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老話: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說透我們的一生

2021-01-11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謂成功,並不是看你有多聰明,而是看你能否經得起磨練。

01

觀察觀察我們的社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學問,但是最後卻靠著努力和胸中的一口氣,不斷充實自己,堅持不懈地學習,最終超過了很多原本很有學問的人,從而取得了成功。這正應了一句老人言: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學問」的本質在於「學」和「問」,在於持續不斷地學和問,在於志氣,與上不上大學沒有關係。社會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只要你有志於學,就必有所成,必有所學;現在也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社會發展一日千裡,知識不斷更新換代,所以我們不要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學識淺薄,不要擔心自己起點低,只要你樹立起終生學習的觀念,哪怕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也能走向人生的巔峰。

做學問就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需要恆心,需要志氣。知識只垂青于堅持不懈的頭腦,智慧也只進駐於虔誠求教的心靈。志氣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反之,就算你起點再低,只要兢兢業業、勤奮好學、堅持不懈,必會學有所成。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學習就像蓋高樓,不怕你起點很低,只要你每天壘幾塊磚,高樓終究會蓋起來。不要擔心你沒上過大學,起點低、學問淺沒有什麼,最怕的是你沒有學習的志氣。其實學習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古今中外無數的事實都證明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愛因斯坦四歲才開始說話,一度被老師們定性為「不可救藥的孩子」,但當他取得成功的時候,當年嘲笑他的那些話又在哪裡?愛迪生也小學沒畢業,靠著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沈從文也只是到北大旁聽,最後成為了一代文豪。自學是一種很尊貴的學習方式,志氣是知識和智慧的護航燈。

範仲淹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塘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生計,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更別說上什麼學堂。但是範仲淹很有志氣。有一次,範仲淹跟母親到廟裡燒香,他在神前祈禱,問菩薩:「我將來能否做宰相?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們。」自此,範仲淹讀書更加刻苦了,常常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讀書,讀完了再去幹農活。

稍長大一些,範仲淹來到一個叫咒缽庵的廟裡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一鍋粥。冬天的時候,他的粥更稀了,他將粥盛在一個盆裡,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一頓兩塊,菜就是一根幹蔥。這就是「斷齊劃粥」的故事。

範仲淹有一個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一些好菜來到咒缽庵,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範仲淹一口回絕了。範仲淹說:「你帶來這麼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裡熱騰騰的,更加佩服範仲淹了。

守得住清貧,擋得了誘惑,堅持住信念,清清白白做人,這正是「斷齏劃粥」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範仲淹為家族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正是憑著這股志氣,範仲淹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聲名遠播,最後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

02

知識從來不排斥任何人,只要你有志氣,是個有心人。知識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在廉價的書本裡,但需要你付出昂貴的志氣去取,知識只親近於有志氣有恆心的人。

比如一本薄薄的《道德經》,基本上誰都可以得到,但要汲取到裡面的智慧,裡面的知識,惟有勤勉,就算你坐在黃金鑄成的椅子上,你每天吃的是滿漢全席,但你不付出努力,還是不會得到知識的。

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一窮二白的人,通過勤勉的學習,最後成為了人才。而且往往是純粹靠志氣自學成才的人,就越是能成為大才、賢才。而很多學習條件很優越、學習環境很好的人,反而一生碌碌無為。

想想曾國藩吧:

曾國藩資質不行不說,身體也特別糟糕,32歲的時候,就開始害眼病,36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隻眼睛是徹底地失明,大概48歲的時候寫日記說他的身體已經像70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難以想像,他身體那麼弱,怎麼會有那麼多精力去做事?

曾國藩很愚笨,到什麼程度呢?考個秀才,一次次考不中,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身邊人咋樣呢?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李鴻章,曾國藩的學生,17歲考中秀才,最厲害的是梁啓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背個書,讀了好多好多遍還不會背,以至於躲在他們家梁上準備偷東西的梁上君子都忍不住,跳下來,叭噠叭噠,背完之後,鄙視地瞧了瞧曾國藩,揚長而去。

可是這麼一個身體又不好、又不是很聰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曾國藩,最後卻立下了千古大業,救國家於危難之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堪稱立國之重臣,不愧為國之藩籬(曾國藩的本名叫曾寬一。後來到了京城以後,當官改名叫國藩)。他真的是為國家撐起了一片天。

被後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高曉松在《魚羊野史》裡提到,毛主席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裡最厲害的,不但如此,他還是蔣介石的偶像。

梁啓超這樣評價: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朱鎔基說:我不是曾國藩,他做的我做不到。

為什麼曾國藩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

除了作為打敗太平天國第一人,清朝第一個站上政治舞臺的漢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在著書、修身、齊家等方面的作為。這從他的《曾國藩家書》的受歡迎程度就可見一斑。

