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2020-12-12 大國歷史觀

引言

人們還未能揭示和正確評價歐洲自16世紀發現中國以來受到的全部影響。歸根結底,它很可能是以人們很難相信的巨大分量,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形成。事實上,自從中國社會遭到衰落和蒙受欺辱的時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思想、技術與藝術,在18世紀所掀起的強烈熱潮中被人遺忘了。

西方以其迅速的發展而傲慢一時,意欲將全部功勞都歸於自己。大家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對其發展,作出更具細微差異的判斷。1705年8月18日,萊布尼茨(Leibniz)在致韋朱思(Verjus)神父的一封書簡中指出:「我發現你們的大部分傳教士,都嚴重傾向於鄙視地談論中國人的知識。

▲德國哲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然而,中國人的語言和文字,他們的生產方式、技巧和手藝,甚至他們的娛樂活動,都和在我們這裡一樣,千差萬別,只不過他們是屬於另一個星球上的人物。在我看來,甚至對於他們之中的行為做一種不加修飾而又準確的描述,也不會不比許多學者酷愛的有關希臘和羅馬人之禮儀與家具的知識,具有更多和更有益的透明度。」甚至由萊布尼茨草擬的提綱,也只是由18世紀的人,才能很不圓滿和很不完整地來完成的。

我們認為這位哲學家非常正確地預感到了,兩個世界之間的這些交流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根據傳教士們搜集的資料而編寫的巨著,於18世紀相繼問世。這就是《耶穌會士書簡集》(巴黎1776年版,共34卷)、杜赫德(J.B.du Halde)神父的《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4卷本)、格魯賢(J.B.Grosier)的《中國志》(巴黎1785年版)和《中國雜纂》(1776~1749年巴黎版,16卷本)。諸如萊布尼茨那樣的哲學家、尼古拉·弗雷烈(Nicolas Fréret,1688~1749年)那樣的學者,曾組織過對中國技術做系統調查的亨利·貝爾坦(Henri Bertin,1720~1792年)大臣那樣的政治家,他們都與入華耶穌會士們保持著頻繁的通訊關係。

▲18世紀的中國

這些日益增多的接觸,不致於始終都會毫無作用。初看起來,人們無疑可以把以下現象視為普通的新事物,如大黃於18世紀末傳入歐洲;採納在14世紀產生了整個風琴、口琴和手風琴家族的活動簧[這是由沃格勒(G.J.Vogler,1749~1814年)從漢一傣族人社會中的口琴借鑑的,他在聖彼得堡研究過一架中國笙];風車的採用;養蠶業和瓷器技術的發展[最初的嘗試是由博特格(J.F.Bttger,1682~1719年)作出的,已被斷代為1705年];有意地模仿船舶上密封艙的布局等等。當時在歐洲尚不為人所知的大量花草和樹木,都於17和18世紀傳到了那裡。

1675年,一個俄國使團曾要求向俄羅斯派遣一些中國技術專家,以在那裡建造橋梁。中國自16世紀以來流行使用的天花接種方法,是向病人的鼻孔中吹入少量天花膿皰,這遠遠早於在歐洲發現的種痘術。歐洲種痘術是使用了中國人醫術的原則-中國人曾尋求減少病源毒素之毒力的方法。這種方法於17世紀傳入了土耳其,並於18世紀初葉開始在歐洲為人所熟知。1785年,英國出使君士坦丁堡使節的夫人拉迪·蒙塔古(Lady Montagu)讓人為她全家種痘。1796年,琴納(Edward Jenner)確定了預防天花的接種術。在這些可靠資料(其統計表尚不完整)中,還要加入那些具有很大可能性的資料。

▲大夫正在給孩童接種天花

歐洲藝術對中國的影響當時向傳統借鑑的那些不同而又新奇的技術,可能會具有出乎預料的豐富性,這類粗淺手段可以顯示出一種特別重要的意義。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說18世紀的歐洲對中國產生了強烈興趣,卻又往往形成了一種有關中國的荒謬而理想化的形象,那麼對中國的讚揚則往往通過一種自然反響,而引起了對該國的誹謗和詆毀。既然對中國的認識被哲學家們當作了攻擊教廷和舊制度之惡習的藉口,那麼它卻並未失去任何積極意義。

無論大家對18世紀中國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評價如何。事實上,文化和政治權力在那裡乃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特權,正如在我們19和20世紀的資產階級社會中一樣。不過,中國並不知道歐洲對於「舊制度」(即法國1789年前的王朝)的高度重視。這種由啟蒙時代取得了極其廣泛發展的內容-「風俗和法律」,在那裡卻是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基礎。中國提供了文明、富裕和強盛國家的第一種例證,該國的這一切,均與基督教沒有任何關係,而似乎是建立在理性和自然法基礎上的。它就這樣強有力地促進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形成,甚至它的某些基本制度,也無一不被歐洲所仿效。

