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木衛二
導
語
在並不風平浪靜的2020年,如果說,有一部遲到的電影,定會勝利歸來,那就是陳可辛執導,鞏俐主演的這部《奪冠》。
無論白浪(郎平女兒)和鞏俐分飾「和而不同」的郎平,還是新老中國女排的國民記憶時刻,《奪冠》都是一部看點鮮明的救市大片。
在《李娜》之前,陳可辛先交出《奪冠》這部國民級體育運動題材,需要面對橫跨各個年齡層的觀眾群體。影片從激烈角逐的絕殺場面,到郎平的磨鍊成長、人生起落,從英雄到人,《奪冠》通過真實比賽和原型人物的基礎,一瞬間就能把人帶回到熱血沸騰,堪比現場直播的體育競技,令主人公彰顯昂揚鬥志,綻放信念與光芒。
《奪冠》裡面有這樣的一組問答,大概意思是:
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一場排球比賽看那麼重?
答曰:
因為中國人內心還不夠強大,需要勝利。
相較於其他項目,三大球裡面的女子排球之所以最特別,是因為它給予過中國人民巨大的精神鼓舞,而這種鼓舞和激勵,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1980s年代,還是走入21世紀、北京申辦奧運會,女排都具有突破性、時代性和傳承意義。
《奪冠》敢於直面這個問題,藉由郎平的視角,去探討「太在意輸贏」這件事,是相當了不起的。
這群姑娘身上,代表著女排精神,國人才會把一場場的排球比賽,看得那麼重要——儘管到了今天,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以一場排球比賽的勝利,一次世界冠軍,來證明內心的強大,油然而生的驕傲。
但在昔日,女排精神是有特殊的歷史時代背景。無數中國人不僅記住了女排,記住了所有幾代隊員,甚至連國際賽場的死對頭古巴、俄羅斯的教練隊員,他們的碼牌、特點和性格脾氣都記得一清二楚。
不只是排球,單單提到體育競技,奧運賽事,對於國人,難免都會牽扯到勝負心,國家榮耀,大我小我的糾葛,甚至是決戰時刻的屏息心跳、一分之差的抱頭痛哭,和電視採訪時的感謝某某某……劉翔、姚明、李娜……一個世界冠軍的背後,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種上揚著熱情與振奮的宏大氛圍裡,《奪冠》拋出了一個樸實卻不普通的問題:
你為什麼打排球?
為了自己?為了國家?為了親人?為了朋友?為了改變出身命運?
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答案就不再是為了勝利那麼簡單。
影片以郎平的視角,大致串聯了三代中國女排的狀態與面貌,也選擇了三個對手,三場標誌性的比賽(1981年對日本、2008年對美國、2016年對巴西),進行完美還原。三十餘年的時代圖景裡,郎平在替補隊員、王牌球員和中美兩國國家隊教練的身份中變化著。從做替補時連球都碰不到,到帶領美國隊戰勝中國,被可怕的壓力和窒息的輿論籠罩,亦或是到了執教新一代女排姑娘,遭遇種種棘手問題……
鞏俐和白浪兩人,用她們各自理解的「鐵榔頭」,演繹出這個主人公角色複雜的心理活動,那種小姑娘時的賭氣和傲骨,成熟時期的憂思與淡漠,都能讓觀眾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動(相信很多人會被鞏俐演技折服,但我們也請大家留意下白浪演員身份和所飾角色的特殊之處)。同時,排球作為競技比賽本身的殘酷與苦澀,也很好地推動了人物情緒的變化發展。
你可以不懂詳細的排球比賽規則,也能被《奪冠》所渲染的電影情緒所感染。
那麼,郎平為什麼打排球?
為了夠到海曼的摸高,為了能接到球,為了跟好朋友的約定,還是為了爭世界冠軍、帶領女排奪冠?
似乎在那個誕生「女排精神」的年代,類似的理由是足夠多的。在國人彷徨之下,建立國民信心意志的時期,女排姑娘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去拼搏和爭取勝利。
「時代變了,現在大家不需要中國女排了。拿了冠軍,也沒有人會像以前那樣又哭又笑了。」
發球機器,代替了舊時代的陪練,科技手段和科學手法,似乎代替了人的許多位置。郎平卻仍舊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與性格,她的命運變化,恰好證明了她的命運和對排球的信念,如磐石般堅不可摧。
因此,《奪冠》講的,其實是一個回歸的故事,一個追溯原始精神的故事,由一個人帶來希望,去促成新舊時代的理念融合,而非對抗和分裂的故事。
《奪冠》用郎平和朱婷師生情感的變化,表達著延續與傳承的微妙關係。「時代變了」這句話,不再是一種嘆息、追憶或者惋惜,而是新的機遇,人的變化,另一個時代的到來。同樣是代表著民族自豪感的女排精神,如果是說,老一輩背負了太重的包袱,那麼新一代的我們,能體會到什麼呢?
這樣的問題又好像回到了電影當中,那句「你為什麼打排球」的靈魂拷問。其實,這句話總能讓我想起美國電影《洛奇》中的那句對白,「你為什麼打拳?」洛奇的回答是,不僅僅為了國家、家人,更是為了證明自己,他要證明自己不是蹩腳貨——想要證明和擁有,就得去堅持和追求。對《極速風流》、《極速車王》那樣的電影,是什麼會讓一個男人不懼犧牲,也願意低下高昂的頭顱。對《點球成金》那樣的電影,是什麼會讓一個經理人願意打破行業規則,去改造一堆破銅爛鐵。
體育精神帶來的,不僅僅是情緒上的熱血沸騰、身體和力量的強壯,更多的是注入內心的豐滿和堅強。「不要成為我,成為你自己。」是啊,成為別人是他們在做的,成為自己,才是你的事。這樣具有人文關懷的臺詞,也確實有好萊塢勵志影片的氣質。
「內心足夠強大了,贏才不會是比賽的唯一價值。」
《奪冠》用大量的時代元素和熱血的賽事還原,喚醒了一代人的女排記憶。在疫情來襲,電影市場擱淺多時的當下,我們也需要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能放開了打,豁出去打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