我們可以窺視曾國藩的讀書之道: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遊;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恆心,就絕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曾國藩曾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他在給他弟弟的家信中曾提到:「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別人逼迫激將做到的。這句話應該就是曾國藩做事有了明顯改變的一個佐證。

宋濂是我國元朝的著名學者,朱元璋稱帝後,任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宋濂少時家裡很貧窮,他能讀書取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中學學習的課文《送東陽馬生序》,讓我們認識了虛心求教、勤苦好學、矢志不移的宋濂。

文章(節選)中寫道: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這就是一個「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的佐證,宋濂老先生年輕時家境貧寒,但他刻苦求學,最終大有所成。

正是因為有這樣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宋濂後來才能成為明朝的一代大儒。他不僅精通學問,而且有很好的才情。這些都離不開他幼時廣讀詩書、博採眾長積攢下的知識。

試想一下,假如宋濂因為家境的貧寒而放棄了學習,那麼他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也許當地的地主會多了一個種田的農民,但歷史上卻會少一個舉足輕重的文學大家。

所以,通過宋濂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即使身處逆境,也永遠不要放棄奮鬥。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受到重視或輕視,與環境無關,與出身無關,只是取決於他的行動,取決於他自己。

在我國甘肅有一個地方叫會寧縣,是我國有名的狀元縣,中科院很多院士都來自這個縣,這個縣的學子們行走全國時基本不用花什麼錢,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同窗學友。會寧縣地遠山窮,條件惡劣,但那裡的求學風氣良好,因而是一個知識之鄉,狀元之鄉。

03

電影《阿甘正傳》相信大家一定看過或者聽過。

阿甘是一個笨人,一個傻人,卻「傻人有傻福」,成了許多人眼中最成功的人。

因為受身邊同伴的欺負,他就拼命奔跑,一個不小心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欖球巨星;

他笨,為了救同伴不顧自己的安危,最後成了全民英雄;

他笨,努力捕蝦很久仍是一無所獲,但決不放棄,最後成了捕蝦大王;

他笨,愛人珍妮離開,他只能用不斷跑步的方式來懷念過去和放過自己,最後橫越美國,又一次成了名人。

阿甘很笨,笨到連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但或許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笨,讓他沒有多餘的心思去瞻前顧後,認準一個目標,看好一個愛人,便拼盡全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深以為然,業不可不勤,人不可不善。 勤,可以學到謀生的技能,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創造的未來,改變命運。

《遺教經》中說:「汝等常勤精進,譬如細水長流,則能穿石。」意思是,平時要勤奮努力,精益求精,日積月累,流水也能穿過石頭。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人間有味是清歡」,這裡的「氣」也有一部分指志氣,有學問者必是有志氣者,他們的志氣經詩書的融化後更加區別於常人。他們深知,「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只要你立志成功,勤勉苦讀,學問淺、起點低又算得了什麼呢?

