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鵬鯤:中國發展半導體能「彎道超車」?誤會有點太多了

2020-12-18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餘鵬鯤】

談到中國半導體產業,「彎道超車」一詞頻繁見諸媒體。在不同語境下,「彎道超車」也有不同的含義。

有的是指中國半導體產業必須經過驚險的努力,才能超越美國領導構建的半導體產業體系,創造世界半導體的新一極。而另一些指的是通過某些特殊的技術或者機緣,中國半導體靠巧力完成超越。

後者無疑對中國的半導體正常發展不利,但又是經常看到的。早在2017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裁丁文武就表示:「中國晶片行業彎道超車的策略不現實,彎道超車的前提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華為被斷供之後,鋪天蓋地的「彎道超車」又捲土重來。

在這裡,筆者梳理了一些常見的「彎道超車」誤會,希望我們能堅定決心踏實發展,破除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壟斷和封鎖。

高估新技術潛力 晶片產業化沒這麼簡單

傳統的晶片使用的半導體基礎材料是矽。其他的材料做晶片,尤其是一些新材料,在某些性能上會比傳統晶片好得多。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電子復興計劃曾經撥款6100萬美國給麻省理工學院的Max Shulaker教授團隊,用於研究碳納米管3D晶片。Max教授2013年認為:「與傳統電晶體相比,碳納米管體積更小,傳導性也更強,並且能夠支持快速開關,因此其性能和能耗表現也遠遠好於傳統矽材料」。

近期被熱炒的中科院3nm電晶體和北大碳基晶片也屬於這一類,共同的特點是用新材料取代傳統的矽材料,在某些性能上擁有突出的表現。

2017年,北大彭練矛院士團隊研製了高性能5 nm(納米)柵長碳納米管CMOS器件,並發表在權威期刊《Science》上。根據研究,其工作速度3倍於英特爾最先進的14 nm商用矽材料電晶體,能耗卻只有矽材料電晶體的1/4。

因此近期某些媒體認為,中國將通過碳基晶片和中科院的3nm電晶體實現彎道超車。真的是這樣嗎?

像這樣說的人,其實隱含了一個判斷,即:近幾年來,作為計算機核心的CPU的單核性能不再像過去一樣大幅提高,是因為矽半導體材料的力學、化學和電學性能不行。但事實是,制約CPU主頻提高的因素是晶片功耗障礙和帶寬障礙,這些都不是靠換材料能夠解決的。

以主頻的提高為例,130nm工藝之後,晶片電路延遲隨電晶體縮小的趨勢越來越弱。伴隨而來的就是主頻的提升越來越難,目前制約主頻的主要因素已經成為連線時延而非電晶體的翻轉速度。

隨之製程的減小,門延遲降低而連線延遲上升

現今CPU的主頻提高早已由門延遲主導變為連線延遲主導,連線延遲通俗的說就是電流在CPU中流動產生的延遲。由於電子以接近光速傳播,沒有更快的可能了,想要優化只能讓CPU性能上升的情況下,還得簡化其結構,引入新的材料並不能解決面臨的這一難題。

相反,以石墨烯構建晶片還面臨著與舊生態不兼容、加工困難的問題。無論是中科院的殷華湘團隊還是北大彭練矛院士團隊,目前的成果還停留在單個電晶體的層面。就算發表的成果保守一些,實際上也不會超過上萬個電晶體集成電路的水平。與主流晶片動輒幾億、幾十億電晶體存在巨大的差距。

而唯一能做出晶片級成果的Max Shulaker教授團隊,也沒能徹底解決碳基晶片的良率問題。

該教授2017年發表在《自然》雜誌論文中報告的晶片,擁著四個集成電路層,並擁有5個子系統。其中負責實驗樣品蒸汽數據採集、傳輸和處理的部分是碳納米電晶體構建的,而電阻隨機存儲單元(RRAM)和接口電路是由矽電晶體構建的。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碳基+矽基組合型的氣味探測晶片,而不僅僅是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

