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2020-12-10 向東向南看

這個問題和何不吃肉糜一個性質,私有制社會,魚蝦是大戶人家的地盤,不是隨便下河、下海就能捕撈的,老電影《劉三姐》裡面有一句臺詞:老鼠鬍子的管家對採茶的鄉民惡狠狠的說:這山是莫老爺的山,這水是莫老爺的水,想採茶要交茶稅,想下水要交魚稅。另外抓捕要有工具才行。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

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就算有魚以那時的網和現在的網的價格怎能相比,那年代沒有現代工業沒有膠絲沒有尼龍,一張網不是現在那麼好得來的,普通人不是漁民的話根本就沒有網。如果是洪水那也很可怕那後果想想,古人也不笨你現代人能想到的他們也能想到,只不能以現代人坐在現在科技之上看古人。捕魚需要很大的體力,饑民沒什麼體力。我聽說過一個故事,大饑荒年代,饑民去水庫裡撈河蚌,撈到河蚌往岸上走的時候已經沒體力啦。腳從淤泥裡拔不出來,最後精疲力盡溺死在河裡。

魚蝦是蛋白質,米麵是碳水化合物,單吃魚蝦是不飽的。魚蝦富含蛋白質,少有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質,會消耗寶貴的脂肪,就是說吃魚蝦,人會消瘦,就像現在的非洲的部分地區。不是不想吃,應該是不敢吃。否則人餓極了,什麼事情不敢幹!那個時候的捕獵工具很簡陋,捕獵人少,一天搞下來說不定一無所獲,再者魚不是主食,味淡無鹽,對於勞動力者來說比野菜差不多,而獲得它的過程卻又比野菜類食物困難和麻煩。等你捉到一條手指大小的魚,估計已經餓死了。

缺油少鹽沒辣椒蔥姜蒜料酒花椒之類,做出來的魚真的咽不下去,而且以前旱一年澇一年,河裡基本沒有魚,泥鰍王八之類可能還多點,新中國成立為啥連續四十年組織義務工冬季修溝挖河興建水利,還不就是為了個旱澇保收麼?吃魚要有很重的油水,飢餓了很長時間的人吃魚等於慢性自殺,我們那裡從來不缺魚,以前也餓死過人,不是不想吃,是不能吃,包括蓮藕也是,只能救救急,不能長期食用,要有油鹽。

野生的魚應該是比較難作為充飢的主糧的,就像現在釣魚,釣一上午,可能就釣了條一斤左右的魚,除去魚頭和魚骨,都沒什麼肉,有這功夫,靜坐釣魚,真不如去挖地下的蟲子吃。如果是捕魚,也不是那麼好捕的,漁網,竹筏,這些在古代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在古代災荒年,家裡的東西都被賣光了,這些東西基本上也沒有的。還有如果災荒年間吃魚類,一人一天按一斤魚算,要多少斤魚夠?中國2019年帶魚(中國捕撈最多的一種魚)捕撈產量100萬噸左右,夠兩億人吃十天左右。這還是有現在大型捕撈船去距離岸邊的遠海捕撈的,你讓古代在兩河流域為主生存的人吃魚?你給他們捕魚嗎?魚類一直到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稀缺資源,我想說的至少90年代以前也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吃得起魚的。災荒年間吃魚類,和何不食肉糜有什麼區別?

有魚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生饑荒,有魚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能灌溉就能產糧食,再無道的統治者也不會去阻撓老百姓發展農耕的。反倒是,古代容易發生旱災鬧饑荒的地區都在北方,陝西,山西,河北,河南,乾旱,少雨,水網不發達,哪裡有魚可以撈。再有,撈魚也是門技術活,如何判斷魚窩,如何撒網,都是有講究的,很多北方人根本不會水,不淹死就不錯了,怎麼撈,即使撈到魚也沒啥用,魚那個東西根本不頂飽,3斤魚能出1斤肉就好不錯了。

從古至今,凡是逃難的,很少有水源,中國三次大的難民潮,主要集中在甘肅,陝西,山西。最主要的原因都是乾旱及乾旱引起的蝗蟲自然災害,有水源的江浙,兩廣從未有過類似的大災害。沒有油鹽魚很難吃,而且常吃魚容易得病,就是八十年代沒有吃的時候,我父親就是去河南走路用扁擔挑回來的蘿蔔吃,這我們這邊一斤魚換一斤蘿蔔都沒人要。這就和二十年前我們這龍蝦成災一樣,沒有油誰願意吃龍蝦啊,吃個蝦仁還得油炸浪費油。

嚴謹點來說,是北方乾旱地區沒辦法吃魚蝦,南方魚米之鄉災荒年本就不多,而且到處都是魚鱉,被餓死的機率非常小,我祖上都是漁民。舊社會長江裡的魚是非常多的,一網幾百斤屬於正常,多的時候有一兩千斤。不過那時候很多人也不吃魚蝦,因為不敢吃並且不會做(不會烹調方法也沒有姜蒜等佐料)。但是密布的溝渠裡面小魚鱔魚泥鰍青蛙螃蟹甲魚都是豐富並且可以說是泛濫的。饑荒年間只要去溝渠裡放套子,吃個飽是沒問題的。

