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論文
陳弱水 /早期中國東南原住人群──以山越和姓氏為例的探討
這篇論文主要研究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東南原住人群,地域涵蓋當前的皖南山地、浙江中南部以及福建。本文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是對山越的若干探討,一是早期東南姓氏的研究。在本研究涵蓋的區域,兩漢時期幾乎都是原住人群的聚居地,漢末以後,郡縣統治和華夏化逐漸擴大,但土著及其後裔仍然是社會的主體。關於這些人群,記載非常稀少,連族稱都很難看到,以致學界只有零星的認識,本文希望有所突破。
關於早期東南人群,孫吳的山越是唯一訊息比較集中的個案。本文關注山越作為人群的性質,主要討論他們的族群色彩以及他們與國家和主流社會的關係。對於這些課題,本文在深入程度和系統性上應該勝於以往的研究。本文也對早期東南姓氏進行考察,而這部分是和一個方法論的考慮相連結的。作者以為,為了追求對歷史經驗的多方了解,歷史研究應該積極面對文獻記載稀少的課題,因為這些課題往往涉及眾多的人口和重要的社會文化結構。對於資料缺乏所帶來的限制,可以審慎運用「尋求最佳解釋的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的原理,廣泛搜尋具有推論潛能的訊息。姓氏是一種零散的訊息,孤立來看,大多缺乏知識意義,但如果大範圍、長時段內蒐集,有可能偵測出重要的現象。東南人群至遲從東漢晚期就普遍使用漢姓或漢式姓氏,本文對此進行研究,得出有關東南土著的重要認識。
關鍵詞:中古 華南土著 中國早期姓氏 華夏化
李長遠 /易圖象數學與宋元之際士人之親道、入道
學界過去多從亡國易代的角度,解釋宋元之際士人為求隱逸避世,而走向親道、入道。本文嘗試另闢蹊徑,從思想史的視角探考其原因。首先介紹朱熹(1130-1200)的易學觀,說明他詮釋易圖象數的方式,已跳脫傳統格局,為突破儒、道的知識界線,創造了思想上的條件。以《周易參同契》的研究為例,可以發現朱熹及其周邊士人,因易學及宇宙論上的興趣,而探討《參同契》的象數理論;但在考究《參同契》的同時,也有涉入煉丹術的情況。南宋中期以降,有越來越多的士人在易學研究上追隨朱熹的腳步,利用易圖及象數推闡宇宙原理,而不只是專注於《周易》文本的注釋。這股研究趨向時常誘發士人們走進道家的知識領域,探索道經、丹學中的象數學說,以強化易學描述及推導自然原理的功能。最終,以易圖象數作為媒介,逐漸在理學和道家之間創造出共通的世界觀和概念語言。這也為宋元之際士人的親道、入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易圖象數 朱熹 理學 道家
李君山 /七七事變之前的冀察政務委員會
本文主旨在探討抗戰前夕北平「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以至結束,在華北區域史或地方政權制度史上,所具有的意義與角色;並嘗試透過「華北本位」的概念,理解該會存在的背景、工作項目,及其所形成的中央- 地方關係。
本文除了前言、結語,另分4 節,第一節討論冀察會在當年南北歧見、「華北放棄論」氛圍下的誕生背景。第二節分析該會制度層面,諸如組織章程、委員成分,及其對政權、財稅權之支配。第三節探討該會各工作項目,包括察東交涉、冀東收回、經濟提攜與華北通航等。第四節闡述該會與第29 軍內部分化的壓力,及此一分化對於七七事變爆發、冀察會落幕的影響。
結論部分,本文強調如由「華北本位」概念出發,訴求者多以華北遭棄,質疑中央冷漠無能,營造之為「逃難」、「過客」的形象,而歸結為歡迎新政權,或預言未來「鳩佔鵲巢」之不可免。而細究冀察會實際工作項目,如華北通航,是中央意見不一,推諉地方;又恐地方內外勾串,形成難制之局;如經濟提攜,是日方利權難以取諸中央,自然壓迫地方;地方買空賣空,也無法上報中央,以致暗盤層出不窮;如中日國交調整,地方當局夾處兩「大」之間,地位兩難;卻又恐中央越俎代庖,加重地方關係之緊張。冀察會的歷史角色或屬性,當可由此中另求之。
關鍵詞:冀察政務委員會 宋哲元 中日戰爭 華北危機 七七事變
花亦芬/西德歷史教育如何體現民主國家重建的新思考?──從國族教育到公民教育的轉向
當代德國歷史教育的基礎,奠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兩德民主統一前西德歷史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回顧這段歷史可以清楚看到,西德歷史教育改革歷程與西德民主鞏固經過都歷經波折,也非歷史學界與歷史教育界單方面努力獲致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社會內部不願意接受美國要求的「重新再教育」(re-education),因此在盟軍允許的架構下,走上自主研發歷史教育的改良∕創新之路。