Max Shulaker教授的組合型晶片

這一晶片號稱集成的200萬個碳納米電晶體也有很大的水分。該晶片只有氣味傳感器中使用了碳納米電晶體,而氣味傳感器的容錯性是非常強的,100萬個氣味傳感器傳感器中即使損壞一半也不會對晶片產生毀滅性的影響。但是晶片的邏輯部分絕對接受不了這樣的良率。

最後,我們不能太低估傳統工藝。根據彭練矛院士團隊研究,5nm碳納米管的速度是英特爾14nm的三倍。我們假設這個速度差距,完全可以變為晶片主要頻率的差距。之所以拿主要頻率做例子,因為這是目前半導體發展的主要瓶頸。

按工藝代數算,5nm差不多比14nm領先三代,而14nm又比40nm領先三代。從40nm進步到14nm,CPU和GPU的主要頻率都增加了大約1倍(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設計上的進步)。

照這麼算,新材料晶片同進程最多比矽晶片快50%。當然這是很大的優勢,但是考慮到新材料晶片的設計、製造和生態都很不成熟。僅僅快一點,是扭轉不了現有的半導體產業幾十年發展所產生的慣性的。

還有一種誤會是,中國產業真的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新技術的潛力被宣傳誇大了,成為又一被「彎道超車」的對象。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2018年「自主研發22nm光刻機」事件,2018年12月1日,《解放軍報》報導了中科院光電所可加工22nm晶片的「『超分辨光刻裝備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很快引發了網絡社區的狂歡,似乎中國自主生產高性能光刻機已經近在咫尺了。

自主研製的超分辨光刻鏡頭

事實是,這主要是一個生產光電晶片的超解析度光刻鏡頭,在11月30日凌晨央視13頻道的《午夜新聞欄目》中,該項目副總設計師胡松就說到該設備可以加工10毫米乘10毫米範圍的晶片。

10毫米乘10毫米,也就是100平方毫米,這已經大於大部分手機晶片的大小了。但是對於更高等級的晶片,比如說電腦CPU、GPU而言,這樣的大小就很不夠看了。

總之,過分誇大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是這種誤會產生的根源。

天上掉餡餅的引進 技術大躍進風險重重

既然引進新技術不可行,又想要彎道超車,那只能依靠外部技術輸入了,「可喜」的是,瞌睡時總有人送上枕頭。

8月24日,財新網報導了弘芯半導體——預計投資千億的明星項目停擺了,而且面臨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由於資金困難,弘芯原計劃購置設備3560臺(套),但項目一期生產線僅有300餘臺(套)設備處於訂購和進廠階段。在此之前,該項目好不容易從AMSL引進的一臺高級光刻機已經被以5.8億元抵押了。最丟人的是,從引進至今,該設備沒有生產過一片晶圓。

根據筆者的梳理,近年來爆雷的半導體項目至少還包括福建晉華、蘇州宏芯、淮安德準半導體、成都格芯和貴州華芯通。經過深入了解,這些項目幾乎都存在破天荒的技術引進。

最近爆雷的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當初最被人看好的就是成功從ASML引進了一臺性能很高的TWINSCAN NXT:1980Di光刻機,弘芯專門為這臺設備準備了風光的進場儀式。

弘芯為設備進場準備的風光儀式

2016年2月,一則有關蘇州中晟宏芯欠薪的微博引爆業界,引發了輿論的熱議。宏芯2014年從IBM引進了Power8 CPU的全套原始碼,並承接了「核高基」以及其他項目補助不少於20億資金。但是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項目,卻在短短兩年內就爆出了「欠薪事件」,隨後該項目陷入沉寂。

