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防風

2021-02-12 中國藥店

這是清代趙瑾叔《本草詩》中吟詠「防風」的詩詞。詩中形容防風雖然地位「卑賤」,但是其所發揮的「御風」功效,卻是無與倫比。顧名思義,防風是一味「防禦風邪」的良藥。

傳說古時大禹治水,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並籌劃日後的治國大計。各州省諸侯,紛紛趕到,會稽山下一片歡騰,史稱「執玉帛者萬國」。同大禹的父親一起治過水,如今又幫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風氏,卻沒有趕到。大禹以為防風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過了一天,防風氏趕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殺了防風。

防風被殺,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為他從浙江趕到會稽,要經過苕溪和錢塘江,當時因為苕溪又發大水,防風氏接到通知,雖然日夜兼程,還是遲到了。防風被無辜冤殺,當時從他頭中噴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開防風的肚皮,細看其滿腹都是野草,這才知錯怪了防風,大禹後悔莫及。防風死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裡,長出一種傘形羽狀葉的小草。後來當地鄉民為治水受了風寒,頭昏腦漲,渾身酸痛,非常難忍。病人中有人夢見防風要他們吃這種草,說是能治風寒病。鄉民們試著一吃,果然病就好了。鄉親們說:「這是防風神留給我們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風』吧!」

防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曰:「味甘溫,無毒。主大風。」張太雷曰:「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風藥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可見,防風以功能為名。《本草綱目》曰:「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屏防者,義與屏風同。《本草綱目》又云:「曰芸、曰茴、曰蕑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芸蒿、蕑蘭也。」

明·張志聰謂:「防風莖、葉、花、實,兼備五色,其味甘,其質黃,其嗅香,秉土味之專精,治周身之風症。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曰防風。」明·盧之頤亦謂:「四大中,風力最勝,執持世界,罅無不入。設人身腠理疏洩,則生氣有所不衛,風斯入焉。故欲防禦障蔽者,非通天之氣勿克也。防風黃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賊風之來,命名者以此。」

防風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主要應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洩瀉等。

防風因為擅長治療風證,能防止風邪侵襲,故名。李時珍認為其名稱就是因為能祛風之故。防風在治療表證方面雖常和荊芥同用,但更多用於肌肉酸痛,所謂防風防治風邪侵襲,即其道理。古代醫家強調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

李時珍引用李杲的話,云:「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防風祛風作用好,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因其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壅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證,可與荊芥、薄荷、連翹等同用。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多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防風祛風不損陰,作用平和,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經臨床隨證配伍,可治多種風邪,故有風藥中潤劑的說法。

俗謂防風有「公」、「母」兩種。植株開花結實者稱母防風;因其根心硬,又名硬防風。植株只生葉不開花、不結實者稱公防風;其根漿水足、性軟、有菊花心,又稱軟防風。藥用以「公防風」為佳,「母防風」者根柴性,不堪入藥。實際上,植物防風並無公母之分。「公防風」之所以不開花不結實,蓋因其花芽受損或未形成花芽之故,以致根部較充實而質佳。

目前市面上作為防風入藥品有很多種,但均不是防風屬品種。如川防風,《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010年版收載:川防風:①傘形科前胡屬植物竹節防風。②傘形科邪蒿屬植物松葉西鳳芹、竹葉西鳳芹的乾燥根及根莖。前者習稱竹防風,後者習稱西防風。其性味功能主治均同防風。

另有「雲防風」一名,有兩義。一是指竹葉防風(竹葉西鳳芹)在雲南稱雲防風;傘形科藁本屬植物短片藁本在雲南稱川防風、雲防風。以上品種在雲南、貴州和四川部分地區當防風應用,習稱「雲防風」。二是指防風的加工炮製品規格標準。歷史上傳統中醫藥對防風的炮製要求:防風藥材經洗後潤透,切成極薄片,片厚0.5mm以下。將切好的防風極薄片放入手心中,用口吹,防風飲片飛上天,如雲中飛片,故名「雲防風」。

