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2021-02-12 仁心仁術大醫精誠

 作者:孫星衍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神農本草經》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神農,古傳說中「三皇」之一,傳稱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書名冠以神農為尊古之風的假託。現行本為清孫星衍、孫馮翼輯。孫星衍(1753~1818),字伯淵,又字淵如,清代江蘇陽湖(今武進)縣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覽群書,貫通經史、訓詁、諸子、醫藥,除輯本書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寧丸方》、《服鹽藥法》等著,於古代醫籍整理多有貢獻。

  書凡3 卷,載藥365 種,其中植物藥252 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立為3 卷分別論述。卷1為「上經」,論「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卷2 為「中經」,論「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贏者,本中經」。卷3 為「下經」,論「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本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為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藥和方劑的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首先,在藥學方面,所論365 種藥物的療效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創立了藥有「四氣」、「五味」的理論,和藥分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並反映了部分化學知識。其次,在方劑學方法,指出藥可單用亦可組方配用,創立了藥物之間「七情合和」理論和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總結了丸、散、湯、酒、膏等基本劑型。再次,在用藥方面,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達170 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

  《神農本草經》標誌著中國藥學的誕生。後世對它進行注釋、補充,形成了眾多的本草文獻。較早的有漢魏之際的補註本《名醫別錄》、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494 ),後有明繆希雍撰《神農本草經疏》(1625),清代張志聰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1736)、鄒澍撰《本經疏證》(1837),今有尚志鈞著《神農本草經校點》(1981)等。



序1

  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衝遠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衝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闕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併為一,其來舊矣。孫君伯淵偕其從子因大觀本草黑白字書,釐正神農本經三卷,又據太平御覽引經雲,生山谷生川澤者,定為本文,其有預章,朱崖,常山,奉高,郡縣名者,定為後人羼入。釋本草者,以吳普本為最古。散見於諸書徵引者,綴集之以補大觀本所未備,疏通古義,系以考證,非澹雅之才,沈鬱之思,未易為此也。古者協陰陽之和,宣贏縮之節,凡夫含聲負氣,以及倒生旁達,蠉飛蝡動之倫,胥盡其性,遇物能名,以達於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書曰: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藶愈張,用之不節,乃反為病。論衡曰: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蜜丹;潛夫論曰:治疾當真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斯皆神農之緒言,惟其贍涉者博,故引類比方,悉符藥論,後儒或忽為方技家言,漁獵所及,又是末師而非往古,甚至經典所載鳥獸草木,亦輾轉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後漢書華陀傳,吳普從陀學,依準陀療,多所全濟,陀以五禽之戲別傳,又載魏明帝使普為禽戲,普以其法語諸醫,疑其方術相傳,別有奇文異數。今觀普所釋本草,則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桐君、醫和、扁鵲,以及後代名醫之說,靡不賅載,則其多所全濟,由於稽考之勤,比驗之密,而非必別有其奇文異數,信乎!非讀三世書者,不可服其藥也。世俗所傳黃帝、神農、扁鵲之書,多為後人竄易,餘願得夫閎覽博物者為之是正也。因孫君伯仲校定本草,而發其端,至其書考證精審,則讀者宜自得之。

  餘姚邵晉涵序。

序2

  儒者不必以醫名。而知醫之理,則莫過於儒者。春秋時,和與緩,神於醫者也。其通周易,辨皿蟲之義,醫也而實儒也。世之言醫者,必首推神農,然使神農非與太乙遊,則其傳不正,非作赭鞭鉤。巡五嶽四讀。則其識不廣,非以土地所生萬千類,驗其能治與否,則其業不神,傳不正,識不廣。業不神,難日取玉石草木禽獸蟲魚米谷之屬,歷試之,親嘗之,亦僅與商賈市販等耳,於醫乎何與。吾故曰神農,千古之大儒也,考崇文總目,載食品一卷,五臟論一卷,皆系之神農。其本久不傳,傳之者,神農本草經耳,而亦無專本。唐審元裒輯之,書錄解題,謂之大觀本草,讀書志謂之證類本草。厥後繆希雍有疏,盧之頤有乘雅半偈,皆以本經為之主,然或參以臆說,或益以衍斷,解愈紛,義愈晦,未有考核精審。卓然有所發明者,則證古難,證古而折衷於至是,為尤難。孫淵如觀察,偕其從子鳳卿,輯神農本草經三卷,於吳普名醫外,益以說文、爾雅、廣雅、淮南子、抱樸子諸書。不列古方,不論脈證,而古聖殷殷治世之意,燦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則是書也。非徒醫家之書,而實儒家之書也,其遠勝於希雍之頤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護傳,幾有疑於本草經者,然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見於三皇紀矣,因三百六十五種注釋為七卷,見於陶隱居別錄矣,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種,孟昶復加釐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縣本屬後人所附益,經但云生山谷生川澤耳。洪範以康寧為福,雅頌稱壽考萬年,又何疑於久服輕身延年,為後世方士之說哉,大抵儒者之嗜學如醫然。淵源,其脈也,覆審,其胗視也,辨邪正,定是非,則溫寒平熱之介也。觀察方聞綴學,以鴻儒名,海內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鳳卿好博聞,研丹吮墨,日以儒為事。則上溯之羲皇以前,數千年如一日,非嗜之專且久而能然耶。顧吾獨怪是編中,無所謂治書癖者,安得起神農而一問之。

