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日本:跳梁者雖強必戮!清朝打日本:割地,賠銀2.3億兩

2020-12-22 王福星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跟日本有過三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次大勝,一次慘敗。唐朝和明朝打日本,都取得了大勝。清朝打日本,輸得太慘了。

隋唐初期,倭國想當東亞霸主,就在朝鮮半島搞事情。大唐支持新羅,倭國就支持百濟。倭國一而再,再而三,大唐發起挑戰。

唐高宗本著能動手就不嗶嗶的原則,讓劉仁軌率部揍倭國一頓。唐軍和倭軍在白江口打了一場海戰,戰鬥的結果一邊倒。

唐軍面對兩倍於己的倭軍,取得大捷。唐軍摧毀倭軍數百艘戰船,殺得倭軍屍浮遍海。倭軍的鮮血,染紅了白江口海面。

這一場大捷之後,倭國見識到大唐強盛的國力,再也不敢挑戰大唐天威。從此以後,倭國老實了900年,不敢覬覦中國。

白江口大捷,沒有產生豪言壯語。原因很簡單,就像是你被迫跟幼兒園小朋友打架,就算是打贏了,也不會到處宣傳。

唐朝打倭國,在唐朝子民看來,就是一場「腳踢北海幼兒園」的勝利。大唐的國史,對於白江口大捷,都是一筆帶過。《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對於這場大捷也是惜墨如金。

到了明朝的時候,日本人又飄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又在朝鮮半島搞事情。日本人想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而吞併大明國土。

明朝的萬曆皇帝,雖然在史書上被黑得體無完膚,但是一點也不弱。萬曆皇帝面對日本的挑釁,施展鐵腕手段迎敵。萬曆皇帝一聲令下,大明軍隊在李如松等人的率領下,奔赴朝鮮半島。

萬曆平倭戰爭,明軍以少勝多,先後取得了平壤大捷、碧蹄館大捷、王京大捷等勝利。日本國內吹得神乎其神的一眾戰國名將,紛紛在朝鮮半島被明軍打出原形。

萬曆平倭戰爭,以明軍取得大捷告終。明軍趕跑了日軍,順便抓了一批日軍俘虜回來。明軍獻捷,把一批俘虜的日軍高級軍官,獻給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詔曰:「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皇帝一聲令下,就把俘虜的日軍高級軍官殺了。日軍高級軍官被殺之後,還被傳首四邊,震懾諸夷。

到了清朝的時候,日本又在朝鮮半島搞事情。當時清朝,無論是廟堂,還是草野,都看不起「日本」。在清朝看來,日本在朝鮮搞事情,下場會跟唐朝和明朝時期一樣悲慘。

在甲午戰爭開打之前,大清朝上上下下都有夢回盛唐的感覺。大清朝上上下下,瀰漫著要收拾「日本」的豪言壯語。

甲午戰爭開戰之後,腐朽的清朝非但沒有收拾「蕞爾日本」,反倒是吃了敗仗。甲午戰爭之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又使出保命大法:「割地,賠錢,賠很多很多錢。

唐朝和明朝,都是把日本打服了,使得日本人數百年不敢越雷池一步。清朝打日本,賠了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給日本。

清政府給日本的賠款,相當於日本4年半的財政收入。日本人拿著清政府賠償的巨款,發展軍備力量,回頭又用這些軍事力量來打中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清政府像大唐、大明一樣給力,在朝鮮半島打服日本,就沒有後來的十四年抗戰了。只可惜,啥也不是的清朝,跟大唐、大明相比,真的差太遠了!」