相關焦點

  • 老話「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老祖宗的忠告,真的準嗎?
    老話說得好,「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中國流傳下來的老話俗語多到一籮筐都裝不完,這些老話背後蘊含的道理也重如泰山。那這句老祖宗的忠告,真的準嗎?一、上半句的含義釣魚現如今更多的只是一種愛好,在過去,這可是一種營生,有的人會將釣來的魚賣給別人換取銀兩生存,又或者填飽肚子。雖說這句話是老祖宗的忠告,但是任何的忠告不懂其背後的含義那都是白瞎。所以「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這一句老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識人術:「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說的是啥,有道理嗎?
    文/爆品歷史屋老祖宗識人術:「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說的是啥,有道理嗎?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就是在告訴後輩人要多聽聽家中長者的意見,畢竟他們經歷了很多人生風雨,對於人和事看得都比較透徹,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識人術。
  • 老話說「不怕虎狼當面坐」,下半句是什麼?老祖宗說透人性現實
    但是為什麼過去的時候會有「不怕虎狼當面坐」這樣一句俗語呢?那時因為,虎狼雖然兇惡,但卻是可以防備的。可以避免的危險就不算是危險,有些東西比虎狼更加兇惡。那就是人性。因此「不怕虎狼當面坐」這句俗語的下句就是「只怕人前兩面刀」。這句話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為何說「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不如文學那般文雅,但是古代的老百姓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是社會交往總結出來的規律,流傳至今,大部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老話「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什麼意思呢?
  • 老話「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啥意思?老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導讀:老話「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啥意思?老祖宗說得有道理嗎老祖宗說的一些話還是非常有啟發作用的,而農村老者就是老話的傳承人,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相傳,以老帶新,跟著前人的步伐快速前進。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句非常有實用性的老話,原句是「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這裡說到了「有錢」與「沒錢」,說到了「不去兩地」和「不求兩人」,這是一幅老者在向年輕一代說教的場景。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古人藉此說透了人性
    而在俗語裡,也有這樣的一句話:「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不論古今,為人處世都是一門值得學一輩子的學問。因為人只要活著,和別的人打交道就不可避免,而如果不明白為人處世,就可能吃虧。在古代,很多才華橫溢的才子,一輩子都受到排擠,很多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名將,最終因為不會做人而被排擠致死。
  •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10句老話,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10句老話,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一、生不認魂,死不認屍。魂:古人認為能離開身體而存在的精神。《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附氣之神為魂。」孔穎達疏云:「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生不認魂:說人活著不知道自己的魂。屍:死人的軀體。
  •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100句諺語,太有道理了!
    34、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35、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36、不怕穿得遲,就怕脫得早。37、不怕家裡窮,只怕出懶漢。38、不怕路長,只怕心老。39、不怕亂如麻,只怕不調查。40、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裡半。41、不怕年老,就怕躺倒。42、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 竟包含如此大的學問!
    19、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20、 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21、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22、 不圖便宜不上當,貪圖便宜吃大虧。23、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遊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24、 不要騎兩頭馬,不要喝兩頭茶。25、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俗話說:「林子大了,啥鳥都會有的」,同理,「而人多了,什麼樣的面相也是有的」,而這一點並不奇怪。我們走在大街的時候,也常常會看到各種形態的人,有的人長得慈眉善目,有的人長得則是尖嘴猴腮,有的人有一對招風耳,還有的人鼻子露著天。
  • 「省錢窮三代,摳門毀一生」,啥意思?老祖宗的告誡,值得一看
    人活在世離不開錢,我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錢,有了錢之後,才能養家餬口安居樂業,在生活中要想讓自己家裡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那麼我們就得把自己的錢省著點花,這樣才是長久之道,許多人在花錢方面大手大腳,最後只落得個入不敷出的下場,今天給大家說這樣一句老話「省錢窮三代,摳門毀一生」,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留下9句話,看清人性,說透人生
    老祖宗留下的這9句話,看清了人性,說透了人生。01/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喜歡搬弄是非的人,更容易惹是生非。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就辦多大的事。踏實做事,遠比搬弄是非有用得多。這世上,只有家人會毫無保留地愛著我們。剪不斷的是手足之情,割不斷的是血脈至親。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最應該被我們善待的人。《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家之肥也。」
  • 為何老祖宗說「男怕三搖頭,女怕闊步走」,古人的智慧,最好聽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能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都是很有道理的,都蘊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都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 老祖宗留下的為人處世金句,有遠見!
    老祖宗留下的老話和諺語腳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到什麼時候都要記得,做個好人,修顆善心。到什麼時候都別忘了,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平生未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素來與人無恩怨,好人一生總平安。在社會中我們能夠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在生活中你可能和對方在說話時說一兩句話,對方總是願意反駁,你說完話之後,還會讓你覺得非常生氣,這樣的人你就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但是如果遇到了那些知己好友,哪怕是剛剛見了一兩次面,你也覺得兩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所以在喝酒時就算喝一千杯都覺得很少,兩個人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有聊不完的興趣,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多多少少,遇到那麼一兩個知己知己
  • 「男怕妻妹,女怕夫弟」是何意?老話還在理嗎?如何處理這種關係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而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它是我們祖先通過摸索總結,更有一些是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才換回的經驗教訓,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實戰經驗。它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文化的瑰寶。
  • 參一生參不透《難念的經》
    很少有一首歌曲可以和電視劇一樣經典,有許多人都開玩笑地說連降龍十八掌都學會了,還是沒學會這首《難念的經》。有人說周華健一開口便唱出了整個江湖,可我認為他一開口更是唱出了整個人生,細觀當中歌詞,寫盡了人生中諸多無奈,求而不得,得非所願,事與願違,金錢,權力,愛情,每樣都擺脫不掉,參不透看不透,到頭來終究一場空。
  • 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在生活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老話,這些俗語老話已經融入到了農村人的生活點滴之中,如今雖然說這些俗語老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想起來句句朗朗上口,而且都含有非常實在的道理在其中,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老話「老牛吃嫩草,吃雞莫待老」,什麼意思呢?
  • 新法十二時辰|你問我們怕不怕,我說我們都愛她
    新法十二時辰|你問我們怕不怕,我說我們都愛她 2021-01-07 2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什麼意思,這是老祖宗的識人術
    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位影響後世頗深的聖人,他就是鬼谷子。和鬼谷子不同,鬧市小巷中的先祖們,更偏向與怎樣辨別一個人的好壞,希望躲開紛爭,一生平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很少用到鬼谷子的縱橫術,但先祖們的識人術卻不同,只要你存活在世間,就一定能用得著。
  • 俗話「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有何緣故?不愧是老祖宗的觀人術
    這些「俗語」通俗易懂卻極具人生哲學,就像是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鬼谷子」,他被後世尊為「謀聖」,可以說他這一生十分的傳奇,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鬼谷子的觀人術被稱為「識人九法」,因為太過深奧一般人不容易讀懂,但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中也有許多「觀人術」,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句是「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