  嘉慶四年,太歲在已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張炯撰於瞻園之灌術莊。

  校定神農本草經序

  神農本草經三卷,所傳白字書。見大觀本草。按嘉祐補註序雲,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於朱字。開寶重定序雲,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據此則宋所傳黑白字書,實陶弘景手書之本,自梁以前,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各有成書,魏吳普見之,故其說藥性主治,各家殊異,後人纂為一書,然猶有旁註,或朱墨字之別,本經之文以是不亂。舊說,本草之名,僅見漢書平帝紀及樓護傳,予按藝文志有神農黃帝食藥七卷,今本為食禁,賈公彥周禮醫師疏,引其文,正作食藥。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書。賈公彥引中經簿,又有子儀本草經一卷,疑亦此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其卷數不同者,古今分合之異。神農之世,書契未作,說者以此疑經,如皇甫謐言,則知四捲成於黃帝。陶弘景雲,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藥性所主,嘗以識識相因,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當於素問同類,其言良是。且藝文志,農、兵、五行、雜佔、經方、神仙諸家,俱有神農書,大抵述作有本,其傳非妄,是以博物志雲,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春秋傳注,賈逵以三墳為三皇之書,神農預其列。史記言,秦始皇不去醫藥卜筮之書,則此經幸與周易並存。顏之推家訓乃雲,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按嶭綜注張衡賦,引本草經,太一禹餘糧,一名石腦,生山谷,是古本無郡縣名;太平御覽,引經上雲,生山谷或川澤,下雲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經文也。其下郡縣,名醫所益,今大觀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雲某山川谷,某郡川澤,恐傳寫之誤,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後,有吳普李當之,皆修此經,當之書,世少行用。魏志華陀傳,言普從陀學,隋經籍志稱吳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雲,普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今廣內不復存,惟諸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是普書宋時已佚,今其文惟見掌禹錫所引,藝文類聚、初學記、後漢書注、事類賦諸書,太平御覽,引據尤多,足補大觀所缺,重是別錄前書,因採其文附於本經,亦略備矣。其普所稱,有神農說者,即是本經,大觀或誤作黑字,亦據增其藥物,或數浮於三百六十五種,由後人以意分合,難以定之。其藥名,有禹餘糧、王不留行、徐長卿、鬼督郵之屬,不類太古時文,按字書以禹為蟲,不必夏禹,其餘名號,或系後人所增,或聲音傳述,改古舊稱之致,又經有云,宜酒漬者,或以酒非神農時物,然本草衍義,已據素問,首言以妄為常,以酒為漿,謂酒自黃帝始,又按文選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與杜康絕交書曰,康字仲寧,或雲黃帝時人,則俱不得疑經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雲,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遠,不覩醫經本草之書,方家循守俗書,不察古本藥性異同之說,又見明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其名已愚,僅取大觀本,割裂舊文,妄加增駁,迷誤後學。予與家鳳卿集成是書,庶以輔冀完經,啟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證,本經雲,上藥本上經,中藥本中經,下藥本下經,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錄別為一卷,陶序朱書雲,本草經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論,卷中雲。玉石草木三品,卷下雲蟲獸果菜米合三品,此名醫所改,今依古為次,又帝王世紀,及陶序,稱四卷者,掌禹錫雲,按舊本亦作四卷。韓保昇又雲,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若此,則三四之異以有序錄,則抱樸子養生要略。太平御覽所引起神農經,或雲問於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雲,皆經所無。或亦在序錄中,後人節去之耳,至其經文或以癢為養,創為瘡。淡為痰,注為蛀,沙為砂,兔為菟之類,皆由傳寫之誤,據古訂正,勿嫌驚俗也,其辨析物類,引據諸書,本之毛詩,爾雅,說文,方言,廣雅,諸子雜家,則鳳卿增補之力俱多雲.

