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傳轉載自瞭望智庫(zhczyj)公號,作者:謝芳、黃慧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46座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些「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讓世界發出驚嘆: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係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福建土樓到底有什麼魅力令世界矚目?
1
神秘
關於福建土樓,很多人都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
20世紀80年代,美國間諜衛星掠過福建西南地區上空時,發現深山密林之間藏著一座座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由於這些建築物的形狀酷似「核反應堆」或「飛彈發射井」,美國中央情報局大為驚恐,以為中國正在大規模發展核武器。他們大費周章,派出情報人員潛入這片山林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奇特的建築物其實是大型民居。
當然,這種故事後來被證實是謠言。
圖為福建永定縣下洋鎮初溪土樓群。圖源:張國俊|新華社,攝於2007年9月27日
土樓為世人所知,並非因為所謂的「間諜刺探」,而是有賴於中國建築學家們多年的努力。
1957年4月,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建築的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的專著《中國住宅概說》出版,這是國內學術界有關土樓的最早研究。
同年,南下考察的建築學家張步騫、朱鳴泉、胡佔烈等人合著的《福建永定客家住宅》一文在《南京工學院學報》刊登。
不久,日本鹿島出版社將兩者合為一書,定名為《中國的住宅》出版,土樓獨特的建築風格及神秘的文化底蘊,逐漸為國際建築學界所關注。
不過,由於地理等因素的限制,當時,建築學者們對於土樓的關注限於永定縣。實際上,還有一個地方,土樓比永定縣還要多,只是都躲藏在深山之中。
1981年,正在清華大學建築系讀碩士的黃漢民(後來成為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為了完成福建傳統民居研究的論文,來到閩南山區進行田野調查。
一位曾在南靖縣打遊擊的老紅軍告訴他,南靖也有很多土樓。黃漢民立即動身,翻山越嶺,第一次見到了南靖的土樓。現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懷遠樓和和貴樓就是當時發現的。
上圖為圓形土樓「懷遠樓」航拍內景,下圖為方形土樓「和貴樓」航拍內景。圖源:肖和勇|新華網
1982年,黃漢民完成碩士論文《福建民居的傳統特色與地方風格》,1984年該文在《建築師》叢刊連載,文章發表了南靖縣懷遠樓、和貴樓和長源樓的測繪圖。閩南南靖土樓第一次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比閩西永定土樓晚了二十多年。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茂木計一郎教授看到黃漢民的碩士論文後,向中國建築學會提出申請,要考察文中所列舉的幾座土樓。
當時,福建山區尚未對外開放,幾經周折,茂木計一郎和助手來到南靖,引起了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注。南靖縣文化局開始將土樓列為文物普查的一項內容。
1987年,茂木計一郎在日本《住宅建築》雜誌發表了研究土樓的文章,並於1986年至1988年在東京與大阪舉辦了3次圖片展覽,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極大關注。
1987年至1989年,黃漢民兩次赴美參加學術研討會,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明尼蘇達大學等知名高校介紹福建土樓。
1997年,荷蘭著名學者赫曼·赫茨伯格教授和夫人第一次到中國大陸,點名要求參觀福建土樓。
隨後,法國土建調查運用中心的秘書長愛萊·海勒來了;日本琉球大學工學部的福島俊介先生來了;法國的建築師艾德蒙來了……
隨著這股世界級的「福建土樓熱」,問題也來了:
其一,定義難。到底什麼樣的建築才能被稱為「土樓」?中國現存有多少?