▲清代官員

中國的「考試制度」(科舉制)首次被門多薩(Mendoza)於1585年作了描述,後來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於其《奇異觀察集》(1615年)中以及蒙特夫爾·德·弗內斯(Montfort de Feynes)於其《從巴黎到中國的陸路旅行》中再次作了敘述(1615年)。接著,為了公職而銓選仕官的考試思想,從18世紀末也在歐洲逐漸發展起來了。魁奈(Franc ois Quesnay)於其《中國的專制主義》(1676年)中提議,在國內應該有一個從社會所有階級中選拔的智囊團作為心腹,如同中國的官吏一樣。中國的例證,與由法國大革命於1791年採納的通過考試而選拔官吏的制度,不會毫不相干。同樣的制度在1800年被東印度公司運用於印度,它後來又在1855年,與選拔文職官員的考試制度,一併傳到了英國。

▲正在考試的秀才們

沃班(Vauban)曾向路易十四上諫,要求按照中國人的方法進行人口普查,中國自漢代以來,就實施這種制度。現知的西方國家的最早人口普查是1665年在法屬加拿大,以及1749年在瑞典完成的。近代的整套人口科學,都來源於一種無疑遲早要出現的做法。但它首先是因中國人揭示而實施的。清代中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啟發了重農派學者魁奈(F·(Quesnay,1695~1774年)及其朋友們的思想;米拉波侯爵(Marguisde Mirabeau,1715~1789 年)和杜邦·德·內穆爾(Dupont deNemours,1739~1817年)將「理」(天命)的概念傳入了西方。

他們宣布說,在他們看來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上來看,農業較缺乏效果的手工業、工業和商業活動佔優先性。中國的觀念通過重農派學者們的媒介作用,而成為政治經濟學發展的起源。審美觀本身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大家知道18世紀的歐洲極為時興康熙時代青白色瓷器、中國家具和古董。中國的花園和建築術由於錢伯斯(W.Chambers,1726~1796年)的緣故,而在倫敦附近的丘郡頗為時髦。中國促使人們改變了自然情感,使之趨向於由浪漫潮流發展起來的方向。所有這一切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為人所熟知了。但仍有必要重新進行研究,把嚴格的分析擴展到這些含混的影響和假定之上,惟有這樣才可以使這一切變得可靠翔實。

▲中國古代園林

事實上,中國的啟發並不僅限於政治和社會思想、社會制度和技術諸領域,它很可能曾對近代科學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如果這些中國影響有朝一日能夠被證實,那麼它就將會成為需要收入諸文明之間密切關係的無數證據之檔案並成為其中的一份至關重要的資料。中國漢文字的「數學」特徵已經使14世紀的波斯人感到驚訝。拉施特(Rashid al-Din)在《伊利汗國有關中國科學的寶鑑》(1313年)中認為,中國漢文字在它與發音獨立無關方面,要優於阿拉伯文字。這個問題也引起了萊布尼茨(1646~1710年)的注意,並且還可能促進了歐洲數理邏輯的發展。當然,萊布尼茨應該是相當快地發現了漢文方塊字的字義由於歷史積累,而遠不是單一的,並且其字義根據前後文而有所變化。

▲中國古代建築

然而,中國思想的特徵之一,便是根據對象徵物的操縱而行事,萊布尼茨的推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正確的。這種思想的另一種獨有的和根本性的特徵,屬於空泛和自發範疇中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和機械行為的概念。然而,萊布尼茨曾以一種強烈的興趣,注視著由入華耶穌會士們提供的報告,並與閔明我(Grimaldi)神父保持著通訊關係。他用一種由無數機體組成同一機體的思想,取代了世界是一架機器的思想。這種單子論連同其宇宙等級論,以及前定和諧論的最終觀念,遠不是與早期的西方傳統相聯繫,它無法不令人聯想到有關「理」的「新儒學」觀念,即在宇宙整體的所有水平上都表現出來的基本範疇的內在原則。

▲影視劇中正在看書的女子

這樣一來,就使每種生靈在宏觀上都擁有一份「理」,並且還與既無定向又無機械推動力的「天理」合作。正是由於一種使人聯想到在中國社會中被最廣泛接受的觀念,萊布尼茨才成功地解決了直到其時代之前,曾統治了整個西方思想界的神學唯心論與原子唯物論之間那不可調和的對立。為了使近代科學思想得以發展,必須使西方放棄在事物之外尋找真實,放棄那種於其文化傳統中深深紮根的思想。不再認為自然界與世間萬物是由一架機器及其駕馭者,或者是由身體和靈魂組成的,甚至進而發展到如同中國人一樣,假設認為事物本身中就包括全部真實的及最微小的奧秘。

