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中國太極拳發展史上一座裡程碑

2021-02-17 百福駢臻

陳鑫:中國太極拳發展史上一座裡程碑

鄭福瑧

當今練習太極拳者不得不知道陳鑫。如果說陳長興是第一個打破門規把太極拳傳播到陳家溝以外的太極拳武術家,那麼陳鑫就是第一個依據自己練武所得而把太極拳形成系統理論著作的太極拳理論家。

太極拳自康熙年間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首創,在傳承200餘年中,始終是口傳心授,幾乎沒有多少文字可以流傳,直到民國初年,陳鑫耗時12年完成了《太極拳圖畫講義》(初稿為《太極拳圖畫講義》後出版時定名為《太極拳圖說》),圖文並茂的講述了太極拳源流、太極拳理以及太極拳法,形成了太極拳著作性的一座豐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陳卜由山西舉家遷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裡處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合家遷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清風嶺上,南臨黃河,旱澇保收。陳卜定居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因村內有三條大溝,而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便易名陳家溝。

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文武兼備,曾為文庠生。受地域文化的薰陶,取「太極生兩儀」之意,將本門以「兩儀堂」命名。陳王廷出身官宦世家,從小習文練武,武功純厚,拳術練入化境。陳王廷秉承家傳,武藝卓越,曾為武庠生。在從武生涯中,潛心研究民間和軍旅武術理論,收集了大量的包括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在內的武術精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習武感悟,晚年隱居鄉裡,以《黃庭經》為伴,潛心收集、研究民間武術。在家傳一百零八式長拳和自己青年時創編的太極養生功的基礎上,根據太極文化的陰陽轉換之理和《黃庭經》等導引吐納之術以及中醫的經絡學說,將戚繼光等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先後創出了五套拳、五套捶、雙人推手、雙人粘槍及刀、槍等套路,形成了太極拳的早期拳架。隨著太極拳的發展衍變,流派紛呈,人們為了便於區別各流派,將原創太極拳稱之為陳氏太極拳。

陳鑫(1849—1929),男,字品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氏第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前清歲貢生,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為太極拳理論集大成者,對太極拳發展貢獻極大,當為太極拳一代宗師。

陳鑫是陳仲甡第三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五。自幼與兄陳垚從父學習家傳太極拳,倍明理法,於太極拳精微入妙。陳仲甡見他聰明靈慧,又善於動腦子,練拳時,每練一招一式,都要詢問再三,反覆揣摩。陳鑫遵父命,習文練武,以致文武皆有成就。文得歲貢生,武亦為佼佼者。

陳鑫沒有子嗣,過繼兄長陳垚之子椿元為嗣子。為闡發陳氏世傳之太極拳理,陳鑫發憤著書立說,耗時12年,於民國八年(1919年),完成《太極拳圖畫講義》,書稿初成時,已年近古稀。12年,陳鑫不避寒暑,嘔心瀝血,反覆閱讀了《易經》、《黃庭經》及有關武術著作,多次進行完善性修改,親手抄錄四份,分別傳給侄熙元、松元、雪元以及嗣子椿元。

書成之後,陳鑫貧困交加,生活維艱,又因時局混亂,書稿一度失散,幸虧有初稿尚在,陳鑫做了重新修改,但是年事已高,為了不使書稿再次丟失,將書稿交予嗣子陳椿元,並囑咐說:「若可傳則傳之,不則焚之,勿與妄人也!」

陳鑫去世後,陳椿元召集族人對初稿進行了修訂、整理,並由陳鴻烈(陳鴻烈,陳鑫族孫,陳氏第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傳人,著名拳師陳立清的父親)將書稿帶到開封設法出版。陳鴻烈在開封多方奔走,幾經周折得到開封國術館及好友的資助,終於1933年在開封開明書局將這一太極拳理論巨著出版發行,《太極拳圖說》在出版發行的時候定書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而此時族人用稿費所得才將陳鑫安葬,完成了陳鑫一生的心願。

《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出版發行對於太極拳乃至武術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陳氏太極拳圖說》闡明了太極拳源流根脈,世傳各式太極拳均直接或間接來自溫縣陳家溝陳氏;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陳鑫用文字與圖畫逐勢詳述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闡明陳氏太極纏絲勁的核心作用,理法體用兼備,被奉為太極拳經典之作。

陳鑫在研究立說中,將自己的心得訴諸於筆墨。他一生著述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即《陳氏太極拳圖說》簡明本)、《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最為突出。

