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的幻滅與理想:疫情倒逼餐飲業加速變革,誰在前進誰在落後?

2021-01-11 騰訊網

要避免新技術無實用價值,只是工程師的自嗨;要通過建立新的機制,使員工們接受新技術。

作者:騰訊財經 祝玉婷

編輯:徐曇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餐飲業的改革似乎沒有那麼迫切,一個暢想著2020年將邁進5萬億歷史新高市場規模的行業,在2020年初突然就停擺了。

《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業收入近4.7萬億,同比增長9.4%。但2020年1-7月份,受疫情影響,餐飲收入只有1.8萬億,下降29.6%。疫情導致餐飲業損失慘重。

餐飲企業首先啟動了O2O,就是增加外賣的業務佔比,但這是真正的改革嗎?似乎也不是,更像是被動的應對。

相比其他行業,餐飲業的改革顯得尤為遲緩,是餐飲業從業者滯後於數位化經濟的發展嗎?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早在2016年就在思考:什麼能支撐海底撈走得更遠?隨後,他提出了「新技術改變餐飲企業的成本結構」。海底撈屬於思考新技術變革較早的餐飲企業。但是4年過去,海底撈的嘗試還很難說已經找到一條成功的路徑,否則「智慧餐廳」就不會還是樣板工程,而是已經走向普遍化。

在這個以「菜品好」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需要人與人面對面服務的行業,在一場疫情中暴露了人與技術,數位化改革的需求與落後的組織能力等諸多的矛盾。

海底撈的「變」與「不變」

海底撈被認為抓住了餐飲業最本質的服務精髓,就是充分地、最大化地發揮「人」在企業中的作用,因為餐飲業是服務於人的行業,強調的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這也是海底撈那種極致「變態」服務能夠生效的原因。《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傳達的就是如何挖掘人的服務精神、把對人的服務發揮到極致。

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餐飲業最大的損毀就是打斷了這種服務,顧客都不去門店了,還怎麼發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當所有的發力失去了依託,企業用什麼維繫生存,乃至找到新的著力點?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海底撈自2020年1月26日開始暫停了中國大陸地區的門店營業,自3月12日開始逐漸恢復。

海底撈國際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戰略官周兆呈近日對騰訊財經透露:「海底撈目前門店翻臺率較去年同期已恢復80%-90%左右,門店總數已經超過了1000家。」數月前,海底撈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全球門店共有935家。

雖然疫情在2020年接近尾聲時,又再度趨緊。海底撈仍然希望能穩定地推進其拓店戰略計劃。

2020年,幾乎是餐飲業「積極自救」與「無力自救而關店」的生死存亡圖鑑。

除了依賴O2O外賣業務,一些有積澱的大餐飲企業在疫情期間紛紛加速探索半成品零售業務發展。這是一個中間地帶。

周兆呈介紹:「年初疫情期間海底撈門店關閉,基於顧客需求,在堂食和外賣之間,我們發現了中間地帶:提供相應的方便材料和半成品材料。」2020年2月,海底撈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推出半成品菜。

他強調:「海底撈後續的發展重心仍然在門店堂食。」

這並不難理解,海底撈最大的特色是服務,核心競爭力是人,需要在堂食中繼續發揮這一核心競爭力。而在意圖進行智能化改革後,海底撈的堂食的核心要素變成了兩個:人和技術。

2018年,海底撈在北京推出了首家智慧餐廳。當作者近日進入智慧餐廳想體驗一番後,首先的感覺就是「炫」。很難想像,你只是想吃一頓火鍋,看到的卻是電影院般的休息區、自動取菜的機械臂、軟萌的傳菜機器人、對每盤菜品出品時間和保質期詳實記錄的屏幕、全息投影用的是梵谷能引發無邊無際想像的星空......

