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清代趙瑾叔《本草詩》中吟詠「防風」的詩詞。詩中形容防風雖然地位「卑賤」,但是其所發揮的「御風」功效,卻是無與倫比。顧名思義,防風是一味「防禦風邪」的良藥。
傳說古時大禹治水,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並籌劃日後的治國大計。各州省諸侯,紛紛趕到,會稽山下一片歡騰,史稱「執玉帛者萬國」。同大禹的父親一起治過水,如今又幫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風氏,卻沒有趕到。大禹以為防風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過了一天,防風氏趕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殺了防風。
防風被殺,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為他從浙江趕到會稽,要經過苕溪和錢塘江,當時因為苕溪又發大水,防風氏接到通知,雖然日夜兼程,還是遲到了。防風被無辜冤殺,當時從他頭中噴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開防風的肚皮,細看其滿腹都是野草,這才知錯怪了防風,大禹後悔莫及。防風死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裡,長出一種傘形羽狀葉的小草。後來當地鄉民為治水受了風寒,頭昏腦漲,渾身酸痛,非常難忍。病人中有人夢見防風要他們吃這種草,說是能治風寒病。鄉民們試著一吃,果然病就好了。鄉親們說:「這是防風神留給我們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風』吧!」
防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曰:「味甘溫,無毒。主大風。」張太雷曰:「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風藥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可見,防風以功能為名。《本草綱目》曰:「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屏防者,義與屏風同。《本草綱目》又云:「曰芸、曰茴、曰蕑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芸蒿、蕑蘭也。」
明·張志聰謂:「防風莖、葉、花、實,兼備五色,其味甘,其質黃,其嗅香,秉土味之專精,治周身之風症。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曰防風。」明·盧之頤亦謂:「四大中,風力最勝,執持世界,罅無不入。設人身腠理疏洩,則生氣有所不衛,風斯入焉。故欲防禦障蔽者,非通天之氣勿克也。防風黃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賊風之來,命名者以此。」
防風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主要應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洩瀉等。
防風因為擅長治療風證,能防止風邪侵襲,故名。李時珍認為其名稱就是因為能祛風之故。防風在治療表證方面雖常和荊芥同用,但更多用於肌肉酸痛,所謂防風防治風邪侵襲,即其道理。古代醫家強調「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
李時珍引用李杲的話,云:「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防風祛風作用好,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因其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壅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證,可與荊芥、薄荷、連翹等同用。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多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防風祛風不損陰,作用平和,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經臨床隨證配伍,可治多種風邪,故有風藥中潤劑的說法。
俗謂防風有「公」、「母」兩種。植株開花結實者稱母防風;因其根心硬,又名硬防風。植株只生葉不開花、不結實者稱公防風;其根漿水足、性軟、有菊花心,又稱軟防風。藥用以「公防風」為佳,「母防風」者根柴性,不堪入藥。實際上,植物防風並無公母之分。「公防風」之所以不開花不結實,蓋因其花芽受損或未形成花芽之故,以致根部較充實而質佳。
目前市面上作為防風入藥品有很多種,但均不是防風屬品種。如川防風,《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010年版收載:川防風:①傘形科前胡屬植物竹節防風。②傘形科邪蒿屬植物松葉西鳳芹、竹葉西鳳芹的乾燥根及根莖。前者習稱竹防風,後者習稱西防風。其性味功能主治均同防風。
另有「雲防風」一名,有兩義。一是指竹葉防風(竹葉西鳳芹)在雲南稱雲防風;傘形科藁本屬植物短片藁本在雲南稱川防風、雲防風。以上品種在雲南、貴州和四川部分地區當防風應用,習稱「雲防風」。二是指防風的加工炮製品規格標準。歷史上傳統中醫藥對防風的炮製要求:防風藥材經洗後潤透,切成極薄片,片厚0.5mm以下。將切好的防風極薄片放入手心中,用口吹,防風飲片飛上天,如雲中飛片,故名「雲防風」。
傘形科防風屬植物,僅防風一種。目前市場上和醫院應用防風飲片,是防風的野生品種和人工栽培品種,其主要鑑別要點是在橫斷面或飲片切面,野生品種:有裂隙,菊花心,紅眼圈(鳳眼圈)明顯,氣味濃烈,味微甘而辛;人工栽培品種:皮部類白色,裂隙不明顯,紅眼圈(鳳眼圈)不明顯,或無,氣味較淡,味微甘,無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