陳鑫完整的把太極拳理論和技術撰寫成了文字,展現了太極拳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拳理和精深的太極拳技術,從而為後人研究太極拳內在文化、理論和技術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附:《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1933年由開封書局出版。今有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之本,內容字體仍依舊版。此書著者自1908年寫起,用功12年,手抄4本,寒暑不輟。書中有拳經譜、拳經論、纏絲勁述、拳勢圖解,實為陳氏太極拳最系統最全面的經驗理論總結,為陳氏太極拳理論集大成者。陳王廷創拳以來,代有名手,著述幾無。經七代傳至陳鑫方有此巨著。此書未出,世上論太極之書、溯太極之源之人甚多,獨陳溝無聞,故謬說流傳。唐豪訪源,此書刊行。世人方知陳氏太極拳發源流變。陳鑫還有《陳氏家乘》、《太極拳引蒙入路》、《三三六拳譜》等著作傳世。

附:陳公鑫功德碑記

陳公諱鑫,字品三(1849-1929),清光緒歲貢生,兼資文武,德高望重,以畢生心血集祖傳太極拳法之大成,始著宏篇,傳於後世,聲名遠播,業績長昭。

公先祖有恆以拳擅名,匡扶正義;叔祖有本治拳精密,開陳氏太極拳小架之先河;父仲建功立業,御賜武節將軍;兄 十九歲入武庠。公自幼侍側父兄,演武習文,久經磨礪,深悟其妙。暮年壯心不已,既恐時序流遷,迫不及待,又憂祖創拳法分門別戶,失茲真傳。遂竭力發憤,潛心著述,自清光緒戊申至民國庚申,十又三年,寒暑不輟,四易其稿,始成《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力作圖文並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樸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

民國十六年前後,世亂無序,書稿一度散失,幸有初稿尚存。公垂垂老矣,且無嗣,乃召兄子椿元密而授之。公卒後,經其侄雪元、椿元、孫女淑貞,侄孫金鱉、紹棟等依初稿重新修訂、整理,由國術館及諸友人資助,於民國二十二年在開封開明書局出版面世。印行時更名《陳氏太極拳圖說》。數十年來,此書彌傳華夏,風靡海外,武術界爭相寶之,東南亞、日本亦見譯本。公平生之著作,尚有《陳氏家乘》五卷、《太極拳引蒙入路》和《三三六拳譜》等,實為不朽之盛業。

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值公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欣逢盛世,百姓安樂,緬懷先賢,追遠思親,謹簡彰其功德,立石以紀念。望吾陳氏後人,發揚先賢之創業精神,繼承昔哲之赫赫偉業,修身立德,精研技藝,揚祖功、播祖德,光大太極拳術,以慰先祖。

