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先殺鰲拜,後削藩?他為什麼不用鰲拜來攻擊吳三桂呢?

2020-12-17 風雨冒進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127字,閱讀約3分鐘

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早年跟隨清太祖皇太極徵戰四方,戰功赫赫,是清朝三朝元勳,康熙繼位後,鰲拜作為康熙帝的輔佐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年僅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然而,僅僅執政十天後,康熙皇帝鰲拜就擅自殺死了蘇克薩哈。蘇克薩哈也是助理部長,幾天後,他與畢龍一起升到了第一級。

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他知道鰲拜已經脫離了他的直接控制,並將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於是,他在宮中設局,趁鰲拜毫無防備之時將其抓住,列出30多條重大罪狀,將鰲拜投入監獄。最後,他死在監獄裡。

而另一位輔臣,因為長期與鰲拜勾結,最後被削去了姓氏,一等男爵!之後,康熙帝果然收回了所有的權力,真正的親政!

清初,明朝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降為番王。到了康熙年間,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康熙皇帝決定削藩,這才出現了吳三桂和"復明"的旗號,史稱三藩之亂。

鰲拜之所以敵視黃、白,是因為他上臺後,自視為兩黃旗的重臣,處處打壓兩白旗。對康熙皇帝的心理影響非常大。有了這些心理落差,康熙帝覺得如果不除掉鰲拜,兩旗的勢力就不會停止,有可能再次成為導火索。宮廷裡發生了一場內亂

而當時,唯一能夠與鰲拜抗衡的索尼因病去世,而他還很年輕,朝廷裡並沒有太多的親信。直接威脅到康熙皇帝的統治,就算不以鰲拜功蓋主為理由,但就其結黨營私,圈地混亂,手握重兵,卻很難讓康熙的心裡舒服,正所謂床在旁邊才能讓別人睡得香

所以康熙帝當時一直秉承的政策是,攘外必先除內,將鰲拜先剷除,然後再慢慢培養自己的真正實力。

而當時鰲拜在京城,手握重兵,只要他一聲令下,隨時都可以反康熙,當時的康熙帝只有14歲,手中沒有實權,有點類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即使鰲拜沒有謀反的意圖,但他有謀反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古代帝王都無法承受的

否則,就像當年朱元璋傳位給朱允一樣,建文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削藩,導致朱棣的叛亂,而自己的力量又很弱小,從而斷送了自己美好的江山。

