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CBA複賽第一階段的8輪常規賽全部戰罷,東莞賽區也暫時恢復平靜,屬於這片場館的主隊已奔赴青島,參加下一階段剩餘的8場常規賽。而只要在第二階段首戰裡擊敗東道主青島男籃,那麼廣東東莞銀行隊將提前7輪鎖定他們隊史上第12個常規賽冠軍,繼續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向著總冠軍目標前行。
過去的10天裡,廣東隊仿佛帶著球迷重溫了往日的巔峰時光,他們是20支隊伍裡唯一一支複賽全勝的球隊,場均淨勝對手37.1分。而如此驕人的戰績並非完全由易建聯、周鵬、任駿飛等老將和國手炮製,隊內的「95後」甚至「千禧一代」小將們也越來越多地登上舞臺、嶄露頭角。而當九冠王的「後浪」開始潮起,這片汪洋背後的守望者們也仍在兌現經久不衰的承諾。
守望:
「菜鳥」集體爆發,他們並不驚訝
CBA複賽第三場比賽,廣東隊在和蘇州肯帝亞隊比賽裡上半場就把隊裡年紀最小的一名球員張皓嘉給派上了場。這名2000年出生的前鋒去年夏天才剛剛從二隊被上調到一隊,疫情前的常規賽張皓嘉雖然也有三次出場打CBA的機會,但最長一次也只在場上呆了1分54秒,除了1次犯規,沒有其他任何數據統計,讓人很難記得有過他的存在。但這次張皓嘉出人意料地在場上足足打了30多分鐘,9投5中,拿到11分的同時,還貢獻了7個助攻和4個籃板。賽後有媒體就驚呼道「廣東隊又有可用之才浮出水面」,正如兩年前的胡明軒以及上賽季的徐傑、杜潤旺一樣,突然就讓大眾眼前一亮,記住了姓名。
與此同時,距離東莞籃球中心80公裡開外的廣州二沙島省體校訓練基地裡,宏遠二隊主教練曲紹斌和三隊主教練張堃也觀看了比賽。以往他們經常會帶著小隊員們去現場觀戰,但受疫情影響,球隊從春節就開始封閉,至今仍不可自由外出。「他(張皓嘉)那場打得不錯,我倆看了都高興壞了,」曲紹斌說,「但說實話他的表現應該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事,不怎麼吃驚,因為可能從他進宏遠的那天起,我們就預見到了他會有這一天。」
不只是張皓嘉,在兩位教練眼裡,從宏遠青年隊上調到一隊的每個球員,無論是一年級的劉權標、張皓嘉,還是二三年級的胡明軒、徐傑、杜潤旺等,立足CBA也好,入選全明星也好,甚至將來升入國家隊,都不會特別令人驚訝。「因為如果你從一個孩子十二三歲打球就開始跟他,見證他的整個成長,幫他做記錄、定計劃,了解他的性格和心理,那麼要預見他的未來並不會很難。」曲紹斌告訴記者。
從一個球員進入宏遠隊開始,教練組就會給他制定計劃,不是半年或一年計劃,而是八年。那些才十二三歲的孩子先在三隊教練張堃的指導下打基礎,到了十五六歲,擇優者會被轉到二隊教練曲紹斌手下,進一步調教到18歲之後,再根據需求升到一隊。而這只是開始,因為在曲紹斌看來,一棵好苗子最終能在CBA賽場生根發芽,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一隊主帥杜鋒的信任和栽培。「我們從上到下的思想都是統一的,」他說,「除了我們選材培養之外,更主要還是得感謝一隊杜鋒指導的信任和栽培,他給了很多的時間給孩子去表現,增加信心,孩子們也真的很爭氣,把所打下的基礎逐漸展示出來。也充分證明我們宏遠培訓體系是無縫對接,才會一直保持這麼多優秀球員出現。」
7月1日,廣東隊球員徐傑(右)在比賽中組織進攻。 新華社發
宏遠式治軍
從來就一個字:嚴
事實上前幾年在「華南虎」低潮期,外界不少聲音都在質疑宏遠人才斷檔,每當輸了球,「後繼無人」、「青黃不接」這樣的詞總會見諸報端。因此也有很多人在問是不是宏遠的青訓管理體系出了問題,曾經全國領先的「宏遠牌」生產線還能不能繼續培養出真正的人才。而如今,廣東隊「後浪」的湧現也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我們整個宏遠的人才培養一直是有自己的傳統和體系的,」曲紹斌說,他還記得自己做球員時,他的兩位前輩教練張鎮民和王懷玉是如何在青年隊教導隊員的,「我們現在就想傳承前輩們的經驗,讓一隊、二隊、三隊都處於同一種體系和風格來管理球員,這樣培養出來的球員就能形成良好習慣,到了成年隊也容易適應,更快立足。」
