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虜無百年國運,為何滿清卻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答案你想不到!

2020-12-23 華夏問長安

所謂胡虜無百年國運,實際上指的就是草原遊牧政權往往難以維持超過百年的時間。這一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國祚只有53年,元帝國稍長也只是到了97年……但是這裡卻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外,那就是滿清一統華夏之後,大清朝前後一共持續了近三百年。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為什麼清朝能夠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的怪圈!

一、胡虜無百年國運的依據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草原政權與中原政權的統治邏輯是不一樣的。草原之上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其整體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部落之間必然就要為這有限的資源進行激烈的爭奪。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條件,所以草原部落首領必須要確保能夠時刻具有極強的統御力和戰鬥力,不能出現核心層面的斷檔,所以類似中原王朝中那樣「小孩子當皇帝」的情況是基本不可能出現的。所以,草原政權長期採取的繼承模式是「兄終弟及」。

那麼這就存在一個硬傷,一位大汗去世之後,就要由他的兄弟來繼承汗位,當大汗這一輩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後,輪到下一輩開始繼承汗位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因為上一輩人都當過大汗,所以這些人的兒子都有汗位繼承權,那麼必然就會引發爭奪汗位的內部動蕩!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死結存在,所以草原政權在權力交替層面是極不穩定的,往往一段時期之後就會爆發一次大的內亂,這對於政權的統治根基是極大的動搖!

二、滿清首先進行了自我漢化

在滿清入主中原的早期,實際上權力的接替便很有草原政權的特色,比如皇太極、多爾袞以及其他貝勒之間的權力鬥爭十分激烈,使得順治皇帝戰戰兢兢的在皇位上待了好多年,才算最終熬出頭。

那麼在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那一套在中原漢地是普遍行不通的。所以便開始有選擇性地開始吸收中原王朝的各種屬性,這就是漢化的開始。

比如,中低層官吏制度開始採取明朝的模式,設立「漢八旗」,重用漢人官吏,拉攏漢人地主階層等等……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滿清逐步的建立起了一套類似華夏王朝的中原統治模式,從而在中原地區坐穩了江山。坐穩了漢家江山之後,自然不用再搞什麼「兄終弟及」,而是開始實行「父死子繼」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

三、滿清實現了多元帝國的重塑

如果是單純地進行漢化,滿清實際上並不能徹底跳出「百年國運」的死結,畢竟有著非常明顯的前車之鑑:北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然後舉國實行漢化,卻因為胡人軍鎮的叛亂,直接導致了國家六十年後亡國。這就是喪失基本盤的結果!

那麼,如何既坐穩漢家江山,又不喪失自己的基本盤呢?滿清是通過多元帝國重塑完成的!

首先,我們把整個華夏劃分為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主要文明。由於有前人的經驗,滿清統治者知道,單純的採取強硬手段進行文化層面的同化是一條死路,只有用相同的文化形式才能統治相對應的區域。

記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講講滿清是怎麼做的!

四、如何進行文明的融合

首先針對草原文明,主要是與滿人相近的蒙古部落進行通婚,經過幾代人之後「蒙古八旗」對滿人產生了極強的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利用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開始在蒙古草原大量的修建廟宇,這樣就能極大的限制蒙古部落的流動性,把人口固定下來。這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口以固定下來,自然便可以開始進行行政管理了。

另一方面針對蒙古諸部實行草原管理模式,各個部落的首領被冊封為貴族,同時具備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限,另一方面大清朝的皇帝同時也是草原蒙古部落的大汗,這就從身份和形式上對滿清統治蒙古進行了重塑。

接下來我們再說雪域高原。針對青藏地區,還是採取宗教模式,但是必須要對藏區最高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進行制衡。當時,達賴喇嘛號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班禪喇嘛號稱是無量光佛轉世,於是滿清就在教義上將大清皇帝定義為文殊菩薩轉世,這樣一來就從宗教層面與達賴和班禪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地位。

另一方面,朝廷又賜下金瓶,要求達賴和班禪的轉世必須要經過「金瓶抽籤」,這樣既杜絕了地方勢力對宗教領袖人選的幹涉,又使得宗教領袖的冊封實際上等同於要受滿清朝廷的認可。

