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溯源自溫縣陳家溝
藉助1963年臺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陳泮嶺(1891—1967)著《太極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太極拳起源和發展簡史》,1935年山西省國術促進會刊行的《李氏太極拳譜》,1989年吳文翰發表的《近百年太極拳的發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獻得知,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馬立伯稱「李郝派」)、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
謹取各式太極拳傳人的文據為憑,簡述其源起於下:
(一)孫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完縣人孫祿堂(1861—1932)。孫祿堂初學太極拳於郝為真(1849―1920),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孫式太極拳」。孫祿堂於1919年著《太極拳學·自序》說:「餘受教於為真先生。」祿堂之女孫劍雲著有《孫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極拳
傳自河北永年人郝為真。郝為真的太極拳學於李亦畬(1833—1892)。郝為真的一些傳人和太極拳傳習人,以姓氏名其所傳,稱為「郝式太極拳」。目前,因為郝為真之師李亦畬學於武禹襄,多稱此系技法為「武式太極拳」。郝為真之孫少如著《武式太極拳·前言》說:「先祖父名和,字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先祖父的太極拳是從鄰居李亦畬先生處學來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傳授的。」(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其弟子李亦畬於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的經歷說:我郡楊某(露禪,1799―1872)從「河南陳家溝陳姓」學太極拳,「旋裡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說明了武禹襄太極拳技的兩個來源,一是從本城的楊露禪處「得其大概」;二是經訪趙堡鎮陳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經此二「得」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武式太極拳」。
(四)和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的曾孫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和式太極拳概述》說:「和式太極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師承本鎮太極拳名師陳清平,是陳清平的大弟子。」(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吳式太極拳
創自滿族人全佑(1834—1902)及其子吳鑑泉(1870—1942)。全佑再傳弟子徐致一(1892—1968)於1931年著《太極拳淺說》載述:「(太極拳)傳至京師者,以陳氏高足楊露蟬(禪)為第一人。得其真傳者,除楊氏諸子外,有萬春、凌山、全佑等數人。全佑之子吳師鑑泉(1870—1942),即著者所問業者也。」全佑創傳的拳架,經其子吳鑑泉(從漢姓吳)修潤定型,以姓氏名,人稱「吳式太極拳」。徐致一於1958年著《吳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六)李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武清(今屬天津)人李瑞東(1851—1917)。李初習多種拳技,光緒初年始從好友王蘭亭學太極拳,王蘭亭之技師承於楊露禪。隨後,李瑞東以楊式拳中的搬攔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栽捶五捶為要,兼取太極拳基本動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創編成「太極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稱「李式太極拳」。
(七)楊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據其同鄉李亦畬於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述:楊露禪從「河南陳家溝陳姓」學。所創傳拳架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潤定型,人稱「楊式太極拳」。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楊露禪「從陳師長興學」。澄甫之子楊振鐸著《楊氏太極拳、劍、刀·楊氏太極拳簡介》說:「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從陳氏太極拳老架發展而來。」(1992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八)陳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其技代有傳人,後世傳習人和有關文獻中提及較多的有陳長興(1771—1853)、陳清平(1795—1868)、陳鑫(1849—1929)等。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於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
