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中華民族領土貢獻之二:金川之戰
金川分為大金川和小金川,位於四川的西北部,處在大渡河上遊,轄區內居民以藏民為主,兼有其他少數民族。金川在當時是從四川進入西藏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這事對於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是萬不能忍受的。當即決定發兵攻打,然而歷史又在此時給乾隆開了個大大的玩笑,滿朝官員同意出兵者寥寥無幾,理由出奇的一致:金川地處四川西北腹地,道路崎嶇難行,山高林密,純屬雞肋。然而乾隆皇帝高瞻遠矚,堅持攻打大金川。
公元1747年,清兵3萬人分兩路進兵大金川,至1749年,大金川投降,金川之戰告一段落。
然而數年之後,即公元1765年前後,金川局勢開始嚴重失控,此時不是大金川攻打小金川了,而是兩個金川開始穿一條褲子,聯合起來攻打周邊的十數個其它土司領地。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獲知匯報以後,沒有過多廢話,就一個字「打」!1766年,乾隆委派總督阿爾泰負責前線戰事,並聯合當地9家土司一起攻打大小金川。由於大金川一帶,氣候惡劣,山勢險峻,經常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供行走,而在險要關隘,懸崖絕壁上,卻密布碉堡,碉樓,石牆內到處設置著槍炮,清軍每進軍一步,都是死傷慘重。最終經過一系列異常艱苦的戰鬥之後,終于于1776年,徹底平定了大小金川,設縣治理,由清政府直接委任官員管理這一地區,廢除了當地流傳數百年的土司世襲制。
從1747年開始攻打大金川,到1776年,最終平定大金川,前後歷時28年,雖然勝利了。然而代價卻極其慘重!此戰,乾隆朝時期的名將幾乎全部參戰,在不到500裡的金川地帶,先後出動共計10萬大軍,後勤投入將近60萬人,耗費白銀7000萬兩,陣亡將士20多萬人,中高級軍事將領直接戰死150多人,因此戰不利受牽連,先後被處斬的一品大員多達4人。此戰之後,清朝元氣大傷,後世很多學者專家經常以此戰抨擊乾隆,認為金川之戰是愚蠢之戰,空耗國力,乾隆為了面子,而傷了裡子。
然而,金川之戰我認為不但不是愚蠢之戰,反而是英明之戰。這一戰徹底滅殺了西南川藏以後動蕩的種子,為後來的統治者能夠順利管轄川藏奠定了百年大計。更毫不誇張的說,在中日戰爭期間,若無穩定的西南川藏一帶,為國民政府保留了反攻日本的工業基礎,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兵器支持,中日戰爭會更加艱難。
為什麼金川一個彈丸之地,勝利的意義會如此重大呢?想必很多讀者都會有此疑問,且聽我分析之:
上面說到,金川地處咽喉要衝,在當時是由四川進入西藏的必經之地,且當地都是少數民族雜居,漢民幾乎等於零。而世襲制的大土司制在當地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又遠離中央京畿,真可謂天高皇帝遠,我的地盤我做主。這種思想在世襲的土司心裡根深蒂固,如果任由大小金川聯合併吞併周邊的小吐司地盤,一定會在當地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
如果他們再和西藏獨立勢力勾結,連為一體,加上川藏當時的交通極為不便,這時可以想像,這樣一個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雄踞西南,他們再聯絡雲南,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勢力,後果不敢設想。更主要的是清朝後來的繼任者們都是資質平平,各國列強已經紛紛開始介入中國內政,清政府此時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又那有餘力去解決偏僻的川藏事務呢?
結果很可能是,這一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列強的扶持幹預下,最終獨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權。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卻是一意孤行堅持28年的攻打,最終掐滅了這團可能禍害中國的一把邪火,沒有使金川土司變成為金川國家!
所以,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乾隆皇帝是不是特別的牛逼,堪稱中國的大功臣呢!是不是堪稱千古明君呢?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