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十的是南宋大將:張俊 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人。履歷:起於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政和七年,從討南蠻,轉都指揮使。宣和初,從攻夏人仁多泉,始授承信郎。平鄆州賊李太及河朔、山東武胡群寇,功最,進武德郎。南渡後,俊握兵最早,屢立戰功,與韓世忠、劉錡、嶽飛並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嶽。為鎮洮、寧武、奉寧軍節度使。十六年,改鎮靜江、寧武、靜海軍。二十一年冬,帝幸其第,拜太師。張俊歷經和西夏、金國的戰爭歷練,履建戰功,是南宋開國後的主要軍事將領,被皇帝視為左膀右臂。但是後來依附秦檜,力主議和,排擠韓世忠和嶽飛,最終被後世唾罵。
排名第九的是北宋大將:範廷召,冀州棗強人。履歷:世宗即位,入補衛士。從徵高平,戰疾力,遷殿前指揮使。鹹平二年,契丹入塞。廷召與戰瀛州西,斬首二萬級,逐北至莫州東三十裡,又斬首萬餘,奪其所掠老幼數萬口,契丹遁去。師還,錄功加檢校太傅,益賦邑,又改殿前都指揮使。範廷召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路的主帥,最後官至殿前都指揮使。歷經數十戰,重大的勝利不少,不論在和遼國,還是和西北的戰場,都有好的表現。但是可惜的是,他主要是在和遼國打得是防禦戰,在宋朝總體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難於以一己之力改變總體戰略態勢,且年歲已高,難以再發揮重要作用。
排名第八的是南宋大將:孟珙,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履歷:端平元年,特授武功郎、主管侍衛馬軍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統制兼權侍衛馬軍行司職事。二年春,授寧遠軍承宣使、帶御器械、鄂州江陵府諸軍都統制。未幾,授樞密副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副使兼督視行府參謀官。未幾,升制置使兼知嶽州。收復襄陽後,授樞密都承旨、制置使兼知鄂州。後來病遂革,乞休致,授檢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致仕。宋之辱於金久矣,值我國家興師討罪,聲震河朔,乃遣孟珙帥師夾攻,遂滅其國,以雪百年之恥。孟珙最出名的一戰是會合元軍合圍蔡州,滅亡金國,且在戰役中發揮了主要作用,一雪南宋百年之恥。後來,力主恢復失地,在荊湖戰場,作為一路主帥,大力加強襄陽地區的防禦,有效的抵抗了元軍的進攻。
排名第七的是南宋大將: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人。履歷:未冠,以良家子隸涇原軍。政和中,夏人犯邊,以功補進義副尉,稍擢隊將。從討方臘,破之;及擊河北群盜,累功權涇原第十將。靖康初,夏人攻懷德軍,玠以百餘騎追擊,斬首百四十級,擢第二副將。建炎二年春,權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四年春,升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後為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紹興二年,命玠兼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節制興、文、龍三州。四年二月授玠川、陝宣撫副使。七月,拜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度使,六年,兼營田大使,易保平、靜難節。吳玠先後經歷與西夏和金國的戰事,特別是在富平之戰後,獨立指揮了和尚原、饒風關、仙人關構成的西線3大戰役,充分顯示了吳玠卓越的軍事才能,打破了金國入侵川蜀的戰略計劃,既保衛了川蜀安全,又有力支援了東線的抗金鬥爭。
排名第六的是南宋大將:劉錡,字信叔,德順軍人,滬川軍節度使仲武第九子也。履歷:高宗即位,錄仲武后,錡得召見,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為隴右都護。與夏人戰屢勝。張浚宣撫陝西,以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紹興六年,權提舉宿衛親軍。錡因請以前護副軍及馬軍,通為前、後、左、右、中軍與遊奕,凡六軍,每軍千人,為十二將。七年,帥合肥;八年,戍京口。九年,擢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十年,金人歸三京,充東京副留守,節制軍馬。三十一年,以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逐路軍馬。劉錡作為名將之後,表現不俗,首先在富平之戰中,率領涇原騎兵打得金軍右路主帥金兀朮滿地找牙。在順昌保衛戰中,再次以少勝多,打得金兀朮大敗而回,鐵浮圖和拐子馬也被消滅殆盡。以至於在完顏亮南侵時,竟然沒有金將敢與劉錡對陣。完顏亮光火之下只好說:「吾自當之。」可見劉琦在金軍心目中的威名。
排名第五的是北宋大將:狄青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狄青最初是皇帝身邊的侍衛親軍,後來在與西夏的戰事中屢立戰功,拜為節度使後又為樞密副使,在平定南方依智高的叛亂中以奇兵獲勝。可見其用兵入神。不僅熟悉北方大規模的野戰,也熟悉南方特定地形的戰術。由士兵升為樞密使在北宋他是第一人,且在士兵中的聲望很高。可惜被文官集團所猜疑,過早逝世。
排名第四的是北宋大將:种師道,字彝叔。种師道作為西北將門之後,熟知西北軍事,是西北軍中少有的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的將領。重點戰役是:政和六年,种師道應詔帥陝西、河東等七路兵馬,共十萬之眾進攻東線戰場的臧底河城,在此戰中,种師道展示了一個統帥應有的治軍手段,提前攻破臧底河城。一雪數年前王厚、劉仲武等人大敗之恥。宣和元年(lll9),以种師道為都統制,率10萬大軍平永和、割踏、鳴沙三城,為宋朝全部奪回橫山地界。雖然後來在第一次伐遼中失敗,但是保全了宋軍主力,同時也顯示了他的戰略眼光。靖康年間,75歲的种師道再次被啟用,主持抗金大計,在此期間,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主張,可惜沒有被皇帝和宰執採用,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禍。
排名第三的是南宋大將:韓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韓世忠從西北從軍,以功晉級。在平定方臘是,親擒方臘,獲大功,但是被大將辛興宗據為己有。在康王登基時,成為最早的皇帝的班底。包括在明受之變中的表現,和大將張俊同被皇帝視為左膀右臂。在黃天蕩一戰中,以少擊多,阻滯金國大軍40餘天,使兀朮從此不敢再談渡江。並在淮東戰線上南徵北戰,屢立戰功,受三鎮節度使。後來秦檜誣陷嶽飛,只有他敢站出來為嶽飛說話,可見其之正氣盎然。高宗的母后韋氏南歸後還不斷詢問韓世忠的情況,可見韓世忠在北國的影響力。
排名第二的是南宋大將:嶽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嶽飛的履歷我不說大家也熟知,我們小時候都知道說嶽全傳,對嶽飛的抗金實績都非常熟悉,這裡不再多說。其實嶽飛不論在平定內亂,還是在外抗侵略的戰爭中都履歷功勳。授兩鎮節度使。其所率的嶽家軍也是當時實力最雄壯的軍隊。但是由於他的性格過於直率,也為他的結局埋下了悲劇的種子。但是無論怎樣,嶽飛堅持恢復中原,嚴格治軍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還是為我們全中華民族子孫所敬仰的。
兩宋排名第一的大將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從士兵開始屢立戰功,特別是在高平一戰中,力挽狂瀾,確立了自己在禁軍中的地位。30歲即建節,自古少有。在代周后,又完善各類制度,避免了五代政權頻繁更替的毒瘤。通過統一南方,確保了中原的和平發展。他克服了過去武將嗜殺戮的惡習,並為後世確立了一個好的典範。最終創立了300餘年的大宋江山,作為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能有如此才略,自古武將中,無人能比。所以當之無愧排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