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始終面臨著極為嚴重的邊患,南邊的大理、吐蕃還好點,西北有西夏不時作亂,更重要的是來自北方大遼的壓力對於失去了煙雲十六州的北宋,簡直是抬不起頭。後來蒙古和金佔據中原,對於偏安江南的南宋來說簡直更是有著扛鼎而行般的壓力。所以宋室雖武力羸弱,但也有一代代的名將坐鎮邊關,履挫強敵,才能保證兩宋繁榮三百餘年。
其實兩宋間,政治形態和生存壓力有著很大的區別,北宋強大,生存壓力小,自澶淵之盟後幾乎沒有大型戰事;而南宋生存壓力大,戰事頻繁,更是靠著幾次重要的勝利才保住了半壁江山。所以一直以來世言「北宋少將,南宋少相」,是極有道理的,北宋以治為主,南宋以求存為主。所以排行榜中,南宋將領明顯多於北宋,大抵因此矣。(當然,排行榜不算皇帝,不然趙匡胤肯定是能上榜的,而且鐵定位居前列。)
那兩宋名將大抵排名會是如何的呢?
1、嶽飛
嶽飛在兩宋名將當中,雖然不是功勞最大的,但是卻是名聲最響的,其民族英雄的身份更是毋庸置疑。而且嶽飛統帥的嶽家軍戰績彪炳,所向無敵。從北宋靖康之難開始,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州、信陽)。
整個江北河南地界幾乎都受嶽飛影響,金兀朮1140年毀盟攻宋,嶽飛趁機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幾乎就要幫助南宋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土。
但是一心收復失地的嶽飛與南宋朝廷的政治思路相左,畢竟南宋初定,穩定才是首位,和談成為了南宋初期的主要國策。主戰的嶽飛也因為太過執著,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一代民族英雄就此落幕,讓人淚目。
2、吳玠
史書評價吳玠:"微(吳)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意思就是若非吳玠身先士卒,扼守要道,替南宋在西北擋住了南下的金兵,則南宋早就失去了蜀地了。
富平之戰,不僅打退金軍,並且收復了華州。和尚原之戰,吳玠面對金軍主力十萬鐵騎,成功守住了大散關一線,而後,面對大舉進攻和尚原的金軍,吳玠偷襲金軍糧道,大敗金軍,連破金營十餘座營寨,完顏宗弼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於燕山,留完顏撒離喝留駐陝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憑藉此次勝利,吳玠升任鎮西軍節度使。
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吳玠連破金軍主力和偽齊大軍。吳玠對陣金軍勝率極高,成功為南宋守住了整個西北邊境,成為南宋能安穩立國的重要一環。
3、孟珙、韓世忠
孟珙,南宋最後的名將,強行為南宋續命五十年。早年蔡州之戰,孟珙會同蒙古大軍攻破金國最後的壁壘,與蒙古平分金哀宗的屍體,一雪前恥,立下不世之功,一雪靖康恥、臣子恨,完成了嶽飛等前輩的夙願,給百年來受盡戰爭苦難的百姓英烈復了仇。後來蒙古大軍南下,孟珙率軍連破敵二十四座營寨,搶回被俘百姓兩萬多人,一戰扭轉了長江中遊戰局,阻止了蒙古大軍南下滅宋之路。而後保衛黃州,收復襄樊,夔州退敵,無數次擊敗蒙古大軍的南下,孟珙在數次戰勝蒙古之後,統領長江上遊、中遊的防務,正式成為南宋兩個戰區的主帥。縱宋朝300餘年,沒有任何一個武將能達到他的職權。宋蒙戰爭的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後,孟珙開始著手建立整體性的防禦體系,成為了南宋柱石,強行為南宋續命數十年。
韓世忠,南宋早期名將,南宋能夠在江南站住腳,韓世忠的幾次關鍵性勝利功不可沒。韓世忠早年在河北抗金,以一支偏師,戰無不勝。南渡後平苗劉之亂,解救出被困的高宗。而後的黃天蕩之戰,韓世忠八千軍困金軍主力十萬於黃天蕩,並幾乎將金軍殲滅。大儀鎮之戰,擊破金軍和偽齊前鋒,迫使金軍退卻,守住了江淮一線。成功為南宋守住了東線防禦陣線,確保了南宋安然立國。
4、曹彬、潘美
曹彬、潘美,北宋初期帝國雙璧,北宋開國名將。兩人為北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後期對遼作戰中,失誤連連,頗為減分。
曹彬功績主要是率軍攻滅南唐和後蜀。而潘美則是從徵北漢和南唐,率軍滅了南漢,完成了北宋統一天下。兩人都可稱為良將,但是確實與南宋的幾位久經戰陣的名將相比,略有不如。
