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右)夫婦近照。袁洪濤攝/光明圖片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從淪陷區一名「拾穗者」到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從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的「科研老兵」到離休後為病人義診的大夫,從帶一個銅板隨軍遠徵到捐資千萬元回報家鄉……
歲月崢嶸,初心不改。全國道德模範馬旭已年過八旬,在時代的洪流中,在革命的隊伍裡,她找到了人生方向,更找到了家和國。她說:「沒有祖國,就沒有家鄉,更沒有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中國共產黨給的,自己這一輩子就是要跟黨走,一輩子回報黨的恩情。」
在距離武漢數千裡之外的黑龍江木蘭縣松花江北岸,馬旭文博藝術中心正在進行室內布展和室外景觀建設施工。這裡正是馬旭夫婦千萬元捐款所修建的場館之一。馬旭說,如果可能,自己會在場館裡給家鄉的孩子們講講歷史,講講小時候的故事。要讓孩子們知道,沒有國,哪裡有家。
從淪陷區「拾穗者」到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
——在部隊找到人生方向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相繼淪陷。1933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木蘭縣松花江畔的馬旭,對日偽時期的童年生活記憶猶新。
那時候,侵略者敲骨吸髓般地壓榨中國人。鄉親們種大米卻沒有大米吃,紡織的棉布也被日本人收走。侵略者穿得很光鮮,鄉親們只能穿用破棉絮和破衣服紡出來的「更生布」。孩子在學校學的是日語,連回家喊爸媽都被要求用日語。
馬旭的父親過世早,只有她和弟弟、母親三人相依為命,靠著母親說大鼓書換回一點吃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苦。秋收時,母親和她就像《拾穗者》那幅油畫上那樣,經常去田地裡撿拾別人收割後可能剩下的糧食顆粒。
「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1946年2月,木蘭縣迎來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鄉親們感慨,這麼多年,可算見著天日了。
為了保衛革命成果,不少鄉親參加了解放軍。「領導像父母一樣和藹,同志像兄弟姐妹一樣親熱,還能上大學……」在鄉親們的感召下,不到15歲的馬旭告別家人,光榮加入了解放軍,成為一名醫務人員。此後,她跟隨部隊南徵北戰、救死扶傷。新中國成立後,她進入軍醫大學學習進修,後來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因為醫術精湛,被譽為科室的「一把刀」。
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軍醫馬旭主動申請到空降部隊,參加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
「我必須跟部隊一樣,他們會跳傘,我也要會跳傘,這樣我才能夠發揮軍醫的作用。如果我們當軍醫的跟著他們,他們心裡邊就會有底:我受傷也不要緊,有醫生跟著我呢。」馬旭打定主意。
可是根據跳傘訓練大綱,身高一米五幾、體重不到35公斤的馬旭不達標。有一次她想上訓練臺,結果剛爬了兩格就被教員給拉了下來。馬旭多次向組織闡述自己作為軍醫跳傘的必要性,仍無濟於事。
於是,在士兵們訓練時,她就「偷學」動作要領。為了提升訓練效果,馬旭在自己的單間宿舍挖出了一個長兩米、寬一米、深一米的大坑,再填上沙土,兩張桌子摞起來就是跳臺,建了一個模擬沙坑。馬旭每天練習跳,跳500次。有時沒達到標準,睡醒覺了以後又爬起來跳,必須達到500次。
有志者事竟成。在一次跳傘考核中,偷偷練了半年的馬旭又找首長請求參加考核。首長磨不過:「你必須比大多數人跳得好,才可以參加真正的空降;要是不行,你就不要再提了。」
三次落地,每次都穩穩噹噹。漂亮的動作贏得了在場戰士雷鳴般的掌聲。從此,馬旭便和部隊一起參加跳傘訓練。
「在無際的天空裡,我覺得我好自豪啊!」馬旭至今記得1962年第一次參加跳傘的情景。
幾年之後,馬旭被批准為「試風跳」小組成員,乘飛機跳傘著陸,等待後續部隊。
「沒有國就沒有家,更別說個人前途和命運。」馬旭感嘆,如果不參加解放軍,自己後來的命運可能只有兩種,一是當童養媳,二是因為缺吃少穿很早就不在了。
從「科研老兵」到義診大夫
——不能白吃國家飯
在巍巍高山之上,在茫茫水域之上,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之上……馬旭和戰友都曾在澄澈的空中開傘,錘鍊敢打善贏的能力。
「作為軍醫,我必須和戰士們在一起,跳下去之後有傷員第一時間要處理,沒有醫生,誰給他們治療?戰士們是拿槍打敵人,我們是背著藥箱救傷員,這只是分工不同,部隊到哪裡,我們有責任跟到哪裡。」馬旭說。
因為空降兵跳傘的「黃金期」比較短,為了能夠為空降兵指戰員們服務更長時間,馬旭和愛人顏學庸沒有要小孩。
因為馬旭,同為軍醫的愛人顏學庸也學會了跳傘。他們在跳傘中發現,常有傘兵因落地不穩而腳踝受傷,嚴重時會直接造成戰鬥減員。
如何避免傘兵著陸時受傷?馬旭、顏學庸兩人開始查找文獻資料,到部隊調查研究。他們發現,蘇聯用繃帶,但是纏上以後解下來比較麻煩;美國使用的鬆緊式護踝,但是使用幾次以後容易松,不耐用。
受戰士們打球啟發,馬旭夫婦不斷調整設計,終於發明了充氣護踝。使用時,套在腳踝上,充氣以後就像皮球一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把氣放掉,不影響動作。
為了檢驗樣品的有效性,馬旭夫婦就自己戴著護具跳傘。試驗了20多次,效果不錯。後來,充氣護踝品在部隊成功推廣使用,使跳傘著陸時衝擊力減半,扭傷情況接近於零。1989年7月19日,「充氣護踝品」獲批國家專利。
