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歷史系朱振宏教授榮任該系系主任,楊維真教授卸任

2021-02-23 近現代史研究資訊

一、專書

2015年05月 《西突厥與隋朝關係史研究(581-617)》,新北:稻鄉出版社。【ISBN 978-986-6078-56-9】

2010年08月 《隋唐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臺北:文津出版社。【ISBN 978-957-668-922-2】

2009年03月 《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ISBN 978-986-6449-37-6】

二、學位論文

2005年11月 博士論文:《隋唐與東突厥互動關係之研究(581-63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0年07月 碩士論文:《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另有圖表集一冊】

三、期刊論文

2018年12月 〈唐太宗「跪而吮上乳」試釋〉,《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十輯,頁102-118。

2018年09月 〈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各卷進呈時間小考〉,《史學史研究》,2018年第三期(總第171期),頁45-54。(CSSCI)

2017年12月 〈唐代突厥族入居長安城分布及其特點〉,《中國邊政》,第212期,頁35-64。(THCI)

2017年03月 〈東突厥阿史那染幹生平事蹟探析〉,《唐都學刊》,第33卷第2期,頁88-103。

2016年12月 〈「白登之圍」匈奴退兵芻議〉,《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九輯,頁32-50。

2016年08月 〈唐突厥族史思光墓誌考釋研究〉,《國學論叢》,第一輯,頁144-180。

2015年12月 〈史大奈生平事蹟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4期,頁1-44。(THCI Core)

2015年02月 〈北周武德皇后墓誌考釋研究〉,《唐史論叢》,第20輯,頁296-328。(CSSCI)

2014年12月 〈唐阿史那伽那墓誌研究〉,《唐研究》,第二十卷,頁193-208。(CSSCI)

2014年12月 〈突厥族史善應墓誌箋證研究〉,《中國邊政》,第200期,頁119-167。(THCI)

2014年12月 〈範祖禹《唐鑑‧高宗》的敘事特點〉,《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4期,頁69-82。(THCI)

2013年06月 〈阿史那自奴(哲)墓誌箋證考釋〉,《成大歷史學報》,第44號,頁43-107。(THCI Core)

2013年06月 〈阿史那勿施墓誌箋證〉,《中國邊政》,第194期,頁1-39。(THCI)

2012年12月 〈隋《□徹墓誌》箋證考釋〉,《碑林集刊》,總第十八輯。

2012年11月 〈阿史那摸末墓誌箋證考釋〉,《唐史論叢》,第十五輯。(CSSCI)

2012年09月 〈突厥第二汗國建國考〉,《歐亞學刊》,第十輯。(CSSCI)

2012年09月 〈東突厥建國探微〉,《中國邊政》,第191期,頁55-71。(THCI)

2012年06月 〈範祖禹《唐鑑》的編纂特點及其史論探析-以《唐鑑‧高祖》為探討核心〉,《成大歷史學報》,第42號,頁117-149。(THCI Core)

2012年03月 〈西突厥□徹墓誌初探〉,《中國邊政》,第189期,頁67-88。(THCI)

2011年03月 〈隋煬帝立儲問題研究〉,《興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1-40。(THCI)

2010年12月 〈大業十一年(615)「雁門事變」探微〉,《東吳歷史學報》,第24期,頁51-107。(THCI Core)

2010年12月 〈古代突厥民族歷史意識興起原因探析〉,《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四期(總第140期)。(CSSCI)

2010年06月 〈論貞觀十三年(639)「九成宮事件」及其影響〉,《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3期,頁49-88。(THCI Core)

2010年05月 〈隋唐輟朝制度研究〉,《文史》,2010年第2輯(總第91期)。(CSSCI)

2010年04月 〈東突厥處羅可汗與頡利可汗家族入唐後的處境及其漢化〉,《唐史論叢》,第十二輯。(CSSCI)

2009年06月 〈隋朝與西突厥關係研究〉,《中國邊政》,第178期,頁51-85。(THCI)

2008年12月 〈阿史那施(勿施)墓誌箋證考證──兼論隋至唐初與突厥關係〉,樊英峰 主編,《乾陵文化研究》,第四輯。

2008年12月 〈「桃花石」與「天可汗」〉,《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八期,頁135-170。(THCI)

