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想必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詞就是腐敗的清王朝,喪權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在中學課本裡頻頻出現,早已經被我們就爛熟於心的帶有貶義的詞彙。
但就是一個「如此不堪」由少數民族滿族掌舵的大一統王朝,卻在我們華夏歷史的長河中行駛了近三百年。其背後的原因,就不得不令我們去細思深究了。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願意主動接受並學習漢文化。對比另外一個統一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足百年就被推翻了;
而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原近三百年。同為外族入侵中原,為什么元朝的統治時間遠遠不如清朝長久呢?
我們仔細對比就不難發現,同樣是馬背上奪得了天下,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最大區別就是元朝堅持以蒙古草原的遊牧制度來統治中原。
蒙古人將當初統治蒙古草原的那一套方法都搬到了中原,侵佔了漢人的田地,將其改為牧場;不學漢話和漢人的禮儀,不接受漢文化;
不科舉取仕,漢人是最低等地且無法進入上層統治階層,種種做法都讓蒙古統治者無法得到民心。
再看清朝,當時在關外還叫大金時,於天聰八年(公元1634 年),在清初名臣范文程的建議下皇太極就開始了科舉,仿效明朝,「中試為舉人」。
科舉制度讓漢人有了做官的機會。這樣不但化解了部分民族矛盾,更主要的還為日後清朝的發展,儲備了人才。
直至1905年廢除科舉,在以後近三百年間,清王朝就是通過科舉這種重要手段,不斷選拔人才,使其成為統一全國的重要方式之一。
清初,漢人因文化思想的不同而產生的強烈反抗,也讓清朝的統治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中原文明才能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不僅接受了明朝的都城,也在統治制度上基本承接了明朝,漢人雖然不再佔據階級統治的主導地位,但卻比元朝時的最下層要好很多。
正是由於清王朝積極主動地學習漢文化和制度,才是滿清比蒙元統治華夏大地時間長的最大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原因。蒙古人原是遊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
後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雖然經濟大致上也以農業為主,但在蒙古人初入中原之際,仍用著殘酷劫掠的方式來制服當時的宋人和金人,給當時的的農業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電視劇《成吉思汗》中,蒙金戰爭時期,蒙古統治者也曾打算殺盡金國的漢人,把耕地都變為牧場,多虧了大臣耶律楚材的建議,成吉思汗才沒有殺戮太多漢人,保留了漢人和其農業生產。
窩闊臺之後,為了鞏固對漢地統治,儘管實行了一系列鼓勵農業生產、安撫流亡的措施,但好景不長;
元代中期以後,由於當時蒙古統治階級腐敗和對百姓剝削的加重,兼之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元朝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呈現停滯、倒退的現象。
再看清朝入關後,清朝統治者雖然有圈地的行為,但在之後的沒幾年,康熙帝便在1669年下令廢除了圈地令,把圈地退還給了農民;
另外康熙帝興修水利、減免租稅、鼓勵人們進行墾荒屯田等一系列積極的農業措施,使當時的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
至康熙末年,全國的荒地基本上都得到了開墾耕種,清朝的耕地面積突破了18億畝,為當時有史以來歷史的最高值;
還有康熙執政期間「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國策,廢除了幾千年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使得國人的負擔進一步減輕;
發起於雍正時期的由於種種原因而在乾隆朝才得以普遍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這項政策也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當時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還有高產量農作物的引進,如馬鈴薯、玉米等這些屬於舶來品的農作物,這些高產作物不僅能夠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而且還可以套種,使得當時清朝的糧食產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經濟的發展為糧食產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糧食產量的充足保障,為人口數量的增長奠定基礎。
清朝統治者種種積極的農業經濟措施,使得清朝的人口由順治年間的7000萬左右增長到了道光時期的4個億,而這之間不到200年而已。人口的快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正是由於在清朝奠定了中國近代地理版圖和人口的基數,才使得中國能夠在近代的中日戰爭中以人海戰術、持久戰術來拖垮日本。
假如中國在近代人口沒有大的突破,那麼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也許最終的勝利比現實來得還要持久且艱難許多。
當然,滿清統治中國長久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各民族比較和諧共處的民族融合措施,宗教信仰的互相尊重等,礙於篇幅,就不再一一詳細總結了。
總結:總之,每個王朝都有其偉大的貢獻和不足,元朝如此,清朝也如此。正像我們中學政治課本上學到的「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儘管有清初統一過程中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髮易服」等一系列民族壓迫政策,也有晚晴的腐敗導致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籤訂;
但也應該看到清朝為中國近代版圖及人口等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正是憑著那些積極的政策,清王朝做出的一個個的可圈可點的措施,才使得清王朝的統治接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