總之,正是因為滿清通過一系列手段使草原文明、中原文明、雪域高原文明、西域文明等多個文明在大清帝國中得到重塑,而滿清自身在部分漢化的同時又沒有喪失自己立國的基本盤,所以其終於突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魔咒!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胡虜無百年之運
    這裡,我們需要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大單于」,石虎又為什麼會看上這個職位:當年,劉淵稱帝,按照中原的政治模式,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帝制,但這套制度,只適用於統治漢人和漢地。對於治下的胡人,包括匈奴人自己,劉淵依然是根據胡人自己的傳統來治理的——這套統治胡人的機構,被稱作「單于臺」;單于臺的統領,便是大單于。
  • 蒙古大汗林丹汗為何最後敗給滿清?
    北元林丹汗畫像公元1604年,十三歲的林丹汗即位。此時,蒙古帝國衰落已久,林丹汗勵精圖治,打算重現往日榮耀,因而他在位期間,曾推出一系列為政舉措,雖沒能挽回蒙古帝國沒落的國運,卻也不失為一位英明強悍的君主。
  • 滿清三百年,中國歷史上(除了毛時代)最不自由的朝代
    以往各朝代,中國的國力都是世界第一,不是到了滿清才第一的。明朝經濟總量佔世界45%,清朝約佔30%。相對於清朝統治下中國將近三百年的閉關和停滯,西方國家卻創造了現代文明,中國就遠遠地落在後面了。滿清三百年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朝代文/佚名(原標題:揭秘康乾盛世的本質,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朝代) 不用質疑,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朝代。滿族人以一個部落的力量在東北興起。
  • 「胡虜無百年之運」: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導致的鮮卑文化的消失!
    史學家曾言「胡虜無百年之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北魏由鮮卑族建立,北魏第六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便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的北魏皇帝,自魏孝文帝開始全面漢化改革,最終讓鮮卑民族和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 為何經常割地賠款,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
    但就是一個「如此不堪」由少數民族滿族掌舵的大一統王朝,卻在我們華夏歷史的長河中行駛了近三百年。其背後的原因,就不得不令我們去細思深究了。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願意主動接受並學習漢文化。對比另外一個統一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足百年就被推翻了;而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原近三百年。同為外族入侵中原,為什么元朝的統治時間遠遠不如清朝長久呢?
  • 滿清三百年,將愚昧和麻木植入我們的民族
    有人問:如果乾隆能夠多活50年,中國還會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嗎?感觸頗多。但一定要回答,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說,為了維護統治,滿清費盡心思地破壞中華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並且將愚昧和麻木植入我們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難以想像。以至於,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固執的認為落後來自於文化,而不是滿清。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
  • 蒙元和滿清兩朝,打壓道教的真相!
    滿清是滿洲人入主中原,對漢人有一定的歧視和顧忌。雖然沒有對《道藏》作過過激的毀損,不過在精神上,打擊和壓制代表漢文化的道教,是不遺餘力的,例如,把統理天下道教的張天師,從國師二品的地位貶為五品,品級不如一個知府的地位,同時永禁張天師到北京;另一面卻歡迎達賴喇嘛到北京。經過滿清三百年的打壓,道教到現在都沒能完全回復元氣。
  • 為什麼中國曆朝建國每逢七八十年,就有一場國運相關的挑戰?
    中國歷史中有個神奇現象,每個朝代建國七八十年左右,就會面臨一場國運天花板的挑戰。贏了就有幾百年盛世,輸了則暮氣沉沉。第一個朝代的秦國,作為一個短命王朝,還沒迎來自己的挑戰環節,就倒在了項羽的戟下。這屬於王朝國運太衰,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但是秦朝的開創性舉措,還是很具有歷史意義的。無論如何,完成了一統。
  • 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殺了漢人,可用毛驢來抵命
    忽必烈作為異族入侵,為了徹底統治漢人,自然要用一些手段,就像後來清朝為了從思想上壓制漢人,就頒布剃髮令,要求每個人都剃頭,在忽必烈的治理下,他也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在元朝統治中國不足百年,但在這段時間內,漢人的地位是非常低賤的。
  • 蒙元和滿清兩朝,統治者為什麼打壓道教?原來真相在這裡
    滿清是滿洲人入主中原,對漢人有一定的歧視和顧忌。雖然沒有對《道藏》作過過激的毀損,不過在精神上,打擊和壓制代表漢文化的道教,是不遺餘力的,例如,把統理天下道教的張天師,從國師二品的地位貶為五品,品級不如一個知府的地位,同時永禁張天師到北京;另一面卻歡迎達賴喇嘛到北京。經過滿清三百年的打壓,道教到現在都沒能完全回復元氣。
  • 此少數民族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魔咒,卻逃不過皇帝的短命詛咒
    在中國歷史上,北魏是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在中國北方形成穩定統治的政權。北魏原稱代國,在西晉時拓跋猗盧被封為代王,後一直頑強存在於北方草原。公元386年,在前秦的灰燼上,拓跋珪重建國家,後定國號魏,史稱北魏。
  • 曾徵服世界的元朝,為何統治中國的時間不到百年?一個原因最致命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多個王朝,有的執政數百年,有的更迭幾代。而統治時間的長短,跟皇帝的統治,國家的政策,周邊的局勢都密不可分。
  • 滿清政府不願意「民眾覺醒」,以至於,中國籤訂了太多辱國條約
    1858年,中俄籤訂《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其中,清政府賠款600萬兩......
  •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撰著、講授與傳播
    最近,中華書局出版了由俞國林校訂整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校訂本,本次整理以最為通行的1936年中華書局《飲冰室合集》本為底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稿本、清華學校講義本、《史地學報》刊載本、《東方雜誌》刊載本、民志書店第四版單行本、《東方文庫續編》本為通校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概略》稿本、南開大學暑期講義本、輔仁大學鉛排本、重慶中華書局重排重校單行本以及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當然不對。
  • 自古南方從無徵服過北方,為何獨他能成功以南統北,佔據天下?
    於是他命令自己的心腹將領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歷時一年有餘,於1368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之後繼續向北用兵,實現了全國統一!朱元璋深得六百年後的毛主席的軍事精髓。今天再讀當時朱元璋決定北伐時,發布的《諭中原檄》,仍覺得氣勢磅礴,一股氣衝山河的偉岸氣概,全文節選如下,與君共賞!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 白馬義從,界橋之戰,誓驅胡虜公孫瓚
    公孫瓚軍到薊中時,因為中山相張純勾結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叛亂(烏桓又作烏丸,俗善騎射,與鮮卑同屬東胡部落),便率軍追討,因功升為騎都尉(騎都尉這個統帥騎兵的官職,在三國出現頻率很高,曹操、呂布、張遼、徐晃、夏侯淵這些人都當過)。後來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復兼任屬國長史,屯兵屬國,與胡虜作戰五、六年。
  • 62年的戰爭,對印度影響有多大呢?
    最典型就是1962年的戰爭,對印度影響有多大呢?你可能想不到。1962年的中國和印度的戰爭,其實在現代戰爭歷史上,非常不起眼,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一方面戰爭的規模不是很大,參戰的也就幾萬人,還不如印度跟葡萄牙的果阿之戰;而且另一方面整個戰爭持續的時間都很短很短,只有幾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