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南園十三首之五》,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著名詩篇,通過吳鉤引入詩人熱血男兒的豪情,表達了「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提及「吳鉤」的古代詩詞多不勝數,辛棄疾有「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李白有「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1、南園: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疇平地。楊其群《李賀詠昌谷諸詩中專名考》謂:「原」與「園」二字義可相通,凡李賀宅南「可種穀給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稱為「南原」,亦稱「南園」。
2、這是組詩中的第五首。吳鉤:一種頭部呈彎鉤狀的佩刀。
3、五十州:指當時被藩鎮所佔領割據的山東及河南、河北五十餘州郡。
4、暫上:一上,試上。凌煙閣: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為表彰太原首義和秦府功臣,命閻立本繪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畫像於凌煙閣。
5、若個:哪個。萬戶侯:受封食邑達一萬戶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祿。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還不帶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
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有哪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疑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自己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鬱積已久的憤懣情懷。李賀是個書生,早就詩名遠揚,本可以才學入仕,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於無奈。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鬱。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託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寫出反襯的筆法,又寫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迴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裡,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吳鉤」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為什麼後來就沒了呢?
現代人通過臆想複製的「吳鉤」
圖片來源網絡
首先,吳鉤是兵器這一點基本沒有什麼爭議,重要的是它長什麼樣子。目前有彎刀說、鉤子說、寶劍說三種。
紅漆鬼頭刀 清光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多數的古代冷兵器研究者都認為古人說的「鉤」其實是一種彎刀。所謂「吳鉤」,就是指刀刃為曲線形的吳國刀。這種刀型最早出現在青銅時代,並在唐代時達到鼎盛。
關於吳鉤的較為可信的記載,首推北宋「文化大咖」沈括的《夢溪筆談》:「吳鉤,刀名也,刃彎。」可見,吳鉤是一種彎刃的刀,因此吳鉤在詩歌中,象徵著勵志報國和馳騁沙場,而要揭開吳鉤的真實面目,可能還要從秦始皇陵說起。
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器
圖片來源網絡
秦始皇陵中有兵馬俑大家都知道,都說這是秦俑藝術的大成。但是鮮有人知的是,除了陶俑,陵中其實還出土過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武器。
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器
圖片來源網絡
1974年,考古學家開始陸續對秦始皇陵進行發掘,兵馬俑坑中出土了戰車和數量繁多、種類繁雜的兵器。劍,戟,鈹,戈,矛,殳,弩等一應俱全,除了這些常見的兵器之外,還有一種造型奇特的彎刀,有人將它和吳鉤關聯起來,給它起名「秦鉤」。
「秦鉤」
經過測量,它長約71釐米,柄窄刃寬,在2.2-3.3釐米左右,重量適中,所以握持起來的手感,和劍差不多。
吳鉤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地(今蘇州一帶)。當年吳王闔閭舉兵滅楚的時候,吳鉤作為吳國士兵的主要武器,立下了汗馬功勞,敵人對裝備精良的吳國也聞風喪膽。
好用的武器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難想像,秦國不久就派出了「科技間諜」,將這種兵器的製造技術偷學過來,並投入戰爭。
與劍比起來,吳鉤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勾殺」,即用內刃,繞過敵人左手持握的盾牌,進而勾住敵人的要害部位,對其造成殺傷。而後在戰爭中,秦人又發明出了一些其他用法:比如從側面勾殺隱蔽物後面的敵人,在攻城的時候,也可以立在雲梯上,勾殺躲在城堞後的敵人,可謂無不用其極。
然而隨著冶煉技術的迅速發展,戰爭的殘酷程度也逐漸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很快就發現吳鉤在戰場上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長度不足。
用刀的和用槍的,哪邊虧?
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騎兵的大量引入,長柄武器成為了戰爭的新寵兒——由於保持距離就能對敵人進行有效殺傷,極大增加了士兵的生存率,統治者很快發現,哪邊配置長柄武器的士兵多、戰車多、騎兵多,哪邊就有更高的勝率。
兵馬俑中的戰車
圖片來源網絡
相比之下,吳鉤卻只適合近距離作戰,或者是在一小隊人馬奇襲的時候用,所以,吳鉤在戰爭中逐漸處於劣勢,打造的數量也開始變少,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造成了今天僅剩「秦鉤」可供參考的局面。
雖然吳鉤在戰爭史中屬於曇花一現,但「吳鉤精神」卻永遠存在於每個華夏男兒的心中,萬千豪情也抵不過李賀的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