這種統一的體系和風格,在外人看來可能是過分嚴苛的。就像杜鋒曾不止一次被轉播鏡頭拍到球隊明明大比分領先,卻仍在場邊嚴厲批評年輕球員。但事實上宏遠生產線出來的球員都清楚,這正證明杜鋒對他們還有期望,如果哪一天他對犯錯者的態度是不聞不問,那才是更需要擔心的事情。因為從青年隊時期,宏遠的教練班子就是如此嚴厲,對球員場內場外的管理都幾乎是所有CBA隊伍裡最嚴的。
「誰敢遲到1次,那一整個月的訓練費就全扣掉。」曲紹斌說,「這個措施宏遠隊很多年前就在用了,現在全國別的隊應該沒有哪家還像我們這樣,仍在堅持執行,但我們真的就是遲到扣錢。」更「苛刻」的還有禁止小隊員玩手機以及其他電子產品,這在如今這麼一個電子科技發達的社會,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宏遠青年隊一直就是這麼要求的,「可能如果哪天訓練比賽完成得特別好,就可以獎勵性質給玩個2小時,其他時候手機都要收上去的,誰也不例外。」
「你知道現在這些孩子最讓人頭疼的場外幹擾因素是什麼嗎?」張堃對記者解釋為何要嚴格管理隊員手機使用時說,「就是玩電子遊戲啊!你可能覺得他們完成了訓練,達到了指標,是不是就應該可以讓他們自由玩了,但真的不是這樣的,至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沒有辦法不受到影響的,我們必須管。」
宏遠式治軍
把最好的鋼用在刃上
宏遠上下對隊員管得如此之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需要激發出球員超出自身天賦的潛力,二是教練們有為人師和為人兄長的望子成龍之心。
20多年前,作為國內首家民營職業籃球俱樂部的宏遠在青訓方面擁有首屈一指的物質條件,並能以此吸引到全國各地的小球員加盟。但如今隨著籃球青訓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在招生方面宏遠已經逐漸沒有那麼大的優勢。儘管過去幾年,從杜鋒本人到總經理朱芳雨以及青年隊的各級教練,都在全國範圍去尋找人才,但他們自己也承認,很多來宏遠的孩子至少在同年齡段的球員裡,天賦都不是最強的。
「我還記得前兩年去外面打比賽,對手也是一個CBA職業俱樂部的青年隊,當時我們隊裡最高的一個孩子也才2米05,而對方陣容裡2米10的就有4個,看得我們做教練的忍不住眼紅啊。」曲紹斌回憶說,「但如今過去了兩年,再一看我們送上一隊的球員,和他們那批對比一下,我們的孩子還是爭氣多了。」
正是在選材方面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宏遠青訓這幾年的培養理念也在慢慢改變。過去人們判斷青年隊好不好,總喜歡看隊裡有沒有幾個名氣大的「未來之星」,能不能在青年隊比賽裡大殺四方。但宏遠青年隊選擇不再那麼看重球員青年時期的比賽成績,而是爭取把每個培養對象的爆發期留到升入成年隊後。「我可以保證的是,我們隊的球員都是純年齡的,」曲紹斌說,「16歲就是16歲,18歲就是18歲,那樣也許他們剛上一隊是會有個艱難適應過程,但到了他們該出成績的時候,肯定是在CBA,而不是青年隊時期。」
事實上這也是這麼些年來,在總結了很多自己和其他隊的教訓才得來的經驗,「我們也見到過有些球員,打青年隊比賽真的是神一樣的存在,我們隊小孩出去跟人根本沒法打,人家可能又是拿全國冠軍、又是代表國青在國際比賽上砍分什麼的,但最後到了成年隊泯然眾人,甚至還不如以前的手下敗將。我們覺得那也是非常可惜的事,這些都促使我們去改變理念,想辦法把年輕隊員最好的狀態放在一隊裡展示出來。」
宏遠式治軍
球員的個性只應放在場上