綜觀上述8式(家、流派)太極拳的傳承沿革,吳式、李式源自楊式,楊式溯源至陳家溝陳長興;陳長興(1771—1853)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14世孫。郝式、孫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趙堡鎮陳清平和前已溯源於陳家溝的楊式。陳清平(1795—1868)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15世孫。顯然,現傳各式太極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創自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
太極拳技理對武術發展的貢獻
(一)陳王廷首創太極拳
明朝洪武七年,陳卜率族人從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溫縣陳家溝(時名「常陽村」)。陳氏族人精習武術,傳到第九世的陳王廷時—明末清初時期,出現了新生武術拳種琳琅滿目的情景。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幾點:
1.明代戚繼光(1528—1587)和程衝鬥(1561—?)等武術家,通過對明代武術的全面總結,留下了一批寶貴資料,為新拳種的誕生提供了武技基礎。
2.戚繼光、程衝鬥等,揭示出套路式武術傳習,對武術傳承和通過全面鍛鍊系統掌握武術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民間拳家也把套路武術作為傳播的重要形式,推動了武術套路創編。
3.新興的「六合拳」等拳種將哲理融入武術,對各拳種具有啟示意義。
4.出現了將導引和吐納術滲入武術鍛鍊的趨勢。連少林寺武僧也於此時開始兼習「易筋經」,促進了武術由單重技擊向兼重養生發展。
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順應這一趨勢,為了「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見陳王廷遺詞《長短句》),於晚年著手創編拳架。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關鍛鍊方法。在陳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勢同於戚繼光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編成的《拳經》三十二勢拳套。此外,在《陳氏拳械譜》中,還有「紅拳」「盤羅棒」等譜以及「古剎登出少林寺」這樣詞語。說明陳王廷是在總結民間和軍隊中流行拳法的基礎上,取眾家之長編創出太極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極拳技理對武術發展的貢獻
陳王廷開創的太極拳體系,豐富了武術技法和理論。
在技術方法方面,起碼可以看到三點重要貢獻。
一是陳王廷綜合各種攻防技巧,研創出雙人推手鍛鍊法。這種練習形式,兩人手臂互靠,粘貼纏繞進行攻防練習。
二是陳王廷依照兩人推手法,研創出了兩人粘槍(杆)練習法。
上述兩種對抗訓練法,都因以「粘纏」為特點,能有效地訓練周身皮膚觸覺,提高反應速度,而且能在不用護具的情況下進行技擊方法的練習。
三是陳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強調和豐富了「靠」法。他留下的《拳經總歌》開篇就說「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陳小旺老師在中央電視臺演講陳式太極拳技擊特徵時,突出地展示了多種「靠」法的應用時機和技巧。在戚繼光對明代武術進行全面總結後寫成的《拳經捷要》中,只歸納出了踢、打、摔(跌)、拿。歸納出發揮軀幹攻防作用的「靠」,使武術擊法,由「四擊」發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擊」。為《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確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實踐和理論支撐。
在理論方面,起碼有兩個重要理念豐富了武術理論體系。
一是陳家溝陳氏十六世陳鑫(1849—1929),匯集先世歷傳拳學真詮,對陳式太極拳進行全面總結,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書中明確太極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將太極學說引入武術,以太極之理說拳理,規範拳技,指示練法,明確功能。
依據《辭海》的注釋,「太極」一詞及其概念,初見於《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論方面的第二個重要理念是將儒學中的中正、中庸觀念以及倫理觀念引入了武術。以「外保君王內保身,全憑太極真精神」,明確太極拳的鍛鍊價值。以「意氣君來骨肉臣」作為太極拳技法要訣。聯繫到「太極」一詞及其概念,初見於《周易·繫辭上》。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說明「太極」及其學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學派。
