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2020-08-27 經典太極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李新方

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論,是武界公認的太極拳經典,是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折點,而在太極拳理論建設同一歷史事件中發生,由武禹襄祖師所創,李亦畬、葛福來(葛顯齋)、霍夢魁、李永康等歷代宗師繼承發展的武式太極拳老架,則是太極拳經典理論的具體化,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這是武式太極拳老架總的特點,至於拳術、器械、內功、打手等技術內容的具體特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十個方面。

一、法度嚴謹,出乎自然。武式太極拳老架在內不在外,重意不重形,而在學習階段先求身法精到,周身一處有一處的嚴格要求和具體標準,主要為提頂吊襠,裹襠護肫,含胸拔背,騰挪閃戰等,同時要求全部身法練起來只是一個身法,以中正安舒為總的身法要求,故一處錯就全錯。

待身法上身之後,身法也是意,而不是形,以用意(心法)為長期修煉的重點,逐漸達到每一動作都能夠完整地體現王武李論的全部要求,具體地表現為無一意不到,無一處缺陷,無一瞬遲滯,進而實現技擊的全自動化,以求適合同任何武術實戰而獨具優勢。

而這一切嚴格要求並不是祖師或哪位宗師人為規定的,而是來源於幾千年來無數實戰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一切規矩都是自然而然的,毫無造作之感,如身法總的要求是立身中正安舒,只有嚴格做到全部身法要求,才能立身中正;只有全部身法要求都出於自然,而不是勉強的,才能中正而安舒,並允許的和鼓勵後人不斷發展創新。

但發展創新之目的是為了提高實戰功夫,而不是為了標新立異,創新的結果是提高了還是倒退了,要通過實戰來檢驗,好使不一定對,不好使肯定不對,不對還可以改回來,創新的成果也是意,而不會改變基本的外形動作,所以不論怎麼創新仍然是老架,同時任何創新首先都是繼承,今人能把前輩傳下來的東西多繼承一點,並且練到身上,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何談創新?是以本人專一習練和傳承老架。

二、外收內放,小中見大。從技術本質上來說,太極拳並沒大架、小架或中架之分,一個人到了成年之後,身高和肢體的長短都是一定的,按照嚴格的身法要求,拳架該多大就是多大,只有無過不及架才是太極架。

在同樣表面積的條件下,只有球形的容積(體積)最大;而在同樣容積的條件下,只有容積的表面積最小,球形就是最小而最大。而要達到這種最小而最大,就必須做到「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武禹襄《十三勢說略》)。

但人體畢竟不是球形的,太極拳所追求的大,也不是外形動作大,而是技術含量大,氣勢大,按照嚴格的身法要求,目的在於使拳架達到極正而極圓,極正是立身極正,極圓是氣勢極圓,故武式太極拳表現為外收內放,小中見大。

三、氣勢騰挪,循機而動。學太極拳先求達到嚴格的身法要求,而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斂入骨,氣勢鼓蕩,氣勢圓滿,氣勢騰挪,如置球於平坦,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機勢。

一般先在手指各骨節產生氣旋,逐漸混成一球,是掌中太極已生,而後全身各骨節皆生氣旋,無數氣旋在各骨節相應混成太極,頭項、胸腰、肩胯、肘膝、腕踝、指趾,以及藏腑官竅之各位太極次第而生,並由全身各位太極混成整體太極,化神還虛,生成坎離震兌,乾坤艮巽,金木水火土,即八卦五行十三種氣機,亦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之十三勢也。

至此,平日不練拳時亦有氣旋自動,行住坐臥皆如練拳,所謂不煉自煉者也,宇宙先天真氣源源不斷入體,斂入骨中,在體內按太極規律運化,是謂內外機起。

走架時似有飄手勁起,進退轉換、往復摺疊之中,真氣循機,似有無形之力外撐、內抱、上擎、推動、牽引,即為真氣循機而動,進入走架的全自動化程序,是技擊全自動化的內功基礎。