2008年12月 〈範祖禹《唐鑒》的編纂及其內容特點──以《唐鑒・太宗》為探討核心〉,《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四期(總第132期)。(CSSCI)

2008年12月 〈「桃花石」考釋〉,《中國邊政》,第176期,頁55-81。(THCI)

2008年09月 〈隋朝與朝鮮三國使節往來之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0期,頁23-56。(THCI)

2008年08月 〈唐太宗「渭水事件」論析〉,《興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頁17-49。(THCI)

2008年03月 〈西突厥建國考〉,《中國邊政》,第173期,頁19-41。(THCI)

2006年12月 〈隋朝中央涉外機構及其與東突厥使節往來和外交禮儀〉,《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六期,頁77-126。(THCI)

2006年06月 〈東突厥啟民可汗阿史那染幹出身小考〉,《中國邊政》,第166期,頁67-75。(THCI)

2003年06月 〈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總第42號),頁413-433。(THCI Core)

2002年10月 〈從檔案角度解讀歷史事件──以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一書為例〉,《中正歷史學刊》,第5期,頁77-94。(THCI)

2002年02月 〈海峽兩岸「檔案法」之比較與分析〉,《近代中國》,第147期。

2001年09月 〈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辨析〉,《中正歷史學刊》,第4期,頁211-245。(THCI)

2000年06月 〈唐代羈縻府州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3期,頁201-244。(THCI)

2000年05月 〈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補遺〉,《大陸雜誌》,第100卷第5期,頁27-43。(國科會核定第一級期刊)

1999年06月 〈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補遺〉,《輔仁歷史學報》,第10期,頁249-282。

1998年11月 〈從遊牧民族婚俗看漢代初期「嫚書之辱」〉,《大陸雜誌》,第97卷第5期,頁47-48。(國科會核定第一級期刊)

1998年01月 〈歷史上的劉墉(石庵)〉,《中國文化月刊》,第214期,頁88-102。

四、專書(論文集)論文

2009年09月 〈西突厥建國考〉,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編著,《薪火相傳: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發行,2009年。

2009年07月 〈「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的再檢討〉,宋德熹 編,《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成果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2009年03月 〈範祖禹《唐鑒》的編纂及其內容特點──以《唐鑒.太宗》為探討核心〉,瞿林東、葛志毅 主編,羅炳良、郝振楠 副主編,《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08年06月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閞係發展〉,嚴耀中 主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研究──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008年03月 〈突厥民族的歷史敘事與歷史思想──以「暾欲谷碑」、「闕特勤碑」、「苾伽可汗碑」為探討中心〉,瞿林東 主編,董文武、羅炳良 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五、會議論文

2018年07月 〈熾俟思敬墓誌研究〉,發表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主辦,第六屆「『漢化‧胡化‧洋化: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年05月 〈今本《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時間小考〉,發表於中國唐代學會 主辦,第十三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年01月 〈今所見《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時間小考〉,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主辦,「永恆的長安精神:慶祝雷家驥教授七秩華誕暨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榮退學術研討會」。

2017年11月 〈唐代突厥族入居長安城分布及其特點〉,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辦,「都會空間、文化、與歷史研究-新問題與新方法」學術研討會。

2017年07月 〈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各卷進呈時間小考〉,發表於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主辦,「『區域視野下的中古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

2017年06月 〈唐太宗「跪而吮上乳」初探〉,發表於香港樹仁大學、新亞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歷史研究中心 主辦,「紀念孫國棟教授暨唐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年10月 〈東突厥阿史那染幹生平事蹟探析〉,發表於西安文理學院《唐都學刊》編輯部 主辦,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陝西省專門史重點學科、西安古都學會 協辦,「漢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十一屆西安歷史文化研討會」。

2016年07月 〈「白登之圍」匈奴退兵芻議〉,發表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 主辦,「第四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

2014年12月 〈敦煌寫本S.2078號習字文「史大奈碑」再研究〉,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財團法人松山教育事務基金會 主辦,「2014『碑誌、文獻與考古』學術研討會」。

2013年04月 〈新見兩方突厥族史氏家族墓誌研究〉,發表於大唐西市博物館 主辦,「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12月 〈阿史那自奴墓誌箋證考釋〉,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主辦,「第三屆『漢化‧胡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05月 〈阿史那摸末墓誌箋證考釋〉,發表於《中國中古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主辦,「《中國中古史研究》創刊十週年紀念暨中古史研究的觀點與視角學術討論會」。

