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胡虜無百年國運,實際上指的就是草原遊牧政權往往難以維持超過百年的時間。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國祚只有53年,元帝國稍長也只是到了97年……但是這裡卻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外,那就是滿清一統華夏之後,大清朝前後一共持續了近三百年。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為什麼清朝能夠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的怪圈!
一、胡虜無百年國運的依據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草原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統治邏輯是不一樣的。草原之上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其整體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部落之間必然就要為這有限的資源進行激烈的爭奪。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條件,所以草原部落首領必須要確保能夠時刻具有極強的統御力和戰鬥力,不能出現核心層面的斷檔,所以類似中原王朝中那樣「小孩子當皇帝」的情況是基本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草原政權長期採取的繼承模式是「兄終弟及」。
那麼這就存在一個硬傷,一位大汗去世之後,就要由他的兄弟來繼承汗位,當大汗這一輩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後,輪到下一輩開始繼承汗位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因為上一輩人都當過大汗,所以這些人的兒子都有汗位繼承權,那麼必然就會引發爭奪汗位的內部動蕩!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死結存在,所以草原政權在權力交替層面是極不穩定的,往往一段時期之後就會爆發一次大的內亂,這對於政權的統治根基是極大的動搖!
二、滿清首先進行了自我漢化
在滿清入主中原的早期,實際上權力的接替便很有草原政權的特色,比如皇太極、多爾袞以及其他貝勒之間的權力鬥爭十分激烈,使得順治皇帝戰戰兢兢的在皇位上待了好多年,才算最終熬出頭。
那麼在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那一套在中原漢地是普遍行不通的。所以便開始有選擇性地開始吸收中原王朝的各種屬性,這就是漢化的開始。
比如,中低層官吏制度開始採取明朝的模式,設立「漢八旗」,重用漢人官吏,拉攏漢人地主階層等等……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滿清逐步的建立起了一套類似華夏王朝的中原統治模式,從而在中原地區坐穩了江山。坐穩了漢家江山之後,自然不用再搞什麼「兄終弟及」,而是開始實行「父死子繼」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
三、滿清實現了多元帝國的重塑
如果是單純地進行漢化,滿清實際上並不能徹底跳出「百年國運」的死結,畢竟有著非常明顯的前車之鑑:北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然後舉國實行漢化,卻因為胡人軍鎮的叛亂,直接導致了國家六十年後亡國。這就是喪失基本盤的結果!
那麼,如何既坐穩漢家江山,又不喪失自己的基本盤呢?滿清是通過多元帝國重塑完成的!
首先,我們把整個華夏劃分為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主要文明。由於有前人的經驗,滿清統治者知道,單純的採取強硬手段進行文化層面的同化是一條死路,只有用相同的文化形式才能統治相對應的區域。
記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講講滿清是怎麼做的!
四、如何進行文明的融合
首先針對草原文明,主要是與滿人相近的蒙古部落進行通婚,經過幾代人之後「蒙古八旗」對滿人產生了極強的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利用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開始在蒙古草原大量的修建廟宇,這樣就能極大的限制蒙古部落的流動性,把人口固定下來。這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口以固定下來,自然便可以開始進行行政管理了。
另一方面針對蒙古諸部實行草原管理模式,各個部落的首領被冊封為貴族,同時具備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限,另一方面大清朝的皇帝同時也是草原蒙古部落的大汗,這就從身份和形式上對滿清統治蒙古進行了重塑。
接下來我們再說雪域高原。針對青藏地區,還是採取宗教模式,但是必須要對藏區最高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進行制衡。當時,達賴喇嘛號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班禪喇嘛號稱是無量光佛轉世,於是滿清就在教義上將大清皇帝定義為文殊菩薩轉世,這樣一來就從宗教層面與達賴和班禪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地位。
另一方面,朝廷又賜下金瓶,要求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必須要經過「金瓶抽籤」,這樣既杜絕了地方勢力對宗教領袖人選的幹涉,又使得宗教領袖的冊封實際上等同於要受滿清朝廷的認可。
總之,正是因為滿清通過一系列手段使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文明在大清帝國中得到重塑,而滿清自身在部分漢化的同時又沒有喪失自己立國的基本盤,所以其終於突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魔咒!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