鑑此,可以說,「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的這一拳術系列,彰顯著鮮明的儒學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學並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與諸子百家長期共存、交流爭鳴、相互融攝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儒學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從諸子百家借鑑和吸收的學理。
(三)借鑑和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道教養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術本質的養生原則。
陳王廷遺詞中有「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經》秉承黃老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闡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是道教養生修仙專著。道教養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值得我們深入進行研究。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較多地引入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氣血、臟腑等基本學理,豐富了武術運動的人體知識,促進了武術鍛鍊方法與祖國醫學結合,對於提高武術健身養生的效果有著積極作用。
在太極拳家借鑑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道教養生理念的基礎上,清朝鹹豐年間或稍晚見傳的《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中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練拳宗旨。這一宗旨,明確了武術健身、養生的方法,不同於醫家的健身、養生的方法,也不同於道教的養生方法,而是通過體現武術本質的攻防動作鍛鍊,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從而形成了突出武術本質的養生原則。
圍繞太極拳遠源的討論
民國年間,河南省首任國術館館長,隨後受聘為南京中央國術館副館長的陳泮嶺,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極拳教材·總論》寫道:「現在之太極拳,皆出於楊家、吳家、武家、郝家。郝家出於武家,吳家出於楊家;而楊家與武家,又出於陳家。可以說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但陳家溝太極拳又是傳自何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太極拳之源流,在今日難以稽考,惟其傳自陳家溝,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也。」
應該說,關於太極拳源自焦作溫縣陳家溝陳氏,早已形成共識。然而,懷疑陳王廷是否具備創編太極拳的能力,而繼續追究太極拳萌發遠源的文論,時有所見。出現過創自老子、創自張三丰、創自王宗嶽等太極拳起源說法。
(一)對創自老子的討論
杜育萬1935年在開封自行印製發行的《太極拳正宗》中,說太極拳是「老子設教,宓子真傳」留傳於世的。這類說法符合一些人認為太極有著悠久歷史,太極拳不可能到明末清初的陳王廷時才創出的主觀想法。為此,我曾經將太極拳的萌發誕生過程,分為無形期、成形期兩個階段,寫入《太極拳發展概略》。筆者認為: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發展歷程中誕生的一個拳種。在其脫胎成形之前,構成太極拳的武技基因、哲理基因、養生基因三大主要成分,都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組成部分。例如,構成太極拳的武技基因——攻防動作素材,源自早於先秦時已成體系,又經2000多年發展完善的武術拳械技法。構成太極拳的哲理基因——太極理論,源自先秦時《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經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朱熹《太極圖說解》,以及多家學人對「太極」的闡釋發展而來。構成太極拳的養生基因——導引和吐納法,源自先秦文獻中記載的養氣、養形術,經醫家的「禽戲」、道教的「性命雙修」、拳家的「易筋經」等養生強身法發展起來的導引吐納方法。太極拳是這些基因融合一體而形成的。離開了其中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形成太極拳。換言之,構成太極拳某一基因的出現,並不等於太極拳已出現。
(二)對創自張三丰的討論
附會張三峰(豐)為太極拳創始人,起於將太極拳混同於明代的內家拳。
把張三峰(豐)與太極拳連在一起,最早的出處見於李亦畬的兩則遺文。〔筆者註:宋之張三峰,也被寫為宋之張三丰。詳見唐豪、徐哲東著。故以「峰」(豐)註明〕
其一,李亦畬曾撰《探太極拳之源》一則,文云:
「予閱聊齋十四卷……王渙詳云: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峰為內家。三峰之後又有關中人王宗嶽,宗傳溫州陳州同。」(轉引自姚繼祖著《武氏太極拳全書·第八編 古典拳論》)
其二,李亦畬編《太極拳譜》初稿:
