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戰場」的老兵——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馬旭

2021-03-02 幸福美麗太平鎮

馬旭(右)夫婦近照。袁洪濤攝/光明圖片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從淪陷區一名「拾穗者」到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從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的「科研老兵」到離休後為病人義診的大夫,從帶一個銅板隨軍遠徵到捐資千萬元回報家鄉……

  歲月崢嶸,初心不改。全國道德模範馬旭已年過八旬,在時代的洪流中,在革命的隊伍裡,她找到了人生方向,更找到了家和國。她說:「沒有祖國,就沒有家鄉,更沒有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中國共產黨給的,自己這一輩子就是要跟黨走,一輩子回報黨的恩情。」

  在距離武漢數千裡之外的黑龍江木蘭縣松花江北岸,馬旭文博藝術中心正在進行室內布展和室外景觀建設施工。這裡正是馬旭夫婦千萬元捐款所修建的場館之一。馬旭說,如果可能,自己會在場館裡給家鄉的孩子們講講歷史,講講小時候的故事。要讓孩子們知道,沒有國,哪裡有家。

  從淪陷區「拾穗者」到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 

  ——在部隊找到人生方向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相繼淪陷。1933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木蘭縣松花江畔的馬旭,對日偽時期的童年生活記憶猶新。

  那時候,侵略者敲骨吸髓般地壓榨中國人。鄉親們種大米卻沒有大米吃,紡織的棉布也被日本人收走。侵略者穿得很光鮮,鄉親們只能穿用破棉絮和破衣服紡出來的「更生布」。孩子在學校學的是日語,連回家喊爸媽都被要求用日語。

  馬旭的父親過世早,只有她和弟弟、母親三人相依為命,靠著母親說大鼓書換回一點吃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苦。秋收時,母親和她就像《拾穗者》那幅油畫上那樣,經常去田地裡撿拾別人收割後可能剩下的糧食顆粒。

  「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1946年2月,木蘭縣迎來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鄉親們感慨,這麼多年,可算見著天日了。

  為了保衛革命成果,不少鄉親參加了解放軍。「領導像父母一樣和藹,同志像兄弟姐妹一樣親熱,還能上大學……」在鄉親們的感召下,不到15歲的馬旭告別家人,光榮加入了解放軍,成為一名醫務人員。此後,她跟隨部隊南徵北戰、救死扶傷。新中國成立後,她進入軍醫大學學習進修,後來分配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因為醫術精湛,被譽為科室的「一把刀」。

  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軍醫馬旭主動申請到空降部隊,參加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

  「我必須跟部隊一樣,他們會跳傘,我也要會跳傘,這樣我才能夠發揮軍醫的作用。如果我們當軍醫的跟著他們,他們心裡邊就會有底:我受傷也不要緊,有醫生跟著我呢。」馬旭打定主意。

  可是根據跳傘訓練大綱,身高一米五幾、體重不到35公斤的馬旭不達標。有一次她想上訓練臺,結果剛爬了兩格就被教員給拉了下來。馬旭多次向組織闡述自己作為軍醫跳傘的必要性,仍無濟於事。

  於是,在士兵們訓練時,她就「偷學」動作要領。為了提升訓練效果,馬旭在自己的單間宿舍挖出了一個長兩米、寬一米、深一米的大坑,再填上沙土,兩張桌子摞起來就是跳臺,建了一個模擬沙坑。馬旭每天練習跳,跳500次。有時沒達到標準,睡醒覺了以後又爬起來跳,必須達到500次。

  有志者事竟成。在一次跳傘考核中,偷偷練了半年的馬旭又找首長請求參加考核。首長磨不過:「你必須比大多數人跳得好,才可以參加真正的空降;要是不行,你就不要再提了。」

  三次落地,每次都穩穩噹噹。漂亮的動作贏得了在場戰士雷鳴般的掌聲。從此,馬旭便和部隊一起參加跳傘訓練。

  「在無際的天空裡,我覺得我好自豪啊!」馬旭至今記得1962年第一次參加跳傘的情景。

  幾年之後,馬旭被批准為「試風跳」小組成員,乘飛機跳傘著陸,等待後續部隊。

  「沒有國就沒有家,更別說個人前途和命運。」馬旭感嘆,如果不參加解放軍,自己後來的命運可能只有兩種,一是當童養媳,二是因為缺吃少穿很早就不在了。

  從「科研老兵」到義診大夫 

  ——不能白吃國家飯 

  在巍巍高山之上,在茫茫水域之上,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之上……馬旭和戰友都曾在澄澈的空中開傘,錘鍊敢打善贏的能力。

  「作為軍醫,我必須和戰士們在一起,跳下去之後有傷員第一時間要處理,沒有醫生,誰給他們治療?戰士們是拿槍打敵人,我們是背著藥箱救傷員,這只是分工不同,部隊到哪裡,我們有責任跟到哪裡。」馬旭說。

