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2020-12-09 少小離家小兒郎

武式太極拳創始之初,名稱並沒有固定,曾用過綿拳、粘拳、柔拳、十三勢、小捋、郝架、李郝派、李氏太極拳、郝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武派太極拳等名稱。直到1963年郝少如出版專著時,採納顧留馨建議,定名為《武式太極拳》,才有了一個各支脈統一認可的名字: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引文入武,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武術完美結合,是晚清湧現出的哲理化拳派的典型代表。其拳械套路簡潔精煉,結構合理,樸實無華;打手重勁法而輕招法,勁由內換,風格獨特。它拳法科學嚴謹,系統精密,細膩通達是太極拳苑中一支重要流派。但當今學界對武式太極拳的研究明顯不足,現勾勒其發展歷史,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學者關注。武式太極拳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

1 、武式太極拳發生(1830~1881)

武式太極拳發祥於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廣府鎮,創始者是武禹襄先生。

廣府鎮古稱曲梁,明清兩代為廣平府。廣府坐落於河北四大窪澱之一的永年窪,是一座北方少見的水城。它北連邢臺,南控黃河,西依太行,東鄰平原,交通極其發達:水路有滏陽、牛尾等河道,陸路有暢通的官道,四通八達。優美的環境和發達的交通使其商賈雲集,經濟發達,百姓富庶,人們也就有了習武弄文的閒暇。廣府城地勢險要,四面環水,城牆巍峨,易守難攻,在地理和交通上居咽喉位置,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近代以來,國家內憂外患,外敵入侵頻繁,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培養了廣府勇武任俠的民風。社會動蕩,地方官紳紛紛辦團練以求自保,武禹襄二哥武汝清便因「在籍辦團練」受到鹹豐帝嘉獎。這一切,成為太極拳發生的溫厚產床。

武禹襄祖上山西太谷人,明永樂時遷居直隸永年,至武禹襄時,已綿延400餘年,成為永年名門望族。武禹襄出生於道光十七年壬申(1812)二月初四亥時,自幼受家族影響習文好武。其曾祖武鎮,字靜遠,武生,授千總銜。祖父武大勇,字德剛,武生。父武烈,字丕承,邑庠生。外祖父官至「把總」。他兩兄長先後為清朝道光、鹹豐年間進士,長兄武澄清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武汝清刑部四川司員外郎。武禹襄雖未舉官,但熟讀經書,知識淵博,廩貢生,侯選訓導,贈封中憲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級。鹹豐初,時任工部左侍郎的呂賢基奉旨去安徽督辦團練,鎮壓太平軍,呂「肅書幣」,邀禹襄與李鴻章參戎機,不就。後尚書毛昶熙、巡撫鄭元善又皆禮闢,不就。足見武禹襄的德識才學在當時的社會影響。

太極大道

談武式太極拳發生,就不得不提太和堂藥店。太和堂藥店既是武禹襄初識太極拳的重要場所,也是「溫縣與永年太極拳文化交流的橋梁」。據傳有這麼一次,某人與太和堂藥店夥計發生爭鬥,只見藥店掌柜王昶先生隔著櫃檯,手一揮就把尋釁之人打出了門外。武禹襄聽說此事後,就「常到太和堂閒坐,見店夥所演拳技與眾不同,遂以客東之誼求授」,雖「練習有年,而奧妙難悟」。在這期間,「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楊祿禪返鄉後,「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節與交」,武禹襄「常與比校,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遂於「鹹豐二年(1852),武禹襄因公赴豫省,繞道溫縣陳家溝,拜訪陳長興,學習拳術。但因陳長興年事已高,臥床不起,遂被介紹到溫縣趙堡鎮陳清平處」,「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後其長兄武澄清在舞陽縣北舞渡鎮鹽店發現《王宗嶽太極拳譜》一份,其中有《王宗嶽太極拳論》及行拳歌訣四篇,攜回交予武禹襄,為武氏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依據。武禹襄以深厚家學淵源、敏銳信息捕捉能力和超常堅韌精神,依《王宗嶽太極拳論》,結合陳清平所授理法,潛心研練,細心揣摩,並常延請身強力壯,精於武技壯士試招,驗證所習,歷經十數載修訂與完善,終於大徹大悟,研創出一套獨具風格的拳勢及刀、劍、杆套路。期間隨時記錄練拳感受與體驗,提煉總結出《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等理論文章。「從拳理、拳法到刀杆運用,一幟卓樹、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拳學派」。

