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政府不願意「民眾覺醒」,以至於,中國籤訂了太多辱國條約

2020-12-15 騰訊網

1842年,清政府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包括: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

1843年,英國人以議定開口通商後的關稅稅率和其他有關問題為名與清政府籤訂了中英《虎門條約》......

1858年,中俄籤訂《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其中,清政府賠款600萬兩......

分析當年滿清政府為何那麼心甘情願的又是割地又是賠銀子,主流觀點基本都是:「中國那時太落後了,所以會挨打,這是由封建制度帶來的一種必然結果。」

如果換一個角度解析該命題,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答案呢?

一句古話這麼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所以,我們先不妨來看一段歐洲歷史,有了對比,很多真相就會呼之欲出。

首先,便是歐洲各國對拿破崙發動戰爭的表現。

1813年10月,拿破崙的18萬大軍對陣俄羅斯帝國、奧地利等國的30萬聯軍,此戰役地點在萊比錫附近,戰役的結果以法軍失敗告終。該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第二年拿破崙就被元老院廢除帝位,這場戰役也被史學家稱為「民族會戰」。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一個定論?

這就需要分析其背後深刻的社會背景了,拿破崙接連打敗「反法同盟」,尤其是「耶拿」一戰,法軍很是輕鬆的就擊潰普魯士大軍(封建王國的軍隊),隨之就是法國強加給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各種苛刻條款,最終,兩國不得不割地賠款。

國家戰敗,並且,還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這勢必會激發起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抗決心,他們內心產生的巨大抵抗情緒,其實,就是民族意識的崛起。從這一刻開始,拿破崙面對的不再是那些封建王國的統治者,而是誓死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人民」。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各國人民是如何做的。

1812年拿破崙徵討俄羅斯,俄羅斯人民團結一心,空室清野,哪怕將莫斯科燒為灰燼,也不願意留給法國一草一木;普魯士對法再次宣戰,全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所有的人都化身為鬥士,大家實行焦土政策。

對此,富勒的《西洋軍事史》中有一段評價,說:「法蘭西的民族精神被喚醒後,法國人民變得強大自信。到了1813年,法國已成為歐洲的徵服者,它將叛變的種子也帶到了所徵服的區域。1812年莫斯科人民反抗法軍的熱焰很快燃遍整個歐洲大陸....萊比錫戰役完全可以稱為『民族的會戰』,此後一個新的歐洲產生了。」

拿破崙軍隊在耶拿一戰中擊垮了一個封建王朝大軍,事實上,也是徹底清除了封建觀念中所剩的最後殘餘。當封建思想灰飛煙滅後,新的民族性陸軍產生,他們擊敗了法軍,從而,歐洲徹底告別看中世紀的影響。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滿清政府願意割地賠款的真實動機。

同樣被人家打敗,同樣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為何滿清政府的表現就那麼窩囊呢?

先來看一個歷史事件。

1942年英軍侵犯鎮江,英軍攻城的人數為1.2萬餘人,而鎮江守城的官兵僅有2400旗兵。兵力懸殊那麼大,卻硬是給了英軍以重創。事後有人分析,若是每一處的中國官兵都是如此,哪還有後來的事情。

為何滿清政府就不能全員動員,以抵抗侵略者呢?

有一種觀點是:

滿清自身的「部落統治」特點,決定了他們的重心不是防外來侵略者,而是時刻提防著不讓自己的政權垮臺即可,他們要防的依舊還是「漢人」。如果,大家一致對外,那麼,他們的政權沒準頃刻間就會倒塌。所以,對外割地賠款的妥協,繼續維護自己已有的政權統治,是滿清統治者給出的答案,這也是符合他們切身利益的最佳做法,於是,各種不平等條約紛至沓來。

但是,看看這背後的戰爭規模,真的有那麼嚴重麼?

可以說,這完全是一種醜陋心態導致的必然結果,以踐踏國家尊嚴來換取可憐的統治權。

清兵是真打不過侵略勢力麼?

事實上,當時的清兵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當然,甲午海戰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就其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都花了那麼多銀兩購進的先進戰艦,為何捨不得花錢在炮彈裝備上?邏輯上是令人困惑的,那麼,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一種消極抵抗。

說到底,這還是一種心理因素在作祟。

對於滿清政府的想法,帝國主義瞭然於心,他們只需要擺出嚇人的恐嚇腔調,滿清政府就會乖乖聽話。日本更是利用了這一點,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公然用「告十八省豪傑書」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反抗滿清政府,對此,滿清統治者更是嚇壞了,這如何是好呢?

