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南靖、華安,永定等地。它有著奇特的外形和內部構造,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福建土樓以圓形為主,但也有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其他形式。土樓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關於土樓的起源這一「世紀之謎」,至今仍有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土樓是「中原人為避戰亂南遷建土樓聚族而居」、「土樓是客家文化的結晶」。目前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這些土樓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高北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高頭鄉高北村,這裡居住的多為江氏族人,以農耕為主業。高北土樓群背靠海拔近800餘米的金山,林木蔥蘢,高頭溪自西而東從土樓群前穿流而過,匯入永定縣三大河流之一金豐溪。高北土樓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有承啟樓、五雲樓、世澤樓、僑福樓四座土樓。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為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
承啟樓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西北部。該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而後依次建造第二、三環和第四環,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
全樓由四圈同心環形建築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內通廊式。外環為主樓,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73米。第二環高2層,磚木結構,每層40開間。第三層單層,磚木結構,32開間。第四環為祖堂,單層,比第三層稍低,全樓外高內低、逐環遞減、形成錯落有致的格局。該樓為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
僑福樓始建於1962年,結構相對簡單,樓內空闊,只有最外層的一圈,高三層,中為天井,底樓正對著大門中間有一個廳堂。第二層通廊由木質結構懸挑,第三層通廊挑出更多,且設腰簷,簷下以木板封閉作貯藏室。這座樓因出了11個博士而聞名於世,又被稱為博士樓。
懷遠樓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東部,距南靖縣城54千米,建於1905-1909年,是建築工藝最精美、保護最好的雙環圓形土樓。它是一座雙環圓樓,大環和其他土樓一樣為住宅,小環為懷遠樓特有的學堂,平時是簡氏子孫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取名為「斯是室」。
土樓博物館又稱為土樓之光文化園,原名鍾興樓,是一座長方形土樓,高四層。鍾興樓樓名取自於大門邊的對聯「鍾靈定得乾坤助,興物勿忘雨露恩」,既表明了鍾興樓的興建原因,同時也告誡子孫不忘重建家園的恩情。閩南山區由於土匪經常出沒,為了抵禦外敵,土樓的建造最大程度地考慮了防禦功能,牢固耐用的土樓外牆,神奇的洞口防衛,神秘的傳聲筒與地方通道構成牢固嚴密的防衛體系。除此之外,一二層沒有窗戶,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臺。而上面的窗戶因為外牆較厚,有些僅僅是開鑿了一個洞,而這些洞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射擊孔來防禦敵人。當大門閉合時,土樓就成為牢不可破的堡壘。
博物館中央的一個錐形的臺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瓦貓,瓦貓是一種置於屋脊正中處的瓦制飾物,因其形象頗似家貓而得名,其原義是能食鬼的老虎。它的作用是避邪納福、鎮宅之用。
和貴樓坐落在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方形土樓,簡氏民居,其先祖簡德潤從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遷來。該樓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坐西朝東,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據說當初選址建樓,開始並未發現這是塊沼澤地,樓建了一層,忽然整層樓像沉船一樣,慢慢下沉到了爛地裡,建樓的人只好在下沉的樓牆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樁,又從頭開始夯牆,建起了一座五層高的方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