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群
最近,「深圳女孩」火了。這個梗源於一位博主發的小故事:兩個深圳的女生朋友來做客,博主問她們在深圳都聊什麼,女孩說,搞錢——
「你最近都怎麼搞錢,你朋友都怎麼搞錢,你聽說了嗎,xxx在哪裡搞到了錢,而xxx在哪裡搞錢失敗了。」
說這是個故事也好,段子也罷,且不論它的真實性,裡面的「搞錢」二字確是實實在在地戳中了網友的神經。許多網友直呼深圳女孩活得通透,也有很多人在分享努力的生活片段時,會加上一句「今天也是深圳女孩」。
「搞錢」,其實就是把「創造價值」說得直白接地氣了些。與「拜金」不同的是,它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深圳女孩」們不甘於現狀,在工作之外買基金學理財;她們中很多人都是「斜槓青年」,在主業之餘,還有著博主、設計師等副業,名片上有著多個身份。她們在這種忙忙碌碌中,追求著「車釐子自由」,也追求著自我價值的實現。
談論「搞錢」也是這種生活狀態的表現,在與不同人群的交流中,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和思路。就像不少網友說的,「這樣的聊天我也想參與」,它仿佛象徵著處處皆有提升的機會。
而網友們之所以願意去相信「深圳女孩」的存在,不僅是基於對奮鬥本身的認可,也是基於自身的經驗,或者是一種預設,那就是在深圳這樣的城市確實有機會,那裡的女孩確實有可能是這樣的。
當然,這個段子未必是真實的,未必「深圳女孩」都這樣。但是網友們之所以願意去討論「深圳女孩」,是因為這個標籤本身有著符號性的意義。「深圳」,不僅是個城市名,事實上也是一種「城市想像」,在這種想像裡,包含對營商環境、法制水平、人才待遇、公共服務的認可。
亦即在這樣的城市,才可能充滿機遇,才可能出現「深圳女孩」。
網友們討論「深圳女孩」,甚至不乏羨慕,事實上也是期待著自身所處的環境能夠有更多機遇。年輕人的活力,自然會湧向充滿機遇的地方。近些年不少地方也都開啟了「搶人大戰」,能不能吸引到年輕人,能不能留住年輕人,某種程度上說,不就是看在這個地方年輕人是不是能「搞到錢」,是不是能創造價值?
城市的快節奏,社會的高速運轉,不可避免地給年輕人帶來壓力和挑戰。在壓力疊加下,年輕人的特點和品質折射著他們的生存狀態。從這個角度看,「深圳女孩」這一標籤的走紅,也提示著社會多多關注年輕人的需求,給他們提供優渥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創造適合年輕人創業的空間,幫助他們更好地探尋人生定位,追求人生價值。
朝氣應該是青年群體共有的屬性,也應當被珍視。年輕人的上進心蘊藏著社會的活力,敞開機遇的大門,滿足他們追求發展進步的要求,才能讓他們輕裝上陣,放手打拼。
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想要實現人生價值,想要真的「搞到錢」,不能只是談談說說,還是離不開踏踏實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