  因為空降兵跳傘的「黃金期」比較短,為了能夠為空降兵指戰員們服務更長時間,馬旭和愛人顏學庸沒有要小孩。

  因為馬旭,同為軍醫的愛人顏學庸也學會了跳傘。他們在跳傘中發現,常有傘兵因落地不穩而腳踝受傷,嚴重時會直接造成戰鬥減員。

  如何避免傘兵著陸時受傷?馬旭、顏學庸兩人開始查找文獻資料,到部隊調查研究。他們發現,蘇聯用繃帶,但是纏上以後解下來比較麻煩;美國使用的鬆緊式護踝,但是使用幾次以後容易松,不耐用。

  受戰士們打球啟發,馬旭夫婦不斷調整設計,終於發明了充氣護踝。使用時,套在腳踝上,充氣以後就像皮球一樣,可以緩衝。落地之後,把氣放掉,不影響動作。

  為了檢驗樣品的有效性,馬旭夫婦就自己戴著護具跳傘。試驗了20多次,效果不錯。後來,充氣護踝品在部隊成功推廣使用,使跳傘著陸時衝擊力減半,扭傷情況接近於零。1989年7月19日,「充氣護踝品」獲批國家專利。

  1988年,馬旭夫婦離退休。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閒下來。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馬旭說,夫妻兩人依舊緊盯部隊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兩人又先後申請「單兵高原供氧背心」「抗腫瘤藥丸」等3項國家專利。他們還在各類報紙雜誌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文章,其中,《空降兵生理病理學》和《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填補了當時相關領域的空白。

  因為科研成果豐碩,1997年,空降兵某軍政治部授予馬旭和顏學庸「科研老兵」稱號。

  馬旭說:「不能搞科研,我就像掉進井裡,就像挨餓一樣。我就想搞科研,不能白吃國家飯。」

  離退休後的馬旭夫婦,不但繼續搞科研攻關,也為病人義診。他們不但治療別人身體上的病痛,也祛除有些人的悲觀消極思想。

  儘管安排有離退休住所,但馬旭夫婦自願選擇居住在木蘭山下的一個農家小院裡,一住就是幾十年,就是怕搬家了病人找不到他們。

  「哪裡需要就哪裡安家,哪裡最苦就到哪裡去,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在馬旭看來,只要能幫助戰士和病人遠離病痛,無論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

  從一個銅板的路費到千萬巨資的捐款 

  ——不能忘了黑土地上的家鄉父老 

  2018年9月,馬旭、顏學庸夫婦決定將畢生積蓄1000萬元捐贈給木蘭縣,用於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

  人們被這對老人的節儉和慷慨深深折服。

  馬旭夫婦是節儉的。吃的多是紅薯、稀飯、麵條;穿的多是部隊發的軍裝,一雙15元的鞋,鞋面磨損、鞋底脫膠,馬旭還要洗洗曬曬用膠水粘了再穿;用的是一部老人手機,兩人合著用,一輛自行車,騎了十幾年……

  馬旭夫婦是慷慨的。1000萬元,兩人一輩子的積蓄,說捐就捐;分兩次轉帳到黑龍江木蘭縣,用於家鄉的教育公益事業。

  木蘭縣教育局負責人介紹,迄今為止,這1000萬元是木蘭縣接收的個人單筆捐款最大數額。

  「有人覺得我們日子過得苦,有人覺得我們對自己太摳門,但我覺得擁有知識就是擁有財富。買書我捨得,只要有好書我就會想辦法買到,多少錢我也買。我把我畢生積蓄都回饋給當年送我參軍的故鄉。不為別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獲得知識的力量。」馬旭說。

  貧苦出身,在部隊學習知識,做發明創造,年近八旬還要報考研究生……馬旭深知,知識就是力量。夫妻倆把一輩子的積蓄捐給馬旭家鄉的窮孩子們,就是希望他們受到良好教育,用知識創造財富、改變命運。

  壘土成山,涓滴成海。馬旭夫婦的這1000萬元,要從一個銅板說起。

  數十年前,在馬旭從軍出發前夕,母親將一個銅錢縫進了她的口袋,這就是她當時出門的盤纏。睹物思人,徵戰的那些年,馬旭捨不得花掉那枚銅板。幾年後,馬旭頭一次拿到工資,便把20元錢和那枚銅板兌換成的人民幣,一起存進銀行。那時的她,已經決定為家鄉做點什麼。

  節衣縮食,加上專利收入,以及原本準備開診所未果而存下的賣房款……在歲月的積澱下,夫妻倆攢了千萬元。馬旭在內心時時提醒自己:我不能穿得花紅柳綠,吃著山珍海味。我翻身不忘本,我不能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們。