傘形科防風屬植物,僅防風一種。目前市場上和醫院應用防風飲片,是防風的野生品種和人工栽培品種,其主要鑑別要點是在橫斷面或飲片切面,野生品種:有裂隙,菊花心,紅眼圈(鳳眼圈)明顯,氣味濃烈,味微甘而辛;人工栽培品種:皮部類白色,裂隙不明顯,紅眼圈(鳳眼圈)不明顯,或無,氣味較淡,味微甘,無辛味。

相關焦點

  •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防風圖片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介紹】防風 防風中藥故事 傳說古時大禹治水,當「江河順暢」之時,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
  • 中藥知識必學:白芷
    ——屈原《楚辭》 《楚辭》是先秦時期的偉大作品,其中記載了許多先民們認識的香草、香木,大部分可以作為中藥使用,白芷便是其一。白芷,為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以其根供藥用,亦常作香料使用。白芷在古書中稱作白茝。芷、茝在《廣韻》中均作「諸市切,上止,章。」二字同讀作zhi,茝有頤頦、腮頰的意思,泛指面部。
  • 中藥科普———防風
    ,直至通過分析客單價最高和最低,客品數最高和最低,未成交,找到經驗可供複製,找到教訓可供避免,形成藥店有競爭力的銷售紐帶;人才力幫助加入的VIP會員藥店,進行有效招聘、培訓、分配、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勞動保險、法律風險規避,形成藥店有競爭力的梯隊後盾;文化力通過研究老闆、優秀經理、店長、員工的行為、知識
  • 中藥知識必學:伸筋草
    另本品配防風祛風除溼,通痺止痛。防風升發而能散,伸筋草性善走竄,二藥相合祛風通痺,無論證之虛實,病之新久,但見關節疼痛均可應用。本品與稀薟草兩者均祛風除溼,風寒溼邪之肢體疼痛、麻痺均可應用,但伸筋草其性走而不守,擅長舒筋活血而通絡;豨薟草可補肝腎益氣血,多用於肝腎氣血不足所致之腰腿疼痛、麻木、頭暈、耳鳴。
  • 中藥知識必學:蔓荊子
    炒蔓荊子: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1976版山東中醫學院中藥方劑學記載為炒至焦黑,搓去外皮用),略噴清水,放涼。藥店一般都是炒蔓荊子,藥性比生品緩和。其用必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 用於風熱頭痛常與防風、菊花、石膏配伍;頭風頭痛與藁本、川芎應用;治風邪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與菊花、川芎、決明子配伍。
  • 認識中藥之防風
    別名防風、文風、屏風、迴風、北風、風肉、關防風、東防風、口防風、山防風、黃防風、青防風、銅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防風,中藥名。別名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是一種藥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涼爽氣候,耐寒,耐乾旱,主產於河北、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防風的根可生用。
  • 中藥知識必學:徐長卿
    現代醫學發現徐長卿全草含丹皮酚,可鎮痛止癢,降低血壓、恢復心率、降低血脂,現今徐長卿已經成為跌打萬花油,其是正骨水、消腫止痛酊、骨刺消痛膠囊、風溼定膠囊等中成藥中必不可少的中藥原料之一。其應用很廣泛,可用於失眠、焦慮、風溼痺痛,胸、脘、腹疼痛,跌打損傷,各種皮膚病如溼疹、痒疹、老年性瘙癢、蕁麻疹、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
  • 每天學中藥——防風草
    防風草別名又叫: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稀薟草、土防風、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等。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乾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稜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稜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
  • 中藥知識必學:山柰
    由於香囊含有中藥揮髮油,孕婦或過敏性體質的人不宜使用。 關節炎骨質增生屬於中醫痺症範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為肝腎虧虛之氣血不足,或受風、寒、溼長期侵襲造成經絡閉阻氣血不通所致,治療上應祛風利溼、軟堅散瘀為主。取生川芎、無硫山柰按5:1比例,將二藥研粉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用上等陳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敷藥後熱敷患部。