此譜小序的首句為「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轉引自顧留馨著《太極拳術》)
從李亦畬這兩則遺文,可以看出:李亦畬《探太極拳之源》,是讀聊齋李超武技傳後,依王阮亭(號漁洋山人)在該傳後的附文為據,改寫成的。其中,把王阮亭原文中的「關中人王宗」,寫成了「關中人王宗嶽」。這一字之差,造成了被署名為《太極拳論》作者的王宗嶽,成了明代內家拳的傳承人。於是,太極拳被混同於明代的內家拳了。清康熙八年黃宗羲撰《王徵南墓志銘》說:明代的內家拳「起於宋之張三峰(豐)」。於是,李亦畬編《太極拳譜》初稿小序中,宋之張三峰(豐)被附會成了太極拳創始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13年後的1880年和1881年時,李亦畬相繼將手訂《太極拳譜》分送李啟軒和郝和。這兩本手訂《太極拳譜》,都將初稿中「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一語,修訂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可以說,李亦畬本人否定了「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
在清初還有流傳的內家拳,與太極拳不是一回事。
據黃百家著《內家拳法》。其中包括兩個套路,名為《六路》《十段錦》。首先這與太極拳的套路名稱不同。從《內家拳法》中記載的動作名稱來看,也與太極拳的動作名稱不同。
其次,從技法要領來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異。例如,《內家拳法》將「遲緩」「雙手齊出」列為「禁犯病」。然而,太極拳強調「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套路練習時還注重「動作緩慢」,並有著「攬雀尾(按)」「如封似閉」等雙手齊出的動作。
第三,從與人交手時的制勝功夫和技法來看,兩者也不相同。內家拳注重打擊穴位和要害,《王徵南墓志銘》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惡少侮之者,為徵南所擊。其人數日不溺。」太極拳雖也有打穴擊要的方法,但不追求「凡搏人皆以其穴」。
內家拳還注重硬功練習。《寧波府志·張松溪》中寫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圜石可數百觔者累之,謂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二。」被作為內家拳核心技術和功夫的這些內容,在太極拳中沒有,或者說太極拳不注重這類方法。
顯然,明代的內家拳與太極拳間不能畫等號。
關於張三丰其人,《明史》有傳,但無與太極拳或者武術有關的記述。據《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記載:
「明初,周顛、張三丰之屬,蹤跡秘幻,莫可測識,而震動天子,要非妄誕取寵者所可幾……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在「張三丰傳」成文前的明永樂年間,皇家曾在海內外大舉尋找過張三丰。史載,明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登上皇位,改年號為建文。削藩,削奪燕王朱棣兄弟的王爵,廢為庶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以此為藉口,北平起兵,揮師南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下南京,佔領皇宮,建文帝逃亡。朱棣當上明代第三位皇帝,改年號永樂。朱棣為查找建文帝,防其捲土重來,於是派胡濙訪仙、鄭和航海,以訪張三丰為藉口,實查建文帝下落。《明史·胡濙傳》載:「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仿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群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次浮海下西洋。至迢疑始釋。」《明史·鄭和傳》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最高行政之令,曾在海內外大規模地尋找張三丰,結果卻是「然皆不可考……終莫測其存亡也」。
上述史料說明,明初曾有張三丰的活動。此後,朱棣把訪張三丰作為查找建文帝的幌子。目的未達到,幌子當然不能丟。於是,總有張三丰活動的傳聞,「然皆不可考……終莫測其存亡也」。一個路人皆知的道理是,如果訪到張三丰了,朱棣就不能繼續查找建文帝了。顯然,驚天動地的張三丰傳說,只會是為朱棣「隱察建文帝安在」杜撰出來的,而張三丰其人或許已失去了面世的可能,當然也就難以支撐起創編或傳播太極拳的傳說。
(三)對創自王宗嶽的討論
有人認為,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初名「陳氏拳械」,何時名之為「太極拳」,尚未見早期文據。清鹹豐年後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出示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首次將此系拳技稱名為「太極拳」。從而認為王宗嶽可能是太極拳的創編人。或者把王宗嶽作為繼張三丰之後,將太極拳傳到溫縣的人。筆者在考察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來歷時,獲得了下述有關「王宗嶽」其人並不存在的考據。
1.王宗嶽一名的出現
