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大國競爭異常激烈,誰都不甘落後,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先掌握了核心科技,誰就掌握了世界。高能物理學一直是西方的強項,直到1989年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譜儀投入運行後,世界高能物理界才將目光投向中國。發展至今中國雖然已經有了技術也有了人才,但國外也同時在進步,始終與我們拉開了一段距離。於是近些年國內有關高能物理學發展展開了一場爭論,甚至連一些不懂何為粒子對撞機的普通民眾也參與進來。
在這場爭論中,中國高能物理的領軍人物王貽芳院士一直認為我國要想彎道超車,必須建造自己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而海歸楊振寧院士卻堅持反對該機器的建設。實際上國內的現有機器已經無法繼續支持科研的繼續深入,現有的對撞機無法產生足夠量的Higgs粒子,需要突破就需要一臺100公裡的加速器。聽起來這有點當年勒緊褲腰帶造原子彈的味道,而王院士也說明製造的機器不僅能夠進行深入的純科學研究,而且還能幫助人們去認識世界的本質,去發現更多以造福人類。
在去年的科技大會上,王院士又再次提出了他的想法,擁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將會帶動提升國內科技與工業一個層次,並且有極大可能進入到國際科技的最前沿成為引導者。同時他還指出建造的首期費用需要360億,畢竟當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就花了同年GDP的0.01%,如果現在建造只是用去當年GDP的0.005%,不會給國民造成太大的經濟壓力,而且根據國際經驗來看建機未來的回報將會是現在投資的3倍。簡單來說就是忍一時微痛,能享一片光明。要拼忍耐力,中華兒女並不畏怯,畢竟要想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就得抱有相應的覺悟,王院士的提議言之成理,可為何楊振寧院士卻堅決不同意呢?
實際上楊院士雖然不反對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重要意義,但他認為對撞機在建成後50年內是無法產生出能夠持平支出的收益,更不要說對全人類會有所貢獻了。而且結合他當初還在美國時見到得"超導超級對撞機"失敗建造史來看,若我國現在投入大量資金去搞這一項目極有可能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花了錢還不一定能造得好。即使我國目前已能夠付得起龐大的科研資金將其造出,用它去找尋猜想中的「超對稱粒子」是否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何時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危險的是我們要深入研究還不得不去聘請技術領先於國內科研人員的外國專家,那個時候我們或許就成了為他人做嫁衣的人。況且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是燒不起錢的,人均GDP還較低,後期維護更新又會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又該如何?不可否認楊院士談得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他還認為中國覆蓋的科學領域還很廣,許多地方都需要花錢,不應將巨資花在一個短期看不見效益的理想工程上而耽誤了其他項目,這樣做是本末倒置的。
其實在羽翼未豐之時,沒有必要拼上家底去跟西方爭理論研究的高低,把錢用在國民生計和急需打破壟斷的技術上或許要更理性。楊院士沒有說永遠不去搞這個東西,只是現在還不到火候。記得過去楊振寧院士因為過去的經歷,在國內曾遭到了些許非議,只能說發出這些聲音的人並不了解楊振寧,就跟現在公開質疑鍾院士的沈佳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