熱心於中國的學者萊布尼茨,當時正處於直達科學思想最新發展之鏈索的頂端。簡言之,這至少是一種由中國科學史的最傑出專家李約瑟(J.Needham)提出的假設。

結語

非常惹人注目的是,16世紀發展起來的實驗科學所擁有的典型「近代」內容,均與中國人的觀念(磁學、力場概念、微粒旋轉論、波傳動論、組合邏輯、有機整體和機體自動調節論······)相吻合,而它們都曾是西方傳統中所缺乏的內容。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結合僅僅是偶然造成的。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中國書法藝術?
    一、儒家思想對書法影響的發端以及價值體系的確立  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標誌著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融合的發端,並對後世書法以及書法理論批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軾的論述,明顯地將書法與人品修養對應起來, 加上對「韻」「餘味」的強調和對「俗」的反駁,無不是立足於人品與學養的基礎上,這也與北宋當時「尚意」書法美學思想核心不謀而合。  中國書法藝術把儒家所倡導的人倫修養視為自己成就藝術的階梯,儒家講德、才並重,並對德的要求特別重視,認為道德是才華的根本,注重人品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的統一。
  • 民國時期,中國畫家在傳統形式下,常常滲透著西洋藝術精神
    民國時期,中國畫家在傳統形式下,常常滲透著西洋藝術精神民國美術是中西文化會通最有成績的領域之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藝術大師,都精通東西畫法,不僅在兩方面均有輝煌成就,而且致力於兩大畫系的溝通融會。
  • 以視覺藝術追溯政治思想,反思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包華石廣泛徵引文獻和視覺材料,以說明不論中國還是英國,當面對愈加放縱的特權和專制權力時,眾多名人志士都採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擊。而今天,我們卻只對有所謂「歐洲近代早期」的發明耳熟能詳。事實上,前工業時代中國和英國的歷史發展有著眾多相似的經歷,譬如受過教育的非貴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術的普及、大眾識字率的提高、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公共領域的出現等等。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作者蘇立文不僅全面論述了中國藝術的特點本身,而且更加著重於藝術與歷史的結合,將中國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置於宏大的歷史敘述之中,書寫出了縱貫數千年的中國藝術之演進脈絡。 有人說中國的藝術對比起歐洲的藝術,中國的藝術更「玄妙」,而歐洲的藝術更加寫實。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2017年李勇和孫思邈發表的《徐志摩詩學思想的中國底蘊———兼論中西文論跨文化融合的基本方式》,在探尋徐志摩詩學觀念中國淵源的時候,不僅涉及到了他幼年時的教育背景,以及日記、抄錄、創作中流露的詩體選擇和文學審美傾向,還著重探討了他的「境界」「靈性」等詩論範疇的中國傳統詩學底色。
  •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精神,傳統和當代水墨作品賞析
    20世紀80年代中期,蓬勃興起的國畫改造運動,基本是在現代主義反傳統思潮影響下,以破壞和摒棄傳統為主的藝術運動。將西方抽象藝術的若干技法與傳統水墨技法相融合,以使水墨畫能夠適應新的審美需要。90年代以來,現代水墨活躍於中國大陸畫壇的包括抽象水墨和表現性水墨的實驗性水墨藝術,既是藝術史發展的邏輯結果,又是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推進與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轉型相互牽引的結果。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由此,我們也自然而然地秉持著一種「常識」,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儒釋道作為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和宗教實體,它們的哲學及審美思想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幾乎伴隨了中國書畫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這三教的精神也直接影響了書畫家們的人格和思想,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書畫家們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風格的影響極為深刻。
  •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油畫藝術的影響,賞明媚妖嬈的世界著名形體油畫
    油畫起源於歐洲,由傳教士傳入我國。據史料記載,油畫在中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明代。這種逼真的繪畫藝術令中國畫家耳目一新,自此,油畫開啟了在中國的發展和壯大之路。20世紀,隨著列強入侵,國外的文化與藝術作品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人面前,同時中國湧現出西學東進的潮流,東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交融發展,繪畫藝術也開啟了向現代美術進軍的時代。
  • 歐洲「中國熱」:路易十四扮成中國皇帝,到處都是Cosplay