李亦畬(1832~1892),名經綸,字亦畬。幼喜讀書,弱冠補博士弟子員。22歲隨母舅武禹襄學太極拳,數十年習練不輟,且善於總結經驗。仿母舅,隨時記錄習拳體驗,粘貼於座右,不斷斟酌修訂,直至確認無誤為止。其拳論有《太極拳小序》《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十三勢行功歌解》《撒放秘訣》《論虛實開合》《打手歌》等。亦畬是武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對武氏太極拳理論的最終完善作出了巨大了貢獻。1881年前後將王宗嶽拳論、武禹襄拳論以及自己的理論成果集合成「老三本」,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太極拳理論集成,標誌著完整武式太極拳技術、理論體系的形成。李亦畬之長弟李啟軒(1835~1899),名承綸,字啟軒。恩科舉人,喜考據之學。淡泊名利,與其兄一起求學太極拳於母舅武禹襄,終生不輟,拳藝精深。著有《一字訣》(《敷字訣解》)《太極拳行功歌》(《各式白話歌》)等。在家教授子弟,對武式太極拳亦有承上啟下之功。

武式太極拳

李氏昆仲名聲日隆,拜門者甚眾,如葛福來、葛順成、郝為真、王明德等;李氏還重在傳子侄,亦畬之子李寶廉(字石泉)、李寶讓(字遜之),啟軒之子李寶琛、李寶桓等都是後來的佼佼者。武禹襄兄弟三人和外甥李亦畲兄弟二人,經兩代人數十年的苦心實踐,建立起了武式太極拳完備的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練法體系。從此,武式太極拳便開始了向社會傳播的漫長曆程,期間形成了李氏傳系和郝氏傳系兩個重要分支。

2 武式太極拳發展(1882~1976)

李氏傳系大多不是職業拳師,開始只在家庭內部教拳,後有所開放,也多在永年本地。李亦畬長子李石泉傳二子李槐蔭、李棠蔭,李槐蔭供職於山西太原,曾出資印製《李氏太極拳譜》;李棠蔭是「蔭」字輩的佼佼者,九一八事變後倡「武術救國」,1932年前後,兄弟二人均在太原參與「山西省國術促進會」的太極拳活動。槐蔭傳兒子李光藩,棠蔭傳李錦藩、李屏藩、李迪生、趙振國等。李亦畬次子李遜之收徒趙蘊元、劉夢筆、魏佩林、姚繼祖四人。魏、姚佼佼,魏傳高申、高義、高志三子及楊法明、陳令保等。姚為當代名家,著有《武氏太極拳體用全書》,其弟子眾多,翟維傳、鍾振山為佼佼者。遜之之子李池蔭擔心太極拳技藝失傳,曾多次敦促姚繼祖收徒。其孫李旭藩、李永章近年來亦積極參與武式太極拳推廣活動。李啟軒之子寶恆、寶琛均為武式太極拳高手;李亦畬三弟省三拳名不揚,其子寶相卻是李氏第二代的核心人物,壯年遊燕都、津門,廣訪武林高手,聲名遠播。民國二十年出版的《永年拳術》為寶相、寶恆單獨立傳。寶琛之子李福蔭除受家庭教育外,還拜郝為真為師,為「永年國術館」(1928年成立)特聘教練,出版《李氏太極拳譜》分贈學員。福蔭之子李正藩,1965年入川,曾為樂山市武協太極拳專業委員會顧問兼總教練,弟子有四川石磊、王方莘,重慶馬仁濟、趙忠福等。