其二,起源問題。有人稱,它起源於唐朝,堪稱「千年土樓」;也有人稱土樓到明末才出現。
這些問題,都需要中國來解答。
2
溯源
福建土樓,不僅僅包含原料「土」,還帶有特定含義,黃漢民如此定義:福建土樓特指分布在閩西和閩南地區那種適應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衛功能,並且採用夯土牆和木樑柱共同承載的多層的巨型圍合式居住建築。
此前,永定縣說福建全省「現存土樓兩萬餘座」,南靖縣稱有一萬五千餘座。按照上述嚴苛定義,福建全省現存的土樓約有3000座,主要分為3大類:方樓、圓樓和五鳳樓,此外還有一些變異的形式。
【註:五鳳樓被稱為最富麗堂皇、豪華氣派的土樓,因多為五層相疊的構造,猶如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
2019年12月3日,航拍福建土樓的標誌性景觀——南靖田螺坑土樓群。圖源:視覺中國
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和閩南,兩地就起源地爭論不休,南靖主打「福建土樓,故裡南靖」,永定則提出「福建土樓,客家永定」。
那麼,到底是哪個地方先蓋起了土樓呢?
這要看可靠的文獻記載和實物例證,迄今所知最早建的方形土樓在閩南。
有明確紀年的是漳州漳浦縣的「一德樓」,其大門上石匾刻有「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兩行紀年楷書,可以確證建樓年代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已四百六十多年。
福建圓形樓的根,也在閩南。
明崇禎年間的《海澄縣誌》記載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進士黃文豪的《詠土樓》一詞,這是中國史籍中「土樓」一詞的最早記載:
「倚山兮為城,斬木兮為兵,接空樓閣兮跨層層,奮戈兮若虎視而龍騰,視彼逆賊兮如螟蛉。籲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長平。奈何棄險阻於不守兮聞虎狼而心驚,古雲閩中多才俊兮豈無人乎請纓。誰能銷兵器為農器兮,吾將倚為藩屏。」
閩南籍進士、翰林院編修林偕春是福建土樓萌芽時期的歷史見證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在《兵防總論》中提到,「堅守不拔之計,在築土堡、在練鄉兵……凡數十家聚為一堡,寨壘相望……」
一些官方數據,也證實土樓起源於閩南。
萬曆癸酉年(1573年),漳州知府羅青霄在《漳州府志·兵防志》中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
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輳集去處設有土城……尤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漳浦縣巡檢司土城五,土堡十五;詔安縣巡檢司土城三,土堡二;海澄縣巡檢司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
3
避世
土樓的誕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自唐宋以來,南遷人士來到重巒疊嶂、交通閉塞的山地地帶並紮根於此。
他們面對著閩南人與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義軍與朝廷的對峙、家族之間的械鬥、橫行的盜賊、山區中出沒的猛獸……
為了讓家族在此長期穩定地生存下去,他們沿襲中原的夯土建築形式,結合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建造了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土樓。
土樓布局規整,四周由1~2米厚的外牆和50釐米左右厚的承重內牆圍合,構成第一道防線,起到最主要的外圍抵禦作用。底層和二層多為廚房和穀倉,基本不留窗戶,三層以上是臥房,靠近外牆的一側只開小窗,有的臥房如暫時不用就先不開窗洞。一座土樓基本只有一個大門,大門一關,土樓就成為一個封閉的堡壘,易守難攻。
我們常在影視劇裡看到,戰爭中一方士兵挖牆體,打地道,用大木樁撞擊、火攻大門等方式攻佔城樓。在土樓面前,這些招數統統失靈。