四、如環無端,節點分明。外家拳的著勢動作,一下是一下,動作的起止點看得清清楚楚,而太極拳是圓的運動,如環無端,如行雲流水,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有「胳膊動不是太極拳」之說,越是進入高級境界的人外形動作越小,看不清動作的起止,也看不清是什麼著勢,只看見在不停地動。

但實際上,一動有一動之用,一動有一動的嚴格要求,雖為內勁內動,以求得機得勢,而有內必有外,變化的節點是非常明確的,只是外行人不容易看見的。

在學習階段掌握變化的節點是非常重要的,待熟練後一切都是意,勁由內換,外無形跡,但內行人還是看得清楚的。就像書法中的草書,也是以意為主,信手揮灑,一氣呵成,但點畫、使轉、結構、章法等基本功怎樣,還是看得出來的。

五、勢勢相承,變化莫測。太極拳的動作著勢是幾千年來無數實戰經驗的科學總結,特別是武式太極拳老架,以用意為主,動作極為簡單,信息貯存量極大,故能適應實戰中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而獨具優勢,每一動作都有最基本的用法,又有許多因敵變化的不同用法,更重要的是,每一著勢都可以直接變成其他任何著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六、往復摺疊,進退轉換。「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這一難度較大的要求,在武式太極拳老架中得到集中體現。摺疊是借力打人的高度技巧,不招不架,不躲不閃,挨哪裡就在哪裡摺疊,在一個點上完成粘和走、化和打,直接把敵之來力摺疊回去,從哪裡來的還讓他回到哪裡,故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機由己發,力從人借。

運用摺疊之法,制敵全在自身變化,其中最關鍵的是虛實變化,轉換即轉換自身之虛實。周身一處一虛實,而又總此一虛實,必須在進退過程中的任一時空點上,都做到即實即虛,即虛即實,乃能摺疊敵之來力,即粘即走,即化即打,這就要求必須真正做到捨己從人,完全徹底地克服雙重之病。

是以武式太極拳老架進步必跟,退步必隨;進為進,退亦為進;在進退轉換的任一時空點上都無不得機得勢,隨時都可以將敵擊出或擊倒。故又有「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之說,走架以知己,打手以知人,而知人仍是問己,以三步半打手為實戰訓練的基本方法,通過打手發現走架中的缺陷,並通過走架不斷改正和提高,一天會有一天的變化,漸至「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處於練拳練功之境界,進入技擊全自動化程序,「臨敵自應不用想」(葛福來《八方捶秘訣》)。

七、極慢極快,極柔極剛。太極拳的慢,是認識和掌握技擊規律的方法,通過慢把動作過程「放大」,在顯微狀態下發現和消除自身缺陷,並不斷增加太極技術含量,故走架中的慢實際上是不斷加速的過程。走架越慢越好,但決不允許停住不動,要求無一瞬遲滯,能達到這樣的極慢,實際上就是極快,故能在實戰中後發先至,不疾而速,瞬間決勝。

剛和柔是同樣的道理,通過柔,是為了把全身的整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武禹襄《太極拳解》),故能做到極柔,就是極剛,「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同上)!太極拳以暗勁為主,雖練到極剛,外行人是看不出來的,但暗勁比明勁要難得多,有暗勁自能發出眀勁,如二路炮捶,比外家拳更為剛猛迅疾。

八、至簡至深,可易可難。武式太極拳老架「每勢動作不繁,人人可學,學者多在一月之間即能自練,其敏者數日而已,此後日日習之,於養生皆可獲益」(李永康《太極拳易學難精》),對於一般的習練者來說,也就是以健身為目的的人,學一個月甚至只用幾天的時間,就夠用了,以後也有可能由養生而漸入技擊。

對於一般的傳習者來說,也就是學技擊的人也很容易,「既授之以姿勢,復傳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貫通,如佛家禪機頓悟,物來順應,頭頭是道」(《廉讓堂太極拳譜·馬序》),「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李亦畬《五字訣》),也就是只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懂勁階段,用於民間防身也夠用了。

而對於研習者來說,也就是想取得較大成就的人,過去的前輩往往釆取先難後易的方法,一個著勢練到達到要求後,才可以再學下一個著勢,一套拳架要學幾年時間,著熟和懂勁也是都有不層次的。而後還要研習理論、打手、器械、內功等,以及其他武術和多方面的相關知識,以期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永遠不存在畢業的時候。