郝氏傳系的傳播則開放得多,不僅走出永年,而且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在郝氏的廣泛傳播中武式太極拳得到進一步發展。篳路藍縷者郝為真,隨李亦畬學拳20餘年,造詣深厚,有繼承有創新:突出「開」「合」在形式和氣勢上的統一,被稱為「開合太極拳」。曾三次下邢臺授拳,其弟子有申文魁、申文翰、申文岑、李寶玉、王延久、郝中天、李聖瑞等。李寶玉,字香遠,功夫純厚,先後隨劉瀛洲習三皇炮捶,隨楊兆林門習楊氏太極拳,後拜郝為真為師。1923年擊敗邢臺駐軍師長胡景翼,名聲大振,輾轉蘇州、南京、山西、河北等地授拳,留傳不少軼事,獲「太極聖手」之稱。李聖端創「邢臺國術研究社」,其弟子陳固安創武式太極拳新架;吳文翰為當代著名太極拳研究家。為真進北京訪友,結識形意、八卦拳師孫祿堂,將武式太極拳傾囊相授,祿堂融會貫通,獨出機杼,創「孫氏太極拳」。返鄉後被聘任為直隸廣平府中學堂武術教師,將武式太極拳引進學校。

郝為真之子郝月如、孫郝少如均為武式太極名宿。郝氏傳系以郝家祖孫三代為主幹,招賢納英,形成一個宏大且富有活力的傳承體系,為武式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1928年,隨著中央國術館的成立,各地紛紛建立國術支館,以「強國強種」,抗禦外侮。郝氏傳系眾弟子,順應時代潮流推廣武式太極拳。1928年,郝系傳人郝月如、韓欽賢、李福蔭、李集峰、張安國、陳秀峰等任教練,建立「永年國術支館」。同年李聖端與王彭年、郝中天等創「邢臺國術研究社」。郝系弟子還紛紛走出河北,到全國各地授拳。1928年李寶玉(香遠)到蘇州;1929年郝月如受邀到江蘇國術館任教習;1932年郝向榮、李福蔭、李寶玉赴山西「山西省國術促進會」;1933年郝少如應徐震邀到「常州市國術館」;同年,霍夢魁應顧印珂邀請,到奉天「太極顧武館」。此間,李福蔭先後在永年和太原兩地印製和出版《李氏太極拳譜》,使武式太極拳理論得到廣泛傳播。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全民抗戰,武式太極拳同其它拳種一樣,進入緩慢發展的低潮期。

算那派呢

雖然新中國的建立為武式太極拳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其發展仍嫌緩慢,不如人意。文革十年,武式太極拳又進入遲滯期。

3 武式太極拳繁榮(1976 ~)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百業復興,武式太極拳也迎來發展的春天,進入繁榮期。繁榮的標誌是:各路武式太極拳名家紛紛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傳拳授藝。如,1976年郝少如在上海南洋公園教拳;1978年,姚繼祖創辦永年縣首家太極拳學校。1980年代始,施雪琴先後於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傳授;鄭正之應邀到常州高等小學、正恆中學義務教授。1981年起,楊德高先後在上海鐵路文化宮、鐵道學院教授。2003年以來,鍾振山輾轉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武式太極拳……拳師們還紛紛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國授拳,1986年施雪琴應日本函館市太極拳研究會邀請,赴日本;劉積順於1992年到新家坡開設武式太極拳訓練班,1994年到美國;1993~1999年,喬松茂多次赴新加坡教授武式拳;自1997年始,高連成先後六次赴日授拳,並幫助田野鈴木創辦中國武式太極拳研究會;美國國家精武總會會長王國強在求師吳文翰、陳固安之後,於1999年成立「北美武(郝)派太極拳總會」,還在北美、西歐等國家地區相繼成立分會。進入新世紀,國際交流更加頻繁,如2001年李光藩赴日本講學,2005年胡鳳鳴赴新加坡授拳,2005年翟維傳赴馬來西亞傳藝,2014年鍾振山赴美參加第二屆國際太極拳論壇,期間開設多期培訓班……各地武式太極拳傳人積極開展傳播工作,成立組織、出版專著、拍攝教學視頻、辦班收徒、參加會議,宣傳武式太極拳,呈一派繁榮景象。