王宗嶽一名,最初見於李亦畬撰編的《太極拳譜》。此譜首篇《太極拳論》標題處,署名「山右王宗嶽」。李亦畬《太極拳譜·跋》云:「此譜得於舞陽鹽店,兼積諸家講論,並參鄙見」,述及了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的來源。徐哲東根據李亦畬高足弟子郝為真之子郝月如提供的材料,在《太極拳考信錄》一書中寫道:「武禹襄之兄武秋瀛,官舞陽知縣,得此譜於鹽店。」師承於李亦畬之子李遜之的姚繼祖先生所著《武氏太極拳全書·武禹襄先生》記載:武禹襄「奉母命前往舞陽省兄之機……便道過河南溫縣陳家溝,拜訪陳長興,但陳長興年事已高,臥床不起,復介紹其到趙堡鎮拜訪當地名師陳清萍(平),並得到陳清萍(平)傾囊相授,研究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後,又從其兄澄清(秋瀛名)處獲得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從此,無意仕進,一心從事太極拳的研究……」
依據上述文證,禹襄之兄,舞陽縣知縣武澄清(秋瀛名,1800—1884)在舞陽鹽店得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禹襄至兄任所見之,才獲取此論的。禹襄歸,與李亦畬研習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時,武秋瀛還在任所為官。將上述三位早期看到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者作一排序,第一個是武澄清(秋瀛名),第二個是武禹襄(名河清),第三個是李亦畬。
2.關於王宗嶽的考據三點
其一,在師承於李亦畬之子李遜之的姚繼祖先生的文存中看到了武秋瀛(名澄清)為此《太極拳論》寫的《跋》。此文為豎寫,《跋》文緊接於《太極拳論》全文之後,另起一行。《跋》云:「右論不知創自何人,語極精細,非精於是拳者,不能為是論,可謂拳中之聖矣。」據此,武秋瀛不知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創自何人,也就是武秋瀛不認可他在舞陽鹽店得到過署名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或太極拳譜。武禹襄所謂「山右王宗嶽」失去了與《太極拳論》相互關聯的憑據,也就失去了實際存在的可能。
其二,早期得見此論的第三人是李亦畬。本文前面曾引錄他的遺文《探太極拳之源》。從李亦畬當時在該文中將王宗嶽混同於明代內家拳傳人王宗來看,李亦畬也不知王宗嶽究為何人。太極拳不能混同於內家拳,王宗不是王宗嶽,「山右王宗嶽」又一次失去了實際存在的可能。
其三,近年,有人將杜育萬於1935年編印的《太極拳正宗》提到的蔣發之師明代萬曆時人「王林楨」,說成是「王宗嶽」。這裡暫且不就杜育萬《太極拳正宗》一書的史料價值進行評述。我們只要認真查閱一下該書,其中既無「王宗嶽」字樣,也沒有上文所謂「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並且找不到任何能將「王林楨」和「王宗嶽」連為一人的依據。顯然,這種推測性說法,沒有賴以立足的憑據。於是,「山右王宗嶽」再次失去了實際存在的可能。
一而再的考查,都找不到山右王宗嶽實際存在的依據。顯然,山右王宗嶽僅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號。
山右王宗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那麼,《太極拳論》出自誰手?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來看看最初持有此論的武禹襄的相關經歷。
武禹襄(1812―1880)永年人。自幼習文好武,是當地一位儒學先生。其弟子李亦畬於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和《永年地名志》記述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的經歷說:武禹襄約1850年從楊露禪處學得陳氏老架。1852年(清鹹豐二年)至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拜訪陳清平,研究月餘,得其精妙。返回永年後,「即日找其甥李亦畬搭手試驗」。武李二人在試驗過程中,每得一體會,即寫一字條貼於牆壁,再反覆體驗,經兩年多的實踐,最終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寫出了一系列言簡意賅的太極拳文論。1881年(清光緒七年),李亦畬將這些文論益以已作,編定為《太極拳譜》。這一理論成果與在趙堡「研究月餘」有哪些聯繫?略作梳理,發現下述幾點:
1.陳清平的大弟子和兆元(1810—1890)當時在趙堡,按常理應陪師接待武禹襄「研究月餘」。和家是中醫世家,並與當時被尊為晚清理學大儒的李裳階亦親亦友,過往密切,既是李裳階的貼身護衛又是文秘,常年與李裳階談拳論道,多受理學薰陶,寫有多篇太極拳文獻。和兆元傳留的拳架,被稱為「帶理架」。
2.被稱為「三代帝師」、尊為「海內三賢」之一的李棠階(1798—1865),河南溫縣南保封村人,字樹南,號強齋,諡文清,當時在河朔書院主講,作為儒師的武禹襄可能與之交往,甚至「研究月餘」。李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後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其著述在國家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新鄉市圖書館和河南大學圖書館都有珍藏。目前,已在李棠階遺著《李文清公日記》中見到有關拳論,以及涉及和兆元(字育庵)、陳清平的多條記述。謹舉幾條於下:
其一,關於拳論。