這種情景引發的傳播效應和潛在的營銷效果,從其成為「網紅餐廳」就可想而知了。

這家餐廳寄託的是海底撈新技術變革的期望。自動配鍋機、智能傳菜機器人和智能廚房管理系統等,所謂的「智慧」,包含了智慧生產、智慧管理到智慧體驗三個環節,當整個服務鏈條從前端到後端都智慧化後,餐飲業數位化變革才算做到極致。

但是,智能餐廳目前全國僅此一家,這更像一個實驗田,一個象徵性意義的樣板工程,它融入了海底撈所能想到、能做到的所有新技術想法,也試圖基於技術的成熟度將不同的功能分批、分階段地布局到全國其它門店。

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千人千味私人定製配鍋機已經在20多家門店投入使用;而智能傳菜機器人在各地門店的部署已經超過1000臺......

周兆呈認為,餐飲業是非常碎片化的行業,引入數位化可以提高門店整體的管理效率和食品安全水平,這是企業必須要做的,也需要依靠技術去實現。

那麼,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從「人」變為「技術」了嗎?

據周兆呈介紹,智慧餐廳不是為「取代人力」去規劃的,在落地實施過程中,會在一些方面產生實際作用,比如普通傳菜員,大概每天傳菜100份左右,但是傳菜機器人可以多30%的工作量。這樣,傳菜員可以去跟顧客有更多互動,從而提升服務水平。

張勇也曾表示,鍾情技術,是希望用自動化技術提升食品安全。服務方面,還是要依託於人,不會用機器人服務員。

12月20日,在「2020『彼得·德魯克中國管理獎』標杆企業實訓營」活動中,海底撈新技術中心負責人朱孟儀談到了新技術應用的必要性,他認為:「在未來,能夠活下來的企業,一定都要應用新技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朱孟儀還指出,要避免新技術無實用價值,只是工程師的自嗨;在改造門店時,要保證顧客的食品衛生安全和用餐體驗;同時,還要通過建立新的機制,使員工們接受新技術。這些都是技術中心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一位餐飲業從業多年的人士觀察,目前餐飲業在供應鏈等方面的技術變革,是在優化零售屬性的一面——大規模、高效率,如海底撈的智慧餐廳,是把非人服務的一部分效率最大化。

但他對整個餐飲業變革緩慢也有自己的體會,他認為,餐飲業零售屬性上的變革,目前已經在普遍嘗試,比如冷鏈物流、saas等。目前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餐飲業普遍的組織化能力和管理能力跟不上技術的變革。

對於海底撈未來的挑戰。在12月20日的「標杆企業實訓營」活動中,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坦言:「一個企業的發展是階段性的,如果你非要問我海底撈未來的挑戰在哪裡?我能夠想到的我都把它堵住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和負責任地告訴你,有很多是想不到的。」

賈國龍:做功夫菜用人頭擔保

同樣在尋「變」的,還有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

除了正餐賽道,西貝近幾年一直在快餐的道路上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先後嘗試了燕麥工坊、燕麥麵、麥香村、超級肉夾饃、酸奶屋、弓長張等六種模式,最終都以關停告終。

12月8日,賈國龍在首屆中國餐飲品牌節發表演講時,表達了對「賈國龍功夫菜」的絕對信心:「西貝是我用我的姓去命名的,西貝賈。『賈國龍功夫菜』是把我的名字賭上去了,而且還有一個logo是用的人頭標,基本是我用人頭擔保。」

「西貝的未來和賈國龍功夫菜就應該是融為一體的。」賈國龍說。甚至,這將成為西貝餐飲集團未來十年的核心業務。

賈國龍功夫菜,主打到家場景下的「家庭廚房」,並延伸到後臺的中央廚房。然而,一經推出就備受爭議,多位消費者在點評網站吐槽:「人均100元左右,就給我吃半成品。」、「又貴又難吃,分量還很小」、「更像是航空餐食」、「簡直就是在收智商稅」......

