神力量將大打折扣,缺乏文學素養和文學情懷的法律人也不過是個法律條文的機械操作者而已。兩者從本質上而言,也都是為了人類幸福而服務的。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除了要擁有淵博的法律知識,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辯論技巧,也要有想像力,敢於突破一般思維來追求真相,從文學的角度尋求法律的最高境界——詩性正義。

作者:常煜婷 賀黎明

編輯:孫鈺穎

責編:李朋

總編輯:姚啟明

相關焦點

  • 《竇娥冤》的「竇娥」是江蘇省連雲港市人
    也就是說,中國關漢卿的文學成就比莎士比亞早了三百多年。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37部戲劇作品,而關漢卿一生中創作了60多部戲劇作品,關漢卿的戲劇作品數量約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數量的兩倍。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哈姆雷特》是優秀的代表作。而關漢卿的創作的《竇娥冤》,其文學價值、美學價值以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超過了莎士比亞的作品。
  • ...和表達;文學還以間接的方式來贏得觀念或變化觀念,推動法律發展。
    潘劍鋒以朱蘇力教授為例指出,通過作者的文學修養及法律與文學的融合可以吸納更為廣泛的讀者,使其法律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播。他認為,法律與文學的對話關注文學中的法律意義,既嚴肅,又活潑,可以從中感受到法律與文學相結合而產生的魅力。   金娟萍表示,法律圖書宣講會是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合作的保留項目,已經成為法律出版業界的標誌性年會。
  • 法律部落為您護航,承辦第四屆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論壇
    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論壇暨倡議發布儀式-以法律保護之劍,為網絡文學護航第四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共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員會主辦。
  • 【歷史文化】東海孝婦與《竇娥冤》
    感天動地《竇娥冤》關漢卿,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戲曲家。關漢卿並非書面講述孝婦故事的第一人,但他根據東海孝婦悲慘遭遇改編的《竇娥冤》卻讓東海孝婦的故事在更寬的範圍內流傳開來。關漢卿生活的元代,廢黜科舉,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野蠻、血腥的統治將文人踏入娼優之列。
  • 淺析檢察機關如何發揮法律的教化作用
    作為檢察機關,應該更新司法理念,提高服務意識,充分發揮法律之於民眾和社會的教化作用,教化民眾遵規守章、內心良善,才能促進整個社會風氣不斷向好發展,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整個經濟社會不斷平穩向前發展。
  • 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1單元學習指導——《竇娥冤》
    課餘還可以讀一讀本號每天都會準時推出的一篇原創文章!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二煞》《一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於一種宮調。
  • 查洪德:元代文學的價值需要重新認識
    《西廂記》《竇娥冤》等幾部雜劇,《天淨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等若干散曲,就構成了我對元代文學的全部認知。而《元代文學通論》主要以元代文獻為依據,全面考察有元一代文學的各個方面,涵蓋元代詩歌、文章、散曲、雜劇等體裁,對元代文壇隨時間而衍變、因地域而散布的樣貌,對元代文壇諸多特徵、風氣和流派等,都作了細緻深入的分析梳理,元代文學獨具的特色和獨有的價值亦由此顯現。
  • 千古奇案「竇娥冤」,臨死前發下3條毒誓,竇娥真的冤嗎?
    《竇娥冤》中竇娥到底冤不冤枉,為什麼?竇娥當然冤,竇娥的冤,有悲慘的身世、有涼薄的人情、有現實的社會,是多方面原因集中起來的結果。《竇娥冤》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故事內容。
  • 《竇娥冤》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聰慧、善良的女人身上
    千古冤案《竇娥冤》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在我國第一部戲曲歷史《宋元戲曲史》中,作者王國維以元朝著名的兩部雜劇作家官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評價說:「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簡要說明了《竇娥冤》在中國戲曲史和世界戲劇史中的重要地位。
  • 為雪鄉鳴冤,不如用服務說話,讀《嘆一聲雪鄉「竇娥冤」》有感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越看越有點疑惑不解,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嘆一聲雪鄉「竇娥冤」》。看完這篇文章,給曼君的感覺是猶如一把利劍懸在雪鄉的上空,誰敢說一句雪鄉不好,這把利劍就會指向誰的胸口,讓你永遠不敢開口說不。
  • 看法律文化:法律電影之新意