本文史料來源:《新唐書》,《資治通鑑》,《明史》,《平倭詔》,《清史稿》,《馬關條約》。

備註:本文文字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文配圖是王福星拍攝的圖片,本人享有圖片完全版權。本人授權網友包括商用在內的圖片無限制使用權,有需要配圖的網友可自行下載使用,無須擔心版權問題。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甲午中日戰爭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日本必敗,奈何清朝最終養虎為患
    這幾乎是一種慣性,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時期的朝鮮之役和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無不從朝鮮開始。 一個家族的人為當兵送行合影留念 朝鮮之役李如松指揮明軍將日本人打回東瀛,使得朝鮮皇室得以保留,對大明朝感激涕零。 日本民眾慶祝日本出戰
  • 俘虜61個日本高級將官,邢玠將軍把它們全殺了
    明朝的時候,栲栳山有個舉人叫段德昌。段舉人記載了他從父的一個典故,從父就是叔叔伯伯,古人記載長輩事跡,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段舉人只記載他從父是言官。由於不知段舉人從父名字,故本文以「段言官」稱呼他。
  • 日本刺客行刺李鴻章,反而讓清朝少賠1億兩白銀,這刺客什麼下場?
    日本刺客行刺李鴻章,反而讓清朝少賠1億兩白銀,這刺客什麼下場? 1895年中日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二十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對於大清的「裱糊匠」李鴻章來說,北洋水師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是一個恥辱。
  • 為什麼說,強漢、盛唐、剛明是我們歷史上三個耀眼的朝代
    強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盛唐:「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剛明:「義武奮揚,跳梁者,雖遠必戮。」
  • 宋朝戰敗割地賠款都答應,唯獨一件小事死活不同意,後被明朝學去
    1044年宋夏和議,西夏雖然向北宋稱臣,但每年卻可以從宋朝那裡獲得15萬匹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的所謂「歲賜」(實質是宋朝的賠款)。加上39年前宋遼澶淵之盟時約定的10萬兩銀、20萬匹絹,一言不合就賠錢成為宋朝對外策略的「萬金油」。
  • 清朝籤訂的第一份割地條約,打贏了仗還要割地,康熙卻非常高興
    說起清朝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我們第一印象就是在近代的時候,清朝籤訂的各種條約。這些條約從最初的《南京條約》到後來的《辛丑條約》,裡面都包含著各種不平等的內容,比如割地、賠款、通商等。可以說清朝的主權受到嚴重的損害。尤其是《南京條約》,讓清朝開始了割地的先河。
  • 中國明朝時期曾經暴打日本!
    中國和日本的恩恩怨怨上千年,無論是唐朝還是明朝,或者清朝到近代都糾纏不清,終其原因日本侵略成性,今天我們講述的是發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戰爭,也就是是萬曆三大證之一,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
  • 如果1840時是明朝跟英國打鴉片戰爭,結局會不會比清朝好上很多?
    戰爭的起因源於明朝的海禁政策,朱元璋登基之後下達了一條國策,禁止中國人赴海經商,同時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這是因為明初之時,日本內部發生戰亂,一些在日本本土戰爭失敗的封建領主,就組織武士以及浪人騷然中國沿海地區,海禁的國策正是為了防止海盜的騷擾。
  • 如果明朝延續到近代鴉片戰爭,能打敗英國嗎?
    很多人在痛恨滿清腐朽的同時非常崇拜明朝的骨氣,當然也有一些人說明朝未能夠開疆拓土,清朝雖然腐朽卻開拓了近600萬疆域,也讓網上分為了「明粉」和「清粉」兩派。有網友曾總結了兩段語錄「終明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清一朝268年,和萬年親,割萬裡地,賠億萬款,納萬年貢,天子棄國門,君王萬裡遁。」來對明朝和清朝進行對比。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據不完全統計,清朝當時鐵路有400公裡左右,輪船26艘,機器棉紡廠4家,鐵錠13萬。而日本鐵路有2700多公裡,輪船680艘,機器紗廠40家,鐵錠38萬。這差距可不是一點點。軍事實力對比打仗除了打資源,另一個就是拼硬實力。畢竟就算你再有錢,如果不把錢花在軍事軍備上,打起仗來還是不中用。
  • 踢館:為何明朝打不過滿清?清朝又打不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國家的稅收也是如此,像明朝主要入帳收入是四千多萬石糧食,加上兩、三百萬兩的商稅和鹽等稅,但是其實最大頭收稅是來自於勞役,比如說每年抓幾萬山東人去砍柴、修房子,十幾萬山東人幾十萬江蘇人去保障運河漕運,幾十萬陝西人、山西人、河北人去給邊界運糧,就是勞役稅收為主,實物稅收為輔,加上少量貨幣收入。後面說的幾百萬白銀之類,其實只是把部分勞役稅和實物稅改收白銀。