1988年,馬旭夫婦離退休。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閒下來。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馬旭說,夫妻兩人依舊緊盯部隊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兩人又先後申請「單兵高原供氧背心」「抗腫瘤藥丸」等3項國家專利。他們還在各類報紙雜誌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文章,其中,《空降兵生理病理學》和《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填補了當時相關領域的空白。
因為科研成果豐碩,1997年,空降兵某軍政治部授予馬旭和顏學庸「科研老兵」稱號。
馬旭說:「不能搞科研,我就像掉進井裡,就像挨餓一樣。我就想搞科研,不能白吃國家飯。」
離退休後的馬旭夫婦,不但繼續搞科研攻關,也為病人義診。他們不但治療別人身體上的病痛,也祛除有些人的悲觀消極思想。
儘管安排有離退休住所,但馬旭夫婦自願選擇居住在木蘭山下的一個農家小院裡,一住就是幾十年,就是怕搬家了病人找不到他們。
「哪裡需要就哪裡安家,哪裡最苦就到哪裡去,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在馬旭看來,只要能幫助戰士和病人遠離病痛,無論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
從一個銅板的路費到千萬巨資的捐款
——不能忘了黑土地上的家鄉父老
2018年9月,馬旭、顏學庸夫婦決定將畢生積蓄1000萬元捐贈給木蘭縣,用於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
人們被這對老人的節儉和慷慨深深折服。
馬旭夫婦是節儉的。吃的多是紅薯、稀飯、麵條;穿的多是部隊發的軍裝,一雙15元的鞋,鞋面磨損、鞋底脫膠,馬旭還要洗洗曬曬用膠水粘了再穿;用的是一部老人手機,兩人合著用,一輛自行車,騎了十幾年……
馬旭夫婦是慷慨的。1000萬元,兩人一輩子的積蓄,說捐就捐;分兩次轉帳到黑龍江木蘭縣,用於家鄉的教育公益事業。
木蘭縣教育局負責人介紹,迄今為止,這1000萬元是木蘭縣接收的個人單筆捐款最大數額。
「有人覺得我們日子過得苦,有人覺得我們對自己太摳門,但我覺得擁有知識就是擁有財富。買書我捨得,只要有好書我就會想辦法買到,多少錢我也買。我把我畢生積蓄都回饋給當年送我參軍的故鄉。不為別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獲得知識的力量。」馬旭說。
貧苦出身,在部隊學習知識,做發明創造,年近八旬還要報考研究生……馬旭深知,知識就是力量。夫妻倆把一輩子的積蓄捐給馬旭家鄉的窮孩子們,就是希望他們受到良好教育,用知識創造財富、改變命運。
壘土成山,涓滴成海。馬旭夫婦的這1000萬元,要從一個銅板說起。
數十年前,在馬旭從軍出發前夕,母親將一個銅錢縫進了她的口袋,這就是她當時出門的盤纏。睹物思人,徵戰的那些年,馬旭捨不得花掉那枚銅板。幾年後,馬旭頭一次拿到工資,便把20元錢和那枚銅板兌換成的人民幣,一起存進銀行。那時的她,已經決定為家鄉做點什麼。
節衣縮食,加上專利收入,以及原本準備開診所未果而存下的賣房款……在歲月的積澱下,夫妻倆攢了千萬元。馬旭在內心時時提醒自己:我不能穿得花紅柳綠,吃著山珍海味。我翻身不忘本,我不能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們。
2017年,幾經輾轉,她和家鄉的教育局聯繫上了,並表達了捐款意向。於是有了一對八旬老人捐款千萬的善舉。
曾有不少人問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為什麼選擇「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和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能活著就已無比幸福。」馬旭回答說,她覺得一個人自私自利,總是追求自己的物質生活是狹隘的。一個人為公,想著黨想著國家想著人民,這個路子就會越走越寬。「你只要心裡想著黨和國家,就會點燃你心中的燈塔,照亮你前進的道路。」
螢火微光,微光成炬。馬旭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能力大的,就貢獻多點;能力小的,就貢獻少點。總是要想著國家、想著人民。」
在老伴顏學庸眼裡,馬旭就是一個不下「戰場」的老兵,小個子大英雄。(記者 夏靜 張銳)
■短評
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哪裡需要就哪裡安家,哪裡最苦就到哪裡去,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這是馬旭堅守的信條。
戰爭年代,她奔赴前線,直面血與火。在炮火紛飛的解放戰爭時期,14歲的馬旭揮別母親和弟弟,加入解放軍隊伍,成為一名醫務人員,投身浩浩蕩蕩的革命洪流,為全中國解放南徵北戰、浴血奮鬥。
和平年代,她鑽研創造,為戰友安全保駕護航。「戰友們傘降到哪兒,我就保障到哪兒。」戰友跳傘,作為軍醫的馬旭也要跳傘,她刻苦訓練、堅持不懈,最終蝶變為「試風跳」小組成員。戰友跳傘,她還想讓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他們降低風險。充氣護踝、單兵高原供氧背心……從地面到空中,她都想竭盡所能保護戰友安全。
「老了也要追夢,哪怕螢火之光,也要做個有用的人。」離退休後,馬旭夫婦懸壺濟世,常年為貧困百姓義診,還把畢生積蓄捐贈給家鄉,把千萬巨資化作陽光雨露,滋養故鄉的莘莘學子,鼓勵他們學好知識,貢獻鄉裡,報效國家。
正如馬旭所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奉獻是無限的。」徵途漫漫,唯有奮鬥。奮鬥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哪怕是發出螢火微光,都可以讓人生熠熠生輝。 (作者:夏靜 張銳)
來源: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