土樓的牆腳通常用大卵石或者塊石幹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不僅防水還使土牆牆腳更為堅實。工匠們在幾經摸索後,將卵石的大頭朝內小頭朝外,挖牆的人看到卵石小頭的一端或許會竊喜,但挖下去就會發現石頭越來越大,想從外面撬開大卵石几乎是不可能的。
土樓外牆所用泥土就地取材,最理想的是水田下層的泥土,挖掘出來後摻入一定比例的細河沙或者石灰,進行攪拌發酵,這樣的泥土粘性極強。
挖牆不管用,炮擊也不行。
1934年,永安縣當地農民起義軍退守裕興樓內,國民黨中央軍挖牆失敗後,動用平射炮轟擊,19發炮彈只將外牆打了幾個小凹坑,土樓巋然不動。
這樣看來,大門似乎最薄弱。
其實不然,土樓大門選用耐火性能極好的槁樹木或梓木,厚度達13釐米,均由實心木板拼接,雙扇門板後面用橫閂槓頂門,門框用條石砌築。
撞不開,火攻也沒用。
除了木料耐火之外,大門外層還包裹上鐵皮,並在門頂置有「水槽」,與二樓的水箱或竹筒聯通,這樣從中灌水,水就通過門頂的水槽或過梁均勻地沿木門外皮流下,形成水幕迅速澆滅大火,抵禦敵人的火攻。
圖為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衍香樓,歷經百年,水槽滅火依舊可以使用。圖源:央視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
在流寇橫行的漳浦縣,現存的土樓中幾乎沒有一座不曾經歷戰火的蹂躪。土樓木門上燒焦的痕跡,就是那個戰亂年代的見證。
除了避守,土樓在進攻方面也做了精心設計。
例如,漳浦縣幾乎所有的土樓都在牆腳四周廣設槍眼,槍眼外部開口很小,高約20釐米,寬6~7釐米,內部開口放大,呈內寬外窄的喇叭狀,既有利於對外觀察射擊,又能減小目標,降低對自己的威脅。
進攻不行,圍困是否可行?
答案也是否定的。福建土樓不僅有足夠的手段打退敵人進攻,還具有固守的能力。
土樓二樓的穀倉每年都會存滿收穫的稻穀、地瓜乾等糧食,還有自製的鹹菜、涼粉等,樓內飼養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樓院內都有水井。
這樣,即使被圍困,一座樓內數百人也能照常生活數月之久。反而是進攻者要考慮是否能承擔在深山中數月的消耗。
20世紀30年代,數百名紅軍獨立團戰士和赤衛隊隊員,駐紮在永定縣的遺經樓。漳州國民黨49師張貞部和參加圍剿的民團,用槍擊、炮轟均無濟於事,動用炸藥包連爆三次,大門邊的土牆才塌了一個角,在圍困兩個多月後,不得不撤退。
4
宜居
遠觀土樓,蔚為壯觀。走近土樓,則完全是另一個天地。世上再也沒有比土更簡樸的建築材料了,不加粉飾的牆身布滿了歲月的紋理,走進樓裡,映入眼帘的不是雕梁畫柱,而是沒有上漆的杉木,作為土樓構建的一部分,相互穿插、拼合,作為柱體、樓板、樓梯、門框片使用。
土樓就是生態型的生土建築,不僅在於取材於自然、廢棄後回歸自然,還在於其特殊的結構體系和平面布局營造了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
首先,土牆讓室內溫溼度處於適宜狀態。
夏天,高牆的圍合、巨大的出簷和走馬廊遮擋住熾烈的陽光,厚厚的土牆阻隔熱氣,十分涼爽。土樓的大門和側門是土樓的進風口,形成「巷子風」,門廳成為土樓最涼快的地方,是人們納涼聊天的最佳場所。
【註:大部分土樓只有一個大門,一些大型土樓會增設兩個側門。】
嚴冬,高牆圍合使冷氣無法侵襲土樓內部。樓內數百人聚居,興旺的「人氣」和底層廚房爐灶的煙氣,使土樓內部形成獨立的小氣候,溫暖宜人。
雨季,閩西閩南空氣潮溼,厚厚的土牆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牆面不會返潮。乾燥時節,土牆又能自然釋放水分,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室內溼度。
2018年2月9日,福建漳州,土樓人家為慶祝新春佳節的到來,盛裝聚會舞起火紅的中國巨龍。圖源:視覺中國
其次,戶內空間設計盡顯智慧。
閩西客家土樓一般底層為廚房,二層做穀倉,三層以上為臥房,這也是一種精心布局:二層做穀倉,上下挑運方便,樓下的廚房一日三餐不間斷煙燻烘烤,使得二樓空氣相對乾燥,穀物不易生蟲,有利於儲藏。此外,油煙還給樓內梁棟塗上了保護層,庇佑百年土樓屹立不倒。
客家土樓中臥房都布置在三、四層,臥房外牆開窗,內院迴廊以木窗門隔斷,很容易形成穿堂風,乾爽且通風,採光佳,更適合人居住。
土樓的內院則是全樓公共活動的場所。幾十戶同宗同族的人們,在一起做農務、話家常,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
福建土樓遵從中式審美。
正如梁思成所說,「中國建築,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線之成立。無論東方、西方,再沒有一個民族對中軸對稱線如此鍾愛與恪守。」