    尤其是看到《平冤篇》之四——《三下石城——複查季蓮芳被害案件紀實》,讀來令人愛不釋手,全篇三十多頁一口氣讀完。這部書記錄了吳效先曾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法院法官時的辦案回憶。從自己承辦的上千例案件中,回憶了他所平冤的十多例冤錯案的辦案過程。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十:南北朝小說、文學批評
    其中最精採的部分是一些民間傳說,它們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意識和對理想的追求。這些民間傳說揭露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抨擊了封建統治者荒淫暴虐的罪行。 如《東海孝婦》一篇,寫一個名叫周青的孝婦,被人誣告謀殺婆母,昏官不問情由,毒刑逼供,她含冤服罪。臨刑之日,碧血逆流,上染長旙,而後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天地神靈都為孝婦的屈死而不平。
  • 竇娥臨死前為什麼要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突出一個「冤」字和一個「怨」字。渲染出竇娥臨死時內心充滿了蒙受不白之冤的冤屈、對人性的寒涼悲愴和對人間公道的絕望。三樁毒誓,分別對應蒙冤、求清白、恨人間三個主題。通過婆媳之間的對比,關漢卿突出竇娥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堅貞不屈的性格。竇娥一次次的反抗張驢兒的逼迫,都閃耀著她對自己的修養要求和不屈的信仰。正因為竇娥的貞烈性格,才有了三樁毒誓。血濺白練是竇娥在用生命向世界證明她是被冤枉的。
  • 《竇娥冤》之蔡婆婆:這個放高利貸的女人值得竇娥保護嗎
    讀元曲家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你最討厭誰?是流氓無產者加無賴狠毒的張驢兒,還是收錢瞎斷案還自詡有本事的官員桃杌?是賣了幼女追求功名的竇天章,還是不僅賴帳還想殺人的賽盧醫?這篇文章好風想扒一扒這個放高利貸的女人——《竇娥冤》中的蔡婆婆。①精明算計買兒媳蔡婆婆的丈夫應該是一個生意人,東奔西走做買賣,攢下一點家產。可惜他的丈夫早年亡逝,但在去世前買了田地,留了錢財,為蔡婆婆和他的兒子的未來做好了謀劃。
  • 《德伯家的苔絲》:一個英國版竇娥的復仇記
    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100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的形象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充滿感情的筆觸鮮明生動地塑造了苔絲這樣一個純樸美麗而又一生不幸的農村姑娘形象。縱觀苔絲悲慘的一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被道德、反動宗教和資產階級法律扼殺的,她的悲劇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苔絲容貌美麗,毫無心機,待人誠懇,做事勤勉。
  • 淺析古埃及時期宗教思想,對文學創作帶來了那些影響
    然而,古埃及在歷史上留存的文學創作似乎並不廣為人知。相比於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華夏文明,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漢朝時期的賦體《上林賦》《三都賦》,魏晉時期的建安七子,唐詩宋詞更是泱泱華夏文明的一刻璀璨的明珠,元曲明清的小說亦是成就斐然。那麼,四千年前的古埃及文學創作當真是成就平平?下面我們來淺析古埃及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
  • 法律人讀《西遊記》|豬八戒:曲解法律為我所用 主張權利善用證據
    文學往往來源於生活,法律作為生活中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西遊記》雖然作為神魔小說,但是也是明代的法律百科全書。02豬八戒曲解法律原因淺析《西遊記》中徒弟四人均是違反了天條受觀音點化成為唐僧徒弟,取經乃贖罪之舉。豬八戒本是管理天河的天蓬元帥,所犯之事:醉酒調戲嫦娥。如果換到今天,屬於強制猥褻婦女的行為而已。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竇娥冤》中竇娥的毒舌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悲劇之一,著名學者王國維說「《竇娥冤》 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直到今天,「竇娥」經常成為一個含冤受屈的代名詞,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有冤屈,往往會說「我就是竇娥啊!」或者說「我比竇娥還冤吶」。那麼,竇娥為什麼會含冤受屈?
  • 文學是我一輩子的愛好
    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文學應是一輩子的事情。愛好文學並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裝點門面,而是要把它當成一種打發時間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愛好文學並不一定都要寫作,做個忠實的欣賞者、閱讀者、批評者、喝彩者,也是文學愛好行為,也屬文學愛好者。
  • 《竇娥冤》——艱難奮鬥、世事無常、人性複雜、社會黑暗下的悲歌
    《竇娥冤》全面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著名文學家關漢卿的優秀劇本,自誕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為什麼無論是秦腔,還是其它劇種,《竇娥冤》都作為保留劇本,為什麼它有如此大的魅力?這種人沒有人格,但有狠心,有膽量,為了私利甘於棄世間法律和道德於不顧。當然,張驢兒也不是純粹一無是處。他和母親在遇到蔡婆婆被賽盧醫下毒手時出手相救,算是他醜惡中的一點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