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新文化史研究入門》,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編「歷史學研究入門叢書」,預計2019底出版。
蔣竹山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3/11。
蔣竹山編,《日治臺灣新文化史研究讀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預計2019出版。(教育部計畫成果)
《This Way 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簡體版),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社, 預計2018出版。
《This Way 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2016。
《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2016。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北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
《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新文化史》,陳恆、耿相新主編之「新史學」叢書第四冊,臺北:胡桃木文化, 2007。
王見川、蔣竹山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期刊論文
〈影像、歷史教育與公共史學——透過電影建構當代世界公民的歷史意識〉,,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編,《公眾史期刊》,第二期(2019,已接受刊登)。
〈如何書寫「味の素」的歷史:全球史與物質文化視角的探討〉,《新史學》,2018(修改後再議)。
〈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思與言》,(2019.3)。
〈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近代臺灣醫療史研究的再思考〉,《漢學研究通訊》,36:4(2017.11)。
〈美國如何走入世界:全球視野下的美國史研究與教學趨勢〉,《教育研究月刊》,第262期(2016.2)。
〈當歷史成為商品:近來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從Consuming History談起〉,《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8期,2014年11月。
〈「全球轉向」: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初探〉,《人文雜誌》,2013年3月。
〈探尋世界的關聯:全球史研究趨勢與實踐〉,《歷史研究》,2013年3月。
〈超越民族國家的歷史書寫:試論近來全球史研究中的「空間轉向」〉,《新史學》,23:3(2012年9月)。
〈清代的人參書寫與分類方式的轉向:從博物學到商品指南〉,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 《新史學》,10:3 (1999)。
〈宋至清代國家與祠神信仰關係研究的回顧與討論〉, 《新史學》, 8:2 (1996)。
〈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 《新史學》, 6:2 (1994)。
〈明清華南地區有關痲瘋病的民間療法〉, 《大陸雜誌》, 90:4(1994)。
專書論文
〈城市空間轉變與城市生活〉,收入江沛、秦熠、劉暉、蔣竹山著,《城市化進程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頁430-460。
〈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收入林富士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頁413-432。
〈寫真、觀看與鑑定:從《質問本草》看十八---十九世紀東亞的博物學交流〉,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和出版博物館編,《印刷出版與知識環流:十六世紀以後的東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470-482。
〈宗教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近來宋至清代的民間信仰研究再探〉,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123-139。
〈非參不治,服必萬全:清代江南的人參藥用與補藥文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8期,(2006)。
學術短文、新書導讀、書評、教科書
(1)學術短文
〈寫真館與寫真會:日治臺灣的攝影小史〉,《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7:12(2017/12)。
蔣竹山、呂妙芬、黃寬重,〈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十個熱門及前瞻議題〉,《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8:1(2016/12)。
〈被遺忘的漢生〉,《觀‧臺灣》,22期,2014年7月。
〈人參博物學〉,《紫禁城》,222期,2013年7月。
(2)新書導讀
〈閱讀近代東亞世界:「摩登新女性」的幾種視角〉,鄭麗玲,《阮e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導讀,玉山社,2018。
〈「大」歷史回來了!〉,《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導讀,馬可孛羅,2017,頁5-11。
〈閱讀明清帝國的新視角:海洋、白銀、物與環境〉,《海與帝國》導讀,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頁9-24。
〈既沒有和平也沒有戰爭的年代〉,《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導讀,馬可孛羅,2016,頁3-12。
〈當代世界公民的全球史閱讀指南〉,《全球史的再思考》導讀,八旗文化,2016,頁5-18。
《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巴達維亞》導讀,蔚藍文化,2015,頁6-19。
(3)書評
〈閱讀地圖裡的全球史秘密:評卜正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55期(2016/6)。
評Lee Jen-der(李貞德), Nuren de Zhongguo yiliaoshi: Han-Tang zhijian de jiankang zhaogu yu xingbie, Nan Nu :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12:1(2010), 頁146-149.
〈評Timoth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新史學》,20:4(2009.12),頁217-234。
〈評介近年來明清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的三本新著〉,刊於《新史學》,15:4(2004.12), 頁215-231。
評餘新忠,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刊於《新史學》,14:4(2003.12),頁205-221。
〈「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本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學》,12:1(2001.3),pp.233-246。
評Matthew H.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刊於《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8),頁255-266。
〈從產婆到男性助產士──評介三本近代紀歐洲助產士與婦科醫學的專著〉,《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8),pp.223-241。
評Patz R. Katz,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新史學》,10:2(1999.6),頁215-225。
評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新史學》,9:3(1998.9)。
(4)教科書
〈從開放到封閉:宋元以來的中西接觸〉、〈近代中國的變局:鴉片戰爭〉,收於蔣竹山、陳俊強、李君山、楊維真合著,《巨龍的蛻變:中國(1840-2008)》,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9-85。
《高中選修歷史》上(龍騰版),負責撰寫第三章〈醫療與社會文化〉、第四章〈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2008。
五、翻譯
Angela Ki Che Leung, 〈明清中國的醫學入門與普及化〉,《法國漢學》第8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pp.155-179。
David Arnold, 〈醫學與殖民主義〉,《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 ,pp.183-217。
Angela Ki Che Leung, 〈前近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從業者〉。
Angela Ki Che Leung, 〈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第5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pp. 345-361。
Ewa Domanska, 〈歷史書寫的新視野——彼得˙柏克訪談錄〉,《當代》163 期(2001.3),pp.28-47。
David Arnold, 〈醫學與殖民主義〉,《當代》2001.10,pp.40-59。
李中清(James Lee), Cameron Campbell, 〈譯轉之失——表述與事實〉,《新史學》11卷3期 (2000.9),pp.195-200。
Charlotte Furth(費俠莉), 〈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卷4期(1999.12),pp. 12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