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不磨不煉,不成好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謂成功,並不是看你有多聰明,而是看你能否經得起磨練。
01
觀察觀察我們的社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學問,但是最後卻靠著努力和胸中的一口氣,不斷充實自己,堅持不懈地學習,最終超過了很多原本很有學問的人,從而取得了成功。這正應了一句老人言: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學問」的本質在於「學」和「問」,在於持續不斷地學和問,在於志氣,與上不上大學沒有關係。社會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只要你有志於學,就必有所成,必有所學;現在也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社會發展一日千裡,知識不斷更新換代,所以我們不要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學識淺薄,不要擔心自己起點低,只要你樹立起終生學習的觀念,哪怕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也能走向人生的巔峰。
做學問就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需要恆心,需要志氣。知識只垂青于堅持不懈的頭腦,智慧也只進駐於虔誠求教的心靈。志氣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反之,就算你起點再低,只要兢兢業業、勤奮好學、堅持不懈,必會學有所成。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學習就像蓋高樓,不怕你起點很低,只要你每天壘幾塊磚,高樓終究會蓋起來。不要擔心你沒上過大學,起點低、學問淺沒有什麼,最怕的是你沒有學習的志氣。其實學習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古今中外無數的事實都證明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愛因斯坦四歲才開始說話,一度被老師們定性為「不可救藥的孩子」,但當他取得成功的時候,當年嘲笑他的那些話又在哪裡?愛迪生也小學沒畢業,靠著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沈從文也只是到北大旁聽,最後成為了一代文豪。自學是一種很尊貴的學習方式,志氣是知識和智慧的護航燈。
範仲淹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塘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生計,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更別說上什麼學堂。但是範仲淹很有志氣。有一次,範仲淹跟母親到廟裡燒香,他在神前祈禱,問菩薩:「我將來能否做宰相?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們。」自此,範仲淹讀書更加刻苦了,常常每天天不亮就爬起來讀書,讀完了再去幹農活。
稍長大一些,範仲淹來到一個叫咒缽庵的廟裡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一鍋粥。冬天的時候,他的粥更稀了,他將粥盛在一個盆裡,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一頓兩塊,菜就是一根幹蔥。這就是「斷齊劃粥」的故事。
範仲淹有一個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一些好菜來到咒缽庵,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範仲淹一口回絕了。範仲淹說:「你帶來這麼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裡熱騰騰的,更加佩服範仲淹了。
守得住清貧,擋得了誘惑,堅持住信念,清清白白做人,這正是「斷齏劃粥」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範仲淹為家族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正是憑著這股志氣,範仲淹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聲名遠播,最後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
02
知識從來不排斥任何人,只要你有志氣,是個有心人。知識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在廉價的書本裡,但需要你付出昂貴的志氣去取,知識只親近於有志氣有恆心的人。
比如一本薄薄的《道德經》,基本上誰都可以得到,但要汲取到裡面的智慧,裡面的知識,惟有勤勉,就算你坐在黃金鑄成的椅子上,你每天吃的是滿漢全席,但你不付出努力,還是不會得到知識的。
所以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一窮二白的人,通過勤勉的學習,最後成為了人才。而且往往是純粹靠志氣自學成才的人,就越是能成為大才、賢才。而很多學習條件很優越、學習環境很好的人,反而一生碌碌無為。
想想曾國藩吧:
曾國藩資質不行不說,身體也特別糟糕,32歲的時候,就開始害眼病,36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隻眼睛是徹底地失明,大概48歲的時候寫日記說他的身體已經像70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難以想像,他身體那麼弱,怎麼會有那麼多精力去做事?
曾國藩很愚笨,到什麼程度呢?考個秀才,一次次考不中,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身邊人咋樣呢?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李鴻章,曾國藩的學生,17歲考中秀才,最厲害的是梁啓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背個書,讀了好多好多遍還不會背,以至於躲在他們家梁上準備偷東西的梁上君子都忍不住,跳下來,叭噠叭噠,背完之後,鄙視地瞧了瞧曾國藩,揚長而去。
可是這麼一個身體又不好、又不是很聰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曾國藩,最後卻立下了千古大業,救國家於危難之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堪稱立國之重臣,不愧為國之藩籬(曾國藩的本名叫曾寬一。後來到了京城以後,當官改名叫國藩)。他真的是為國家撐起了一片天。
被後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高曉松在《魚羊野史》裡提到,毛主席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裡最厲害的,不但如此,他還是蔣介石的偶像。
梁啓超這樣評價: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朱鎔基說:我不是曾國藩,他做的我做不到。
為什麼曾國藩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
除了作為打敗太平天國第一人,清朝第一個站上政治舞臺的漢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在著書、修身、齊家等方面的作為。這從他的《曾國藩家書》的受歡迎程度就可見一斑。
我們可以窺視曾國藩的讀書之道: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遊;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恆心,就絕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曾國藩曾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他在給他弟弟的家信中曾提到:「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別人逼迫激將做到的。這句話應該就是曾國藩做事有了明顯改變的一個佐證。
宋濂是我國元朝的著名學者,朱元璋稱帝後,任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宋濂少時家裡很貧窮,他能讀書取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中學學習的課文《送東陽馬生序》,讓我們認識了虛心求教、勤苦好學、矢志不移的宋濂。
文章(節選)中寫道: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這就是一個「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的佐證,宋濂老先生年輕時家境貧寒,但他刻苦求學,最終大有所成。
正是因為有這樣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宋濂後來才能成為明朝的一代大儒。他不僅精通學問,而且有很好的才情。這些都離不開他幼時廣讀詩書、博採眾長積攢下的知識。
試想一下,假如宋濂因為家境的貧寒而放棄了學習,那麼他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也許當地的地主會多了一個種田的農民,但歷史上卻會少一個舉足輕重的文學大家。
所以,通過宋濂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即使身處逆境,也永遠不要放棄奮鬥。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受到重視或輕視,與環境無關,與出身無關,只是取決於他的行動,取決於他自己。
在我國甘肅有一個地方叫會寧縣,是我國有名的狀元縣,中科院很多院士都來自這個縣,這個縣的學子們行走全國時基本不用花什麼錢,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同窗學友。會寧縣地遠山窮,條件惡劣,但那裡的求學風氣良好,因而是一個知識之鄉,狀元之鄉。
03
電影《阿甘正傳》相信大家一定看過或者聽過。
阿甘是一個笨人,一個傻人,卻「傻人有傻福」,成了許多人眼中最成功的人。
因為受身邊同伴的欺負,他就拼命奔跑,一個不小心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欖球巨星;
他笨,為了救同伴不顧自己的安危,最後成了全民英雄;
他笨,努力捕蝦很久仍是一無所獲,但決不放棄,最後成了捕蝦大王;
他笨,愛人珍妮離開,他只能用不斷跑步的方式來懷念過去和放過自己,最後橫越美國,又一次成了名人。
阿甘很笨,笨到連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但或許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笨,讓他沒有多餘的心思去瞻前顧後,認準一個目標,看好一個愛人,便拼盡全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深以為然,業不可不勤,人不可不善。 勤,可以學到謀生的技能,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創造的未來,改變命運。
《遺教經》中說:「汝等常勤精進,譬如細水長流,則能穿石。」意思是,平時要勤奮努力,精益求精,日積月累,流水也能穿過石頭。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人間有味是清歡」,這裡的「氣」也有一部分指志氣,有學問者必是有志氣者,他們的志氣經詩書的融化後更加區別於常人。他們深知,「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只要你立志成功,勤勉苦讀,學問淺、起點低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