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 關子尹 教授主講:《 哲學視野中的漢語及漢字理論》

2021-02-19 臺灣人文與學術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關子尹 教授

《 哲學視野中的漢語及漢字理論》

課程簡介

主流語言學一般認為語言與文字相較之下,前者具有絕對的優先性。 本課程意欲指出,在論及漢語漢字時,上述論題便不顯得那麼「絕對」,並且必須重新思考。世稱普通語言學之父的威廉‧馮‧洪堡特便曾指出,經過了持久的發展,漢字已演變成為漢語的一個「內在成素」(即並非只為一外在的表述)。除了洪堡特的語言學理論外,本課程將援用索緒爾、採姆斯基、雅各布遜、特魯別茨科依、本溫尼斯特,和特別是胡塞爾、海德格和梅露龐蒂等語言學及哲學理論,務求循不同角度對漢語及漢字的意義世界作出整理,俾收他山之石之效。 為求扣緊漢語和漢字的技術細節,本課程亦將盡量徵引傳統小學和近人研究成果。

開課單位

政大哲學所、歷史所
華文學程合開

日期周議題/文本10/31引論:語言作為一系統-哲學與語言學10/172隸變與漢字部首之沿革/「漢語多功能字庫」簡介10/243索緒爾的語言價位理論及語言類比學說10/314洪堡特的語音構義說與胡樸安的四音四語説/ Humboldt –Kawi-Schrift excerpts11/75洪堡特對漢語及漢字的理解 / Humboldts 「Brief an Abel-Rémusat」11/146梅露龐蒂身體理論與許慎《說文》造字原則11/217胡塞爾的意義理論與漢字六書學說(上)/ Jakobson『s „Parts and Wholes in Language「11/288胡塞爾的意義理論與漢字六書學說(下)/ 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 Fourth Investigation12/59當代哲學理論中的「語言轉向」/略論哲學語言的「操作空間」12/1210漢字及漢語中的抽象概念建構/Bernhard Karlgren, Schrift und Sprache der Chinesen, Kapitel „Die Schrift「12/1911海德格的存在思維 / 本韞尼斯特與漢語中的「存在」動詞12/2612溫習及總結

Ref:

http://master-kwan.dlll.nccu.edu.tw/

相關焦點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修課式碩士課程,現正招生!
    人類學的學習提供的思想工具和富有市場價值的技能,使學生得以參與到當今文化漸趨多元、亦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去。人類學文學碩士課程為修課式課程,申請者無需具備人類學學士學位。學生來自不同背景,以專業發展、繼續深造或純粹拓闊視野為目標。學生將在此課程中學習人類學理論知識,並發展基本研究方法與技巧。
  • 中正大學歷史系朱振宏教授榮任該系系主任,楊維真教授卸任
    四、專書(論文集)論文2009年09月 〈西突厥建國考〉,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編著,《薪火相傳:雷家驥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發行,2009年。
  • 【申請】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修課式)碩士課程
    19世紀以來,巴斯人(印度之瑣羅亞斯德教徒)透過商業與慈善,與香港保持著長久的連結;從賽馬會、香港大學到天星小輪的成立和興辦,都有著他們的貢獻。近年來,位於香港的巴斯信託基金之資金回流孟買,又將如何更新兩個城市間的聯繫?時間來到21世紀,從非洲來到香港的男性尋求庇護者,在陌生乃至敵意的空間、漫長而無從確定的等待時間中,亦有與本地女性發展親密關係的嘗試。
  • 第四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 ●基調演講(9:00-10:25)主持與評議人:邢東風(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1.張文良(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理論研究所教授)日本佛教史上的僧兵2.吉原浩人(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杭州奉先寺源清和日本天臺本覺思想 ●基調演講(10:45-11:55)
  • 林宗正、蔣寅主編《川合康三教授榮休紀念文集》出版
    林宗正、蔣寅主編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出版年: 2017-3頁數: 444定價: 78.00裝幀: 平裝ISBN:9787550625594 內容簡介:《川合康三教授榮休紀念文集》為紀念日本京都大學著名教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川合康三教授榮休的紀念文集。
  • 香港書展上的港中大出版社書單
    ——劉瑜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博士畢業。研究興趣為當代中國的國家、社會、文化、資本的交叉博弈關係。張劼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環境人類學、廢棄物、社會運動和科學技術社會研究(STS)。
  • 方東美先生~中西哲學大師,他的整個哲學體系可謂《易經》的創造性詮釋與發展.
    1925年應聘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教授,學校幾經更名,方東美一直執教於中央大學。1948年赴臺,49歲的方東美擔任臺灣大學哲學教授、哲學系主任。1959年,方東美應邀赴美講學,並擔任美國南達科州州立大學哲學訪問教授。其後數十年,先後受聘密蘇裡大學、俄亥奧伯林學院任訪問教授,往來臺美之間訪問講學。
  • 林載爵主編《如沐春風: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出版
    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文與西方的漢學界以及史學領域,早已是研究傳統中國思想史的代表權威。其六十多年的學術思想論述,涵蓋了對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各個主要面向的考索,也構成了一個具有整合性的通貫系統。  餘英時先生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天人範圍用功之餘,數十年來始終堅持著將自己學術思想上的信念落實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
  • 新書:《如沐春風 餘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餘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田 浩(Hoyt Tillman)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丘慧芬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何 俊  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河田悌一  日本關西大學前校長,大學資產共同運用機構理事長。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三講:談談王力先生的漢語方言分區
    204信息化室汪啟明,四川三臺人,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校研究生教工委成員、人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學位分委會委員、中華傳統普及基地主任、巴蜀方言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西南交通大學本科教工委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教學督察組專家、學院本科教學督察組專家。
  •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工程及計算機科學講座教授/特聘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大學校園面積廣闊,佔地約1.09平方公裡。大學還建立了亞洲規模最大的住宿式書院體系,並推行獨特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全方位促進學生發展。此外,澳大採用符合國際標準和慣例的管治模式和管理體系,延攬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學者,為學生創造多語言、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最近,澳大成功聘請到一位世界知名學者擔任校長。新校長具備豐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經驗和寬廣的國際視野,他將推動改革創新,領導大學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 漢雅軒新書《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件藝術物》出版發佈會及座談會
    本書作者作者:約翰﹒哈託 (Johan Frederik Hartle) ,哲學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學哲學系藝術與文化哲學副教授,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哲學和藝術理論客座教授他目前是紐約大學的全球特聘教授,從事俄羅斯和斯拉夫研究,兼任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卡爾斯魯厄)的高級研究員。汪悅進,哈佛大學洛克菲勒專席亞洲藝術史教授。目前他研究的課題包括中國早期創生藝術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聲畫效應。
  • 政治大學歷史系2019年本科及碩博課表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大學部開課課程表2019.01.10.
  • 新書 一場進行時的哲學對話:《宗哲對話錄》
    這本書源自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切磋」:兩個人一個在香港,一個在美國,透過Facebook針對宗教與哲學的諸多命題往復傾談,步步推進;形成的這本《宗哲對話錄》中,兩個人頗有興致地將對話的雙方冠名為「宗信」和「哲懷」,並且保留對話的形式:語言間的進與退,思維的展轉騰挪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現,這不禁讓人想起柏拉圖時代的古希臘哲學,也是通過對話的方式展開的。
  • 專訪岸本美緒教授
    [3]  岸本教授分析,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頗受工藤先生影響,對他的教學理論也深感贊同。工藤先生曾說:「閱讀中文,要輕輕觸摸,細細品嘗。」亦即單單依靠字典的解釋,終究無法了解字句中的深意,更要用心領會,用身體感受。這句話也讓岸本教授發現,原來自己對漢文的興趣,正是源自於蘊藏在每個漢字背後充滿感性的衝擊力。
  • 方東美教授通論「西方哲學精神」
    引言 一、方東美教授(1899-1977)的治學背景三歲以詩經開蒙,十二歲授完十三經,嗜讀諸子,中學熟習桐城派古文。就讀教會大學,首從杜威(John Dewey)學希臘哲學,翻譯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文章發表。1921-1924年間,留學威斯康辛大學,師從Evander McGilvary教授(美國哲學協會主席,柏格森、懷德海研究巨擘,黑格爾哲學及生物科學專家),完成碩士論文《柏格森生命哲學之評述》、博士論文《英美新實在論之比較研究》;期間轉校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年,師從J.
  • 女神 | 專訪岸本美緒教授
    岸本教授分析,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頗受工藤先生影響,對他的教學理論也深感贊同。工藤先生曾說:「閱讀中文,要輕輕觸摸,細細品嘗。」亦即單單依靠字典的解釋,終究無法了解字句中的深意,更要用心領會,用身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