然而,剛建國時的西德面臨抉擇:要在「德國不可分割」的考量下,與俾斯麥(Otto Bismarck, 1815-1898)建立的統一德國相連結,重新以19 世紀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的國族主義史學為依歸?還是應該正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主政治新的存在,擺脫蘭克國族史學大傳統的桎梏,讓歷史教育與民主社會需要的「公民政治教育」結合?本文將論述,這個走出「國族史學」、走向公民民主教育的歷史教育改革歷程,不僅映照出西德社會認同「聯邦德國」這個民主國家的崎嶇經過;同時也反映西德社會在聯邦德國鞏固民主多元文化「價值」的面向上,配合「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逐步摸索出西德歷史教育如何結合公民教育重視的「民主能力」(Demokratiefähigkeit)。
關鍵詞:「重新再教育」 國族主義 公民教育 歷史教育 轉型 正義
· ※綜合論述
徐詩薇/古埃及史學研究的發展
本文旨在綜論古埃及歷史研究的發展,以及與古埃及歷史相關的文獻內容。由於古埃及沒有編年史,也沒有史官撰寫史書,歷史學家只能根據古典時代的史學家、旅遊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撰寫的紀錄,重建古埃及歷史。隨著埃及熱的來臨、象形文字的解讀,以及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大量古埃及文獻得以重見天日。這些文獻中,尤以與歷史相關的內容受到埃及學學者的青睞,然而至今尚未有整合性的研究 。有鑒於此,本文將用新的角度分析古埃及史學發展:第一部分講述古埃及歷史的定義,並按年代順序分析古典時期、中古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地理學者與哲學家如何重建古埃及歷史?接著觀察拿破崙進軍埃及之後,對埃及學的發展帶來何種影響?近代的埃及學學者如何透過研究資料重建古埃及的歷史?第二部分則是探究古埃及文獻的重要性,及其提供的訊息,包括國王銘文、私人傳記、考察銘文和歷史性的文學作品等。透過重新定義和解析這些文獻,希望能更接近現代人所謂的「歷史」思維。
關鍵詞:古埃及 史學研究 國王銘文 傳記銘文 埃及熱
稿 約
本學報創刊於民國六十三年,自民國八十八年起改版。新版繼承舊傳統,再創新局面,迎向二十一世紀史學新階段之到來。
本學報專門刊載有關歷史學之論著,以研究性論文為主,兼及研究討論、歷史教學、書評及其他相關之論述。
發表園地全面公開,竭誠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尤其歡迎有問題意識,資料豐富,論證堅實,文字精鍊,具原創性之論文。
本學報為半年刊,每年六月及十二月出版,歡迎隨時賜稿,每人每次投稿以一篇為原則。來稿將由本學報編輯委員會初審後,再送交校內外專家學者評審。評審人寫出審稿意見書後,再由編委會逐一討論是否採用。審查採雙匿名方式,作者與評審人之姓名互不透露,文中請勿出現足以辨識作者身分之資訊。本學報當儘速通知作者審查結果,然恕不退還來稿。
本學報兼收中(繁體)、英文稿,來稿請務必按照本學報〈撰稿格式〉寫作。中文專題論文以一萬至三萬字為原則,英文專題論文以十五頁至四十頁打字稿(隔行打字)為原則。其他各類文稿,原則上中文以一萬字,英文以十五頁為上限。特約稿件則不在此限。
請勿一稿兩投。來稿以未曾發表者(含網路發表或專書)為限,會議論文請查明該會議無出版論文集計畫;若為科技部等政府機構補助之研究計畫成果,亦請註明。若經查來稿已發表或一稿兩投屬實,將逕行退稿。
譯稿以學術名著為限,並須附考釋、註解及分析討論。字數限制比照中文論文稿。
論文中牽涉版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學報不負版權責任。來稿請勿侵害第三人權利,如有抄襲、剽竊、重製或侵害等情形,概由投稿者負擔法律責任,與本學報無關。
來稿經審查通過後,作者須授權本系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以及本系或該中心所同意合作之單位,依著作授權同意書之規定,進行紙本暨電子期刊之編輯、重製、翻譯、公開傳輸、收錄於資料庫等,提供使用者閱覽、下載與列印等,並授權該中心以紙本暨電子出版品方式發行,以利學術研究。
來稿凡經刊載,除作者本人出版專書外,任何人基於任何目的之翻印或轉載皆須經本學報書面同意,始得為之。
來稿刊出之後,不付稿酬,一律贈送作者全文電子檔、抽印本二十本及當期學報二本。
來稿請務必包含中英文篇名、投稿者之中英文姓名。論著稿請附中、英文提要各約五百字,中英文關鍵詞以五個為原則;文末請附引用書目。中文書評請加附該書作者及書名之英譯。
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附所屬或服務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地址與傳真號碼。
本學報以電腦排版,來稿請附與 Microsoft Word 相容之電子檔。
郵寄地址為:
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Tel: 886-2-33664702 Fax: 886-2-23620028
e-mail: ntuhistin@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