土樓也不例外,無論廳堂、臥房、樓梯都極講究對稱性,讓人感覺井然有序。內部的公共空間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序、主從關係合著嚴密儀軌,給人一種平衡穩定的感覺。
2019年2月15日(正月十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土樓環聚樓裡的居民正聚集在一起吃團圓飯,每年祭祖完後,族人們都會在樓裡擺上宴席。圖源:視覺中國
不過,具體到各個樣式的土樓,又各有不同。
其中,五鳳樓「三堂兩橫」的空間布局,與中原非常相似。三堂是位於中部南北中軸線上的下堂、中堂和主樓,兩橫是位於兩側的縱長方形建築。這裡面,接待賓客、舉行宗禮的中堂最為寬敞,尊長住在體量高大的主樓,凸顯出一家之主的統帥地位,其他輩分較次者分居兩側橫屋……是中國傳統尊卑親疏和倫理秩序的生動寫照。
圓樓和方樓則與五鳳樓不同,樓內每戶居民無論輩分高低所佔有的空間均平等劃分、環繞中心布局,除了祖堂仍處在至高無上地位之外,家族內部的尊卑秩序完全看不到。
學者們推測,飽受流離失所之苦的漢民南遷定居閩南、閩西後,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對建築防衛性能的要求遠超家族內部尊卑秩序的要求。這是中國傳統民居中絕無僅有的特例,也是福建圓樓、方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在子孫後代的教育上,土樓居民同樣執著於沿襲中原的儒家、道家文化,從家中的楹聯就可窺見一斑。
楹聯蘊藏的傳統家訓內容十分廣泛:
有為人處世、和親睦鄰——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去相見,最宜注重人倫。有讀書治學、立身成才——種德多,隨居藩衍;讀書好,出口生香。有做官任仕、經邦御民——幹國家事,讀聖賢書……
楹聯內容大多來自家族長者對子孫的諄諄告誡,他們希望子孫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5
申遺
1999年開始,福建土樓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條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一直以來,土樓都是作為民居使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要知道,在世界遺產保護項目中,保護管理是很重要的一個審核要素。
2001年,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集慶樓,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搶救性修復成了當務之急。但由於工程量大,危險係數高,無人敢承接。
「當時,整個樓都歪歪斜斜的,實在太危險,大家都怕呀!村幹部找到我,說這事兒非我做不可。」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徐松生回憶道。
臨危受命後,徐松生方知任務艱巨。集慶樓整樓採用木構架,全靠榫頭工藝搭接,不僅看不到外連接,連一枚鐵釘都沒有。其破壞程度,也很嚴重:檁椽腐朽不堪,樓層高下不平,挑梁腐朽折斷,牆體嚴重變形,樓內72架樓梯殘損歪斜,特別是510根立柱全部歪斜,最大角度超過30度,樓層間最大的層差超過80釐米……
徐松生和團隊頂著巨大壓力,熬夜思考和修改搶修方案,最終,通過矯正和更換蛀蝕的立柱,克服了圓樓向心力的壓力,成功避免了整樓倒塌的危險。維修後的集慶樓面貌煥然一新,重現往昔古樸、恢宏的風採。
福建初溪土樓群中集慶樓俯瞰圖。圖源:姜克紅|新華社
同時,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土樓內外陸續添加了一些與本體格格不入的建築。為了「申遺」,這些都要拆除。
振成樓樓主林日耕是第一個靠土樓生活的人——早早做起了旅遊住宿和飯店的生意,為此他專門在樓前加蓋了兩層樓房,都在拆除的範圍內。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林日耕放棄了自己紅火的生意,在當地第一個拆掉了自己加蓋的樓房,支持「申遺」。
一對將要結婚的新人也拆掉已經裝修好了的新房,並為此推遲了婚期。
原永定縣申遺辦主任鄭新彩回憶起這些拆遷故事,一直感嘆,土樓能夠申遺成功,當地老百姓功不可沒。