一位餐飲業內人士分析:「雖然時常有爭議,但功夫菜也是西貝的一種探索。西貝想從工藝、原料等環節入手,保證顧客到家後口感和在店裡是一樣的。」

然而這種口味的保持並不簡單。西貝或許只有走標準化連鎖之路,才能實現快速擴張,成長空間也才更大。

實際上,對餐飲行業而言,有兩個方面是比較便於標準化的:一個是快餐,一個是火鍋。

對於傳統正餐而言,標準化難度較大,舉個例子:100個廚師做同一道菜就是100種味道,較難做到統一。

10月9日,西貝餐飲賈國龍功夫菜超級中央廚房落戶內蒙古,據悉該項目一期總投資6億元,規劃建築面積約14萬平,是目前西貝餐飲在華北、華東、華南所建3大中央廚房總面積的6倍,也將是國內川、魯、粵、淮揚、湘、浙、閩、徽、蒙等各菜系的生產和配送基地。

在疫情期間,西貝制定了未來十年發展規劃:以西貝莜麵村為主,發展快餐和涉足食品零售。要在2030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千億。

很顯然,賈國龍功夫菜是在走一條中高端路線,一開始就想跟外賣拉開距離,算是西貝進軍新零售的嘗試。

另一方面,西貝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功夫菜』處在發展初期,產品仍在打磨和沉澱中,目前只有北京一家體驗店在收集顧客的建議反饋。」

西貝站在餐飲新零售的風口上,不斷嘗試新模式,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是否能成就一片新天地,還有待市場進一步給出答卷。

中小餐飲企業洗牌 未來餐飲業需多條腿走路

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疫苗的有序生產,2020年下半年的餐飲業在逐漸回暖中繼續尋求變革。

亞洲餐飲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嘉和一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劉京京談及所受到的衝擊, 5月份基本已經恢復到80%-90%了,但因為6月份有二次疫情,又一下跌到了40%。但從外賣流水上看,目前已經超越了去年了,堂食的流水基本上在80%-90%左右。整體而言,營業額接近去年,但因為結構發生了變化(部分店面的外賣佔比已經超過一半),總體利潤肯定是比去年要差一些。

對於2021年,劉京京表達了餐飲業的憧憬:2021年仍然有可能突破5萬億。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雖然疫情影響了餐飲企業的線下業務,中小企業因為資金實力薄弱、規模小、現金流周轉遇阻,難以維持經營,未來將有一批新的餐飲企業湧入市場,疫情推動了中小餐飲企業洗牌。

同時,疫情期間大規模投入使用的「半成品外賣」,讓餐飲業看到了不一樣的曙光,其快捷、方便的特點直擊企業零售痛點,比速凍食品更注重口味、比堂食更靈活、比外賣更有品質,迅速成為餐飲業未來精細化發展的一大方向。這也讓線下經營受阻的門店企業家看到了線上渠道的重要性,將加快線上化的發展步伐。

毫無疑問,疫情讓消費者做出的品牌選擇仍然是健康、衛生、大品牌。

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劉京京認為,品牌化對餐飲企業來說越來越重要了,從數據上看,10月份品牌連鎖企業的恢復度增長性遠超小微個體餐飲店。同時,品牌連鎖店面疫情後也在加速擴張,因市場上有一些小散、個體抗風險能力薄弱,騰退出一些店鋪,各大品牌連鎖正在搶佔市場、積極布局。

