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127字,閱讀約3分鐘
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早年跟隨清太祖皇太極徵戰四方,戰功赫赫,是清朝三朝元勳,康熙繼位後,鰲拜作為康熙帝的輔佐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年僅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然而,僅僅執政十天後,康熙皇帝鰲拜就擅自殺死了蘇克薩哈。蘇克薩哈也是助理部長,幾天後,他與畢龍一起升到了第一級。
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他知道鰲拜已經脫離了他的直接控制,並將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於是,他在宮中設局,趁鰲拜毫無防備之時將其抓住,列出30多條重大罪狀,將鰲拜投入監獄。最後,他死在監獄裡。
而另一位輔臣,因為長期與鰲拜勾結,最後被削去了姓氏,一等男爵!之後,康熙帝果然收回了所有的權力,真正的親政!
清初,明朝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降為番王。到了康熙年間,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康熙皇帝決定削藩,這才出現了吳三桂和"復明"的旗號,史稱三藩之亂。
鰲拜之所以敵視黃、白,是因為他上臺後,自視為兩黃旗的重臣,處處打壓兩白旗。對康熙皇帝的心理影響非常大。有了這些心理落差,康熙帝覺得如果不除掉鰲拜,兩旗的勢力就不會停止,有可能再次成為導火索。宮廷裡發生了一場內亂。
而當時,唯一能夠與鰲拜抗衡的索尼因病去世,而他還很年輕,朝廷裡並沒有太多的親信。直接威脅到康熙皇帝的統治,就算不以鰲拜功蓋主為理由,但就其結黨營私,圈地混亂,手握重兵,卻很難讓康熙的心裡舒服,正所謂床在旁邊才能讓別人睡得香。
所以康熙帝當時一直秉承的政策是,攘外必先除內,將鰲拜先剷除,然後再慢慢培養自己的真正實力。
而當時鰲拜在京城,手握重兵,只要他一聲令下,隨時都可以反康熙,當時的康熙帝只有14歲,手中沒有實權,有點類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即使鰲拜沒有謀反的意圖,但他有謀反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古代帝王都無法承受的。
否則,就像當年朱元璋傳位給朱允一樣,建文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削藩,導致朱棣的叛亂,而自己的力量又很弱小,從而斷送了自己美好的江山。
各位,你們怎麼看?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