5、狄青、曹瑋
狄青、曹瑋是北宋中前期帝國西北的兩代長城,為北宋西北的安穩立下了汗馬功勞。
狄青因為各種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原因,再加上狄青的特色打扮,以至於其在北宋諸將中,聲名很高,似乎僅次於被京劇描述成神仙的楊家將。狄青十六歲開始,便一直替北宋把守著西北邊關,也就是抵禦著西夏李元昊反反覆覆的動亂和進攻。狄青一生從軍二十五年皆在西北,有勇有謀,在宋夏戰爭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曹瑋,曹彬的第四子,將門虎子,常年駐守西北,替朝廷看著党項族的李繼遷和李德明父子,一生多次攻破党項大軍,西夏因此不敢擅自立國,數次幾乎被曹瑋所滅。
6、虞允文
雖然一生只有一戰,一戰天下知,而且是機緣巧合的一戰。為官絕大多數時候是文臣身份,但是憑藉采石磯一戰,虞允文有理由入名將行列。
公元1161年,金軍南下,完顏亮40萬大軍,中書舍人虞允文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犒師,恰逢大軍無帥,以參謀身份犒軍的虞允文挺身而出,親自領軍以1.8萬人的兵力大敗金軍40萬人,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阻止了金軍渡江,使金攻取南宋的計劃破滅。
自此,宋金對峙形勢變換,自此之後,金軍很少南下。
7、李繼隆
李繼隆雖然名字和西夏党項首領李繼遷很相似,但是兩人卻出了對戰,毫無關聯。李繼隆乃是根正苗紅的漢族人,北宋外戚。早年參與攻滅南唐、北漢,並在第一次幽州之役中頗有斬獲。李繼隆是北宋初年,唯一一個可以與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相爭的北宋良將。曾在滿城之戰和唐河之戰中先後兩次擊退幾乎無敵的耶律休哥,是北宋歷史上最有名的騎兵將領。
8、張俊、劉錡、吳璘
早年打仗很厲害,但是晚年或變節,或不受重用,或戰績下滑。
張俊和張浚都算是南宋初年比較亮眼的名將。當然作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還是更厲害些。張俊和韓世忠一道平定苗劉之亂,擁帝立國。明州(寧波)之戰中正是因為張俊率孤軍殊死抵抗,擊退強大的金軍,為南宋爭取了喘息之機。史云: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藕塘之戰和柘皋之戰都是南宋初年的重要對金作戰的勝利,張俊對於南宋開國功不可沒。只是後來附檜主和後又參與構陷嶽飛,致使嶽飛被冤殺,頗為減分,所以本能進前四的張俊只能列第八。
劉錡,南宋初年名將,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軍,劉錡率全城軍民與金兀朮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以1.8萬軍隊大勝金兀朮10萬人,全線抑制了金軍的攻勢,為南宋軍民大舉反攻金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金軍進攻陝西、京西、淮東的金軍也分別為宋將吳璘、嶽飛、韓世忠所敗,算上順昌,宋軍全線守住了防線,確保了南宋政權的存在。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但是之後遠離戰陣,晚年再復起,戰績比較拉閘。
吳璘,吳玠之弟,早年隨兄長吳玠於陝西四川抵禦金軍的西路大軍。吳玠死後,吳璘接替其兄,替朝廷把守利州東、西兩路,屢次戰勝南下的金軍。後期以攻為守,功敗垂成,晚年一直為朝廷鎮守四川,漸漸沒了戰事。
9、宗澤
兩宋交際之間的第一名將,靖康時期,抗金勤王,屢戰屢勝,連勝金軍十多陣。東京保衛戰在各方面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和金軍打得有來有回,後來成為南宋在江北地區的留守,在磁州和襄陽多次擊退金軍。一生致力於北伐,可惜壯志難酬,徒留名聲威震敵國。
10、种師道
种師道乃是北宋末年的名將,早年於西北抵禦西夏,乃是一員謀將,累功成為名將。晚年抗金,种師道坐鎮京師,金人不敢渡河南下,北宋社稷仍在;种師道一死,北宋不久則被金國所滅,開封也為金軍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