「疫情來臨時,以線下為主的『中小微』餐飲企業只能硬扛!」一位餐飲行業從業者如是說。這時候,發揮作用的只有餐飲品牌,考驗的正是品牌的抗風險能力。

未來餐飲企業不會是僅僅靠「飯菜口味」獨當一面,新零售、新主題、新模式、新技術......多條腿走路,才能成為真正的領頭羊。

相關焦點

  • 餐飲發展分析報告:疫情之下的餐飲業 誰會是活下來的那一個?
    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中的15.5%來自春節這一傳統的消費旺季。而今年春節期間餐飲業損失嚴重。據初步統計,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據億歐網、恆大研究院等的調查數據顯示,短短7天的春節假期,受疫情影響,僅餐飲行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約5000億元。
  • 杭州餐飲企業:疫情倒逼下的堅守和創新
    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受疫情影響,服務業首當其衝,尤其主打堂食的餐飲業更是受到了重創。據不完全統計,僅杭州餐飲業預計損失將高達百億元。面對突如其來的行業寒冬,餐飲企業該如何應對?在困境中又有著怎樣的探索?
  • 洞悉餐飲業現狀與未來
    單店營收逐漸恢復,開源節流為企業核心命題  在餐飲大盤已逐漸恢復的前提下,餐飲業單店月營業收入也在逐漸恢復。  歷數餐飲各細分品類,飲品酒吧茶室的單店月營業收入為各類細分品類最高,以高於25萬的收入遠超其他品類。
  • 疫情之後,從麥當勞看中國餐企如何變革?
    編者按:【未來首席,請你發言】首期主打:探究疫情之下餐飲業未來趨勢。本篇稿件來源:彭怡,20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三學生  一場疫情,席捲中國,受其影響餐飲業正經歷寒冬,無數企業面臨淘汰,但所謂破而後立,危機下,企業如果能夠發現短板、變革發展,或許能夠轉「危」為「機」。
  • 武漢餐飲業回暖觀察:斷崖式下跌後的變革與創新
    為了促進餐飲業回暖,武漢也在努力:市長帶頭堂食、政府發放「餐飲消費券」,部分商家也陸續推出一些優惠政策或者新的營銷模式吸引消費者。武漢CBD某家五星級酒店原來主營粵菜、湖北菜的五星級大廚們學習路邊攤燒烤做法,在門口擺起了大排檔餐桌,以此在疫情下自救。
  • 美團收銀髮布餐飲業營銷洞察報告:疫情加速供給側數位化進程
    5月14日,美團收銀聯合美團研究院發布了《疫情下餐飲業營銷洞察報告》(以下稱為《報告》)。《報告》顯示,自疫情發生至今,餐飲業陸續經歷了斷崖下跌、消費低迷、復甦回暖、相對穩定期四個階段。截止目前,餐飲商戶復工率已恢復至正常水平的90.7%,消費復甦率恢復至80%以上。
  • 疫情倒逼奢侈品行業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中國奢侈品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年春節前後都是奢侈品銷售的旺季,而這次疫情將會對奢侈品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額產生不小的衝擊。歐洲投資銀行預計,隨著疫情的擴散,全球奢侈品銷售額將在今年第一季度平均下降8%,其中被視為核心動力的中國市場將大跌40%。
  • 馬雲:新冠疫情加速了數位化變革,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
    第三、馬雲表示,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倒逼我們創新。同時,馬雲認為,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需要三五十年的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年、20年內就完成,技術變革提前並且加速,這是我們需要做好的準備,也是今天的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大會所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上午好。
  • 不願「坐以待斃」,不如轉型倒逼
    如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所言,線上影展成為新冠疫情面前影視行業開展自救的一種新形式。   除了影視業,這場已經持續數月的疫情也倒逼著教育與餐飲業的從業者。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人正產生複雜而深遠的影響,沒有人願意「坐以待斃」。一方面,疫情引起了行業內部劇烈的震蕩;另一方面,震蕩也促使從業者反思自己的運作模式,並重新梳理與社會的聯繫。
  • 餐飲業花式戰疫情:「哭窮」的西貝,「硬核」的眉州
    在疫情的暴發率呈直線上升的時刻,2020年2月3日00時05分,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發生了5.1級地震。「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我國餐飲業收入破萬億元用了28年,破2萬億元用了5年,破3萬億元用了4年,破4萬億用了3年,2020年有可能突破5萬億。」2019年,全國餐飲行業收入的15.5%是在春節期間貢獻的。但2020年的中國餐飲業,失去了春節。