九、萬法歸一,內外無別。武式太極拳老架以技擊、養生、修道為三大作用,集各家武術、內功,以及醫學養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獨出機抒,並認為法門平等,無有差別,而每個習練者所處的境界自有高下,「拳法天地萬物之道,故名太極。太極一也,一眾妙而為妙,非以立派也」,「世稱內外之別,實惟高下之分。至求不二,皆所以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者也」(葛福來《內外無別論》)。

所謂內家外家,只是入門的途徑不同,外家拳是從外到內,內家拳是從內到外,到了高級境界都是萬法歸一,內外兼修,形神俱妙,極柔極剛,剛柔相濟。特別是武式太極拳老架在實戰中運用摺疊之法,在一個點上完成粘走和化打,在外行人看來好像也是直來直去,與外家拳並無不同,甚至比外家拳更快更剛。

十、無以為體,有以為內。太極者無極而生,《朱子太極圖說解》云:「無極而太極,正所謂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對於太極拳來說,拳理是體,拳術是用。有人說,走架是體,推手是用,但這是俗諦,俗諦曰有,真諦曰無,體是看不見的,能看的都是用,故走架和推手都是用,而不是體。

無是無極、無限,至有之謂無,太極就是無極,太極是絕對真理,太極拳是絕對真理的武術,具體表現為:科學而哲學,技術而藝術,入世而出世。

太極拳至廣大而極精微,廣大是哲學,精微是科學。太極拳的基本練法技術,有具體標準,如身法八要等,而到了每個習練者身上是藝術,各有不同風格,千人千面,一人一太極,雖一師之徒而各異。太極拳人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在社會活動中行入世法,以健身相號召,為天下豪傑續命,而在傳承者中行出世法,追求的是英雄所向無敵的高功夫,還要漸至從心所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立於不敗之地,把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從理論上說,太極拳的體和用都是無,「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體也」(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上,不要說做到,就是能向以無為用追求的人,在傳承者、研習者中也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只是從有限中得到一點點東西,就已經很滿足了,人們很難找到太極拳的「無」這個體,這也因此構成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技擊戰略優勢,並為每個習練者的不斷提高、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武式太極拳老架,對於太極拳之體用的基本觀念。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及各家特點
    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改動,讓拳架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動作要領:立身中正安舒,拳架開展大方,動作鬆柔緩慢,行動速度均勻,招式虛實分明,周身圓活連貫,腰身使動四肢,換位逢轉必沉,體用效果突出。
  • 武當太極拳,與武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
    他說:老師,武當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講真,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驚訝了一下,心想:這兩者能有什麼關係?不都是太極拳嘛,只是門派不同而已,還能有什麼關係?但是細細一查證,發現兩者,多多少少,還是有聯繫的!下面,我們來講講兩者的異同點。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武式太極拳創始之初,名稱並沒有固定,曾用過綿拳、粘拳、柔拳、十三勢、小捋、郝架、李郝派、李氏太極拳、郝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武派太極拳等名稱。直到1963年郝少如出版專著時,採納顧留馨建議,定名為《武式太極拳》,才有了一個各支脈統一認可的名字:武式太極拳。
  • 「張紅衛」楊氏太極拳傳統老架108式
    【拳術為太極大師江叔龍所傳,經由張紅衛彙編整理拍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視頻鑑賞】【背景介紹】楊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楊露嬋(1799-1872)、其子楊健侯(1839-1917)、其孫陽澄浦(1883-1936)歷經三代人,在陳氏(陳長興)太極拳基礎上結合多種武功不斷完善,以其獨特的風格開宗立派。
  • 【德生太極課程】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班即將開班
    德生太極茶山館和體育中心館9月將推出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課程。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主,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皆靜。運動時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讓您在2020年的秋天強健體魄、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收穫一份健康和美好生活。
  • 楊式八十八式太極拳教學視頻-王二平
    中國的太極拳主要有陳、楊、吳、武、孫、趙堡六大門派,拳架風格各個門派既有共同點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
  •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怎麼練?
    對如何練好練好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是用意練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陳式太極拳基本要求。 因此,在學練老架一路拳時要牢牢把握這一原則。 現在很多喜歡打太極拳的人都只是隨便的亂打,使很多的力氣,可是效果卻很差。
