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是我們的傳統習俗,源自於易經,以其之十二闢卦來說明農曆的十二個月份的寒熱消長規律。農曆十一月冬至前後在闢卦中為復卦,一陽氣初生,正是補陽氣的好時機。
冬令進補,即冬季進行的滋補。冬令進補,有一定道理。祖國醫學認為,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裡,人體的生理功能往往隨著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所謂"天人相應"。自然界的動植物,特別是穀物類植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不同。
人類到了冬季,也同樣處於"封藏"時期,此時服用補品補藥,可以使營養物質易於吸收蘊蓄,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但是,這並不是說其他季節一概不能進補,相反,有的時候卻顯得更為重要,必須及時進補,當然其中也包括夏季在內。
『補冬補嘴空』是臺灣人的諺語,冬至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八珍、十全等燉鴨。我們要介紹的藥膳「元氣鴨」是由公鴨一隻,冬蟲夏草五錢,枸杞三錢,黃耆五錢,當歸二錢,大棗二錢,姜三片,酒少許所組成。
將鴨肉燙去血水,再將冬蟲夏草及鴨肉、枸杞、黃耆、當歸、大棗、姜、酒放入鍋中以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燉煮一小時即可食用。鴨性味甘鹹平,入肺腎二經,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包含了人體所有的必需胺基酸,大量的游離胺基酸,極易為人體吸收,可迅速補充所缺乏之養份。
其肌紅素及鐵的含量極高,含有高量的肌紅素,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鐵質。冬蟲夏草味甘性溫,入肺胃經,具強壯滋養、保肺益腎、治咳喘之上藥功效。用於病後體弱、頭暈、食慾減退、自汗、尤其呼吸系抵抗力之強化。現代醫學更證實冬蟲夏草有增加人體免疫功能、預防腎衰竭、抗癌、抗衰老、血壓、血脂、抗心律不整、心肌缺氧、鎮靜中樞神經等作用,並且能活化肝臟,促進新陳代謝,加強生理機能。鴨及冬蟲夏草合用,可以補虛損、益肺腎。
黃耆性甘微溫,具補氣昇陽,固表止汗,的功能,能提高免役力,強心,利尿,降血壓,等作用。當歸性味甘辛溫,入心肝脾,具補血調經,活血的功能,可促進子宮血液循環,保護肝細胞,降低血脂,改善動脈硬化。枸杞性味甘平,入肝腎,具養陰補血及益精明目的作用,可降血糖,降膽固醇,促肝細胞增生,改善視力。
生薑味辛性微溫,其揮髮油能促進外周血液循環,服後全身溫暖,並引起發汗,使胃液分泌增加,增加腸胃蠕動,止嘔吐,增進食慾,加強消化功能,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調補脾胃,益氣生津緩和藥性及矯味的作用,大棗配合生薑,其脹滿之性可稍緩,而生薑得大棗,其刺激性可稍減,姜棗合用,能進一步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有利於鴨及冬蟲夏草的吸收,黃耆當歸氣血雙補,枸杞平補肝腎,共同達成養五臟的效果。
臺北藥膳達人親自教你製作藥膳:
1、蘿蔔燒排骨
特點:成菜色澤紅亮,肉質酥嫩,味道鮮美。
原料:豬排骨500克,蘿蔔500克,醬油20克,料酒5克,鹽4克,味精3克,白糖5克,蔥8克,姜5克,澱粉5克,油50克。
製法:蘿蔔切絞成塊,蔥切段,姜切片。炒鍋上火,放油將蔥、姜和蘿蔔放入,煸炒至上色加入料酒、醬油、鹽、味精、白糖和清水,放入排骨坯料,用火燒開鍋後,轉用小火燒25分鐘,待汁收濃且口味濃香時,加入水澱粉,把汁全部掛在原料表面即可。
2、清燉馬蹄鱉
主料:甲魚1隻(重約750克),火腿骨1根,火腿肉100克。
輔料:蔥結、薑片、冰糖、熟豬油各10克,精鹽1克、紹酒25克,白胡椒粉1克,雞清湯750克。
製作:
1)將甲魚宰殺,用開水燙泡後,剝去外層內膜,用刀沿甲殼四周剖開,掀起甲蓋,去掉內臟(留下甲魚蓋),剁成約3.5釐米長、1.7釐米寬的塊(尾和腳爪不用);
2)放入開水鍋中煮至水再開,撈出瀝水;
3)火腿切成4大塊;
4)將甲魚塊整齊地碼在沙鍋中,把火腿、蔥、姜和火腿圍在甲魚四周,加入雞清湯和紹酒,蓋鍋燜住;
5)旺火燒開後,去除浮沫,放冰糖,轉用微火燉1小時左右,揀出姜和火腿骨,放鹽;
6)再將火腿撈出切成片放入鍋裡,淋上熟豬油,撒入白胡椒粉即可。
3、杞精燉鵪鶉
原料:鵪鶉1隻,枸杞子、黃精各30克,鹽、味精少許。
製作:將鵪鶉宰殺,去毛及內臟,冼淨,枸杞、黃精裝鵪鶉腹內,加水適量,文火燉酥,加鹽、味精適量調味即成。
服法:棄藥,吃肉喝湯,每日1次。
功效:滋養肝腎,補精益智。鵪鶉是良好的益智食品,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等,有助於小兒發育、增進食慾、提高記憶力。腦力勞動者常食,能消除眩暈健忘症狀,能提高智力,有健腦養神之作用;枸杞子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抗疲勞、增強體力和智力;黃精能補脾潤肺、養陰生津、強化筋骨、益智強身。幾味同用更增加其滋補和益智作用。適宜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而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眩暈健忘者服食。