蘇州中晟宏芯引進了Power8 CPU的原始碼,此時距離IBM發布Power8還不到一年,當時屬於IBM性能最強的CPU,也是當時單核性能最強的伺服器CPU。

成都格芯是今年5月份爆雷的,計劃引進的是格羅方德晶圓製造工藝。格羅方德是2015年世界第三大晶片製造廠,這樣的項目對成都而言,誘惑力不能說是不大。

華芯通是2016年貴州省政府和美國高通公司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目標是承接高通ARM架構的伺服器晶片技術,面向中國市場設計並銷售這些產品。同年華芯通獲得ARMv8-A 64位處理器架構授權。這意味著華芯通可以設計並銷售符合該指令集的64位處理器。

2018年11月27日,華芯通半導體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宣布其第一代商用ARM架構國產通用伺服器晶片—昇龍4800 (StarDragon 4800) 正式量產。隨著第一代產品量產的消息,其註冊資本也節節攀升到38.5億元。誰知過了不到半年,就傳來了華芯通關門的消息。

高通的ARM的伺服器晶片,2016年拿出來還是引領風騷的,甚至於首屈一指。這樣的項目落戶貴州,難怪當地政府對此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但這些項目最後的結局都不好,落得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為什麼這些「技術先進」的項目,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了呢?

事後復盤,這其實是一種信息差導致的誤判。

國外這些所謂「先進」的技術,在當時已經出現了一些難以為繼的現象。例如:引入IBM的Power8時,網際網路產業的「去IOE」(用廉價的產品替代昂貴的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儲設備)運動已接近尾聲。

又如格羅方德雖然是2015年世界第三大晶片製造廠,但這主要是因為AMD的業務拉動。格羅方德是從AMD分拆出的晶片製造廠,分拆後很長一段時間依然為AMD代工,因此保持了較高的市場份額。脫離了AMD帶動,分拆後的格羅方德自身盈利能力偏低,大舉投資不太現實。

國內政府的相關管理人員要意識到這些信息需要時間。一些掮客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將國外即將落後的一些技術進行包裝,顯得市場前景廣闊。利用地方政府渴盼優質項目的心理,獲得國內的補貼和政策扶持。

總而言之,還是缺乏踏踏實實自主研發的魄力和毅力。還是那句話:「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老希望搞「彎道超車」,實質就是不相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科學判斷,同時也是不尊重艱苦奮鬥創造的美好中國。中國製造業的騰飛,固然有少數來自於彎道超車,但更多的是靠苦幹奮鬥。