  2017年,幾經輾轉,她和家鄉的教育局聯繫上了,並表達了捐款意向。於是有了一對八旬老人捐款千萬的善舉。

  曾有不少人問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為什麼選擇「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和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能活著就已無比幸福。」馬旭回答說,她覺得一個人自私自利,總是追求自己的物質生活是狹隘的。一個人為公,想著黨想著國家想著人民,這個路子就會越走越寬。「你只要心裡想著黨和國家,就會點燃你心中的燈塔,照亮你前進的道路。」

  螢火微光,微光成炬。馬旭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能力大的,就貢獻多點;能力小的,就貢獻少點。總是要想著國家、想著人民。」

  在老伴顏學庸眼裡,馬旭就是一個不下「戰場」的老兵,小個子大英雄。(記者 夏靜  張銳) 

  ■短評 

  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哪裡需要就哪裡安家,哪裡最苦就到哪裡去,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這是馬旭堅守的信條。

  戰爭年代,她奔赴前線,直面血與火。在炮火紛飛的解放戰爭時期,14歲的馬旭揮別母親和弟弟,加入解放軍隊伍,成為一名醫務人員,投身浩浩蕩蕩的革命洪流,為全中國解放南徵北戰、浴血奮鬥。

  和平年代,她鑽研創造,為戰友安全保駕護航。「戰友們傘降到哪兒,我就保障到哪兒。」戰友跳傘,作為軍醫的馬旭也要跳傘,她刻苦訓練、堅持不懈,最終蝶變為「試風跳」小組成員。戰友跳傘,她還想讓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他們降低風險。充氣護踝、單兵高原供氧背心……從地面到空中,她都想竭盡所能保護戰友安全。

  「老了也要追夢,哪怕螢火之光,也要做個有用的人。」離退休後,馬旭夫婦懸壺濟世,常年為貧困百姓義診,還把畢生積蓄捐贈給家鄉,把千萬巨資化作陽光雨露,滋養故鄉的莘莘學子,鼓勵他們學好知識,貢獻鄉裡,報效國家。

  正如馬旭所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奉獻是無限的。」徵途漫漫,唯有奮鬥。奮鬥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哪怕是發出螢火微光,都可以讓人生熠熠生輝。 (作者:夏靜  張銳) 

