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星衍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神農本草經》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神農,古傳說中「三皇」之一,傳稱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書名冠以神農為尊古之風的假託。現行本為清孫星衍、孫馮翼輯。孫星衍(1753~1818),字伯淵,又字淵如,清代江蘇陽湖(今武進)縣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覽群書,貫通經史、訓詁、諸子、醫藥,除輯本書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寧丸方》、《服鹽藥法》等著,於古代醫籍整理多有貢獻。
書凡3 卷,載藥365 種,其中植物藥252 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立為3 卷分別論述。卷1為「上經」,論「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卷2 為「中經」,論「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贏者,本中經」。卷3 為「下經」,論「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本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為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藥和方劑的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首先,在藥學方面,所論365 種藥物的療效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創立了藥有「四氣」、「五味」的理論,和藥分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並反映了部分化學知識。其次,在方劑學方法,指出藥可單用亦可組方配用,創立了藥物之間「七情合和」理論和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總結了丸、散、湯、酒、膏等基本劑型。再次,在用藥方面,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達170 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
《神農本草經》標誌著中國藥學的誕生。後世對它進行注釋、補充,形成了眾多的本草文獻。較早的有漢魏之際的補註本《名醫別錄》、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494 ),後有明繆希雍撰《神農本草經疏》(1625),清代張志聰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1736)、鄒澍撰《本經疏證》(1837),今有尚志鈞著《神農本草經校點》(1981)等。
序1
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衝遠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衝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闕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併為一,其來舊矣。孫君伯淵偕其從子因大觀本草黑白字書,釐正神農本經三卷,又據太平御覽引經雲,生山谷生川澤者,定為本文,其有預章,朱崖,常山,奉高,郡縣名者,定為後人羼入。釋本草者,以吳普本為最古。散見於諸書徵引者,綴集之以補大觀本所未備,疏通古義,系以考證,非澹雅之才,沈鬱之思,未易為此也。古者協陰陽之和,宣贏縮之節,凡夫含聲負氣,以及倒生旁達,蠉飛蝡動之倫,胥盡其性,遇物能名,以達於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書曰: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藶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論衡曰: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蜜丹;潛夫論曰:治疾當真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斯皆神農之緒言,惟其贍涉者博,故引類比方,悉符藥論,後儒或忽為方技家言,漁獵所及,又是末師而非往古,甚至經典所載鳥獸草木,亦輾轉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後漢書華陀傳,吳普從陀學,依準陀療,多所全濟,陀以五禽之戲別傳,又載魏明帝使普為禽戲,普以其法語諸醫,疑其方術相傳,別有奇文異數。今觀普所釋本草,則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醫和、扁鵲,以及後代名醫之說,靡不賅載,則其多所全濟,由於稽考之勤,比驗之密,而非必別有其奇文異數,信乎!非讀三世書者,不可服其藥也。世俗所傳黃帝、神農、扁鵲之書,多為後人竄易,餘願得夫閎覽博物者為之是正也。因孫君伯仲校定本草,而發其端,至其書考證精審,則讀者宜自得之。
餘姚邵晉涵序。
序2