各位,你們怎麼看?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

相關焦點

  • 鰲拜和吳三桂,其實都是大清忠臣,活生生被康熙逼反
    康熙這麼聰明,為何不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等待他們兩個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許多了麼?但康熙的想法是:這張餅都是我的,不論是中心還是邊緣,都該我吃,至於你們,只能吃我掉下來的餅渣渣。所以康熙的思路就是,先幹掉鰲拜,把餅的中心部分吃到嘴裡,而後有了力氣,再對付吳三桂。這個思路,就叫做先城市後鄉村,先軸心再邊緣。如果先把鰲拜派去對付吳三桂,不論是鰲拜吃了吳三桂,還是吳三桂吃了鰲拜,勢力都會更大。
  • 班布爾善不過是鰲拜的走狗,為何康熙最終只圈進鰲拜,卻把他殺了
    康熙繼位之時,由於權臣鰲拜把持朝政,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於是在康熙大婚之後,就想要除去鰲拜了。他先偷偷訓練了一批會摔跤的少年,然後等時機成熟了就將鰲拜召進宮中,最後讓這幫少年將鰲拜擒拿了。然後康熙就宣布了鰲拜30項大罪,不過康熙念在鰲拜昔日為大清立下了無數功勳,就只將鰲拜幽禁了,但是他手下的重要骨幹幾乎都被殺了,其中就包括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一、班布爾善的起點這個班布爾善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親孫子,可以說也是一個皇親國戚,相當於康熙的叔叔。
  • 鰲拜被抓後,康熙為何關而不殺,只因這兩個原因
    公元1669年,隱忍多時暗中積蓄力量的康熙皇帝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除掉鰲拜這個心腹大患了。他暗中將鰲拜的心腹依次調離京城,派去其他地方擔任職務,並在京城各緊要之處安排屬於自己的心腹。其中便有關乎這次大計的北京九門和紫禁城。
  • 班布爾善只是鰲拜的「小跟班」,為何康熙囚禁鰲拜,卻一定要殺他
    作為塔善的第四個兒子,他世襲了他爹三等的烽國將軍的職位,但他是個有野心的人,不會只滿足於現狀,所以他要往上爬,之後他不擇手段,一路問鼎輔國公,那是他最巔峰的時刻吧。但是這輔國公的位置他還沒坐夠呢,就被康熙革職了。康熙六年時,輔政大臣索尼死後,他任命領侍衛內大臣號秘書院大學士。後來班布爾善與鰲拜結黨營私,私下勾結,凡事都私下商議後再實施。
  • 削藩需要謹慎行事,為何康熙不聽人勸告,就要冒險削藩
    很多人都認為,康熙這樣做太冒險了,包括當時的孝莊太后以及群臣,都不支持他這樣做。因為一旦失敗,康熙就可能重蹈建文帝覆轍,而且好不容易入關的清人,很可能又會被趕出去。還有就是,削藩需要謹慎行事,本來「三藩之亂」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康熙願意徐徐圖之,這樣就避免了老百姓受戰亂之苦。既然如此,為何康熙不聽人勸告,就要冒險削藩呢?
  • 鰲拜被抓後,康熙為何對他只囚不殺?其原因竟是如此
    那麼,歷史上的鰲拜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康熙對他又只囚不殺呢? 鰲拜是一個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當年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死後由多爾袞攝政,鰲拜立誓擁護九皇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於是就和多爾袞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古代削藩都十分謹慎,為何康熙卻不聽眾人勸告,很冒險地削藩
    所以,古代有見識的君王,不到萬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慮周全,他們一般都不會輕易削藩。那麼,為什麼康熙皇帝卻要冒著很大的風險來削藩呢?他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魯莽的性格呢?說康熙有急躁魯莽的性格,顯然是不對的。事實上,康熙做事情,還是比較有智慧的。
  • 清史謎團:鰲拜殺死康熙的舅舅,康熙親政後,舅舅死而復生?
    清朝十二帝中,成就最高的莫過於康熙。人們在評價康熙的作為時,總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因為和「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相比,「擒鰲拜」發生的時間較早。按理說,在封建社會,一位皇帝扳倒一位大臣,本不是什麼稀罕事,但發生在14歲的康熙身上,為何就是「奇功一件」呢?這是因為,鰲拜的跋扈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範圍,鰲拜當年為了立威,曾經殺死康熙的舅舅全家。
  • 鰲拜權勢滔天,為何不取代康熙自己做皇帝?
    圖:鰲拜權力滔天康熙自從登基之後到首輔索尼病死之前一直沒有親政,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實力去親政,如果貿然親政只會加劇朝堂的不穩定,不如先坐山觀虎鬥,靜觀其變。孝莊皇后三朝元老,他能在多爾袞和眾多元老中斡旋讓順治繼位,後又助力康熙登基,手腕絕對不一般,而且背後有蒙古家族的支持,確實是鰲拜所忌憚的。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不廢君稱帝,又為什麼會被康熙擒拿囚禁呢