  • 防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防風拼音Fánɡ Fēnɡ別名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於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化學成分防風含揮髮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 中藥知識必學:沉香
    沉香不僅僅是一種名貴香料,其香氣淡雅宜人,匯天地陰陽五行之氣,香通三界,其香至今無法人工合成,因而十分稀少珍貴,其更是一味絕品中藥,集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蒙歲月之積澱。其氣通天徹地為珍異之藥。 蚌受到砂粒侵入的刺激時陷入內部的細胞會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即成珍珠;牛黃是牛科動物黃牛的膽囊結石;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乾燥體就是僵蠶;以上這些都是中藥之中的病態產物。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沉香亦是一種病態產物。
  • 中藥知識必學:珍珠
    而當下的中藥教材中也指出:「本品亦可用治皮膚色斑,現多將本品用於化妝品中,以防治皮膚色素沉著,有潤膚養顏之效。」 現代研究發現,珍珠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多種胺基酸,無機元素有鋅、錳、銅、鐵、鎂、硒、鍺等。
  • 中藥知識必學:「青梅竹馬」
    中藥五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其中,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青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口感酸澀無比。 值四月天,和煦的陽光下,青梅已經掛滿枝頭。採摘後的青梅非常酸澀,難以入口。但人們自有將酸澀化為酸甜的本領。
  • 中藥知識必學:透骨草
    兩種中藥均以透骨草之名作為藥典之正名。前者在內蒙古、河南、陝西、山東等地使用;後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使用。為避免混淆,現代中藥將大戟科透骨草稱為珍珠透骨草,鳳仙花科透骨草稱為鳳仙透骨草。
  • 中藥知識必學:瓜蔞
    小小栝樓全身都是寶,其葉子、果實、根莖均為中藥。葉子可做茶葉;瓜蔞籽生品可入藥,也可加工炒貨為瓜子之王;瓜蔞皮晾乾作為中藥材;種植三年可把栝樓的根挖出來入藥名為天花粉。而本期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瓜蔞。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乾燥成熟果實。栝樓一般7月進入始花期,雄花比雌花先開,一般八月後開的花不會結果,多在霜降前後成熟時採收,成熟時金黃圓潤,分批成熟應分批採摘。
  • 中藥古今研究:防風
    防風辛走肺,為昇陽之劑,故通療諸風。氣之結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風之患也,宜並主之。東垣雲∶卑賤之卒,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能瀉上焦,元氣虛者不概用,今人類犯此弊。《本草經解》葉天士:氣溫,味甘,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 每天最少一味中藥——防風!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中藥知識必學:白蒺藜
    有些古代的冷兵器和中藥頗有淵源,有一種暗器在戰國時期已被使用,戰時將其撒布在地,可以遲滯敵軍行動,可布設在道路、防禦地帶、城池四周。它就是鐵蒺藜,中國古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布障礙物。有4根伸出的鐵刺,刺尖如草本蒺藜。鐵蒺藜無論如何投擲總有一方尖刺朝上,簡單而有效。如同本草蒺藜一樣治病簡而有效。
  • 中藥知識必學:荷葉
    荷葉在中藥裡面,減肥效果和預後是最佳的選擇用藥,自古是減肥上藥。但是幹荷葉效果不佳,而煅燒存性後藥效增加,所以荷葉炭(荷葉灰)是肥胖症的首選藥物。市場上極大多數減肥藥均是性偏寒涼,易傷脾胃之氣,而荷葉炭的可貴之處在於減肥而不寒涼,不僅不傷脾胃,反而能夠提升脾胃之陽氣健脾祛溼。
  • 【中藥講堂】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防風
    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於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