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紐西蘭毛利族人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應邀通過騰訊會議平臺為我校英語教師國際研修班學員展示毛利族群的文化風韻以及語言特色,掀開了這一古老、神秘部落的面紗,使我校英語教師對紐西蘭毛利獨特的文化思想、新奇的教育理念以及厚重的歷史底蘊有了深入了解。本次講座由紐西蘭UUNZ商學院學術帶頭人Dr.Jenny Yao 主持。
毛利文化「雲」端講座
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首先為大家介紹了毛利族的歷史背景。她介紹說,毛利人是紐西蘭的土著民族,被認為是「太平洋的航海家」。公元9世紀到13世紀第一批毛利人乘坐瓦卡莫納舟(Waka Moana)從玻里尼西亞到達紐西蘭,1642年第一批歐洲人在達到紐西蘭時遇到毛利族人,自1769年英國探險家James Cook到達紐西蘭後,不僅帶來了貿易、歐洲定居者,而且帶來了英國殖民。
Marion Kerepeti Edwards介紹毛利文化
隨後,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向大家介紹了一些特有的毛利族文化。毛利會堂(the Marae)是毛利人生活的核心場所,毛利人在會堂相聚、議事、舉辦各種儀式,例如:葬禮、婚禮、生日、政治集會、教導活動等,毛利人的生活圍繞會堂展開。在傳統習俗上,毛利人為新加入會堂的人或遊客舉辦的歡迎儀式叫作「Powhiri」,儀式通常由熟知該會堂歷史的老年女士主持,包括召喚儀式、緬懷祖先、演講和歌唱等內容。在家庭角色方面,男性和女性在毛利文化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通常,代表部落發言的通常是地位高或被選中的男性,在會堂上,只有男性可以在儀式期間發言,而女性則選擇適當的歌曲,用歌唱的方式來支持說話者。毛利人尊敬長者,認為長者擁有權威,因為他們認為長者在在部落習俗方面充滿智慧和經驗,因而在孩子的培養方面,老者選擇合適的人文歷史、文化技能和宗譜傳授給下一代。
此外,毛利人還有一種特殊的紋身文化「Ta Moko」,這是一種刻在原住毛利人身體和面部的永久印記, 它獨特的紋身形式廣受毛利人推崇,被視為文化標誌,也反映了毛利語言和文化的復興。在歐洲殖民前的毛利文化中,多數有地位的人士都紋有moko。而沒有moko的人則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紋上moko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重要裡程碑,伴有眾多宗教儀式。
在講座中,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還為大家介紹了毛利人的教育。她說,毛利人作為紐西蘭土著居民,其語言和文化又與一些其他太平洋國家相互聯繫,毛利語也成為紐西蘭的國語之一。紐西蘭對毛利文化的教育穿插在幼兒、學前、中學、高中和大學教育各個板塊之中。
談到語言文字時,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還將毛利語中的一些語素同英語中的「vowels」「consonants」進行對比分析,為我們介紹了一些發音規則和技巧,獨特的語言發音與文字表達展示了這一族群的文化特殊性。她還教給大家一些簡單的毛利語拼讀規則和表示稱謂的毛利語單詞,例如:Male-Tane, Female-Wahine, Elderly man-Kaumatua, Elderly lady-Kuia, Youth-Rangatahi等,以及在紐西蘭常用的招呼用語,例如:Kia ora-Hello, 這裡不僅有打招呼之意,還有「祝你生活幸福」之意,Naumai-Welcome,表示歡迎,有「加入我們」之意,此外,還介紹了常用的交際語如,Haere Mai-Come here, Ka Kite- See you again, Ka pai- Very good, Korero Mai-Talk to me。
與會教師和Marion Kerepeti Edwards
積極互動
最後,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向教師們講述了毛利的健康文化是一種講究整體觀念的文化,它強調生活每一個重要方面的平衡,包括靈魂、身體、思想、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通過本次講座,研修班教師不僅對紐西蘭毛利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深深意識到,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種文化,他們或許有相同之處,又或許有著天壤之別,但各種文化都使得人類文明大放異彩。大家紛紛表示,希望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可以激起新的浪花,我們不僅要在教育教學上「海納百川」,也要跨越不同國度、不同領域,實現思想文化的交流,促進各方面的進步,有助於人類的和諧發展與共同繁榮。
統籌監製:楊建偉
本期編輯:趙一藝 何曉晴
本期文字:黃雪娟 周一喬
本期圖片:張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