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浩宗
對於紙質書籍,仿佛很久沒有閱讀的習慣了。先是百度搜索,然後新浪博客、QQ空間,再是越來越碎片化的公眾號和手機頭條——好像都是囫圇吞棗。唯獨這幾個晚上,在燈下,捧著蔣興強剛出版的中篇小說精選集《等到天晴》,越讀越令我仰望,越讀眼前越明亮。
《等到天晴》是蔣興強從30多年來創作的18部中篇小說中遴選出來的,所選篇目《瓜客》《等到天晴》《丟失》《奸小》《二婚》《隔單》,都是經《黃河》《滇池》《青年作家》《延安文學》等老牌名刊發表,並引起專家、讀者廣泛好評的優秀作品。
蔣興強一直是我敬重的作家,勤奮、執著而又嚴謹。不管是《瓜客》生動傳神的跨境民族風俗的描寫,還是《丟失》對家庭倫理親情的關注,抑或是《奸小》講述的一段塵封已久的故事,都讓我的內心蕩漾起一圈圈波紋,或反思或糾結,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呈現老人晚景悲涼的《隔單》,讓我的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
小說講述奶奶去異地帶孫,留下爺爺薛亮看家,么兒媳卻阻止婆婆陪護公公,親情阻隔,薛亮最後在孤獨和寂寥中憂鬱地離世。然後,小說進入慢節奏的倒敘,一波三折,精彩紛呈,出場人物一一呈現,將一個慣常的養老、啃老故事講述得洋洋灑灑、盪氣迴腸,直抵人心、人情和人性……
隨著閱讀的延續,竟讓我想起一些農村老人的孤單、彷徨和尷尬。我知道,在農村我老家有這樣一對老人:他們因為兒女,被迫分開了,一個去了城裡,一個留在農村,他們相濡以沫幾十年,忽然分別讓他們無所適從。去了城裡的丈夫天天想回家,老兩口天天只能在夢裡相見。他懷念鄉下的日子,想念山間的鳥兒,地裡的莊稼,圈頭的豬羊。時間久了,實在難忍,他就悄悄地回到鄉下。
老兩口仿佛久別重逢,一夜低語嘀咕,一夜肌膚相親。但第二天,丈夫只得匆匆告別,重新踏上去城裡的路。然後,料理日常生活,陪伴孫子玩耍,躲閃兒媳臉色……日子流淌,想家迫切,有一天,他恍恍惚惚到了陽臺上,依稀看見一群鳥兒在翩翩奮飛,一眨眼,他也變成了一隻鳥兒,朝著家鄉的方向飛去……那是怎樣的悲涼和心痛!
仿佛這就是蔣興強講述的故事。但蔣興強講述的故事更厚實,更深沉,更淋漓盡致,情節更加跌宕起伏,勾人懸想,催人淚下。蔣興強是想通過講故事,呼喚社會風氣向好,人心向善,懂得感恩報恩,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當天下午,南山上一座氣勢恢宏的新墓拔地而起,青秀的墓石是那麼乾淨,又是那麼安靜。」寫到這裡,小說戛然而止。一幅安靜、悠遠的農村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如薛亮的溘然而逝,鄉村和鄉村物事離我們越來越遠,但留在我們心裡的農村卻越來越清晰可辨,越來越令人懷想和惦記。
伴著新書散發著墨香的閱讀,讓我在燈下一次次獲取了無法言說的精神享受——多麼想回到從前乾淨、安靜的農村啊!
在這個冬夜,閱讀蔣興強,閱讀《等到天晴》,我的心備感溫暖、寧靜和美好。
【作者簡介】
張浩宗,現居四川萬源市。作品散見於《延河》《運河》《伊犁河》《當代小說》《北方作家》《小小說月刊》《天池小小說》《華夏散文》《奔流》《巴山文藝》《農民日報》等全國報刊。多篇作品在全國文學賽事中獲獎,部分作品收入文學選本,著有作品集《遠山遠水》。
書名:《等到天晴》作者:蔣興強出版社: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