  陽湖孫星衍撰。

相關焦點

  • 神農本草經 中經
    《神農本草經》之葛根  味甘平。  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已上。一名雞齊根。生川谷。  吳普曰:葛根,神農甘,生太山(御覽)。  名醫曰: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五月採根,暴幹。  《神農本草經》之括樓根  味苦寒。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2020-09-11 11:21:48 來源:學習時報《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神農本草經》所載藥品,包括高低等動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參、當歸;低等植物如茯苓、靈芝;而牡蠣、水蛭、白僵蠶等屬於低等動物,鹿茸、羚羊角等為高等動物藥材。
  • 神農本草經——03上經-草-09牛膝
    《吳普》曰:牛膝,神農甘,一經酸,黃帝扁鵲甘,李氏溫,雷公酸無毒,生河內,或臨邛,葉如夏藍,莖,本赤,二月八月採(《御覽》)。《名醫》曰:生河內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案《廣雅》云:牛莖牛膝也;陶宏景云:其莖有節似膝,故以為名也,膝當為膝。
  • 神農本草經——03上經-草-07術
    編者:白、蒼二術,《神農本草經》稱「術」,列為上品,但未有白朮和蒼朮之分。至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而無椏,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
  • 重讀本草:《神農本草經》中的「術」
    重讀本草:《神農本草經》中的「術」 整編:京城老半
  •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
    託名於神農。 【成書年代】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 【主要內容】全書分為序錄(總論)與藥物(各論)兩大部分。其中,總論部分13條,簡要論述了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劑型選擇、用藥原則等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 神農本草經——02上經-玉石-07樸消
    《吳普》曰:樸硝石,神農岐伯雷公無毒,生益州,或山陰,入土,千歲不變,煉之不成,不可服(《御覽》)。《名醫》曰:一名消石樸,生益州,有鹽水之陽,採無時。案《說文》云:樸,木皮也,此蓋消石外裹如玉璞耳,舊作硝,俗字。
  • 《李醫生說神農本草經》第二講紹序(上)
    《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缺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 《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本草方術未見有《神農本草經》記載。賈公彥,生卒不詳,唐代州永年人,是唐代儒學家、經學家、「三禮學"學者,官至太常博士,《中經簿》也稱《魏中經簿》,是三國魏明帝時,秘書監鄭默編制的官府藏書目錄。
  • ​《神農本草經》:​紫草
    《神農本草經》:紫草[1],味苦,寒。主心腹邪氣,五疸[2],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一名紫丹,一名紫芺[3]。生山谷[4]。按:「五疸,溼熱在血中」(《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紫草色紫入血,寒則清理血分之熱,質滑則通利,使溼熱從小便出,黃疸除。「五疸者,溼熱在脾胃所成」(《本草經疏》),本品味苦,苦能燥溼,寒能清熱,所以能治此證。
  • 《神農本草經》上經(上品)玉石之樸消
    神農本草經(約著成於東漢時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後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神農本草經》簡介《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
  • 品書丨青蒿首載於《神農本草經》,這是一部什麼書?
    自其問世以來,便受到醫家重視,很多古代醫家將其簡稱為《本草經》或《本草》或《本經》。南朝梁代著名醫家陶弘景編撰了一部《本草經集注》,對《神農本草經》加以注釋、補充,影響極大。但是遺憾的是,《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經集注》很早就失傳了。
  • 《輔行訣》五行用藥對應《神農本草經》
    《輔行訣》是梁朝大賢陶弘景關於醫學的一本著作,後世爭議很大,其中用藥精妙,嘆為觀止,現在分享一段關於五行用藥分類和內經以及神農本草經的比對摘錄。《輔行訣》曰: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 《神農本草經》:​馬先蒿
    《神農本草經》:馬先蒿[1],味苦[2],平。主寒熱,鬼疰,中風,溼痺,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3]蒿。生川澤[4]。註:【1】馬先蒿:為玄參科植物返顧馬先蒿等的莖葉或根。
  • 《神農本草經》:白英
    《神農本草經》:白英[1],味甘,寒。主寒熱[2],八疸[3],消渴[4],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一名穀菜。生山谷[5]。註:【1】白英: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 《神農本草經》:木香
    《神農本草經》:木香[1],味辛,溫。主邪氣,闢毒疫[2]溫鬼[3],強志[4],主淋露[5]。久服,不夢寤魘寐[6]。生山谷[7]。
  • 《神農本草經》:豬苓
    《神農本草經》:豬苓[1],味甘,平。主痎瘧[2],解毒,蠱注[3]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猳豬[4]。生山谷[5]。註:【1】豬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乾燥菌核。
  • 《神農本草經》:​貫眾
    《神農本草經》:貫眾[1],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熱氣,諸毒[2],殺三蟲[3]。一名貫節,一名貫渠,一名百頭,一名虎卷,一名扁符。生山谷[4]。
  • ​《神農本草經》:​王瓜
    《神農本草經》:王瓜[1],味苦,寒。主消渴,內痺[2],瘀血,月閉[3],寒熱酸疼,益氣愈聾。一名土瓜。生平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