    鰲拜,瓜爾佳氏,滿清鑲黃旗人,出身名門,世代功勳,乃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鰲拜少年從軍,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系三朝元勳。鰲拜為順治朝議政大臣,康熙朝輔政大臣,被譽為大清第一勇士,手掌重權,號稱手握八旗軍40萬。可是鰲拜既然手握大權,又是功臣元老,還有40萬大軍做後盾,為什麼不廢君稱帝呢?又為什麼會被康熙帝擒拿終身囚禁呢?
  • 康熙為什麼非要除掉鰲拜?除掉他曾經的保護傘
    順治皇帝不用皇族輔政,就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多爾袞那樣的麻煩,為康熙順利長大親政做了鋪墊。事實證明,順治給康熙做的保護是有成效的,使康熙能夠順利地長大與親政。但是康熙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卻是除掉他曾經的「保護傘」鰲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鰲拜和索額圖都是被辦的大臣,為何在康熙眼中,索額圖是頭號罪人
    康熙在位時期拿掉了兩位位高權重的大臣,那就是鰲拜和索額圖,讓他們都死在牢獄之中。然而不同之處就在於,康熙好歹晚年還為鰲拜平反,並善待鰲拜的後人。而康熙卻說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甚至還殺了他的兒子,為何會有這種反差?其實仔細分析很簡單,因為這倆人所做之事不相同,康熙拿掉他們的原因也不相同。
  • 康熙為何不殺鰲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鰲拜功勞實在太大
    不過多爾袞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他當上攝政王后,就大權獨攬,讓福臨成了他的傀儡。即使福臨長大後,多爾袞都沒有交權,這讓福臨和孝莊太后,對宗室成員輔政心有忌憚,於是在福臨去世時,給兒子康熙安排輔政大臣時,沒有選擇宗室成員,而是選擇了四個忠心耿耿的外臣。
  •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為何被康熙囚禁終身
    最近播出的《鹿鼎記》挺火,好評也好差評也罷,咱們在這裡不做評論,只是對裡面的康熙智勤鰲拜有點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鰲拜被稱為滿洲勇士,開國功勳為何會被康熙視為眼中釘,意圖殺之後快,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說起鰲拜,我們先來瞅瞅此人生平。
  • 鰲拜實力雄厚,為什麼會輕易被康熙帝制服呢
    鰲拜掌握軍權,勢力漸漸變大,康熙皇帝感到了鰲拜的威脅,後來鰲拜進宮,被康熙捉拿,是因為鰲拜判斷出現了失誤。鰲拜認為就是康熙皇帝只是一個小孩子,不可能動搖自己的地位。鰲拜認為自己是「曹操」,康熙皇帝是「漢獻帝」,他不知康熙皇帝是「漢宣帝」,自己只是「霍光」而已,鰲拜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鰲拜被康熙皇帝制服後,班布爾善投靠了康熙皇帝。班布爾善完全就是一個牆頭草,鰲拜勢力大的時候,他投靠了鰲拜。康熙皇帝把這一切看在眼中,處置了鰲拜後,就殺了班布爾善。
  • 鰲拜被抓後,康熙是如何對待他的後人的?康熙:我已經仁至義盡了
    為了除掉鰲拜,康熙處心積慮秘密挑選了一幫小跟班,每天在皇宮之中練摔跤表現出玩物喪志的樣子,直到有一天對鰲拜突然發難,最終這位「滿洲第一勇士」從此淪為了階下囚,然而不得不說鰲拜對康熙無情,康熙對於鰲拜還是仁至義盡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人們只知道康熙少年擒鰲拜,卻不知為何晚年為鰲拜平反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他8歲即位,14歲罷黜了鰲拜,開始掌權,除了鰲拜,康熙的整個統治時期都很精彩,鰲拜被捕後,康熙沒有殺他,更奇怪的是,在他的晚年,康熙封他為「朝武帝」,這是嶽飛在中國歷史上所獨有的榮譽,那康熙皇帝為什麼要為鰲拜報仇呢?
  • 康熙少年擒鰲拜,真是既魯莽又絕情!
    可誰知鰲拜在端起茶杯時,感到非常燙手,顯然這茶杯是康熙命人專門經過高溫處理的,其實就連鰲拜坐的凳子也被動了手腳。鰲拜鬆手打碎茶杯之後,鰲拜便被人從背後猛然推倒在地。此時康熙一聲令下,眾侍衛一起擒住了鰲拜。康熙本想殺了鰲拜,但是鰲拜卻把康熙喊來並脫掉上衣,讓康熙觀看自己身上的刀疤,這是當年為救康熙的爺爺皇太極而留下的。最終這個動作救了鰲拜一命,康熙改變注意。
  • 鰲拜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康熙擒鰲拜後沒有對他處斬?
    鰲拜,一個複雜的人物,在我們的影視劇裡,似乎喜歡把鰲拜演成一個奸臣,亦或是一個有造反之心的野心者,但是真正的鰲拜是否真的如影視劇裡醜化的那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如果鰲拜真的如同影視劇裡所演的那樣,是個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的風雲人物,為什麼康熙不處斬他以絕後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