來源:文明網

相關焦點

  • 全國道德模範展示牆更新,馬旭、李道洲、黃群、肖芳模範風採亮相...
    市民之家裡的全國道德模範風採展示牆,引不少市民駐足參觀。 記者汪甦 攝長江網8月4日訊 8月4日下午,全國道德模範風採展示牆再次更新,4名新模範入駐市民之家。他們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馬旭、李道洲、黃群,以及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肖芳。全新的全國道德模範風採牆位於市民之家一樓大廳的顯要位置,長8米、高3.3米,此次是2015年建成後的第三次更新,上牆的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增至32位。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市民駐足觀看,有的湊近細讀每位道德模範的簡介說明,有的還拿出手機拍照。
  • 新「模範」入駐市民之家 市民之家道德模範展示牆加入馬旭、黃群...
    8月4日,武漢市3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和1名提名獎獲得者照片進市民之家展示。截至目前,市民之家道德模範展示牆上共有32張照片,他們是武漢湧現出的15名全國道德模範和17位提名獎獲得者。在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表彰活動中,由武漢市推評的馬旭、黃群、李道洲三人獲評全國道德模範,肖芳獲提名獎。離休幹部馬旭省吃儉用千萬元積蓄捐家鄉,榮獲助人為樂類全國道德模範;黃群用生命託起永不沉沒的艦艇,榮獲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範;李道洲三入火場救人壯烈犧牲,榮獲見義勇為類全國道德模範;肖芳被譽為「江城最美護士」,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道德模範展示牆位於市民之家一樓中庭。
  • 道德模範|「永遠記得你的好」——追憶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編前語: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挖掘社會各行各業先進典型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現對2019年評選出的全國、自治區道德模範、寧夏好人進行深入宣傳,以期在全市形成學習先進、學習典型的良好氛圍,奮力譜寫美麗新寧夏新篇章
  •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藍連青: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原標題】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藍連青: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在上林縣鎮圩瑤族鄉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家庭,他們五代同堂,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和睦溫馨,深受鄰裡和社會的好評,是全國「最美家庭」。藍連青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裡,她也因孝老敬親獲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是鄉親們眼中的好榜樣。
  • 紮根基層 大巧不工——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
    在現場評審會上,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專家組成員介紹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鋼結構工程施工情況的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科工)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工程施工總承包項目部技術副總監兼鋼結構項目部總工程師陸建新。38年來,陸建新從一位普通的測量員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建築鋼結構領域的知名專家、南京工業大學的兼職教授。
  • 甘肅1人獲「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關於表彰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的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各成員單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
  • 我市的周遂德、王勝偉當選第七屆河南省道德模範
    12月17日,第七屆河南省道德模範頒獎儀式在河南廣播電視臺舉行。我市有兩人當選為第七屆河南省道德模範。 周遂德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最美村官」等稱號。47年來,他帶領全體幹部群眾圍繞「一條街、四條路、四個市場」做文章,促進居民增收。
  •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曲建武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我打心眼裡覺得天底下最好的職業就是老師,尤其是做一名輔導員,給學生上思想品德課,看著學生們一天天成長,那是一種幸福。」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曲建武說。
  • 2019年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出爐,4位醫護人員當選
    9月5日晚,中央文明委在北京舉行「德耀中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儀式」, 58位全國道德模範受到表彰,其中4名醫護人員當選。助人為樂模範——王錦萍王錦萍,女,漢族,1963年9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福清市城頭鎮吉釣村衛生所醫生33年來,王錦萍紮根海島村醫崗位,秉持「醫者仁心」職業操守,不分晝夜、不計報酬、救死扶傷、醫治病痛,成為村民們信任依賴的「海島120」。
  • 【關注】27人(集體)獲第七屆廊坊市道德模範稱號,看看都是誰
    【關注】27人(集體)獲第七屆廊坊市道德模範稱號,看看都是誰 2020-08-03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誠實守信創偉業——記「第七屆甘肅省道德模範」秦文生
    勵精圖治謀發展 誠實守信創偉業——記「第七屆甘肅省道德模範」秦文生啟動機器秦文生,一名「80後」,蘭州鑫銀環橡塑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10年來,他研發的產品達到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並在甘肅省同行業評比中名列前茅。
  • 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暨第二屆貴州省文明家庭頒獎儀式隆重舉行
    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暨第二屆貴州省文明家庭頒獎儀式隆重舉行 2020-12-19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第七屆道德模範故事匯巡演 ,他們的故事你了解嗎?
    春天漸行漸近,一場場暖人的慰問幫扶全國道德模範活動如約而至。連日來,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慰問幫扶全國道德模範活動,向26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活困難的55名全國道德模範及其家屬,轉達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問候,送上新春祝福與幫扶資金。「郭老師,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感謝您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作出的貢獻!祝您新春快樂、身體健康!」
  • 全國道德模範故事感動長沙
    11月28日下午,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基層巡演在長沙市人民會堂舉行。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中央文明辦、省委宣傳部、長沙市等有關負責同志及先進典型代表共400餘人觀看演出。
  • 第七屆廣東省道德模範公布,李莎、王爍等10人上榜
    第七屆廣東省道德模範,都有哪些人上榜? 在9日上午召開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公布了第七屆廣東省道德模範十人,以及十位提名獎獲得者。他們當中,有普通大學生,有退休教師,有基層民警,也有逆行出徵湖北抗疫的醫生等。他們用親身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高尚精神品質。
  • 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和提名獎候選人公示
    根據《關於開展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的通知》(黔文明〔2020〕8號)要求,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評選工作小組按照評選程序和標準,對各地各相關單位推薦人選進行資格條件審核、評審會議審議、徵求相關單位意見、再次核實候選人基本情況等程序,提出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候選人41例43人,提名獎候選人51例60人,現將名單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 德耀中華·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事跡(下)
    康全鑫榮獲中國誠信企業家、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道德模範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榮登「中國好人榜」。   347 梁菲   梁菲,女,瑤族,1984年8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楓樹山小學教師。
  • 全國道德模範巡演感動千家萬戶 長沙網友掀起學習熱潮
    11月26日至28日,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組織了一批藝術家赴湘潭市、長沙市開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笫三輪示範巡演,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為原型,通過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展示道德模範先進事跡及精神。
  • 文明蜀山|合肥蜀山區啟動第七屆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敬業奉獻篇」
    2020年春,新冠肺炎突襲,武漢作為疫情最嚴重的地方,被全國人民牽掛,更有一群人,無畏病魔,白衣執甲,勇闖金銀潭,與病魔近距離博弈;在病房之外,有人扛著「長槍短炮」,記錄抗疫現場、傳遞力量。日前,合肥市蜀山區開展第七屆蜀山區道德模範評選表彰,評選活動共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類,25人(組)入選,其中道德模範10名,道德模範提名獎15名。
  • 耄耋老人 初心不改——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王振美
    這位耄耋老人,是全國道德模範、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王振美。1925年出生的王振美,經歷過幼時的貧困和年少求學時的艱辛坎坷。他1965年身患重病,在眾人幫助下「起死回生」之後,立下誓言感恩奮進、回報社會。他矢志不渝跟黨走,2017年終於成為一名正式的中國共產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