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人言
豔姐說
昨日(1月2日)融信內部下發了一份紅頭文件,事關兩位職業經理人的任免。
一是集團首席營銷官張文龍已離職。
二是任命孫群存為集團品牌營銷中心副總經理,主持部門工作。
揮別融信的張文龍則將加盟藍綠雙城,從一名千億經理人進階為創業合伙人,並擔任副總裁職務。
隨著越來越多的職業經理人選擇跳槽另尋發展,豔姐認為,在年初的節骨眼,張文龍的這一跳槽或許能給當下的經理人群體以新的啟示。
01
張文龍的地產情緣
與眾多職業經理人一樣,張文龍的地產職業生涯業也是從基層起步,從一線銷售代表,成長為千億集團高管。做過投資研究,做過市場營銷,也做過品牌管理。
佳兆業5年跑一線、做開拓打基礎,華潤5年磨礪專業思維,融創1年具備超強執行力,融信3年則是有了得以發揮的舞臺,也是張文龍真正揚名的開始。
張文龍來到融信是2017年,恰逢融信的高速發展期,入職的時候是張文龍還是營銷中心總經理。
歐老闆對營銷非常看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董事局親自過問的,給了非常大的空間。
甚至首席營銷官的抬頭也是來自於張文龍的一次笑談,地產和網際網路結合了這麼多年都沒個統一的抬頭,營銷一把手為什麼要叫營銷副總裁,不叫首席營銷官?
轉頭歐老闆就給他安上了首席營銷官,現在張文龍走了,首席營銷官也在融信成為了歷史,只留下個中心總。
3年打拼,張文龍給融信留下的大概就是:從502億增長到1413億的業績,一群既有團隊經營意識又有專業素養的好兵,優化的集團營銷管理體系和品牌競爭力對「投融管退」各環節的協同效應。
雖是營銷大佬,但不管身處何處,張文龍一直透著文人的儒雅氣質,幾次接觸下來,豔姐最大的感觸是文龍總的人文情懷。一洗營銷總在我心中的油膩形象。
不然怎麼會在兜兜轉轉之後選擇了藍綠雙城呢?
在業內人看來,那裡不亞於一個情懷聚集地。大概只能用一句話來解釋:同心者同路。
02
一年藍綠雙城史
如何將情懷落地?
說完張文龍,來聊聊藍綠新城。
創始人是綠城的創始人、現在的藍城董事長宋衛平和曾經的綠城總裁曹舟南。
名字是宋衛平取的,董事長是曹舟南。
藍綠雙城走的不是傳統房企的重資產模式,而是輕資產模式。不是物業,而是「共建」。
「共建」是曹舟南一手為綠城打造的「代建」的衍生品和再升級,業務範圍涵蓋委託代建、融資代建,也有小股操盤、合作開發。
不同於由委託方承擔全部責任的代建,共建更多的是共享共擔。
你有融資問題,曹舟南牽頭解決;委託方也不用擔憂自己單方面虧損的問題,一旦參建,藍綠雙城也會投錢進來。
對特別好的項目藍綠雙城也會給你兜底,預期的利潤達不到自會賠錢。
這樣一個輕資產模式,概念過於大膽也過於新穎,僅成立一年多,已籤約了40多個項目,並儲備了500餘個項目,發展勢頭迅猛。
據說藍綠雙城今年的目標是儲備1000個項目,聽上去太不可思議了,一家千億房企在全國也不過百來個項目。但反觀曹舟南連手老宋創業一年的態勢,又好像沒什麼不可能的。
藍綠雙城的逐漸紅火讓豔姐預見到,興許在未來,開發商目前「投融管退」、「投融管運」、「投融管服」包攬於一身的角色可能會分解為幾個角色,投融資與開發、運營會發生分離。
而以專業開發、運營和服務能力為核心模式的輕資產模式,藍綠雙城已經先行一步了,在這個巨大的藍海中,它最大的對手是同根同源的綠城。
根據公開資料,藍綠雙城目前的高管團隊有:總裁顧建明、副總裁孔景玲(分管人力、行政及品牌)、副總裁張玲波(分管財務)、副總裁金如一(分管投融資)、副總裁姚光葉(分管運營及產業)。
有老綠城,也有從萬科系、龍湖系、融創系中有綠城情懷的。
張文龍無疑是後者,但是所有人都懷揣著一個綠城情懷,理念相投是他們聚到一起最大的動力。
曹舟南說過一句話:
藍綠雙城房子未來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房子儘量不漏水。
這句話從沒有人敢說,但是曹舟南還是說了,情懷顯露無疑。
而他們要做的,是將情懷落地。
03
給職業經理人的幾點啟示
2019年,行情並不好,隨之而來的是大批量的職業經理人的跳槽。
豔姐一一盤下來發現,現下跳槽的高量級職業經理人主要呈現出下面三種趨勢:
1、往下跳:普遍現象
不同於以往通過跳槽向上爬實現升職加薪,現在越來越多的職業經理人在往下走。
從標杆房企跳到非標杆房企,從非標杆跳到不知名房企,從不知名跳到其他行業。
選擇往下走有兩個原因。
第一,現在坑少蘿蔔多,越往上坑越少,能匹配的就更少,與其說是往下走,不如說很多人是不得不往下走。
第二,往下走對於曾經在上位房企的職業經理人來說,其實算是一條捷徑,相當於重走一遍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幫助下位的企業實現上位翻身,同時,工資又能漲,抬頭上也不低,無非是公司小了點。
2、平級跳或是升級跳:極少數
當然,現在的行情下,還是有一部分算是向上走的,平級甚至是升級跳,但這只是極少數,當然後者更難實現。行業的寒冬這些行業的先驅從業者們比誰都冷略的徹骨。
3、創業:越來越多
事實上,從去年很多總裁級的職業經理人的跳槽情況來看,創業的不在少數。
當然很多創業不是單純的從0做起,更多的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入股某家公司,與企業共生共贏。
張文龍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事實上,對他來講,完全有更安逸的選擇:
在老的模式下去做做區域總鍍金,隨後去挑戰總裁併非難事。
新的模式就是跟隨團隊一起創業,從0做到1,見證一個企業的成長。
是去大體系中做一個小角色還是去挑戰自己發揮更大的作用?張文龍顯然選擇了後者。
據說年薪千萬的總裁級別offer張文龍也收到過,但是心底那一點小小的火苗還是讓他選擇了藍綠雙城。
工資自然是要比之前的offer差很多的,畢竟作為董事長的曹舟南也不過給自己開了百萬的年薪。
但是一個輕資產版本綠城的宏圖打動了張文龍,他是一個儒雅的營銷總,但同樣的他骨子裡營銷人敢拼敢闖的傲氣一直都在。
只要適合,千萬年薪的誘惑又何如?終不過過眼雲煙。
責編:Nan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