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本次大會是WISE大會的第八屆,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經濟之王主會場,我們邀請十年裡乘風破浪的創變者們,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一起回望中國新經濟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經濟下一個十年的無限可能。
在本次大會的第二天,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女士連線36氪主會場,分享了香港資本市場的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以及香港交易所對未來的展望。此外,鮑海潔女士表示,近兩年半新經濟上市公司的IPO已經佔到了全部香港IPO融資總額的67%,今年一年的佔比更是達到了70%以上,而這一切與內地和香港之間的互聯互通密不可分。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女士
以下是鮑海潔女士的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鮑海潔:主持人好,現場的各位嘉賓,36氪的老朋友們,你們好!
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我現在還身在香港,不能夠來到現場跟大家面對面的相聚,非常的遺憾。今天通過連線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香港資本市場的過去十年以及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過去十年,香港市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香港市場迎接中國公司以H股架構來到香港是在1993年青島啤酒的上市,這也揭開了香港資本市場一個新的篇章。在這個篇章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國有企業紛紛來到香港上市,當時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怎麼樣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解決我們國企融資的問題.
到了第二個階段,香港市場進一步壯大了。這個壯大一方面體現在H股全面的蓬勃發展,或者說海外融資的金額大幅度擴大。其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火熱的板塊,包括了銀行股、金融股、地產股、還有消費類的板塊,這幾個板塊直到今天在香港還起著非常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其中銀行股,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像工行、建行等等都是在這個階段去上市的。此期間上市的地產股和消費類的股就更多了,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到了第三個階段,就是2018年開始,香港資本市場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篇章,也跟中國的經濟一樣發生了質的蛻變。這個蛻變當中我們看到很多新經濟企業登陸了港股,這跟2018年4月我們推出了香港資本市場25年來最重大的擁抱新經濟的上市改革是分不開的。此次改革中,我們引入了三個全新的上市章節,其中包括允許創新產業的同股不同權特殊架構公司上市、海外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以及允許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這三個章節推出之後,立即得到了市場熱烈的反饋,整個香港市場應該說從IPO上市的角度來看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從傳統經濟到新經濟進行了一個轉移。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京東、網易,小米、美團等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龍頭企業都已經來到了香港,當然在這之前也有很早就在香港登陸資本市場的新經濟龍頭騰訊。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新經濟板塊已經是佔據了香港市場的半壁江山。今年,恒生指數也進一步拓寬選股範圍到同股不同權以及第二上市的公司,目前已經有四隻新經濟企業,阿里、小米、藥明生物、美團在改革後成為恒生指數的成分股。
非常高興地報告給大家,自從2018年以來,我們新經濟板塊越來越壯大。實際上這兩年半以來,新經濟上市公司的IPO融資額已經佔到了同時間全部香港IPO融資總額的67%,且僅今年一年它的佔比就達到了70%以上。其實我們一路走來就會看到香港IPO市場這些有意思的變化,也可以說是跟中國大陸這些年經濟改革的變化是非常同步的。香港仍然在與時俱進,也在不斷去跟隨大的經濟發展趨勢,不斷地做出調整。
另外一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說我們在新經濟的板塊當中,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這個階段的成績,跟我們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是分不開的。今年是我們滬深港通啟動的第六個周年。六年以來隨著互聯互通的發展,「南向通」和「北向通」的交易越來越活躍,今年以來「南向通」日均的交易量佔到香港市場整個交易量的10%。今年整個香港日均交易額已經是去年的一倍。而且這樣一個增幅也跟我們這些新經濟企業高速增長的比重是有分不開的關係。可以說,香港資本市場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到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面臨很多外部的挑戰和一些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最近大家也都知道,隨著美國眾議院進一步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導致很多中概股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未來有沒有可能面臨退市的危險?另外,中美關係的複雜化,包括可能有一些潛在脫鉤的情況,還有不斷在一些地區貿易上的問題,以及現在超低利率的大市場環境。這個環境當中,我們的全球環境跟局勢發生變化,也對我們內地的經濟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比如對內地的新經濟公司來說,怎麼樣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保持競爭力,保持持續的發展能力。
