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明清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百年時間都未能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宋朝開啟於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中間經歷了靖康之恥,趙構南遷,一直到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時間跨度長達三百一十九年,在此期間,由於戰亂頻繁,故而名將輩出,但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來看,僅有四位超一流的軍事天才。
「千古奇冤」潘美
潘美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如他在小說中的名氣大,小說中他叫潘仁美,就是那位陷害楊令公楊業,導致七子去六子還的那位。
但潘美的一生是楊令公無法企及的,或許天波府幾代人的功勞加起來都是無法與他相提並論的。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名將,在平定李重進的叛亂中立下首功,被兩代君王視為肱骨之臣,深受信賴。
潘美曾經帶兵平定南漢,在攻伐南唐的路上被緊急任命為總指揮,負責軍中的一切要務,攻滅北漢時他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將領,無論是跟隨柴榮還是趙匡胤,他為後周以及北宋的局部統一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在北宋建立以後,潘美又被安排到雁門關鎮守,與大遼的作戰中無一敗績。此後跟隨宋太宗北伐,在第二次幽州戰役時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一往無前,若非中路軍中掌管糧草的曹彬臨時退卻,也不至於讓他遭受人生中第一場失敗,也是最大的一場失敗,此戰,宋太祖趙匡胤留給北宋子孫的家底被宋太宗敗壞的一乾二淨。
縱觀潘美的一生,幾乎沒有什麼瑕疵,在整個兩宋時期也是受到歷代帝王的尊敬,但很不幸,到了幾百年之後的明朝,潘美的歷史青名不知為何被扭轉了,為了襯託楊家將的忠貞不二,潘美成了無惡不作的小人,背負了數百年的罵名,不過相比較於蘇定方,他至少是幸運的,起碼還給他改了個名字。
評:潘美是幸運的,他的一生歷經周世宗與宋太祖兩位明主,雖然在遇到宋太宗後被打壓,但他並沒有像楊令公那樣被宋太宗坑到身死戰場;潘美也是不幸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像秦檜那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人們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名垂青史,受到世人敬仰,可惜潘美沒機會了,留在後世人心中的永遠都會是潘仁美這個形象。
「武曲星」狄青
北宋第一名將,人稱武曲星下凡。
西夏李元昊反叛自立為帝時,狄青被任命為延州指揮使,在四年的時間內,跟西夏大小戰鬥二十五場,尤其是在皇祐五年的崑崙關戰役最為著名。
李元昊也是當時世上少有的名將,能徵善戰,出奇謀,但在遇到狄青後,被攻陷金湯城,宥州失守,西夏的其他幾個部落也被狄青佔領,若非狄青在與李元昊的交手中連戰連捷,李元昊又豈會那麼容易向北宋稱臣。
宋夏戰爭告一段落後,狄青又奉命前往嶺南平定叛亂,每次作戰時,他都披頭散髮,頭戴銅盔,衝鋒陷陣,所向無前。
狄青還是整個北宋時期唯一一個入選樞密院的武將,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可見其功勞之大。
可惜,狄青早年曾經代兄入罪,面部被刺字,所以並不能夠得到那些正規渠道出將入相的文人大夫尊重,再加上宋朝文人骨子裡的瞧不起武將,直接導致了他的人生晚年不得志,最終鬱鬱而終。
評:狄青是不幸的,以他的軍事才能,無論是在兩漢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他都可以功蓋天下,名垂青史,為國家立下無數的功績,可惜他生在了北宋這個以文為主的朝代,還是一個文人嫉妒武將的朝代,士大夫是這裡的主角,大一統並不符合士大夫的理想,所以武將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更何況一個武功卓絕的名將呢。
「中興四將之首」嶽飛
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中興四將之首,漢族古典十大將之一,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之一,古代中國的民族英雄。
嶽飛在北宋末年投軍,靖康之變發生以後,趙構南遷建立南宋,嶽飛在趙構手下做事,從1128年遇到宗澤之後,十餘年的時間,他與金軍大大小小進行了上百場戰鬥,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在金兀朮撕毀和平條約後,嶽飛果斷率軍北伐,南宋初年唯一一位組織大規模北伐的將領便是嶽飛,北伐期間,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後在郾城、穎昌大敗金軍,取得歷史性的大捷,進軍朱仙鎮時,被投降派宋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
嶽飛一貫反對宋初的只守不攻戰略,對於如此的消極防禦十分不滿,他更嚮往的是積極進攻,收復失地,奪取抗金的勝利,可惜英雄未能遇到雄主。
評:嶽飛的故事,我想現如今的百姓,除了小孩以外無人不知,精忠報國的思想也一直在中國古代流傳,嶽飛一生對於軍事造詣來說,幾乎是鮮有人能夠匹敵,但嶽飛的政治覺悟相對較低,這也最終導致了他的身死。對於嶽飛,沒有什麼溢美之詞是能夠形容的,雖然現如今的很多人將其從民族英雄這一欄中去掉,但對我來說,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民族英雄之一。
「續命大師」孟珙
很多人或許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在南宋一百餘年的歷史當中,嶽飛是首當其衝的第一武將,所以難免光芒遮住了其他將領。
金庸老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守衛襄陽的郭靖郭大俠就是借鑑了他為原型,孟珙鎮守樊城拱衛襄陽,殲滅敵軍半數以上的南犯軍隊,在棗陽率軍攻破二十萬金軍,斬首數千人,在馳援四川時,大小數十戰,斬首無數,北上伐金時在同等兵力下,斬首數千人,大勝回朝。
宋蒙聯手攻破金都後,蒙古人調轉槍頭攻打南宋,孟珙作為主將在江陵大戰中連破蒙古軍二十四座營寨,後分兵七路殲滅進軍黃州的蒙古兵馬,再次收復丟失的襄樊地區,第二次馳援四川時,在大婭寨取得罕見的大捷,是南宋末年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防守大師,而且是機動防守。
孟珙以南宋少量的兵力為宋朝續命幾十年的時間,在攻金守蒙的過程中,堪稱救火隊員,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只要有危險的地方,有戰爭的地方,必定會有孟珙的身影,且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挽救南宋的王朝生命。
評:孟珙是我個人十分欣賞的武將之一,他與南北朝時期的韋孝寬不同,雖然同是守城大師,但他更多的是機動性作戰,在各個戰場上來回遊走,有時候還能夠去主動出擊,這在整個南宋末年是十分罕見的,如果單純的論戰績來看,並不亞於嶽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