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慢慢褪去,屬於電影的世界回來了。2020年國慶檔滿血回歸,延期許久的眾多電影,即將在這個檔期一展風採。
提檔9月25日上映的《奪冠》,在春節前的點映階段就已然收穫大量好評,有人覺得「很燃很炸很熱血」,有人認為這是「久違的國產大片,值得二刷三刷」,更有不少鐵桿影迷被電影感動得熱淚盈眶。可以說,《奪冠》就是今年國慶檔引領票房新突破的重量級選手。
其實,自影院復工以來,期待《奪冠》趕快定檔上映的呼聲就越來越高,影迷們紛紛留言:「等不了了!想看《奪冠》!」
影片《奪冠》講述幾代中國女排徵戰世界的故事。在這個交織著汗水與血淚、為祖國榮譽而戰的奮鬥故事中,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群人的抗爭,更是女排精神的薪火相傳。
多年以來,像《奪冠》這樣的國民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空缺。即便中國女排的國民認知度早已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但我們始終沒能等到一部真正具有大片質感的女排電影。
直到電影《奪冠》的出現,終於實現了我們等待多年的電影夢想,實現了讓所有人在電影院裡為中國女排歡呼、驕傲的美好夙願。而這正是基於中國電影這些年來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探索,為創作者指明一條把中國故事融入電影類型的通路。
作為破冰之作的《奪冠》,顯然在影片的各個層面上都完成得非常不錯。震撼刺激的競技場面點燃了觀眾們的熱血,而拼搏奮進、逆流而上的女排故事也戳中了觀眾們的淚點。
像《奪冠》這樣以中國女排為主角的國民電影,往往離不開對精彩賽事的還原,以及對集體拼搏精神的展現。顯然,以女排故事作為敘事藍本,既是這部電影的優勢所在,同時也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
影片《奪冠》的故事圍繞著1984年和2016年中國女排兩次奧運會奪冠而展開。影片花了大量篇幅展現這兩場比賽的激烈程度;從女排姑娘們在球場上飛馳的身影,到每個人臉上細微的表情和滴落的的汗珠,影片力求還原每一個歷史細節。
在刻畫真實的比賽場景上,《奪冠》還進行了很多藝術化的處理。鏡頭的飛快遊移,快節奏的剪輯,都渲染出一種緊張刺激的氛圍,讓畫面不僅貼近於真實,更呈現出大片的質感。
整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講述女排歷史的熱血之作,更是一場場細節豐富、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在反覆回味之下,每次都會發現全新的驚喜。
在故事層面,《奪冠》也為國產大片創造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範式:不局限於某一位運動員或某一場比賽,而是以電影的情感線索把每個女排姑娘、每場比賽串聯起來,將人物放入跨越幾十年的宏大敘事中去表現,最終還是立足於中國故事。
而且,影片並沒有機械複述中國女排的輝煌,反而花了不少時間去呈現女排曾經的「至暗時刻」: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一落千丈,從世界冠軍滑落到二流集團,一次次在國際大賽中被虐得體無完膚。
然而,只有經歷了嚴酷無情的風雨洗禮,才更能品味出勝利的彩虹有多絢爛。在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再次上演絕殺,王者歸來;而銀幕前觀眾的淚水也隨之奪眶而出。
回望幾代中國女排,我們的腦海中總會自動地浮現出她們的光榮事跡。近四十年間,中國女排已經拿過十次世界冠軍,堪稱獨一無二的世界強隊。中國女排的偉大精神照耀著那座奧林匹斯山,也向整個世界展示著我們的民族精神,而她們的每一場賽事都牽動著萬千中華兒女的心。
中國女排一直都是我們國家最為驕傲的運動隊伍之一,女排精神鼓舞了好幾代人。回想中國女排在數次世界大賽上奪得的冠軍榮譽,無疑是我國運動史上無比光輝的一筆。正因此,《奪冠》這個片名也寄託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而在電影故事之外,《奪冠》這樣一部高水準的大製作,在中國電影市場最需要好作品鼓舞人心的時候毅然挺身而出,也更是一種女排精神走出銀幕的傳播和發揚。
影片《奪冠》的故事時間線跨越幾十年,作為「總指揮」的陳可辛導演也坦言,這是他所拍過最難的電影。在《奪冠》中,陳可辛導演將曾經成功打造出《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佳作的方法論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升級換代。
導演以豐富的細節和細膩的情感,讓影片成為一部凝聚著女排姑娘淚水和笑容,承載著萬千榮譽和希望的女排奮鬥歷程。這也足以體現陳可辛導演抓準時代命脈、表達人文關懷的功力。
早在《奪冠》立項初期,人們便對誰會飾演郎平這一角色猜測紛紛。直到終於官宣鞏俐出演郎平教練時,很多人都表示非常期待。當看到鞏俐出現在排球訓練場地親身體驗、認真記筆記時,我們就相信,這次絕對穩了。
要出演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角色,鞏俐自身也背負了不小的精神壓力。排球,面對這樣一個她此前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還要演好這一角色,顯然並非易事。所幸,鞏俐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從《秋菊打官司》開始就不曾變過。
鞏俐在《奪冠》開拍前100天就開始進行學習,體驗角色生活;甚至深入到女排訓練基地以及比賽現場,讓自己最大限度地沉浸在角色的環境中,近乎嚴苛地要求自己。
當我們終於在電影中看到,鞏俐飾演的郎平站在賽場上指揮比賽時,我們仿佛真的看到了郎平本人,那骨子專業勁,以及那股子「狠勁」,完完全全地展露無疑。郎平的標誌性舉動,鞏俐幾乎做到了一比一的復刻。所有人都驚嘆於她的演技,連郎平本尊都感嘆,像得讓她恍惚。
在讚嘆鞏俐對於角色外在的傳神刻畫之餘,她對於角色心態的拿捏也十分到位。無論是馳騁球場意氣風發的鐵榔頭,還是轉戰幕後扶植選手的總教練,她都演得非常恰到好處。從選手到教練,轉變的不止是身份,還有心態。不管是「為了冠軍進發」,還是「為了你自己而打球」,她永遠都是最好的郎指導。
此外,黃渤和彭昱暢分別飾演中年階段和青年階段的國家隊教練,兩位不同年齡段的演員不僅在造型上頗有幾分相似,也都把握住了這個角色內心不為時間流逝所磨滅的信念——讓世界看到中國女排以及中國人的強大。
除此之外,還有郎平女兒白浪飾演的青年郎平,老戲骨吳剛飾演的郎平恩師,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以及本色出演的中國女排姑娘們,每位演員的表演都有其獨特的動人之處。陳可辛導演以女排精神為線索,將不同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和真實的歷史故事串聯在一起。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特別的國慶檔,我們無比期待能有票房佳作領跑整個檔期甚至全年的電影市場。而闊別銀幕八個月、承載無數觀眾殷切期望的《奪冠》無疑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正如中國女排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然不僅僅是一支普通的運動隊;電影《奪冠》也絕對不只是國慶檔的一部國民電影,它更是一種堅韌不拔、奮勇拼搏的精神的象徵。
在《奪冠》正式上映之前,不妨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款時代版預告片,感受一下「鐵榔頭」的風採和女排精神的魔力。正是她們這群人,為了偉大的夢想,努力用下一個冠軍傳承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