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清政府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包括: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
1843年,英國人以議定開口通商後的關稅稅率和其他有關問題為名與清政府籤訂了中英《虎門條約》......
1858年,中俄籤訂《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其中,清政府賠款600萬兩......
分析當年滿清政府為何那麼心甘情願的又是割地又是賠銀子,主流觀點基本都是:「中國那時太落後了,所以會挨打,這是由封建制度帶來的一種必然結果。」
如果換一個角度解析該命題,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答案呢?
一句古話這麼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所以,我們先不妨來看一段歐洲歷史,有了對比,很多真相就會呼之欲出。
首先,便是歐洲各國對拿破崙發動戰爭的表現。
1813年10月,拿破崙的18萬大軍對陣俄羅斯帝國、奧地利等國的30萬聯軍,此戰役地點在萊比錫附近,戰役的結果以法軍失敗告終。該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第二年拿破崙就被元老院廢除帝位,這場戰役也被史學家稱為「民族會戰」。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一個定論?
這就需要分析其背後深刻的社會背景了,拿破崙接連打敗「反法同盟」,尤其是「耶拿」一戰,法軍很是輕鬆的就擊潰普魯士大軍(封建王國的軍隊),隨之就是法國強加給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各種苛刻條款,最終,兩國不得不割地賠款。
國家戰敗,並且,還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這勢必會激發起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抗決心,他們內心產生的巨大抵抗情緒,其實,就是民族意識的崛起。從這一刻開始,拿破崙面對的不再是那些封建王國的統治者,而是誓死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人民」。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各國人民是如何做的。
1812年拿破崙徵討俄羅斯,俄羅斯人民團結一心,空室清野,哪怕將莫斯科燒為灰燼,也不願意留給法國一草一木;普魯士對法再次宣戰,全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所有的人都化身為鬥士,大家實行焦土政策。
對此,富勒的《西洋軍事史》中有一段評價,說:「法蘭西的民族精神被喚醒後,法國人民變得強大自信。到了1813年,法國已成為歐洲的徵服者,它將叛變的種子也帶到了所徵服的區域。1812年莫斯科人民反抗法軍的熱焰很快燃遍整個歐洲大陸....萊比錫戰役完全可以稱為『民族的會戰』,此後一個新的歐洲產生了。」
拿破崙軍隊在耶拿一戰中擊垮了一個封建王朝大軍,事實上,也是徹底清除了封建觀念中所剩的最後殘餘。當封建思想灰飛煙滅後,新的民族性陸軍產生,他們擊敗了法軍,從而,歐洲徹底告別看中世紀的影響。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滿清政府願意割地賠款的真實動機。
同樣被人家打敗,同樣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為何滿清政府的表現就那麼窩囊呢?
先來看一個歷史事件。
1942年英軍侵犯鎮江,英軍攻城的人數為1.2萬餘人,而鎮江守城的官兵僅有2400旗兵。兵力懸殊那麼大,卻硬是給了英軍以重創。事後有人分析,若是每一處的中國官兵都是如此,哪還有後來的事情。
為何滿清政府就不能全員動員,以抵抗侵略者呢?
有一種觀點是:
滿清自身的「部落統治」特點,決定了他們的重心不是防外來侵略者,而是時刻提防著不讓自己的政權垮臺即可,他們要防的依舊還是「漢人」。如果,大家一致對外,那麼,他們的政權沒準頃刻間就會倒塌。所以,對外割地賠款的妥協,繼續維護自己已有的政權統治,是滿清統治者給出的答案,這也是符合他們切身利益的最佳做法,於是,各種不平等條約紛至沓來。
但是,看看這背後的戰爭規模,真的有那麼嚴重麼?
可以說,這完全是一種醜陋心態導致的必然結果,以踐踏國家尊嚴來換取可憐的統治權。
清兵是真打不過侵略勢力麼?
事實上,當時的清兵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當然,甲午海戰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就其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都花了那麼多銀兩購進的先進戰艦,為何捨不得花錢在炮彈裝備上?邏輯上是令人困惑的,那麼,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一種消極抵抗。
說到底,這還是一種心理因素在作祟。
對於滿清政府的想法,帝國主義瞭然於心,他們只需要擺出嚇人的恐嚇腔調,滿清政府就會乖乖聽話。日本更是利用了這一點,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公然用「告十八省豪傑書」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反抗滿清政府,對此,滿清統治者更是嚇壞了,這如何是好呢?
所以,它只能繼續籤一下賣國條約,雖然,此舉會遭國人痛罵,但好歹皇帝的位置還是在的。
兩廂一對比,「民族意識」就是答案。
滿清政府不願意民眾覺醒,因為,他們太清楚此事的後果了。
參考資料:
【《法國大革命》、《晚清戰爭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