所以,它只能繼續籤一下賣國條約,雖然,此舉會遭國人痛罵,但好歹皇帝的位置還是在的。

兩廂一對比,「民族意識」就是答案。

滿清政府不願意民眾覺醒,因為,他們太清楚此事的後果了。

參考資料:

【《法國大革命》、《晚清戰爭統計》】

相關焦點

  • 中英《南京條約》有讓滿清政府保護百姓私產與自由的條款嗎?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清政府稱之為「萬年和約」,是滿清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籤定的條約。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滿清在對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
  • 中國對美臺籤訂「共同防禦條約」的聲明
    (三)締約國所有「領土」等辭,就「中華民國」而言,應指臺灣與澎湖,就美利堅合眾國而言,應指西太平洋區域內在其管轄下之各島嶼領土。(四)「中國」同意美國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為防禦所需要而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力。(五)本條彌不影響兩締約國在聯合國憲章下之權力義務,或聯合國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所負之責任。條約於籤訂的當日在臺北和華盛頓同時公布,臺灣「副總統」陳誠聲稱這一條約「有助於世界和平。」
  • 一個洋人竟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一個條約,廉價出賣了中國的勞動力
    奕在奏摺中說明了蒲安臣的權限:「凡於中國有損之事,令其力為爭阻;凡於中國有益之事,令其不遂應允,必須知會臣衙門覆準,方能照行。在彼無可擅之權,在我有可收之益。倘若不能見效,即令辭歸。」為此,總理衙門專門頒給蒲安臣八條訓令,有兩點最重要:第一,蒲安臣有訓練中國所派隨行人員的責任,使他們能「歷練一切」,增長外交才幹;第二,遇有「重大事情」,應先告知總理衙門,「再定準否」,不能擅自作決定。
  • 歷史上的今天:中俄籤訂《伊犁條約》
    《伊犁條約》中國談判代表曾紀澤  1881年2月24日 中俄《伊犁條約》籤訂  1871年7月,沙俄利用由於阿古柏侵略所造成的新疆的混亂狀態  1879年,清政府派出的崇厚在沙俄威脅下,擅自籤訂了《裡瓦吉亞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條約名義上把伊犁歸還中國,但卻將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這樣,使伊犁成為孤城。而且,這個條約還規定:將喀什噶爾及塔爾巴臺兩處的雙方邊界作有利於沙俄的修改,以及賠償軍費、免稅貿易、增闢通商線路和增設領事等。
  • 康熙皇帝為何要籤訂《尼布楚條約》?這算是清朝喪權辱國的開始嗎
    《尼布楚條約》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條約,籤訂於康熙二十八年。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紀,康熙皇帝自從親政以來已經完成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創舉。但是東北地區的局勢和北方的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成為了康熙皇帝心頭大患。
  • 大清「洋欽差」外交奇事:他幫中國籤訂了首個對等條約
    但奧地利政府以蒲安臣曾經發表過同情匈牙利革命的演說為名,宣布其為不受歡迎的人,拒絕其就任。於是,林肯1861年6月14日重新任命蒲安臣為駐華公使。恭親王立即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這個友好人士擔任中國首任全權使節,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進行中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這個意見隨即被採納。恭親王力薦蒲安臣率團出使歐美可謂形勢所迫,也用心良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於1858年和英法等國籤訂《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公使駐京。1860年後,西方列強紛紛派遣公使常駐北京,而中國卻一直未曾遣使出洋。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其中,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召開,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爭奪最終籤訂了《凡爾賽和約》並成立國際聯盟,此後協約國相繼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奧斯曼土耳其等籤訂和約,共同構建起所謂的「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在美國建議下召開的,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及中國這九個國家參會,主要為解決海軍軍備競賽、遠東及太平洋問題而召開。
  • 《西姆拉條約》差點讓中國失去西藏
    《西姆拉條約》大家或許不清楚,但是「麥克馬洪線」大夥一定熟悉!麥克馬洪是當時的英國代表,就是在這場會議中他提出了所謂中印劃界的「麥克馬洪線」方案,但是被北洋政府拒絕了!以後的中國歷屆政府也從未承認過這個條約!圖:英國、西藏代表在條約上簽字圖片來源:鐵血社區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清朝末年,英國加強侵略西藏。
  • 滿清滅亡後,欠下了多少債務,這些債務最後怎麼處理了?
    滿清滅亡後,欠下了多少債務,這些債務最後怎麼處理了?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幾千年來讓我國最受恥辱的王朝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恥辱和陰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 終戰日|一戰後各國籤訂了哪些條約,我國權益受到哪些損害?
