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我們第一印象就是在近代的時候,清朝籤訂的各種條約。這些條約從最初的《南京條約》到後來的《辛丑條約》,裡面都包含著各種不平等的內容,比如割地、賠款、通商等。可以說清朝的主權受到嚴重的損害。尤其是《南京條約》,讓清朝開始了割地的先河。其實,清朝籤訂的第一份割地條約並不是《南京條約》,而且康熙時期籤訂的另一份條約。這個條約是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籤訂的,不過康熙卻非常高興。
這個條約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條約》,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也知道這個條約,因為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這個條約是康熙和沙俄籤訂的,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不平等條約。條約的大致內容就是劃分兩國的邊界,沒有任何割地的條文在裡面。其實,如果我們知道當時狀況的話,就知道,這個條約不僅割地了,還割讓了很多土地。
《尼布楚條約》籤訂的背景是在雅克薩之戰後,沙俄和清朝籤訂的。簡單的說,就是沙俄當時在東方迅速擴張,在我國的東北的地區建立了很多要塞進行殖民統治。清朝剛開始由於忙於入關,後來在統一全國,所以無法抽出身處理這些事。康熙在位的時候,平了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後,開始著手處理東北事物了。不過,這時候的沙俄已經佔領了東北大量的土地。當雅克薩之戰清朝勝利後,清朝開始有了談判的籌碼,雙方準備了談判。
1688年5月30日,清朝派出由領侍衛大臣索額圖、都統佟國綱、尚書阿喇尼、左都御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以及漢官張鵬翮、陳世安等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去談判。康熙最初給的底線是:一、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能拱手送給俄國人。二、俄國必須遣返將叛逃的達斡爾族首領根特布爾。不過後來由於準噶爾叛亂,康熙又降低了自己的底線。「今以尼布潮(也就是尼布楚)為界,則鄂羅斯遣使貿易無棲託之所,勢難相通。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我們看一下康熙給的底線,說白了最初的時候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都是清朝的,不能讓給別人,畢竟這是清朝的領土。後來底線又降低了,直接變成額爾古納河為界。就是說,康熙已經做好割讓大量領土給俄國了。最終籤訂的《尼布楚條約》比康熙的底線還過分「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就是說,索爾圖退步了非常多。本來尼布楚以南的土地都是清朝的,現在連額爾古納河都沒能全部保住。但康熙對這個條約的態度超出所有人意料。
《尼布楚條約》籤訂後,索爾圖回國。雖然這個條約打破了康熙底線,但康熙非常高興。對於當時的康熙來說,只要能換來與沙俄之間的和平,籤訂什麼條約都可以。因為康熙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準噶爾部,他們又在西北叛亂了,這對清朝是致命的威脅。而和沙俄之間的領土矛盾,對康熙來說並不重要。當然,沙俄之所以打了敗仗還這麼有底氣,是因為他們也知道清朝爆發了準噶爾叛亂,畢竟這背後也有他們的支持。否則,他們不可能打了敗仗還這麼囂張。
這個條約清朝所丟失的土地,並不比鴉片戰爭後丟失的少。不過清朝也是被當時的形勢所迫,否則,康熙也不會籤訂了這種條約後還這麼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