2012年05月 〈阿史那婆羅門墓誌箋證考釋〉,發表於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臺灣「中國唐代學會」、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唐代研究中心 共同舉辦,「氣候.環境與文明──第十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0月 〈北周武德皇后墓誌箋證考釋〉,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 主辦,「元代以來漢蒙的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10月 〈範祖禹《唐鑑‧高宗》的歷史敘事特點〉,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聯合舉辦,「2011年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年09月 〈範祖禹《唐鑒‧高祖》的編纂特點及其史論探析〉,發表於太平洋文化基金會、陝西黃帝陵基金會 共同主辦,「黃帝與中華傳統文化之發展研討會」。

2010年06月 〈大業十一年(615)「雁門事變」探微〉,發表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辦,「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陳寅恪先生(1890~1969)誕辰一百二十週年」。

2010年06月 〈突厥第二汗國建國考〉,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二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轉型與適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10月 〈隋煬帝儲位問題研究〉,發表於中國唐史學會、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聯合舉辦,「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第二次會議暨唐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09月 〈論貞觀十三年(639)「九成宮事件」及其影響〉,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唐代學會、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合舉辦,「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09月 〈從墓誌碑銘探討東突厥降唐後的處境及其漢化-以處羅可汗與頡利可汗家族為例〉,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主辦,「中國古代文明及其衍化-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10月 〈阿史那施(勿施)墓誌箋證考證-兼論隋至唐初與突厥關係〉,發表於乾陵博物館、中國唐史學會 聯合舉辦,「絲路胡人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

2008年09月 〈範祖禹《唐鑒》的編纂及其內容特點-以《唐鑒・太宗》為探討核心〉,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大連大學中國文化研討中心 聯合舉辦,「「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8年01月 〈西突厥建國考〉,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薪火相傳:慶祝雷家驥教授六十華誕學術研討會」。

2007年11月 〈唐太宗「渭水事件」論析〉,發表於中國唐代學會 主辦,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等 協辦,「第八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11月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關係發展〉,發表於中國唐史學會 主辦,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協辦,「「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09月 〈突厥民族的歷史敘事與歷史觀-以「暾欲谷碑」、「闕特勤碑」、「苾伽可汗碑」為探討中心〉,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河北師範大學 主辦,承德市文物局 協辦,「「中國少數民族史學與歷史學多學科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

2006年07月 〈隋朝中央涉外機構及其與朝鮮三國使節往來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中韓文化基金會、大韓民國韓中教育基金會 主辦,「第二十七屆中韓學者會議-東亞文化新建設的課題與前景」。

2006年05月 〈紀錄影片在通識課程中的運用與展望〉,發表於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主辦,「新時代通識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

2005年11月 〈隋朝與東突厥派遣使節特點及其外交禮儀〉,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辦,「清華大學中文系2005年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03年11月 〈隋唐輟朝制度初探〉,發表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中國唐代學會 合辦,「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0年05月 〈唐代「皇帝‧天可汗」研究〉,發表於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主辦,「第六屆全國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討論會」。

六、研讀會論文

2017年02月 〈《宣和博古圖錄》,卷19──25導讀〉,導讀於「105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經典研讀班 石刻專著研讀會」。

2014年12月 〈《語石》:石刻版本與保存(卷9、10)〉,導讀於「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經典研讀班 石刻專著研讀會」。(計畫編號:NSC 103-2420-H-002-001-SB10304)

2010年04月 〈王定保,《唐摭言》,卷12〉,導讀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

2006年11月 〈新社採田公館記〉,導讀於「九十五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跨校研讀計劃 臺灣碑誌研讀會」(計劃編號:跨校研讀-文史08),第八次研讀會。

2006年06月 〈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一「耕田第一」〉,導讀於「九十五年度傳統科技史料研讀計畫-跨校研讀計劃 賈思勰《齊民要術》」,第二次研讀會。

2006年06月 〈開漳聖王祀業章程碑記〉,導讀於「九十五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跨校研讀計劃 臺灣碑誌研讀會」(計劃編號:跨校研讀 – 文史08),第四次研讀會。

2005年11月 〈濱野旌功牌記〉,導讀於「九十四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跨校研讀計劃 臺灣碑誌研讀會」(計劃編號:跨校研讀-文史04),第九次研讀會。