在《李文清公日記》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四日中記有:「拳勇以虛靈為妙用,因人之力制人,不參己力,可悟聖學」「未來不迎,已來不滯」。這些論述從哲理的高度簡明地指出了心法、勁法、擊法運用的要訣。尤其是其中「可悟聖學」四字值得研究。聖學,指的是理學。集理學大成的朱熹稱理為太極,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又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由「總天下之理即是太極」可以衍生出「總天下之拳即是太極拳」的理念。
其二,關於和兆元。
在《李文清公年譜》中記有,清嘉慶二十三(1818年),李棠階先生21歲「正月,親迎夫人和氏(溫縣人)」。和夫人是和兆元的姐姐。李棠階稱和兆元為二弟。
在《李文清公日記》中提到和兆元的地方頗多,例如「訪和二弟肇元」「訪和育庵託事」「赴趙堡,託和育庵清理帳目」,這是李棠階在主講河朔書院時,日錄中出現較多的話。河朔書院設在緊鄰溫縣的武陟境內。
清同治元年(1862年),65歲的李棠階奉旨入京任職,和兆元同往赴任。《李文清公日記》記述:(四月)「十三日早晨率兒洊侄濬及損之、育庵起程,本村送至大司馬鎮……二十八日到京。」
又記述說:「自同治二年夏,內發出通鑑輯覽二部,命與寶佩蘅各圈一部。備兩宮皇太后披覽。原擬以此進講……每日入直,散間有暇即圈兼校錯訛,間查注音意。至本年春夏間始完……先是在坊間購得此書,版甚不清,屬於絅齊。和育庵照已校之本校之,庶不至大謬乎(同治三年七月初八記)。」
還記有:(二月二十八日)「查看朋友各信,擇可存者,請育庵錄之。」
其三,關於陳清平。
在《李文清公日記》中,也有著與和兆元之師陳清平的記載。其中一則記道:「寫陳清平信……」
藉助《李文清公日記》,可以認定和兆元之師的名字應寫為陳清平。李亦畬手稿《老三本》中的寫法是對的。(有的書文中將之寫為「陳清萍」,將「平」誤為「萍」了。)
此一認定,就出現了一個值得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
在《老三本》中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則。此文以「昔人云」3字開篇。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欲要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
後半段解釋走架、打手的兩句話寫為: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在和兆元之子和敬芝(1850-1918)留下的手稿中,有著與之內容相同的歌訣。只是後半段中此兩句話開頭二字不是「平日」,而是「陳清平曰」。原文標點為:「陳清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按和敬芝手稿排列的句式,該文以「昔人云」開篇,說明那些話是前人說的,但不知是誰說的。後一段以「陳清平曰」開始,說明這是「陳清平」的話。這樣行文,不僅句式工整,而且體現出了行文的邏輯性。
藉助《李文清公日記》的記述和啟示,聯繫武禹襄1852年(清鹹豐二年)至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拜訪陳清平,研究月餘。可以推測,武禹襄在趙堡研究月餘時,不僅得到了陳清平的點教,也得到了理學大儒李棠階關於聖學與拳學的指點,還得到了和氏父子的一些拳學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武禹襄返回永年,「即日找其甥李亦畬搭手試驗」,經兩年多的實踐,最終寫出了一系列言簡意賅的太極拳文論。1881年(清光緒七年),李亦畬將之編定為《太極拳譜》並將《王宗嶽太極拳論》置於此譜之首。應該說,沒有在趙堡「研究月餘」的基礎,就不可能有武李二人編著的《太極拳譜》。正是這一基礎,武氏具備了著作《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可能。那麼,為什麼武氏不署己名,要署名「王宗嶽」?可能的緣由有二:
一是當時儒學之後,均強調「為聖人立言」,不為自己立論。明明本人是首創者,卻多說是得來的。
二是在武禹襄親筆拳譜中,《王宗嶽太極拳論》後寫有「禹襄武氏抄於豫署」。照此,王宗嶽應寫為「宗嶽王氏」。若讀之為「宗 嶽王氏」。可解釋為「歸宗於嶽王——嶽武穆」。這樣推測的依據是,當時的社會反清情緒濃鬱,民眾因反對外族侵犯而尊崇嶽飛。清末武壇出現了嶽氏連拳、嶽氏散手等,都尊嶽飛為始祖;已流傳較廣的形意拳也尊嶽飛為創始人。而從永年到溫縣,必須經過湯陰嶽飛廟。在那裡,嶽飛廟也被稱作「嶽王廟」,嶽飛簡稱「嶽王」。
據此分析,王宗嶽可能是武禹襄虛構的託名。對「王宗嶽」一名進行考評,不僅在于澄清傳說,更在於讓人們看到太極拳理論經典《王宗嶽太極拳論》的作者對太極拳發展作出的貢獻。
對李棠階遺文及和式太極拳文論的梳理和考查,還剛剛起步,已經看到了這裡閃耀著太極拳理論的光彩。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太極拳名的出現、理學對太極拳形成發展的影響等等問題的研究,必將獲得新的突破。這些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化對太極拳發展史的研究,理清太極拳理論的發展脈絡,同時還有助於我們從晚清理學復興這一文化背景,探索武術文化內涵的演進。
目前,開創太極拳體系的陳式太極拳,亟待加強研究的和式太極拳,已相繼通過文化部審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焦作市溫縣已相繼被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定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這既是國家主管部門和協會對焦作溫縣在太極拳傳承發展中所作貢獻的肯定,也代表著廣大太極拳傳承人和愛好者的期盼,期待著焦作溫縣為太極拳的全面發展,為太極拳造福全人類作出新的努力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