儒者不必以醫名。而知醫之理,則莫過於儒者。春秋時,和與緩,神於醫者也。其通周易,辨皿蟲之義,醫也而實儒也。世之言醫者,必首推神農,然使神農非與太乙遊,則其傳不正,非作赭鞭鉤。巡五嶽四讀。則其識不廣,非以土地所生萬千類,驗其能治與否,則其業不神,傳不正,識不廣。業不神,難日取玉石草木禽獸蟲魚米谷之屬,歷試之,親嘗之,亦僅與商賈市販等耳,於醫乎何與。吾故曰神農,千古之大儒也,考崇文總目,載食品一卷,五臟論一卷,皆系之神農。其本久不傳,傳之者,神農本草經耳,而亦無專本。唐審元裒輯之,書錄解題,謂之大觀本草,讀書志謂之證類本草。厥後繆希雍有疏,盧之頤有乘雅半偈,皆以本經為之主,然或參以臆說,或益以衍斷,解愈紛,義愈晦,未有考核精審。卓然有所發明者,則證古難,證古而折衷於至是,為尤難。孫淵如觀察,偕其從子鳳卿,輯神農本草經三卷,於吳普名醫外,益以說文、爾雅、廣雅、淮南子、抱樸子諸書。不列古方,不論脈證,而古聖殷殷治世之意,燦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則是書也。非徒醫家之書,而實儒家之書也,其遠勝於希雍之頤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護傳,幾有疑於本草經者,然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見於三皇紀矣,因三百六十五種注釋為七卷,見於陶隱居別錄矣,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種,孟昶復加釐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縣本屬後人所附益,經但云生山谷生川澤耳。洪範以康寧為福,雅頌稱壽考萬年,又何疑於久服輕身延年,為後世方士之說哉,大抵儒者之嗜學如醫然。淵源,其脈也,覆審,其胗視也,辨邪正,定是非,則溫寒平熱之介也。觀察方聞綴學,以鴻儒名,海內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鳳卿好博聞,研丹吮墨,日以儒為事。則上溯之羲皇以前,數千年如一日,非嗜之專且久而能然耶。顧吾獨怪是編中,無所謂治書癖者,安得起神農而一問之。
嘉慶四年,太歲在已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張炯撰於瞻園之灌術莊。
校定神農本草經序
神農本草經三卷,所傳白字書。見大觀本草。按嘉祐補註序雲,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於朱字。開寶重定序雲,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據此則宋所傳黑白字書,實陶弘景手書之本,自梁以前,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各有成書,魏吳普見之,故其說藥性主治,各家殊異,後人纂為一書,然猶有旁註,或朱墨字之別,本經之文以是不亂。舊說,本草之名,僅見漢書平帝紀及樓護傳,予按藝文志有神農黃帝食藥七卷,今本為食禁,賈公彥周禮醫師疏,引其文,正作食藥。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書。賈公彥引中經簿,又有子儀本草經一卷,疑亦此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其卷數不同者,古今分合之異。神農之世,書契未作,說者以此疑經,如皇甫謐言,則知四捲成於黃帝。陶弘景雲,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藥性所主,嘗以識識相因,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當於素問同類,其言良是。且藝文志,農、兵、五行、雜佔、經方、神仙諸家,俱有神農書,大抵述作有本,其傳非妄,是以博物志雲,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春秋傳注,賈逵以三墳為三皇之書,神農預其列。史記言,秦始皇不去醫藥卜筮之書,則此經幸與周易並存。顏之推家訓乃雲,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按嶭綜注張衡賦,引本草經,太一禹餘糧,一名石腦,生山谷,是古本無郡縣名;太平御覽,引經上雲,生山谷或川澤,下雲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經文也。其下郡縣,名醫所益,今大觀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雲某山川谷,某郡川澤,恐傳寫之誤,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後,有吳普李當之,皆修此經,當之書,世少行用。魏志華陀傳,言普從陀學,隋經籍志稱吳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雲,普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今廣內不復存,惟諸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是普書宋時已佚,今其文惟見掌禹錫所引,藝文類聚、初學記、後漢書注、事類賦諸書,太平御覽,引據尤多,足補大觀所缺,重是別錄前書,因採其文附於本經,亦略備矣。其普所稱,有神農說者,即是本經,大觀或誤作黑字,亦據增其藥物,或數浮於三百六十五種,由後人以意分合,難以定之。其藥名,有禹餘糧、王不留行、徐長卿、鬼督郵之屬,不類太古時文,按字書以禹為蟲,不必夏禹,其餘名號,或系後人所增,或聲音傳述,改古舊稱之致,又經有云,宜酒漬者,或以酒非神農時物,然本草衍義,已據素問,首言以妄為常,以酒為漿,謂酒自黃帝始,又按文選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與杜康絕交書曰,康字仲寧,或雲黃帝時人,則俱不得疑經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雲,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遠,不覩醫經本草之書,方家循守俗書,不察古本藥性異同之說,又見明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其名已愚,僅取大觀本,割裂舊文,妄加增駁,迷誤後學。予與家鳳卿集成是書,庶以輔冀完經,啟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證,本經雲,上藥本上經,中藥本中經,下藥本下經,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錄別為一卷,陶序朱書雲,本草經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論,卷中雲。玉石草木三品,卷下雲蟲獸果菜米合三品,此名醫所改,今依古為次,又帝王世紀,及陶序,稱四卷者,掌禹錫雲,按舊本亦作四卷。韓保昇又雲,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若此,則三四之異以有序錄,則抱樸子養生要略。太平御覽所引起神農經,或雲問於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雲,皆經所無。或亦在序錄中,後人節去之耳,至其經文或以癢為養,創為瘡。淡為痰,注為蛀,沙為砂,兔為菟之類,皆由傳寫之誤,據古訂正,勿嫌驚俗也,其辨析物類,引據諸書,本之毛詩,爾雅,說文,方言,廣雅,諸子雜家,則鳳卿增補之力俱多雲.
陽湖孫星衍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