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初學毛筆書法如何不走彎路的問題。其實我個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路都沒有絕對平直的!學書法的過程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過程,!所以有些所謂的彎路,是必須的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你比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有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勿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說的就是學書法的過程的三個境界。學書法就是要先平正,然後險絕。最後在復歸平正。缺一不可。如果你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追求所謂的個人風格,那就成了所謂的「江湖體」反過來你至知道中規中矩的描摹臨帖,形成不了自己的風格,那你只能當一個書奴。所以沒有平正的險絕和沒有險絕的平正都是不可取的,
現在有人認為初學千萬不要學楷書,從行書開始練習比較好。這個觀點我個人認為也有待商榷。有句俗語說得好:不懂楷書的書法家,就是書法流氓。當然比較古板的楷書肯定最好還不要學,但是千萬不要學楷書,這就是不懂書法的人亂說一氣。也就是說,說這話的人根本就不會寫楷書,更不會寫書法。為什麼這麼說?下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書論: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曰:「孫過庭云: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善用筆者,真草並擅。推之大小,莫不皆然。近有擅此不擅彼者,不過偏長耳。究之大字不足,小字侷促,未見其盡善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揖·自跋草書答十二問》曰:「右軍作真如草,大令作草如真,率更(歐陽詢)雅有神解》。」
這兩段書論放在毛筆書法練習上來說,都在強調一個問題,那就是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但是學楷書絕不是古板的描摹刻畫,要追求書寫性,也是就要流暢連貫。
其實楷書的書寫,雖然看起來筆筆獨立,但是卻筆筆相連,每一個筆畫都有牽絲縈帶。每一個筆畫的結束都是下一個筆畫的開始,每一個字最後一筆的結束也是下一個字第一筆地開始。這就是所謂的做「真如草」。我們來看下圖的筆畫之間的相連示意圖
下面我就談談初學者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還請方家多多指正,只希望我的言論不要誤人子弟,如有更好的建議或想法可以在我的評論區留言,以方便初學者判斷。
關於握筆姿勢的問題:古人云:「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為什麼說古人?因為這句話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但我個人認為,此話應出自歐陽修,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嘉佑年間歐陽修官至翰林。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得到歐陽修的舉薦才得以至官,而蘇軾也是歐陽修的學生。蘇軾的書法很多受歐陽修書論的影響。跑題了,書歸正傳。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非常多的執筆方法,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說明的了。我們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不管黑貓白貓 逮著老鼠就是好貓。「蘇軾執筆用的是三指單鉤法,米芾最喜歡用的是五指包管法,被啟功恥笑執筆方式為」豬腳手「的何紹基,不一樣也是一代宗師嗎?所以不管什麼執筆方法,只要能把字寫好的都是好方法。
關於筆法的問題:筆法技法的問題,是我們學書者必須努力追求的,特別是作為初學者,趙孟在《蘭亭十三跋》裡有段話:「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所以說學書法首先學用筆。
那到底什麼是」用筆「呢?
如何用筆,顧名思義就是如何使用毛筆,毛筆是用筆桿和筆頭組成的,那說白了,就是你如何使用毛筆來最大程度地寫出有質感的線條,大家都知道毛筆的筆頭分筆尖,筆腹、筆根三部分,學書法都知道行筆以中鋒為主,就是說的筆尖要在筆畫的正中間,不論」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說的都是中鋒行筆,但是因毛筆的特性所以又有上、下、左、右側鋒(以筆尖所在方位區分),而」用筆「說的就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如何去處理他們的關係。我們看褚遂良的楷書,其中有些筆畫就有側鋒運用:
關於」技法「的問題:會善於運用毛筆寫各種線條了,那我們就知道怎麼用筆了,通過我們運筆過程中的輕,重,緩,急加上提按使轉等方法使線條千變萬化,再有選擇地把他們加以組合這就是技法的問題。但技法歸根結底就是以中鋒為主,合理的去使用各種側縫,這需要在書寫的過程中慢慢去琢磨,怎麼才是合理的組合這才是最重要的。
小結:最後對於初學者怎麼去練習書法,我們來看看歐陽修是怎麼做的,他在《學真草書》說:「自此以後,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其名。」 希望這段話對你會有所幫助,能讓你知道在以後的練習中如可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使你更好地走好書法之路,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