2005年06月 〈忠義亭碑〉,導讀於「九十四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跨校研讀計劃 臺灣碑誌研讀會」(計劃編號:跨校研讀-文史04),第六次研讀會。

七、其他

2018年04月 〈朱振宏:站在中央歐亞的角度,重新認識唐帝國與前近代的世界史〉,《說書Speaking of Books》網站,日期:2018.04.12,網址:https://sobooks.tw/tang-empire-1/。

2018年04月 〈導讀〉,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臺北:八旗出版。

2012年12月 〈隋唐時期突厥人漢文墓誌的初步整理〉,《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19期,頁220-224。

2012年12月 〈《中國中古史研究》1-11期(2002─2011)的特點〉,《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二期,頁211-254。

2011年12月 〈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陳寅恪先生(1890-1969)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會議紀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18期,頁166-173。

2007年12月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與歷史學多學科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中國邊政》,第172期,頁71-79。

2004年12月 〈書評:張能甫 著《「舊唐書」詞彙研究》〉,《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總第45號),頁491-499。

2003年06月 〈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材評析──以「南一版」、「康軒版」臺灣史為例〉,《嘉市文教》,第61期,頁22-27。

2001年06月 〈從「隋唐文化研究叢書」出版旨趣兼論隋唐史的現況與未來--專訪高明士教授〉,《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11期,頁14-21。

2001年06月 〈1999 – 2000年唐代學術研究概況〔臺灣地區(史學)〕〉,《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11期,頁22-66。

1994年06月 〈評介《臺北人》〉,《書評書目》,第10期。

八、研究計畫

2014年08月──2015年07月 《隋唐時代突厥人漢文墓誌考釋及綜述(II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個別型)」(MOST103-2410-H-194-017)

2013年08月──2014年07月 《隋唐時代突厥人漢文墓誌考釋及綜述(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個別型)」(NSC102-2410-H-194-097)

2012年08月──2013年07月 《隋唐時代突厥墓誌內容考釋研究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個別型)」(NSC100-2410-H-194-081-MY2)

2011年08月──2012年07月 《隋唐時代突厥墓誌內容考釋研究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個別型)」(NSC100-2410-H-194-081-MY2)

2007年08月──2008年07月 《隋至唐初與東突厥互動關係之研究(581-63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NSC96-2420-H-431-003)

2007年07月──2007年09月 《隋朝與西突厥關係研究(581-617)──一個隋朝對外關係史的拾遺補缺》,「96年度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暑期進修計畫」。