總之,二百年來武式太極拳經歷了發生、發展、繁榮三個歷史時期。湧現出「武氏三傑」「李氏昆仲」,及李氏傳系和郝氏傳系中眾多精英人物,他們紛紛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傳拳授藝,相繼成立武式太極拳組織,紛紛出版武式太極拳著作,參與比賽交流。期間既有家族傳承,又有師徒傳承和學校傳承,群眾性的社會傳承也如火如荼。武式太極拳發展可謂:「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相關焦點

  • 武當太極拳,與武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
    他說:老師,武當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講真,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驚訝了一下,心想:這兩者能有什麼關係?不都是太極拳嘛,只是門派不同而已,還能有什麼關係?但是細細一查證,發現兩者,多多少少,還是有聯繫的!下面,我們來講講兩者的異同點。
  •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這是武式太極拳老架總的特點,至於拳術、器械、內功、打手等技術內容的具體特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十個方面。武式太極拳老架在內不在外,重意不重形,而在學習階段先求身法精到,周身一處有一處的嚴格要求和具體標準,主要為提頂吊襠,裹襠護肫,含胸拔背,騰挪閃戰等,同時要求全部身法練起來只是一個身法,以中正安舒為總的身法要求,故一處錯就全錯。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馬立伯稱「李郝派」)、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祿堂之女孫劍雲著有《孫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二)郝式太極拳       傳自河北永年人郝為真。郝為真的太極拳學於李亦畬(1833—1892)。郝為真的一些傳人和太極拳傳習人,以姓氏名其所傳,稱為「郝式太極拳」。目前,因為郝為真之師李亦畬學於武禹襄,多稱此系技法為「武式太極拳」。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炮捶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都是法而兼著,著熟亦意,意必有形。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是精而博,至廣大而極精微,雖名曰八卦太極拳,而實際上幾乎囊括了各家武術實用技法。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獨得秘傳的祁春生師伯(中)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炮捶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都是法而兼著,著熟亦意,意必有形。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是精而博,至廣大而極精微,雖名曰八卦太極拳,而實際上幾乎囊括了各家武術實用技法。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
  • 山東日照:武式太極拳運動協會第二屆太極拳比賽順利召開
    《民聲面對面》日照訊(李振華)10月18日,日照市武式太極拳運動協會第二屆太極拳(武、楊)比賽在金陽公園勝利召開,來自全市19支代表隊的2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歡聚一堂,對12個套路的拳術、器械項目開展了比賽。
  • 台州市武術協會武式太極拳分會成立大會
    2020年12月12日,台州市武術協會武式太極拳分會在路橋台州宴召開成立大會。蒞臨本次會議有台州市武術協會主席盧仙春先生,市武協名譽副主席許金亮先生,武式太極拳傳承人馬章亮老師會議由武式太極拳分會秘書長羅文兵老師主持
  • 武式太極貓步的重要性
    通過口令式的簡單動作,使學拳者機械被動型地接受新的武式太極拳的概念,沒有更多附加和繁瑣的動作,所以稱之為古杆老梅。同時簡單的口令式動作,也可純淨精神,提升注意力,但對於「心知、身知」的武學傳承的內涵是遠遠不夠的。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英雄數七代第十一回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武節將軍、英義公陳仲甡,武節將軍陳季甡,太極拳小架發展者暨趙堡太極拳創編人陳清平,楊式太極拳創編人楊露禪,陳長興之子陳耕耘等。其中傳播較廣的有楊式、武式、和式、忽雷、騰挪、忽靈、李式、吳式、孫式、王其和式等流派。各流派的風格、姿勢雖有所不同,但拳理一脈相承。趙堡太極拳第十二回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由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陳清平所創編,也稱陳式太極拳趙堡架,俗稱「街架」。
  • 瀋陽武式太極拳六代傳人陳明輝師傅演練的傳統武式太極拳
    【傳承簡介】演練者陳明輝先生是顧春成先生的親傳弟子,顧春成是顧印珂先生的親侄子。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
    霍金花在致辭中說,太極拳申遺工作啟動以來,在文化和旅遊部的部署指導下,省委、省政府加強組織統籌,省文化和旅遊廳主動聯絡協調,焦作市聯合陳式、楊式、武式、吳式、李式、和式、王其和等太極拳七大社區,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太極拳申遺成功,舉國歡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是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如何利用好非遺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太極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為全人類造福,引發許多有識之士的深刻思考。12月19日15時,一場有關太極拳傳承發展的文化盛宴在溫縣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書院正式開啟。
