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櫻花
比日本大5倍,是阿里山十倍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何訓田的《春歌》,聽了真的眼前豁然開朗;飢來食,困則眠,熱取涼,寒向火,春天來了,如果你也想看風花雪月,就收拾行囊跟小龍旅出發吧!
資深點的旅行者,對這張圖應該有印象
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大理,其實它在福建
▼
福建除了廈門和霞浦,在旅行者眼中存在感一直不強,但最近有一個小縣城,憑藉再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刷屏全國!
它便是福建本地人私藏的後花園、風景如畫的「大陸阿里山」——龍巖永福櫻花園。
說起櫻花,普通驢友想到的是日本櫻花,學生黨想到的是武大櫻花,臺灣控想到的是阿里山櫻花,驢叔粉也許剛讀這篇☞美過武漢不輸日本,江蘇藏了個世界級賞櫻地,滬杭高鐵半小時就能直達!
而被稱為「大陸阿里山」永福櫻花園確實有點低調了。
儘管享有「高山花園」和「小廬山」之美譽,是中國杜鵑花之鄉,但從沒人把永福鎮與櫻花聯繫到一起,直到一位臺灣茶農來到這裡。
他發現這裡的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與阿里山相似,遂帶動眾多臺農穿越海峽,在這裡開山種茶,將數萬畝荒山變為人稱「大陸阿里山」是美麗農莊。
©背包旅行a
但其實這個低調的地方,即使沒有央視的助力打call,單憑下面3點,就足以力壓阿里山,驚豔整個春天!連《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也被吸引至此拍攝封面。
1. 規模全國最大
這才是真正的大飽眼福
武大櫻花加起來不超過1000株,10多個品種,而永福櫻花園有10多萬株櫻花,42個品種,櫻花數量為「中國各地櫻花園之最」。
同時它還是世界最大櫻花園,日本衝繩名護城遺址,是日本櫻花數量最多的地方,目前種植了約2萬株緋寒櫻;而永福櫻花,最大的特色是5萬多畝的茶園,10多萬株櫻花沿著茶園道路而種,是前者的5倍!
©福建漳平和睦山客
2. 時令全國最佳
再也不擔心輕易錯過了
日本人愛櫻,就是愛它的乾脆利落;花開花敗不過一晚,盛放不過一周。而這裡的櫻花不僅品種多,而且花期長。
42個櫻花品種從1月份就開始次第開放,一直持續到3月。10萬株櫻花盛開在5萬畝的茶園內,被譽為「中國最美櫻花聖地」。
©孫暢
©huangyouxia
3. 景觀全國最靚
在這裡偷得浮生半日閒
美豔的櫻花或許別處也有,但在永福櫻花園,你還能看到動人櫻花與滿山茶香交相輝映的獨特美景。
風吹過,櫻花片片墜落,紛紛揚揚,仿佛淋著一場櫻花雨。十裡櫻花落成河,滿目燦爛,如雲似霞。
安靜的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茶香和花香,置身此地,一邊賞櫻一邊泡茶,是何等悠閒!
不可忽略的Tips
觀賞時間:
最佳觀賞時間是2月中旬至3月上旬,各個品種的櫻花次第開放。
2月底到3月初,第二波盛開,主要是粉色的雲南櫻和白色的染井吉野櫻;
3月後,第三波盛開,將是粉色的松月櫻、關山櫻、普賢象櫻、御帝吉野櫻等。
華安土樓
名負其實的土樓之王
據說,看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都會有句話:永定看數量,南靖看花樣,華安看質量。這是又有什麼涵義呢?華安土樓為什麼會是「土樓之王」呢?
那是因為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只有46座,永定土樓就有23座土樓,佔據了一半;至於南靖土樓看花樣,「四菜一湯」福建土樓的標誌,妥妥的沒話說,大家都懂的;最後,小編放大招,詳細說說華安土樓的質量!!!
二宜樓體量龐大,造型奇特,結構精巧,紀年明確,極具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其保存完好(如今還居住36戶220多人),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民居瑰寶。
文化內涵豐富是華安土樓有別其它土樓最大特色,「土樓之王」二宜樓從土木構件到裝飾壁畫從未更換,原汁原味保留了歷史的原貌,是稀世罕見的詩書畫雕大雅奇觀。
環境創設上完美和諧,是古城堡運用於民間住所建築的一種創造,被稱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雕梁彩繪之精巧華麗在福建土樓中首屈一指,彩繪、壁畫、對聯、雕刻等傳統藝術之精湛在民居中極其罕見,被專家譽為「第二個敦煌莫高窟」。
異域洋報、洋床、洋妞、洋鍾等裝飾壁畫,最能體現福建民居海洋文化特色。
二宜樓動人之處可以說隨地可見,然而以眾多壁畫書法傳達詩禮傳家,禮儀待人的信息,卻讓人魂魄震蕩。既有儒家學說也有道家佛學,蔚為大觀,如此豐富的多層次教育內容、方法,實屬僅有。
雕梁畫棟上唐代130歲壽星張功藝「九世同居」的典故和一家人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家和萬事興的畫面是傳承發揚團結協作,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
彩繪作品「第一家」,記述了唐朝郭子儀將軍及「七子八婿」浴血沙場,為國平亂的歷史故事,則體現樓主教育子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大局,高屋建瓴的遠見。
二宜樓營造歷時30年,蔣士熊和6個兒子17個子孫承其志而畢其功,二宜樓子孫已傳26代4000多人分居海內外,相當多人學有所成,家大業大,這些結果與土樓人家「敬宗親睦、崇方重教、嚴謹治家、勤勞儉樸」等淳樸的祖訓教育是分不開的,這些傳統文化在如今都還有正能量。
桃源洞
---公元1605年陳源湛題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武陵人遠桃空在, 臨眺躊躇意未休。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於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遊覽一線天。在其《徐霞客遊記》中贊道:
上闢山巔,遠透山北,
中不能容肩,蓋之乃受,
累級斜上,直貫其中.
餘所見一線天數處.
武夷、黃山、浮蓋,
未曾見若此之大而逼、遠而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