我們都見證過「牛仔褲換大飛機」的歷史,那是一段直道追趕的過去。今天的半導體破圍戰,能夠「彎道超車」當然好,但我們一定不能放棄直道追趕的勇氣。而且我相信,靠直道追趕,中國半導體也能勝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2020年世界半導體領域驚濤駭浪的事,與我國彎道超車的路
    AMD公司的收購事件、賽靈思公司的收購事件、日本與三星之間的半導體爭端,沒有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誰都走在了時代的風浪之上,時刻惶恐。沒有人能想到一個簡單的公司收購事情,會讓美國、歐盟在內的數十個國家抵制,也沒有人能想像一個簡單的華為會讓國外半導體企業虧損幾千億,影響之大。
  • 中微5nm刻蝕機獲認可,中國芯「彎道超車」?尹志堯博士一語中的
    對此消息,網上議論紛紛,其中有個論調是這樣說「中國晶片行業彎道超車」。 中微5納米刻蝕機研發成功的意義,是不是有那麼重大,是不是真的能讓中國晶片行業「彎道超車」呢?還是被誇大,言過其實呢?這絕對是值得我們欣喜的事,但是這項技術的突破是不是能帶領我們晶片行業迅速發展,達到「彎道超車」的效果呢?我們確實需要冷靜思考一下。刻蝕只是晶片製造的工序之一IC業界電子工程師張光華:「一兩年前網上就有中微研製5納米刻蝕機的報導。
  • 臺積電斷供華為,中國石墨烯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另外,臺積電雖然屬於中國企業,但是主要股東還是美國,所以說要讓臺積電單獨給華為供貨是不現實的。不僅如此,華為僅僅為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第一大客戶則是美國的蘋果。從理論上來說,失去了華為晶片供應,臺積電的利潤會降低,營收會減少。但是這完全是可以彌補的,臺積電在這二三十年間積累了太多的優勢,雖然不在為華為代工,它也可以為其他的廠家來生產晶片,例如高通和英偉達。
  • 俄羅斯傳來新消息,中國晶片彎道超車或成現實
    俄羅斯傳來新消息對於國內的華為公司而言, 目前全球的局勢算不上樂觀,因為美國在5G和半導體領域制定的一系列無理的措施,給華為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這並不代表華為沒有突破的機會,只要它能尋找到新的方向,所有不利的因素都會消散。
  • 果然彎道超車了!8英寸石墨烯晶圓橫空出世,中方此舉令白宮悔恨
    美國對於中國的高科技制裁尤其是對於我國的晶片領域的制裁很大程度上的讓中國方面不得不承認一個我們在半導體領域已經落後於世界的事實,因此我國在前段時間由中科院牽頭髮起了對於「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工作,不過最近中科院在石墨烯晶圓上的突破讓世界感到了震驚,西方突然發現中國想要光刻機似乎僅僅只是個幌子
  • 中微5nm刻蝕機獲突破,中國芯「彎道超車」?尹志堯博士一語中的
    其實不是,現在中國的半導體行業正在以最快速的方式發展起來,中國的中微公司就是最好的代表。中微公司是被譽為「矽谷之神」的尹志堯先生一手創立的,現如今已然發展成,以中國為基地、面向全球的微觀加工高端設備公司的龍頭企業。
  • 成飛,彎道超車,成就中國最強戰機!
    圖為殲20無須贅述,中國當前最強戰機非殲20莫屬,而說起殲20難免會讓我們想到它的製造公司,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航空工業成飛、成飛,是中國重要殲擊機研製生產基地。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成飛之所以擁有了如今這樣的規模,完全是因為其彎道超車,製造出了另一家主流戰機製造公司所還沒有研製出來的戰機才得到的。當前,中國有兩個專門製造戰機的公司,分別是瀋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儘管同為戰機製造企業,沈飛與成飛還是有高低之分,而成飛就是低的那個。
  • 射頻集成電路深度報告:國內企業能否借毫米波實現彎道超車
    如果我們把蓋子掀開,其實除了處理器晶片,射頻晶片更是華為乃至中國集成電路的痛點。在手機處理器領域,我國已經湧現出華為,紫光展銳等企業,設計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國外。但是在高端手機射頻前端,差距依然明顯。Skyworks和Broadcom等依然是國內手機企業依賴度最高的公司。
  • 教育部回應普及幼兒園,中國學前教育布局能否彎道超車?
    教育部回應普及幼兒園,中國學前教育布局能否彎道超車?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有些領域我們必須彎道超車,譬如教育領域 紙白君的文字一向對其他領域的彎道超車是持不認同觀點的,但今天要對教育領域例外,因為這可能是我們社會和國家及個人彎道超車最有效的機會。
  • 彎道超車,中國的保險科技已走在了美國前面?
    文 | 米格 木一過去數年間,中國的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引領世界,引發了全球金融行業的矚目。很多從業者提出,在最近兩年,保險科技也開始彎道超車,趕超美國。2019年,中國的線上保險正在集中爆發,保險科技不斷創新。
  • Mini LED技術顛覆性創新,引領我國面板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2020年即將結束,作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國民製造業藉助"直播電商"、"5G商業化"等數位化東風,獲得轉型升級乃至彎道超車的機遇。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中央日前召開的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強調,要切實強化基礎研究,持續推動應用創新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型國家。