不過說到管理球員,特別是管理一群處於青春叛逆期、半大不小的男孩這個任務,永遠是做起來比說起來要難上許多倍的。
「有的比較內向,比如胡明軒,他剛來時就不愛說話,我們也是花了很多功夫去鼓勵他,讓他更自信,」而說起這麼多年最「好管」的學生,曲紹斌第一個想到的是徐傑,「他真的比較懂事,是很乖的那種孩子。」不過教練們管得最多的還是那些「刺頭」學生,對付這樣的孩子,曲紹斌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話:「你的個性只應該放在場上來體現。」
兩年前,宏遠隊籤了一位身體條件相當不俗的小球員,也在校園籃球界頗有名氣,堪稱「自帶流量」。也許也正因如此,他到隊後不太講究集體籃球,每次訓練比賽都喜歡拿球單幹,教練看在眼裡自然必須出手幹涉。「就是有意在訓練時打壓他,挫他的銳氣,」曲紹斌說,「常給他看他犯的錯啊,指引他選擇更好的方式來打球,慢慢他也就懂得傳球和配合了。」
而如果是碰到特別倔的孩子,教練們也會軟硬兼施,耍耍「小心機」。疫情這段時期,二隊有個小球員就跟曲紹斌鬧起了脾氣,這個孩子「叛逆期」似乎特別嚴重,一度聲稱要放棄籃球,直接收拾行李回家。而他是曲紹斌從東北帶過來,一手培養的重點對象,做教練的當然捨不得。於是幾個教練一合計,先以疫情當前安全為主的理由穩住孩子,不讓他回家,然後又滿足他的想法,允許他不訓練,還把手機發還給他,任由他在宿舍隨便玩遊戲。「這個孩子也真是倔啊,足足兩個星期理都不理我,在食堂碰到就當沒看見我一樣,什麼招呼都不打走過去。」就這樣,跟主教練「槓」了兩周,眼看他遊戲玩膩了,社交網絡也沒意思了,曲紹斌讓另一位助教偷偷去找孩子談心,那位助教回來告訴他,孩子終於鬆口說了,自己最想的還是打籃球……最終這個一開始只肯寫半頁檢討的孩子,在第三次寫出了兩頁紙的檢討後才得以重新回隊。
「我就是希望我的球員們都能記住,你的所有個性也好、脾氣也好,都只應通過場上表現來展示,而到了場外,你們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的,要保持謙和有禮。」曲紹斌說,「在教打球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吧。」
期待
廣東隊未來依舊可期
如今隨著廣東隊的戰績在CBA裡一枝獨秀,若能提前鎖定頭名,下一階段複賽杜鋒可能還會繼續給年輕人更多上場時間,曲紹斌和張堃也希望那些他們帶過的球員能好好珍惜,把握住機會,而他們也願意成為每一個從宏遠青訓隊裡走出去的孩子的堅實後盾。
「我常常鼓勵我的小球員說,你們來了我們這裡,就說明是有機會打上宏遠一隊的,而如果能在我們宏遠隊打,那去CBA任何一個球隊都沒問題。」曲紹斌說,「特別是現在還有一個像杜鋒這樣的一隊教練,敢於去用新人,敢於給你們機會,肯在你們身上花心思,這多難得啊,你們更要好好打。」
不過對於那些才20出頭,甚至不到20歲的球員來說,初涉職業籃壇肯定更多經歷的是磨礪與迷茫。有的一戰成名卻漸行漸遠,有的坐在冷板凳上遙遙無期,每當有這樣的學生向自己訴說困境,請教建議時,曲紹斌都會更加耐心地引導他們。「很多我們教過的球員,有的即便不在宏遠打球,碰到問題時也會喜歡找我們聊聊。」曲紹斌的微信裡就存著不少以前學生找他聊天的記錄,他開玩笑說這些孩子都是「報憂不報喜」,其中不乏胡明軒、徐傑這樣已經被視作打出來了的球員。「他們兩個去年低谷期都找我聊過,其實有時年輕人的問題不是他們自己不知道,就是需要有個人去點醒他,畢竟當事者迷,旁人一點撥,效果就會好很多。」曲紹斌說。
曲紹斌的手機裡至今還存著幾乎每個學生入隊時的照片,有胡明軒訓練時的照片,也有他帶著徐傑、張皓嘉出去聚餐的照片,在給記者翻看這些照片時,他對於曾經的回憶都如數家珍,露出驕傲的笑容,卻也再三叮囑記者不要「捧殺」了這些年輕人。
「我相信他們的路還長,還有很大空間去發展,」曲紹斌說,「而我們整個宏遠隊的未來也是充滿希望、值得期待的。」
記者:汪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