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跟日本有過三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次大勝,一次慘敗。唐朝和明朝打日本,都取得了大勝。清朝打日本,輸得太慘了。
隋唐初期,倭國想當東亞霸主,就在朝鮮半島搞事情。大唐支持新羅,倭國就支持百濟。倭國一而再,再而三,大唐發起挑戰。
唐高宗本著能動手就不嗶嗶的原則,讓劉仁軌率部揍倭國一頓。唐軍和倭軍在白江口打了一場海戰,戰鬥的結果一邊倒。
唐軍面對兩倍於己的倭軍,取得大捷。唐軍摧毀倭軍數百艘戰船,殺得倭軍屍浮遍海。倭軍的鮮血,染紅了白江口海面。
這一場大捷之後,倭國見識到大唐強盛的國力,再也不敢挑戰大唐天威。從此以後,倭國老實了900年,不敢覬覦中國。
白江口大捷,沒有產生豪言壯語。原因很簡單,就像是你被迫跟幼兒園小朋友打架,就算是打贏了,也不會到處宣傳。
唐朝打倭國,在唐朝子民看來,就是一場「腳踢北海幼兒園」的勝利。大唐的國史,對於白江口大捷,都是一筆帶過。《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對於這場大捷也是惜墨如金。
到了明朝的時候,日本人又飄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又在朝鮮半島搞事情。日本人想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而吞併大明國土。
明朝的萬曆皇帝,雖然在史書上被黑得體無完膚,但是一點也不弱。萬曆皇帝面對日本的挑釁,施展鐵腕手段迎敵。萬曆皇帝一聲令下,大明軍隊在李如松等人的率領下,奔赴朝鮮半島。
萬曆平倭戰爭,明軍以少勝多,先後取得了平壤大捷、碧蹄館大捷、王京大捷等勝利。日本國內吹得神乎其神的一眾戰國名將,紛紛在朝鮮半島被明軍打出原形。
萬曆平倭戰爭,以明軍取得大捷告終。明軍趕跑了日軍,順便抓了一批日軍俘虜回來。明軍獻捷,把一批俘虜的日軍高級軍官,獻給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詔曰:「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皇帝一聲令下,就把俘虜的日軍高級軍官殺了。日軍高級軍官被殺之後,還被傳首四邊,震懾諸夷。
到了清朝的時候,日本又在朝鮮半島搞事情。當時清朝,無論是廟堂,還是草野,都看不起「日本」。在清朝看來,日本在朝鮮搞事情,下場會跟唐朝和明朝時期一樣悲慘。
在甲午戰爭開打之前,大清朝上上下下都有夢回盛唐的感覺。大清朝上上下下,瀰漫著要收拾「日本」的豪言壯語。
甲午戰爭開戰之後,腐朽的清朝非但沒有收拾「蕞爾日本」,反倒是吃了敗仗。甲午戰爭之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又使出保命大法:「割地,賠錢,賠很多很多錢。」
唐朝和明朝,都是把日本打服了,使得日本人數百年不敢越雷池一步。清朝打日本,賠了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給日本。
清政府給日本的賠款,相當於日本4年半的財政收入。日本人拿著清政府賠償的巨款,發展軍備力量,回頭又用這些軍事力量來打中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清政府像大唐、大明一樣給力,在朝鮮半島打服日本,就沒有後來的十四年抗戰了。只可惜,啥也不是的清朝,跟大唐、大明相比,真的差太遠了!」
本文史料來源:《新唐書》,《資治通鑑》,《明史》,《平倭詔》,《清史稿》,《馬關條約》。
備註:本文文字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文配圖是王福星拍攝的圖片,本人享有圖片完全版權。本人授權網友包括商用在內的圖片無限制使用權,有需要配圖的網友可自行下載使用,無須擔心版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