  •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美國對中國制約能力沒那麼強 第三代半導體...
    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廠商的限制是否會嚴重讓行業處於艱難之中? 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進程中, 中國廠商的機會在哪裡? 中芯國際創始人兼CEO、上海新昇總經理,現芯恩(青島)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汝京,在中信建投證券和金沙江資本舉辦的線上直播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 張汝京:第三代半導體IDM是主流,Foundry照樣有機會
    集微網消息,8月4日,由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與金沙江資本聯合舉辦的「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發展機遇交流峰會」上,張汝京博士受邀擔任發言嘉賓。在回答「當前逆全球化和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和彎道超車」一問時,張汝京表示,我不太了解為什麼要彎道超車,直道就不能超車嗎?其實隨時可以超車,所以以後儘量不要用彎道超車,彎道超車是花時間花精神、不是捷徑的方法。
  • 彎道超車,ASML真正打敗尼康光刻機霸主地位,僅僅用了5年
    彎道超車,荷蘭阿斯麥爾ASML真正打敗20世紀 80、90年代光刻機霸主尼康僅用5年了時間。21世紀之前,光刻機霸主是尼康,彼時採用的是「乾式」微影技術,但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技術遇到了瓶頸,始終無法從193nm波長縮短至157nm。
  • 花360億或能讓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為何海歸院士就是不同意?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大國競爭異常激烈,誰都不甘落後,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先掌握了核心科技,誰就掌握了世界。高能物理學一直是西方的強項,直到1989年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譜儀投入運行後,世界高能物理界才將目光投向中國。
  • 布局6G,歐美日韓想要彎道超車?中國早有準備
    如果6G研發成功的話 ,那麼5G就不值得一提,這就是美國想要達成的目的,目前全球關於5G的標準專利聲明,大概有21571個,其中華為以6147個排名第一,中興以2561排名第三,在前幾名中看不到美國的身影,在各行業做慣老大的美國,怎麼可能在5G上服輸,既然繞不過我們的專利限制,那就整一個超前的6G,奪回自身通信領域的領導地位,對此中國還是有壓力的,畢竟世界幾個大佬聚在一起產生的能量
  • 彎道超車?晶片架構RISC-V新勢力迅速崛起 睿思芯科產品今年底量產
    原標題:彎道超車?晶片架構RISC-V新勢力迅速崛起 睿思芯科產品今年底量產   晶片設計的新格局將如何變化?
  • 中國彎道超車的希望!可抵禦黑客攻擊破解密碼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一直會持續下去,一直到我們高精尖科技能與之互相制約,達成一個新的平衡。在一些美國已經形成了智慧財產權重重壁壘的領域,我們後發很難制人,必須要嘗試一些不同的賽道,進行彎道超車。現在,小天了解到,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們實現了彎道超車。但是,光有量子通信還不夠,在量子計算機方面,我們如果能實現彎道超車,那將獲得量子霸權,實現對傳統經典電子計算機的降維打擊!
  • 彎道超車碰撞,吉利和比亞迪的左前輪哪個更結實
    我們常說彎道超車,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只能拿來做比喻,殊不知有些駕駛員還比較喜歡這麼做,近日,有網友曬出了自己因為彎道超車導致連撞兩輛小汽車的事故。據網友回憶,他是在一彎道口,前面一輛東風小汽車,因為嫌前車車速較慢,想著前後暫時沒車,就索性直接超車,誰知道對向車道開過來一輛吉利汽車,躲避不及雙雙碰撞。看不到對面車道的車子也敢超,這下直接負全責,從圖片看左前輪直接斷裂,估計是側面直接撞擊,同時吉利的氣囊打開了,質量還是很好的。
  • 福建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助推汽車業「彎道超車」
    打開APP 福建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助推汽車業「彎道超車」 佚名 發表於 2020-12-15 13:47:23 其中,上遊零部件的「三電系統」是新能源汽車區別於傳統燃油車的核心零部件,約佔整車成本的50%,中國的「三電技術」整體實力較強,但與國際頂級技術水平仍有差距。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地區。福建將依託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助推福建汽車業「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