  • 內外新形勢正加速醫藥產業鏈變革,數位化轉型將產生巨大影響|鈦刻...
    內外新形勢加速醫藥產業鏈變革藥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生產流通體制一直是民生焦點。醫療流通產業鏈包括藥企、營銷推廣、商業配送、藥品終端(醫院、藥店)以及消費者這五個角色,最後才能將藥品送達到消費者手中,層層把關,讓整個流通體系變得可靠長久,而格局已基本穩定。
  • 疫情倒逼莞企加速數位化轉型
    受疫情影響,線上辦公成為很多企業的首選。但這種現象背後,卻並不僅僅是居家辦公這麼簡單。與之相伴的還有生產數位化、銷售數位化、數字政府等多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在疫情造成空間隔絕的同時,東莞數位化進程卻在加速推進。
  •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進一步加強對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引
    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李楠)9月2日,中國飯店協會與新華網在京聯合發布《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會上,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本次《報告》發布,是對2019中國餐飲業的全面記錄,對餐飲業發展的分析和預測,將進一步推進對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引。
  • 再次按下「流水操作」啟動鍵 疫情大考下蘇州餐飲行業如何突圍?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走進疫情防控餐飲「考場」,無論是吃客還是經營者,一個最大的感慨就是:「星星咋不像那顆星星,月亮也不像那個月亮。」餐飲業內人士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從蘇州人的餐飲消費習慣到餐飲店家的經營思路、餐飲市場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 各地疫情管控升級 春節假期餐飲業經營面臨挑戰
    各地加強餐飲經營場所防控 1月5日,商務部印發了《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第二版)》,要求餐飲服務單位嚴格控制人流密度,提倡餐飲服務單位建立顧客預約制度,就餐時間不超過兩小時。在此時間前後,各地商務局、市場監管部門以及餐飲行業相關組織也集中發文,對餐飲業在疫情防控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理想與大眾,誰碰誰的瓷?
    第一時間,李想發了一條微博回懟:「非常願意和大眾旗下最先進的PHEV進行節能環保的對比測試,最好北上廣三地開展三個月,每個地區找一個專業媒體,模擬真實的使用場景(也可以參考大眾中國CEO的日常使用場景),用最真實的數字看看現實中誰更節能環保。和理想ONE尺寸級別最接近的是七座版奧迪Q7 PHEV,歡迎大眾/奧迪參與對比測試。」
  • 直擊疫情下「雪上加霜」的香港餐飲業
    2019年修例風波已使香港的餐飲業受到很大打擊,疫情的發生讓餐飲行業雪上加霜。「這次的疫情對我們香港餐飲業打擊非常大,灣仔每天都有飯店倒閉,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員工的生計問題,我這裡有二十幾個員工,真讓我擔心。」位於香港灣仔的杭州酒家老闆吳瑞康說。香港特區政府日前成立300億港元防疫抗疫基金,其中有專項基金補貼餐飲業。
  • 日本砸5萬億擴軍,究竟針對誰?
    圖為自衛隊教練機近日,據媒體報導,最近日本曝光了2021財年的防衛費,預期將達到5.34萬億日元,這是日本防衛預算連續第6年超過5萬億日元,將實現軍費的「9連增」,那麼日本究竟是在針對誰在日本猛砸5萬億擴軍之際,已經捕捉到危險信號的普京沒有閒著,因為這明擺著是將槍口對準俄國,因此俄軍霸氣豎起飛彈作為回應,24小時鎖定北海道地區,在日本瘋狂擴軍備戰之際,難倒大戰要來了?
  • 疫情倒逼商家數位化,有贊:直播帶貨和私域流量是轉型利器
    一如電商興起後,人們有著電商是否會代替線下購物的疑慮一樣,人們也在思考,疫情過後直播帶貨是否依然火熱?11月27日,有贊COO浣昉在其八周年生態大會後的採訪中稱,任何行業發展都會經歷這樣一個(亂象叢生的)階段,相信直播行業的本質是將線下購物進行還原與升級,提升售賣商品的效率,其所帶來的交易轉化率是圖文交易的5倍至10倍,同時也使得電商業務供給端門檻變低。
  • 4萬億餐飲江湖迎大變革,2019我們給出10大預測
    這一年,餐飲收入首次突破四萬億元,海底撈、美團接連上市,飲品戰爭愈演愈烈,店面革命、新模式實驗層出不窮。億歐餐飲將2018年餐飲大事件按照月份進行了梳理,篩選出每月最重要的5-10個大事件。店面的變化也預示著,餐飲業正在從服務主義向體驗主義升級。在店內體驗上,新式茶飲品牌門店更重體驗性。奈雪的茶對億歐表示,其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空間設計推出。2018年還創造了「奈雪的禮物」,一種全新門店形式,將「都市白領生活方式」作為空間語言主體,圍繞人、產品、場景進行更多空間可能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