4、胡椒茴香牛肉湯
用料:胡椒10克,
大茴香10克,牛肉500克,大蒜1條。
製作:胡椒、大茴香洗淨;大蒜洗淨切節;牛肉挑去筋膜,洗淨,切成大塊。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調入醬油、味精即可,飲湯吃牛肉及大蒜。
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暖胃。用於脘腹冷痛、食少嘔吐、形寒肢冷者。
5、冬筍鯽魚湯
取冬筍100克,鯽魚1條(250克),黃酒、生薑片、精鹽、味精、精製植物油各適量。先將冬筍剝完後切成長絲,洗淨,然後用沸水煮一下,以除去澀味。鯽魚去鱗除去內臟洗耳恭聽淨,鍋中放油燒熱,放入魚煎兩面至皮微黃,烹入黃酒,加清水及筍絲、生薑片燒開後,略燜煮一會,加入精鹽、味精即成。本品特點為湯鮮醇濃,肉嫩筍脆弱,利水下乳,健脾益氣。
6、骨頭湯
原料:脊椎骨1000克,棒子骨500克,適量清水。
調味佐料:薑片、蔥段、醬油、料酒、花椒、大料、桂皮、鹽。
製法:切記醬油要少放,以湯略顯醬色即可。熬製時間為40-60分鐘。骨頭湯做好後,盛入小盆內,放入冰箱冷凍室儲存,隨吃隨取。
7、三丁豆腐羹
取豆腐250克,豬肉丁150克,番茄250克,青豆米50克,精鹽、味精、溼澱粉、麻油、鮮湯各適量。先將豆腐切成丁,下沸水焯一下,瀝乾水待用。番茄燙去皮,去籽,切成小丁,燒熱油鍋,下蔥略煸一下,放入鮮湯、豆腐、肉丁、番茄、青豆米、精鹽、燒沸,再加味精,淋上溼澱粉,出鍋裝碗,淋上麻油即成。本品特點:味道鮮美,滋陰潤燥,補中益氣,補脾健胃。
8、黃芪燉烏雞
原料:黃芪50克,烏骨雞1000克,蔥10克,姜10克
製法:
1.清洗乾淨,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淨。
2.將黃芪洗淨,放入烏骨雞腹中,放入沙鍋,注入雞清湯,放入料酒、鹽、蔥段、薑片,用小火燉至烏雞肉爛入味即成。
功效:
一說、補肝腎、益氣血、男子遺精、早洩有輔助治療作用。
二說、黃芪,是一味中藥,功能補脾益氣。烏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鈣、磷、鐵和核黃素、尼克酸等。功能養陰益血、治婦科疾病。
黃芪燉烏雞,有補脾益氣、養陰益血的功效。榆次民間用這種傳統保健食品治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月經痛、血虛頭暈等婦科疾病。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肺經。烏雞,性味甘、平,入肝腎經。
9、羊肉湯
滋補功效:羊肉湯屬熱性,可以溫胃禦寒,但喝多了容易上火。
特點: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不羶不腥,味道鮮美異常。
製法:先把羊肉、羊骨架洗一下,羊雜做些處理,把羊肉、羊雜放一個鍋內煮,可放些蔥姜等,(不宜放大料,串味),等羊肉、羊雜煮熟,撈出切成片,備用。
把羊骨架放鍋裡,加滿清水,好了,開火,熬吧,熬一個小時左右,把漂浮在上面的一些雜質舀出去,這時的湯就比較純淨了,放些蔥姜,繼續熬吧,什麼時候熬的湯成乳白色,象牛奶一樣就可以了。熬湯一定要捨得花時間。
把切好的羊肉、羊雜放碗裡,放些蔥花、香菜,蒜黃之類的菜,放適量精鹽,把熬好的羊湯趁熱倒入碗裡,好了,一碗色澤乳白,口味鮮香醇正的羊肉湯就做好了配上千層餅或火燒,味道真的好極了。如果喜歡辣椒,可以放些辣椒。
注意事項
煲湯進補,用鹽很有講究。食鹽其實是一味中藥,味鹹,性寒,歸胃、腎、大小腸經。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陰、通便、止嘔吐的功效。
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很少出汗,體內損失鹽分少。此時進補,應以清淡為主。因此,"雪花鹽"為煲湯用鹽的上選。大家都知道,海水的成分與人體體液相似,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雪花鹽則是優質海鹽經壓濾機壓濾,再使用三級石英砂過濾後二次結晶提純的海鹽精品。另外,"雪花鹽"因特殊的分子結構造成天然的低鈉,因此雪花鹽潤味的湯汁,清淡、味鮮,湯汁中的營養成分更易為人體所吸收,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畏寒現象得到改善。
中醫理論裡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因此冬季是補充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的最佳時機。在煲湯進補的時候,加入健康平衡鹽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健康平衡鹽"是在精製食鹽中添加了碘、鉀、鎂、硒、鋅等人體極易缺乏的微量元素,能夠增強人體機能,改善膳食結構不平衡的缺陷,能調節人體鈉、鉀、鎂在體液中的動態平衡,增強免疫力。"健康平衡鹽"中的各種微量元素以有機的形式添加,溶解在鮮美的湯汁中更易為人體吸收,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