  • 劉勇課堂|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74式)第24、25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簡介】陳氏太極拳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74式)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太極名家劉勇本節示範第24式:掩手肱拳,和第25式:六封四閉。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炮捶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都是法而兼著,著熟亦意,意必有形。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是精而博,至廣大而極精微,雖名曰八卦太極拳,而實際上幾乎囊括了各家武術實用技法。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獨得秘傳的祁春生師伯(中)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炮捶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都是法而兼著,著熟亦意,意必有形。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是精而博,至廣大而極精微,雖名曰八卦太極拳,而實際上幾乎囊括了各家武術實用技法。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
  • 簡化太極拳十九式拳譜
    太極拳在學習難度較大的陳氏老架太極拳一路的基礎上,簡化為十九式太極拳。此套路為習練陳氏太極拳的入門套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動作舒展大方,連綿貫穿,沉著穩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相隨。腰是發氣之源,以腰為主宰,處處運用螺旋勁,以形引氣,以氣摧形,呼吸自然。
  • 康戈武: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
    ,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馬立伯稱「李郝派」)、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武禹襄經此二「得」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武式太極拳」。(四)和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的曾孫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和式太極拳概述》說:「和式太極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師承本鎮太極拳名師陳清平,是陳清平的大弟子。」
  • 宗師楊澄甫定架85式太極拳,到底騙了誰
    存在爭議最多的是現在傳播流行最廣的楊式85式太極拳,一些人認為,85式是楊澄甫在家傳老架的基礎上,自己改編定型定架的,雖然名稱相屬,其練法實質內涵已與楊拳老架相差甚遠,因此說,我們現在所練的楊拳只能稱為楊澄甫式太極拳,而非楊露禪式太極拳,是宗師楊澄甫隱瞞了楊拳的秘密,欺騙了後世的練習者,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  和今天人們修習的明顯帶有表演性質的太極拳相比,早期的陳式太極拳更具備技擊攻防的特點。  不過,這種拳法最初只是作為陳氏家傳武術,及至18-19世紀,其傳人在進一步精煉歸納拳法的同時漸漸打破門規局限、開枝散葉。
  • 太極拳為什麼行?
    按此標準對照,太極拳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這還要從明清時期說起。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太極拳。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 謝太極丨二十四式太極拳課程簡介
    太極拳是在太極拳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形成的一種優秀拳種。具有柔和緩慢,輕靈和動中求靜的特點。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派生出了多種流派。較為著名的有陳、楊、吳、武、孫式等,其流派風格各具特色,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使人的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大腦機能。防治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學會並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使人體精力充沛,提高效率。
  • 太極拳與氣功
    在其後的兩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流派,除陳王廷的陳式太極拳外,尚有楊露禪、吳鑑泉、武禹襄、孫祿堂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等五大流派;這些流派還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陳式老架、新架、小架,楊式大架,武式、吳式、孫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傳最廣的當屬楊式大架。為了便於群眾性太極拳運動的推廣,上世紀50年代原國家體委組織專家,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刪繁就簡提出太極拳與氣功了簡化太極拳。
  • 孫氏太極拳及其風格特點
    武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武術的內容博大精深。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之大成,冶三家於一爐,所創立的優秀拳種之一。 孫氏太極拳是優秀傳統太極拳,也是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為廣泛的太極拳流派之一。孫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主要是: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
  • 太極拳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為什麼行?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精進課程,六封四閉、單鞭、金剛搗碓
    專業太極拳視頻媒體平臺,以權威、專業、原創、開放的特點,吸引了數十萬拳友關注。讓全球3.5億人學會真正的太極拳!攜手太極明師,傳授正統拳架,每周一至周五晚八點,盛世太極直播間免費課程教學!張東武《老架一路精進課》第一節:太極起勢、金剛搗碓、懶扎衣【錄播】跟隨張東武學習陳氏老架一路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