    《凡爾賽條約》全稱為《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主要目的是限制德國,但由於太過苛刻激發了德國民眾的嚴重不滿,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巴黎和會中,我國主要目標是收回德國在山東權益,但日本在英國、法國支持下獲得了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凡爾賽條約》嚴重損害了我國利益,北洋政府並未籤訂該約。
  • 圖說歷史上的今天:1881年 中俄《伊犁條約》籤訂
    當時沙俄提出必須取得中國內地的通商權利,並割據中國特克斯河流域和伊犁以西的土地,才能交出伊犁。1879年,清政府派出的崇厚在沙俄威脅下,擅自籤訂了《裡瓦吉亞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條約名義上把伊犁歸還中國,但卻將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這樣,使伊犁成為孤城。
  • 《辛丑條約》賠款要還39年,清朝還了10年就亡了,那剩下的債呢?
    迄今為止,外國人也沒有弄懂為何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家,反而是半死不活的半殖民地國家。歐洲列強稍微施加壓力,清政府就就在內部的變革浪潮中土崩瓦解,等到了民國時期,中國的統治者雖說也有如慈禧這樣籤訂賣國條約的,但都不及清政府被完全打斷脊梁,苟延殘喘籤下的辛丑條約來的震撼。
  • 雍正時期與沙俄籤訂的條約,決定了貝加爾湖的歸屬
    聞一多先生曾在創作《七子之歌》時感嘆:「早在康熙籤訂尼布楚條約之時,既已經開始喪權辱國,也是不平等條約的開始」。而關於《尼布楚條約》究竟是平等條約,還是喪權辱國的退讓,網上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實際上,不僅我們認為尼布楚條約不平等,俄羅斯同樣認為1689年雅克薩之戰後籤訂的這紙條約非常屈辱,認為是由於沙皇政府的懦弱無能,才導致俄羅斯籤訂條約失去了大片土地。
  • 到底是誰給的印度自信,兩次逼迫中國籤訂喪權辱國條約,有一次殺進...
    清軍戰敗後,被迫籤訂《南京條約》。 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印度騎兵,一舉擊敗了滿清的王牌部隊八旗鐵騎。1860年8月,在北塘被佔領後,滿清騎兵採取迂迴戰術,攻擊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側翼。
  • 「港獨」李文浩公然辱國:「說普通話會被歧視」
    之前李文浩就曾經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前貼上標語「藍絲與狗不得內進」,擾亂香港正常秩序,如今又變本加厲公開發言,是真的覺得香港特區政府拿他沒辦法? 李文浩宣稱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上「沒排面」,簡直如同過街老鼠,還推廣普通話不就是讓國際社會笑話香港人。李文浩還說,使用普通話就是會被別人歧視,被別人欺負,這是大勢所趨。
  • 第一次鴉片戰爭除了《南京條約》,大清還籤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因為從此以後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強迫下從古代跨入了近代,從封建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社會。而這次戰爭帶給大清朝的痛,還絕不是《南京條約》的恥辱,一大批不平等條約也在這個時期先後籤訂。
  •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到底給中國造成了哪些危害?
    鴉片戰爭前,中國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人們大多自給自足,國門的封閉,市場變得更為狹小,民眾根本不需要很多的商品。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完成後,一直夢想著向廣大市場的中國輸出的商品,可是,大多賣不出去,英國人在印度大肆種植鴉片,又輸入到中國,為的就是竊取中國的白銀。當時有段話描述鴉片的危害:「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裡。 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
  • 中國近代籤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及影響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到八國聯軍戰爭(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多達數十個。這是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罪證,也是舊中國統治者喪權辱國的記錄,中國人民永遠不能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歷史!
  • 滿清滅亡,欠下西方列強10多億白銀巨款,民國是如何收拾爛攤子的
    再加上滿清末期不乏一些仁人志士,他們思想先進想要改革救國,這就促使了滿清當局的迅速瓦解。但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腐朽無能的滿清被迫與列強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欠下巨款,那麼,滿清滅亡後他們所欠「賠款」都沒還完,是否應由下個當局來繼承債務?這就成為眾多後人關注的問題了。
  • 條約被誤讀?︱北京條約沒有割讓海參崴、圖們江入海口和庫頁島?
    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和歷史教育中,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通過1860年籤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約100萬平方公裡全部外東北中國領土給俄國。 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中俄北京條約》中關於領土邊界的具體條文,並結合此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和《璦琿條約》,可以發現三個重大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