相關焦點

  • 沈懷玉:曾祥和教授事略
    臺大歷史系編按:本系退休兼任教授、本系已故沈剛伯教授夫人曾祥和教授,於102年4月24日辭世,享壽94歲。曾老師在本系兼課近三十年,主授西洋史,作育英才無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於5月27日為曾老師舉行追思會,場面備極哀榮。本文為曾祥和教授治喪委員會撰寫,惠承主筆人沈懷玉女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組執行秘書)同意轉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居間聯繫並協助提供照片,謹此一併致謝。曾教授祥和女士,祖籍湖北京山,民國九年(1920)誕生於北平,因在河南省開封縣入小學,故設籍於此。
  • 臺大名譽教授梁庚堯:歷史系第三研究室雜憶
    即使在他逝世這一年,以76歲的高齡,仍然有〈元好問癸巳上耶律楚材書的歷史意義與書中五十四人行事考〉這篇長達50頁的新論文,刊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9期,不過刊出已在他過世之後兩個月,成為他的遺作。這些就是後來系裡在這間研究室門上釘上一方橫寫兩行的「姚從吾教授紀念室」木額的緣由。每當我走過這間研究室,以至於後來進出其中,看到這方木額,就會想到姚老師持之終身的治學精神,是系裡永遠的無形資產。
  • 《薪傳:劉維開教授榮退論文集》出版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歷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政大人文中心主任、政大出版社總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總幹事、黨史館副主任等職。著有《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與蔣永敬合著)、《中國國民黨職名錄(1894—1994)》、《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等專書,主編與發表之學術專論及相關文章超過百篇。
  • 朱振宏《跬步集》出版
    題名:《跬步集:從中古民族與史學研析洞悉歷史的發展與真相》作者:朱振宏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 李貞德研究員接任史語所所長,王明珂卸任
    卸任所長王明珂特聘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曾任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副所長、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客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兼人社中心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學者,並自106年3月1日起兼任史語所所長。
  • 楊瓞仁教授代理港科大CSE系主任,楊強教授期滿卸任
    2018 年 1 月份起,港科大 CSE 系由系裡的楊瓞仁 (Dit-Yan Yeung) 教授代理系主任的職務。港科大 CSE 代理系主任楊瓞仁教授從今年年初開始,機器之心觀察到在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主頁上,系主任已由楊強變更為楊瓞仁教授,楊強教授保留著講座教授的職稱。
  • 【講座】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宗教學系Mario Poceski教授系列 講座
    「Textual Production and Ideological Realignment in Tang and Song Chan」 | 唐宋禪宗的文本創作和意識形態重組時 間:4 月18日(周二)晚上6:30-8:30地 點:人文樓五層會議室主講人:Mario Poceski    佛羅裡達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 歐立德教授訪談錄
    進入滿學與清代檔案  經過臺灣與中國兩年交流,歐立德回到耶魯大學東亞系攻讀碩士。在耶魯大學學習中國史期間,歐教授修習了史景遷、餘英時與白彬菊 (Beatrice Bartlett) 諸位教授的課。他特別提及的是白彬菊對他的影響。白彬菊長年在臺灣與北京鑽研清代檔案,與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莊吉發教授建立起友誼。
  • 鄭會欣|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
    香港大學藝術系萬青力教授曾說,當年他從美國來港大任教前常聽到有人稱香港是文化沙漠,「每詫異有饒公這樣大學者在,何出此言耶」?[i] 大陸作家餘秋雨亦說:「香港只要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能被稱之為文化沙漠。」這句話不管怎麼理解,饒公已成為香港文化的象徵則是不爭的事實。那麼饒公與香港的學術淵源在哪裡呢?或者換句話說,香港是如何造就了饒公這樣的國學大師呢?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 關子尹 教授主講:《 哲學視野中的漢語及漢字理論》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關子尹 教授《 哲學視野中的漢語及漢字理論》課程簡介主流語言學一般認為語言與文字相較之下
  • 宗族、信仰與政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宋怡明教授訪談錄
    宋怡明(Michael Szonyi)教授,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系博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
  • 族群、政治與文化——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訪談錄
    Elliott)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與密西根大學。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歷史系中國與內亞史講座教授,並擔任該校主管國際事務的副教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期帝制與現代中國史、中國與內亞關係史,關注議題包括了族群、軍事、文化與制度等。他提倡應用清代滿文檔案進行研究,為美國新清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阿肯色大學華裔教授被拘控
    63歲被告洪思忠原職阿肯色大學高密度電子中心總監,該中心由國防部資助成立,為國際太空站提供技術。阿肯色大學圖片  阿肯色大學一名華裔電子工程系教授,涉嫌隱暪自己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以及暗中收受中方資金,被聯邦調查局(FBI)拘捕並控以電匯欺詐罪。媒體形容,案件反映司法部正嚴打中國滲透美國學術界的行動。
  • 新書:《如沐春風 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餘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王汎森、田浩、丘慧芬、何俊、河田悌一、林富士、周質平、陳玨、陳弱水、彭國翔、葛兆光、鄭培凱、冀小斌、謝政諭、羅志田、陶德民,十六位門生共襄盛舉,有懷舊憶往,有紀實文章,有思想整理,有學術論文,並附帶兩篇餘英時的演講稿,共同呈獻《如沐春風: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餘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餘英時先生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鬥楊聯陞。
  • 饒宗頤教授與香港中華書局
    國學大師、學林泰鬥饒公宗頤教授,於2018年2月6日淩晨安詳離世,享壽101歲。
  •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工程及計算機科學講座教授/特聘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澳門大學(以下簡稱「澳大」)是澳門的旗艦公立大學。澳大憑藉這一獨特優勢,致力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 「三聯人文書系」——讀書人陳平原勾勒出的「當代中國人文學」側影
    作者簡介:榮新江,一九六〇年出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進修學習,並走訪英、法、德、丹麥、瑞典,收集敦煌、新疆出土文獻。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一九八二年南開大學碩士畢業留校任教,一九八八年獲得博士學位。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九年曾在聯邦德國執教或任訪問學者。二〇〇四年起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至今。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