公元一九九八年古歷十月一日

相關焦點

  • 它是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兩條鐵路相映成輝組成的新京張線,見證著中國鐵路的發展和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也鐫刻著千千萬萬奮鬥者不為人知的青春故事。那是曾經和現在把自己融入進京張血脈中的人們,譜寫出的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京張故事。在中國大地上,有一條鐵路,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這就是北京到張家口170多公裡長的京張線。
  • 陳鑫 手抄拳譜 校注——王正留
    陳鑫宗師手抄拳譜,豎排線裝版,由雲南陳氏小架太極拳研究會整理。陳氏十六世、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先生在《學拳須知》中說:「第一條:學太極拳,不可不敬。第二條: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狂於外,必失於中。」太極拳為中國國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奧妙無窮,不僅是一門武學,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長期堅持、勤學苦練、文武雙修、名師指點,才能「拾級而上」。如果漫不經心、自由散漫,那是無論如何練不好的。
  • 從《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第一路拳架運動軌跡圖示》《陳氏太極拳第一路拳架動作名稱參照對比表》教學版淺析陳氏太極拳傳承發展的同一性
    《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第一路拳架運動軌跡圖示》和《陳氏太極拳第一路拳架動作名稱參照對比表》,是由陳家溝太極拳傳承發展研究會近期推出的一套拳家藏品。是陳沛林、陳沛菊兄妹依據家傳手抄本挖掘整理,結合數十年習練家傳拳法的規矩和法則,並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材料,反覆核查認證,精心製作,奉獻給太極拳研究者、習練者的一套珍貴資料。
  • 【視頻】陳沛菊太極拳功法講座珍藏版
    陳沛菊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宗師陳鑫的嫡宗傳人,陳氏太極拳小架(陳鑫拳法)具有完整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技術規範、動作端正、轉換嚴謹、打練結合、快捷實用,被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陳氏太極拳小架師承嚴格,注重在家族內傳授,目前正在走向世界,故能習得者,皆視為幸事。
  • 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 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太極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體育)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太極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太極拳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
    趙林峰 攝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自17世紀中葉在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世代傳承,並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見證了人類的創造力。
  • 將在廣西建設,我國建橋史上再添一座裡程碑
    被外媒稱作「基地狂魔」的中國,在交通基礎建設方面,是一次又一次突破,特別是在橋梁建設方面,現在的技術已處世界領先水平,而國人並沒放緩創造奇蹟的腳步,縱觀我國有一定規模或者有難度的橋梁的建設過程,每次都有那麼一兩個世界紀錄的突破,這也能看出國人的智慧,以及國人在面臨困難時,永不放棄的決心。
  • 【太極拳名家論壇】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八)陳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其技代有傳人,後世傳習人和有關文獻中提及較多的有陳長興(1771-1853)、陳清平(1795―1868)、陳鑫(1849-1929)等。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於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
  • 太極拳的起源應當回歸張三丰!
    ,而不是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他就是依據道教「長生久視」的需要,創造了太極拳的。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太極拳起源於道人養生健身,而練太極拳的目的主要也是養生健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拳法自然的本體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體說為理論基礎的道教,特別強調「效法自然」,「天人合一」。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張三丰王宗嶽由此而悟出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傳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陳鑫則從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兩面的太極之理悟出了陳式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有剛有柔,剛柔並濟。傳陳王廷創立了陳式太極拳。因此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
  • 中國太極拳發展簡介
    太極拳,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太極」理論指導下,依據武術的形體運動而形成的拳術,由歷代武術家結合吐納、導引、丹道修煉術,經反覆實踐、總結,不斷發展與完善,從而形成流派眾多的一種內功拳法。它不僅有「以柔克剛」、「四兩撥千金」的技擊特點,而且其健身、養生效果更為突出,從古至今,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太極拳是中國民族文化、體育運動、武術項目之一,數百年來,經過人們的實踐,證明太極拳是一種很好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流派眾多,有武當太極、陳氏太極、楊氏太極、吳氏太極、武氏太極、孫氏太極、混元太極等十種以上。
  • 《太極圖說》與太極拳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八)陳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其技代有傳人,後世傳習人和有關文獻中提及較多的有陳長興(1771—1853)、陳清平(1795—1868)、陳鑫(1849—1929)等。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於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
    昨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線上會議通過決議,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太極拳發展史上重大裡程碑的光耀成果,是我國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 話說太極拳|你絕對不知道!太極拳到了中國臺灣後變成了……(連載)
    中國臺灣是中國文化的邊陲地帶,1949 年,蔣介石率領民國政府搬遷中國臺灣,隨之遷移至中國臺灣的大陸各省軍民達 200 萬人,也帶去了多姿多彩的各省人文景象,對中國臺灣當地各方面的影響十分巨大。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興於中國臺灣,太極拳也居其一。中國臺灣因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紀和平發展,對太極拳的創造發展也提供了良好條件。
  • 陳氏太極拳招式雲手的含義
    太極拳此式兩手交互旋轉,似畫雲筆法與舞蹈動作的組合,故取名雲手。雲手是太極拳中非常典型的招式,也是太極拳的母式。雲手雖然是簡單的畫圈,但是技法要求很高。雲手體現了太極拳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順逆纏絲、虛實變化、上下相隨等特色,其中深意很難言明。雲手既然是陳氏太極拳的母式,當然也包含拳法的攻防含義。雲手劃圈的過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體模式。
  • 陳氏小架太極拳大師李樹才近鄭州薛崗社區教太極拳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一種,長期練習能夠強身健體,有益身心李樹才老師示範了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基本動作,行雲流水的動作將太極拳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李樹才老師李樹才老師2018年3月被「中國溫縣太極拳傳承人聯合會」 授予「太極拳大師」稱號2018年10月紀念陳鑫170周年太極拳大會授予「傑出傳承人」稱號2019年被溫縣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小架研究會授予「傳承領軍人物
  • 陝西首屆太極文化節參賽組織介紹:西安陳金鰲太極拳學會
    學會現任會長為西安市武協副主席、西安陳式太極拳傳承人聯合會會長劉永強,常務副會長趙雁軍、辛愛民、張勇剛、彭龍貴、張西安、方華榮等皆為目前西安陳氏小架重要傳人。學會旨在團結全體陳氏太極拳愛好者及練習者,弘揚中華武術精神,振興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傳播陳金鰲小架太極拳精髓,強健民眾體魄,維護社會公德與正義,學會與河南溫縣陳伯祥拳術研究會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是傳播陳氏太極拳小架的一隻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