就86年我出生那會,我媽在我家樓下都還抓了七八個野生大甲魚(最大的有臉盆大)吃了。我小時候也是三天兩頭我爺爺給我弄野生甲魚吃,吃的想吐了,野生刺蝟也吃了幾十個(現在想起來真的造孽)。所以我們這自古以來基本上很少聽說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野生魚蝦蟹鱉真的是極大豐富。我媽小時候在船上連中華鱘江豚白鰭豚都吃過,不過漁民一般不吃江豚,因為太肥了全部是脂肪口感很差,打撈上來了一般熬燈油了。所以總結一下,災荒年間沒辦法吃魚蝦的只有北方缺水地區,南方是有的吃的。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在封建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糧食的產量就很短缺了。在古代,老百姓耕作,都是要看天的,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各地就會鬧饑荒,為了糧食,百姓只能到處乞食,到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對此,很多人曾提出質疑,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啥百姓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捕魚呢?得知原因後令人深思!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鬧過饑荒。
  • 饑荒年,古人為何寧啃樹皮,不下河抓魚?真是因為懶嗎?
    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糧食的產量卻遠遠不是現如今這般豐裕。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建國後決定大力發展農業的一大原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
  • 歷史過往:饑荒時,為什麼災民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
    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食物最為有名的故事,莫過於《晉書》裡記載晉惠帝的名言:「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何不食肉糜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有多餓?沒飯吃啃樹皮
    沒飯吃,「啃樹皮」,這是真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而且正值日寇還在中華大地上橫行霸道的高峰期。 因為有瞞報,政策誤算等,100多萬人因為饑荒而失去生命,數百萬人逃離河南。
  • 古代鬧饑荒窮人吃不上飯,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地球上的人口與日俱增,人口基數太大,人們生產出來的糧食不足以解決溫飽問題。每當我們經歷禽流感或者病毒侵害時,你會發現,物價上漲,食物漲得最迅速,很多人不得已放棄想吃的食物。其實,物以稀為貴說得很對,食物少了,分到每個人手機的就少了,加之一部分人負擔不起,那麼價格就高了。在古代,每當發生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成了人們的難題。人們不得已背井離鄉,跋山涉水,尋求食物,或者拿其他食物代替解決溫飽問題。
  •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今天講講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在古代饑荒的時候,災民不去下河捕魚?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在我們時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祖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自古以來我們發生饑荒的事情卻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建國初期,就遇到了一次自然災害,民眾生活更是過得苦不堪言,自古以來我們經歷了太多次的大饑荒,面對這種自然災害,很多百姓也想出了應對的辦法,就比如很殘忍的「換子而食」,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 法國版「何不食肉糜」,真相是被流言纏上的法國斷頭王后?
    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有一年國家鬧饑荒,大臣把災情報告給晉惠帝。晉惠帝完全不能理解為何饑荒。他只是對大臣說:「沒有飯吃,為何百姓不吃肉粥呢?」這句話讓前來匯報的大臣目瞪口呆,三觀盡碎。
  • 「何不食肉糜」的三重境界
    01何不食肉糜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典故,它的主人公是晉惠帝司馬衷,一個據說有點痴呆的人。
  • 古代鬧饑荒,為啥災民寧願啃草皮,甚至賣兒賣女,也不去捕魚吃?
    平均畝產126斤的糧食,我們平常家裡買米一個三口之家一天8兩左右的米,一年都要300斤左右。而那時候的這點出息是他們一年的口糧,且是主糧。還是五六個壯勞力一起,不算他們要交的稅等等。所以古人一般很少能有吃飽的時候,最多也就是混個半飽了。而這一半飽,也只能看天吃飯。若是一旦發生什麼乾旱,水澇的災害。
  •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為何能當上皇帝?後來他又是怎麼死的?
    縱觀中國歷史,有著許許多多的皇帝,而晉惠帝作為其中的一員,相比於秦皇漢武,他無疑是遜色的,是毫不起眼的,但是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他又是出名的,尤其是他的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更是讓後世人印象深刻。
  • 晉惠帝司馬衷:何不食肉糜?
    他們走到一個池塘邊,聽見裡面傳出咕咕的青蛙叫聲。司馬衷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這些咕呱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就說:「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
  • 章子怡力勸盛一倫不要接爛片,被批「何不食肉糜」
    作者|小明 責編|圓圓摘要:章子怡作為「謀女郎」,事業還是非常成功的,憑藉張藝謀的幾部電影奠定了自己在娛樂圈的地位,近日,章子怡擔任了《我就是演員》的導師,力勸盛一倫不要接爛片,被吐槽是「何不食肉糜
  • 罕見的老照片: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記錄,災民當街啃食樹皮
    說起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相信很多人依舊是記憶猶新,但對於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來說,這是一段不願回憶的記憶。下面這幾張罕見老照片,他是由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拍攝的,經過上色回復後它向我們還原了當時場景。
  • 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樹皮啃光,圖5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
    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河南大饑荒發生的原因,要追溯到1938年6月9日,黃河花園口大堤潰決,黃河水南下,逐漸形成黃泛區。
  • 古代災民吃的「觀音土」是什麼?讓他吃幾個月方便麵會膩嗎?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如果給古代災民連續吃好幾個月的方便麵,他會吃膩嗎?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古代災民吃的是什麼。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畫面,燕城官員用極其廉價的麥麩來代替大米給到災民食用,紀曉嵐因此和和珅發生了爭論。
  • 何不食肉糜?順義新冠確診者都住在村裡,人不死總得算計著錢!
    北京這次酒店隔離了幾千人,不知道是免費還是怎麼收費?西安的基本原本都是自費隔離,各酒店收費不一樣,有一天249的,有一天四百多的,現在怨氣很大,新聞也報導了,據說疾控部門正在核實及申請,初步決定是免費,或者解除隔離的時候由酒店退費!到現在為止,被隔離人員的心還沒有因為這筆錢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