終於,2008年7月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國土樓保護得到世界的認可。
目前,列入世界遺產的土樓,有龍巖、漳州兩市所屬的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即永定縣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共計46座土樓。
圖為福建初溪土樓群,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是中國土樓的代表之一。圖源:姜克紅|新華社
6
糾結
「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
土樓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維修都需要進一步完善。2008年,永定縣編制的《福建(永定)土樓保護規劃》,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的傑出項目獎。2011年,永定縣制訂「世遺」土樓五年維修計劃,規劃籌措8000多萬元對23座「世遺」土樓進行全面維修。
福建依託這一世界級旅遊名片,結合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大力發展以觀光遊覽、文化體驗、體育賽事、溫泉度假、紅色經典等為內核的多元化產品,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
不過,現任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黃漢民,對此有新的擔憂:福建土樓的保護,會不會只限於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
福建土樓現存約3000座,具有典型意義和獨具特色的聚落和單體,絕不僅限於目前列入「世遺」的這些。
南靖縣的石橋村、塔下村、下坂寮村和永定縣的實佳村等土樓聚落,漳浦縣的錦江樓,平和縣的繩武樓、西爽樓、厥寧樓,永定縣的大夫第、遺經樓、環極樓,安溪縣的輝鬥樓,都各有特色。對於它們,也應該妥善保護和修復。
此外,旅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問題。
首先,過度商業化,勢必「侵佔」居住空間,打破村民原先的生活結構,破環當地的原生環境,造成其原本功能分區發生置換,比如,大型停車場建在土樓門口,土樓內像小商品超市……
隨著遊客不斷增多,土樓原住民紛紛做起了旅遊小生意。圖為2017年8月9日,正在等待客人的老爺爺與老奶奶。圖源:視覺中國
其次,鄉村人口減少、閒置房屋增多、鄉村活力喪失等會導致百年土樓人去樓空,最終難逃坍塌的命運。
這些問題與困難,都需要我們做出努力,未來的土樓保護之路,還很長。
早年,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曾登高鳥瞰土樓,並賦詩:
步步相攜望景臺,方圓樓頂似花開。
溪村錯落梯田繞,無限風光撲面來。
希望福建土樓,可以一直延續無限好風光。
參考資料:
1.《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黃漢民,三聯書店,2009年
2.《劉郭楨:研究永定土樓第一人》|東南大學《校友通訊》2019年第24期
3.《千年土樓,活態保護》|鍾自煒,《人民日報》2018-5-22
4.《淺析客家人文背景對福建土樓建築的影響》|薛聖言、陳晶,《安徽建築》2012年第4期
5.《福建土樓的申遺之路》|鄭國珍,《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1期
6.《非遺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土樓寄鄉愁,古技盼傳人》|賴志昌,《福建日報》2019-7-24
7.《福建土樓群的商業化與空心化演變解析》|魏宇東、秋原雅人,《探索發現》2019年第7期
8.《土樓映象》|張勝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3-12
9.《文化是土樓的靈魂》|李文星,《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5-24
11.紀錄片《土樓探秘》|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