  • 明朝把列強按在地上痛打,清朝卻被列強按在地上打,你更敬佩誰?
    但清朝就不一樣了,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幾年的統治時間,但從康熙到乾隆一百三十年的時間裡面都是盛世,可是這樣強大的清朝為什麼到了最後還是會被歐洲列強按在地上打呢?清朝在皇帝權利上面比明朝要更厲害,清軍入關以後不僅繼承了明朝是漢地的所有土地,更是把自己的手伸到了西域和西伯利亞上面去。他們也同時繼承了明朝不設置丞相的制度,對於軍事政治權力全靠皇帝一個人,因為政事太多,清朝也學明朝設置了一個機構,清朝叫做軍機處,這個機構裡面的官員叫做軍機大臣,他們是做著丞相的事,卻又沒有丞相的名和權。
  • 抗戰2年,還在幫大清賠日本欠款,大清究竟賠了多少錢?
    一共是2.3億兩白銀。這部分賠款由於數額巨大,再加上日本限定三年還清,清朝實在還不起,又害怕在開戰,便向沙俄、德國和法國三國銀行借款,合計借款約三億兩白銀,最終還清了日本的賠款。不過借三國銀行的錢,也是要還的。為了還這筆錢,東北的礦權,南滿鐵路築路權,遼寧的旅順、大連;山東的膠州灣,廣東的廣州灣,以及額外一些開礦權力,都屈辱的轉交給了俄、德、法三國。
  • 他是日本最後一個武士,曾打敗抗日名將薛嶽,日本投降當天切腹自殺
    4萬大軍進攻大唐,但在唐朝名將劉仁軌的打擊下全軍覆沒,從此消停了1000多年,到了明朝時期,日本大名豐臣秀吉再次發動戰爭,他率領全國20萬精銳想要徵服大明朝,但還沒看到明朝的國土就傷亡慘重。 到了近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反觀清朝,由於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清朝軍隊已經不復往日驍勇,1894年,日本和清朝打了一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不僅賠償2億兩白銀,
  • 如果明朝國祚再延續200年,面對英國會如何?可能難逃晚清厄運
    晚清的腐朽是令人心碎的,曾經的,敢犯漢顏者,雖遠必誅,到後來變成了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晚清軍事的衰敗造成了屢屢被列強欺凌的局面,其中之一就是,清朝放棄了明朝已經成體系火器戰術,自信弓箭得天下,也能守天下,結果...如果,明朝可以撐到1840年,結果會有變化嗎?
  • 清朝的國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洋務運動不如日本?只因這八個字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對比一下日本和清朝各自的實力:1、 國土面積:清朝1316萬平方公裡,日本36萬平方公裡,清朝是日本的36.5倍。2、 人口總量:清朝4.5億,日本4000萬,清朝是日本的11倍。3、 人才儲備:清朝有上百萬名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優質人才,而日本還沒有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
  • 日本為什麼總是喜歡打朝鮮
    也不知道做衣服,種莊稼也不會 尤其是種大米也不會,蓋房子都不行,古代日本受制於地理環境非常落後,好多這樣的文化都是朝鮮半島傳導日本的,坐船 通過朝鮮海峽,按照道理說日本應該感謝朝鮮,朝鮮的文明又是中國傳給它的,在唐朝的時候,尤其是在盛唐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文明也特別的發,所以中國的文化傳到朝鮮,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當中朝鮮又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傳給朝鮮之後又通過朝鮮傳到日本,日本人忘恩負義
  • 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相比 誰更厲害一些
    葛劍雄在《中國人口發展史》認為明朝在1600年約有1.97億人。綜合而論,明朝人口最高峰值在1億人至1.97億人之間。清朝入關後,經過一段時期的復甦,再得益於美洲作物番薯等引進中國,使得人口數量呈急劇上升的態勢,超過了明朝。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記載,清朝在18世紀末,人口數量就突破了3億,到晚清時期,更是突破了4億。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圖為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和當時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共同祭拜明孝陵 而從狹義上來講,明粉,特指一群對明朝有著過度狂熱情感的網友。  宣傳派,是比較常見的狹義明粉,其特徵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宣傳明朝的正面事跡,包括: 收復幽雲十六州、鄭和下西洋、在對外戰爭中勝利、擁有諸多具有民族氣節的王侯將相等等...... 而宣傳派最常用的口號,就是下面這句: 我大明朝立國276年,開疆拓土。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