  • 【太極拳名家論壇】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藉助1963年臺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陳泮嶺(1891-1967)著《太極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太極拳起源和發展簡史》,1935年山西省國術促進會刊行的《李氏太極拳譜》,1989年吳文翰發表的《近百年太極拳的發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獻得知,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
  • 日照:武式太極拳協會舉辦主題健身展示活動
    《民聲面對面》日照訊(曹志)為積極響應日照市體育總會「紀念毛澤東題詞發表68周年線上健身展示活動」,5月24日,日照市武式太極拳運動協會在東港區金陽公園舉行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奮進新時代、展現新風採」為主題的健身運動。
  • 申遺成功後,太極拳如何傳承與發展?
    ,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太極拳傳承發展工作提供了新契機,對廣大太極拳傳承人、相關社區和群體、各級文旅部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化和旅遊部的部署指導下,省委、省政府加強組織統籌,省文化和旅遊廳主動聯絡協調,焦作市聯合陳氏、楊氏、武氏、吳氏、李氏、和氏、王其和等太極拳七大社區,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 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氏老大武澄清1852年考上了進士,1854年去舞陽做了縣令。一個偶爾的機會,他在舞陽的鹽店裡發現了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他跟兩位弟弟說,王宗嶽的拳論,與他們跟楊露禪學到的拳,是一個道理,好好研讀拳論,寶貝全在裡面了。老三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號廉泉。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
    研習者、愛好者匯聚一堂,「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共慶太極拳成功申遺,共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計。,一起點亮彩燈,拉開了太極拳歷史上第一次傳承發展大會的序幕。作為太極拳的發源地,各社區流派的太極拳在陳家溝交流,演繹出中國太極拳薪火相傳發展的佳話。特別是演唱期間,太極拳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天才在舞臺上帶領陳家溝的小學生們一起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大師帶領孩子練拳,孩子們練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太極拳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讓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將大會推向一個小高潮。
  • 河南等四省市聯合舉辦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
    18日下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太極拳申遺和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具體情況。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自明末清初陳王廷在溫縣創編,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逐漸衍生出了楊氏、武氏、吳氏、和氏等諸多流派。2005年,中國武術協會授予焦作市「太極聖地」稱號。
  • 梁涵淵示範二十四式太極拳
    【簡介】太極拳起源於中國,是綜合曆代各家拳法,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古典哲學和傳統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圓活連貫、剛柔相濟、內外兼練的拳術。二十四式太極拳又稱「原地簡化太極拳」,是第一套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太極拳套路,是太極拳教學的必修套路,太極拳愛好者的必學套路。傳統太極拳主要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趙堡六大流派。
  • 這場在焦作召開有關太極拳傳承發展的文化正式開啟!
    如何利用好非遺這一金字招牌,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太極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為全人類造福,引發許多有識之士的深刻思考。12月19日15時,一場有關太極拳傳承發展的文化盛宴在溫縣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書院正式開啟。座談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