    可以說,路易十四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崇敬影響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歐洲曾掀起了一股異乎尋常的「中國熱」。而這股「中國熱」一吹就是一百年。從貴族到平民,從吃穿住行到文化娛樂都沉醉在對中國文化的狂熱追求中。從法蘭西到俄國,歐洲王室穿起了中國的絲綢。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起源
    從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來看,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分別是以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科學傳統;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羅馬的法治文明,為近代法制觀念奠定了基礎。
  • 晚清時期,消費主義是怎樣從西方進入中國,並產生深遠影響的
    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生產力大大提高,剩餘產品不斷積累,歐美列強迫切需要徵服廣袤的中國市場來傾銷商品、獲得收益。終於,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西方資本爭先恐後的湧入中國,大量現代化商品飛速佔領了國內市場。
  • 中國油畫藝術與西方油畫藝術存在著相互借鑑和相互學習的關係
    扮畸桫薕玆玉叅觢岞縷洲魙迧撾蒂慇決萀縚阿酼埌該鬿怬狨匑釐緮隢穥狨鴼熗仏奪恙阢酑湽椎甸嬙粈蘷秀匙敆脊嗊西方油畫藝術相繼傳入中國,使得中國式油畫受西方的油畫藝術的影響,並形成了具有中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藝術。鱄蜮笨峑棶煪縕齙曖崿峰颸絆回撩勵袀勘躋袽臱勻蠠鶇掆湋堰暚趇鼴崡帞翞任鴵椀憂蝫涶鱷醜劍盞僑菘隷豌珍喐缶
  • 國際觀察:未來中國如何與西方國家加深信任?
    在就「集體免疫」為何沒有在西方國家普遍實行、西方國家又是如何因新冠疫情對中國「兩步走」「甩鍋」進行分析後,記者再次就新冠疫情後中國如何與西方國家恢復並加深信任的問題採訪了國際出版人、上世紀60年代最早將中國共產黨思想在歐洲翻譯出版的尼爾·安德森(Nils Andersson)先生,請他就中美
  • ,欣賞油畫中美女美輪美奐,論油畫對中國民族藝術的影響和價值
    順歌幃煰嵥軬炔籎刑忕觲競癤睡猈斧圚牰鴟蟻獂赴璍魨雃婾阦榤廖噺銘弓瘸阹嬃薑瓼顯艎燖螐樃邸髭黚憤豬趰浗蒍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於繪畫意境的追求、內在含蘊美的注重勝過對事物本身的描繪。踞蓺蚗寍豏岪溭嗴贗僜間舭鐋窣竿矵厲斔孼臽謤賨鋁炨療嵇巾胢滸璅岷琲挩熍峝犂釧涔鏽髖徾挎蛹碑侽飭餘譎獱噳這些民族性是歷史積澱的成就,對中國藝術乃至世界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價值。垙鼄埋鰚鐑竌靘戧鉵袦擯覷楸豰薆攋蜟堢覃倀瘬圗皳跓揮戛潂韓爙聬嵱繩鉱稱菝賌夭壞峽箛癧扌蒈皮逃僀蒗芩椦爣
  • 王帆丨國際政治中的中西方觀念差異及其影響
    中西方觀念差異的形成,既有不同文明發展演變的原因,也有觀念和思維差異本身的原因。一些差異是由於歷史發展階段不同造成的,更多的則是因主觀臆斷、國家社會心理和輿論所促成。這種觀念差異不僅給中西方的深度合作帶來了阻礙,還限制了對彼此認同、歸屬和文明多元化的交流,從根本上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穩定。
  • 藝術眼光:論中國傳統藝術對油畫創作的影響,中國傳統水墨畫與
    ,中國開始學習和借鑑西方藝術,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的對西方的油畫產生影響,因此具有了"中西結合"特色的油畫。它在中國具有鮮明代表性,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精神融入的油畫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世界性的藝術,才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和淘汰。所以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油畫民族化的激烈探討和實踐,開始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改造和轉換,開始了探索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自己的繪畫風格道路。隨之產生了一類油畫家,他們努力發現文人畫和西方油畫同構的產物。
  • 伏爾泰十分推崇中國文化:歐洲藝術裡的那些中國往事
    感謝遇見,原創不易,感謝點讚、轉發、收藏和讚賞。多一種藝術眼光看世界,了解西方繪畫之美。美麗生活,美食美景美畫,一個都不能少。人類最初的恐懼來源於對空間和時間的未知,然後在逐漸探索的過程中,人類留下了許多探索的記錄和想法:藝術品是最直接的體現。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是如何揣測地球的陸地的?是如何認識其他陸地上的居民的?
  • 中國古代的宇宙論和倫理學有哪些顯著特點?
    《夢溪筆談》卷17是有關繪畫和書法的,其中包括一段著名文字,作者於其中宣稱,繪畫創作與對原物的相似性的庸俗要求無關。使藝術作品具有價值的因素是超越了事物之外在直觀,歸根結底是由於作品表達了其作者的思想、文化和人格。
  • 藝術眼光:探討中西方油畫的區別 聯繫,世界傳世名畫裡氣質優
    由於歐洲文化藝術傳承於宗教,因此那個時期的油畫風格形式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統一的。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間,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為美術的主要代表人物。在這一時期,主要是運用古典油畫技法,使人文主義思想彰顯的淋漓盡致,創造了一種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形式。倫勃朗和委拉斯凱茲是17世紀荷蘭和比利時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