我們看到這次新冠疫情在內地是最早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之中,充分地說明只有疫情得到控制,經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復甦。目前經濟復甦的趨勢明顯,加上中國,尤其是金融業,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也是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能夠順勢而為。
中國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外資投資機構也好,或者外資證券公司也好,也都做出了證明,外國投資人對於中國資產的興趣還是只增不減。實際上很多美國基金在中國或者亞洲內的資產配置非常低,甚至是單位數的數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增長空間隨著外國的投資對中國資產比重不斷地加大,加大到兩位數甚至是更高的話,這個對於我們中國資產估值的合理化,包括中國企業未來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都有特別重大的長足利益。
所以我們要考慮香港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除了之前互聯互通的角色以外,在今天看來,隨著國際局勢複雜化對企業的挑戰越來越多,我們更加需要一個安全的、可靠的、透明公開的市場環境來支持我們企業在資本方面的戰略部署。在這個維度上來講,因為香港的特殊地位,香港會繼續扮演好國際金融中心這樣一個角色,為企業投融資和金融交易提供平臺。資本在香港的自由流動,香港非常透明公開的監管環境和完善健全的法律體系都會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香港匯集了全球各地的投資人,海外的投資人所貢獻的香港的股票市場的交易量是佔到總交易量近一半。這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市場,也是一個高度國際化運作的市場。這一點來講對於今天的中國企業既能夠保持一個本國市場的優勢,又能夠坐在家裡享受到全球國際市場的便利,香港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該作用甚至在未來會進一步提升。
在這個維度當中,我們也特別歡迎企業家朋友們,能夠跟我們香港交易所,以及香港整體市場的投資人和參與者,能夠保持充分地溝通,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你們的需求,更好為大家做好服務。在這個過程當中,香港仍然會繼續在幾個方面持續加大自己的投入。
第一個,我們會考慮在這樣一個新經濟高速增長的環境當中,我們怎麼樣能夠更好地配合新經濟長足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技術的改變和進步,以及消費和產業升級,實際上要求香港的市場結構和產品供給越來越豐富。比如說今年我們已經推出了亞洲38隻指數的期貨合約,我們從中國走向亞洲,未來還會從亞洲走向世界。這個產品體系和整個市場基礎設施不斷的升級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說,就市場優化升級方面,我們在兩周前推出了一個叫FINI的全新系統的市場諮詢文件。香港IPO結算周期因此可以從原來的至少T+5天,縮短到目標的T+1天。這個T+1天可能不會馬上實現,需要全市場的努力和大量基礎平臺技術的改造來實現。但是這樣一種承諾,這樣對技術的全面投入,說明香港在不斷提升IPO整個服務體系和服務設施方面,也是在持續地去做努力和貢獻。
第二個,對於未來的展望,我們也期待能夠更加體現我們對於亞洲的國際戰略。我們最近舉辦了一個東南亞主題的峰會。從峰會上可以看到,我們內地的投資人在積極尋找海外投資機會和海外合作機會。香港因為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跟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有著非常多的歷史淵源和共同點,所以明年我們會不斷把我們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加快,進一步加大我們跟東南亞地區的合作。希望未來香港交易所可以成為國內跟東南亞的連接,甚至跟亞洲其他地區連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
第三個,公開市場的融資對於企業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企業也在不停地尋找其他的融資方式。香港市場的上市優勢其實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我們不僅僅是能夠提供首次上市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持續融資的能力,無論是企業在海外的發債,股權再融資,還是併購,香港的機制都很靈活和便利。
從未來的角度來講,我們還希望能夠更多的去探索新的領域,在比如在私募市場當中,香港交易所是不是有可能扮演一些幫助投資者和企業走出去的角色等等,都是我們現在在持續考慮的問題。
現在來講其實很多領域的探索都是剛剛開始。雖然我們在過往兩年多的時間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香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已經成為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目前有近50家醫療健康行業的公司在香港完成了募資,首發集資額超過了1400多億港幣。但是我們也要明白,這個市場才剛剛起步。我們今年醫療健康的行業指數的增幅是遠遠高於恒生指數的增幅。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如何在一些專業的領域,無論是地區還是行業,怎麼去更好的做深做強,能夠真正為生物科技企業的生態圈提供支持。
展望未來,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是在一個持續向好的過程之中。我們非常希望在經濟轉型也好,在雙循環的大格局之下也好,香港,尤其香港交易所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能夠為我們的企業持續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能夠讓我們的未來十年走得更加的平穩、更加的高效、而且能夠更深層次地去走向國際。
非常感謝大家的時間,非常期待來年能夠在現場跟大家進行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