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武力最弱的三百一十九年,僅有四位超一流的軍事名將

2020-12-14 史筆似塵鉤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明清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百年時間都未能實現大一統的王朝。宋朝開啟於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中間經歷了靖康之恥,趙構南遷,一直到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時間跨度長達三百一十九年,在此期間,由於戰亂頻繁,故而名將輩出,但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來看,僅有四位超一流的軍事天才。

「千古奇冤」潘美

潘美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如他在小說中的名氣大,小說中他叫潘仁美,就是那位陷害楊令公楊業,導致七子去六子還的那位。

但潘美的一生是楊令公無法企及的,或許天波府幾代人的功勞加起來都是無法與他相提並論的。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名將,在平定李重進的叛亂中立下首功,被兩代君王視為肱骨之臣,深受信賴。

潘美曾經帶兵平定南漢,在攻伐南唐的路上被緊急任命為總指揮,負責軍中的一切要務,攻滅北漢時他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將領,無論是跟隨柴榮還是趙匡胤,他為後周以及北宋的局部統一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在北宋建立以後,潘美又被安排到雁門關鎮守,與大遼的作戰中無一敗績。此後跟隨宋太宗北伐,在第二次幽州戰役時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一往無前,若非中路軍中掌管糧草的曹彬臨時退卻,也不至於讓他遭受人生中第一場失敗,也是最大的一場失敗,此戰,宋太祖趙匡胤留給北宋子孫的家底被宋太宗敗壞的一乾二淨。

縱觀潘美的一生,幾乎沒有什麼瑕疵,在整個兩宋時期也是受到歷代帝王的尊敬,但很不幸,到了幾百年之後的明朝,潘美的歷史青名不知為何被扭轉了,為了襯託楊家將的忠貞不二,潘美成了無惡不作的小人,背負了數百年的罵名,不過相比較於蘇定方,他至少是幸運的,起碼還給他改了個名字。

評:潘美是幸運的,他的一生歷經周世宗與宋太祖兩位明主,雖然在遇到宋太宗後被打壓,但他並沒有像楊令公那樣被宋太宗坑到身死戰場;潘美也是不幸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像秦檜那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人們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名垂青史,受到世人敬仰,可惜潘美沒機會了,留在後世人心中的永遠都會是潘仁美這個形象。

「武曲星」狄青

北宋第一名將,人稱武曲星下凡。

西夏李元昊反叛自立為帝時,狄青被任命為延州指揮使,在四年的時間內,跟西夏大小戰鬥二十五場,尤其是在皇祐五年的崑崙關戰役最為著名。

李元昊也是當時世上少有的名將,能徵善戰,出奇謀,但在遇到狄青後,被攻陷金湯城,宥州失守,西夏的其他幾個部落也被狄青佔領,若非狄青在與李元昊的交手中連戰連捷,李元昊又豈會那麼容易向北宋稱臣。

宋夏戰爭告一段落後,狄青又奉命前往嶺南平定叛亂,每次作戰時,他都披頭散髮,頭戴銅盔,衝鋒陷陣,所向無前。

狄青還是整個北宋時期唯一一個入選樞密院的武將,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可見其功勞之大。

可惜,狄青早年曾經代兄入罪,面部被刺字,所以並不能夠得到那些正規渠道出將入相的文人大夫尊重,再加上宋朝文人骨子裡的瞧不起武將,直接導致了他的人生晚年不得志,最終鬱鬱而終。

評:狄青是不幸的,以他的軍事才能,無論是在兩漢時期,還是在隋唐時期,他都可以功蓋天下,名垂青史,為國家立下無數的功績,可惜他生在了北宋這個以文為主的朝代,還是一個文人嫉妒武將的朝代,士大夫是這裡的主角,大一統並不符合士大夫的理想,所以武將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更何況一個武功卓絕的名將呢。

「中興四將之首」嶽飛

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中興四將之首,漢族古典十大將之一,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之一,古代中國的民族英雄。

嶽飛在北宋末年投軍,靖康之變發生以後,趙構南遷建立南宋,嶽飛在趙構手下做事,從1128年遇到宗澤之後,十餘年的時間,他與金軍大大小小進行了上百場戰鬥,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在金兀朮撕毀和平條約後,嶽飛果斷率軍北伐,南宋初年唯一一位組織大規模北伐的將領便是嶽飛,北伐期間,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後在郾城、穎昌大敗金軍,取得歷史性的大捷,進軍朱仙鎮時,被投降派宋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

嶽飛一貫反對宋初的只守不攻戰略,對於如此的消極防禦十分不滿,他更嚮往的是積極進攻,收復失地,奪取抗金的勝利,可惜英雄未能遇到雄主。

評:嶽飛的故事,我想現如今的百姓,除了小孩以外無人不知,精忠報國的思想也一直在中國古代流傳,嶽飛一生對於軍事造詣來說,幾乎是鮮有人能夠匹敵,但嶽飛的政治覺悟相對較低,這也最終導致了他的身死。對於嶽飛,沒有什麼溢美之詞是能夠形容的,雖然現如今的很多人將其從民族英雄這一欄中去掉,但對我來說,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民族英雄之一。

「續命大師」孟珙

很多人或許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在南宋一百餘年的歷史當中,嶽飛是首當其衝的第一武將,所以難免光芒遮住了其他將領。

金庸老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守衛襄陽的郭靖郭大俠就是借鑑了他為原型,孟珙鎮守樊城拱衛襄陽,殲滅敵軍半數以上的南犯軍隊,在棗陽率軍攻破二十萬金軍,斬首數千人,在馳援四川時,大小數十戰,斬首無數,北上伐金時在同等兵力下,斬首數千人,大勝回朝。

宋蒙聯手攻破金都後,蒙古人調轉槍頭攻打南宋,孟珙作為主將在江陵大戰中連破蒙古軍二十四座營寨,後分兵七路殲滅進軍黃州的蒙古兵馬,再次收復丟失的襄樊地區,第二次馳援四川時,在大婭寨取得罕見的大捷,是南宋末年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防守大師,而且是機動防守。

孟珙以南宋少量的兵力為宋朝續命幾十年的時間,在攻金守蒙的過程中,堪稱救火隊員,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只要有危險的地方,有戰爭的地方,必定會有孟珙的身影,且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挽救南宋的王朝生命。

評:孟珙是我個人十分欣賞的武將之一,他與南北朝時期的韋孝寬不同,雖然同是守城大師,但他更多的是機動性作戰,在各個戰場上來回遊走,有時候還能夠去主動出擊,這在整個南宋末年是十分罕見的,如果單純的論戰績來看,並不亞於嶽武穆。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與日本交手最多的276年,僅四位民族英雄級超一流名將
    「四鎮交趾」張輔明初重臣,名將,歷經四帝。張輔早年跟隨父親名將張玉參與靖難之役,因功被封為新城侯。張輔先後四鎮交趾,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後世多以張輔不得世守交趾為恨,另外劍橋中國明史也將張輔視為明朝軍事延續化的人物,認為明朝前期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徐達驅逐蒙古和張輔佔領越南。「抗倭名將」戚繼光明朝最著名的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民族英雄,山東濟寧微山人。
  • 日本最黑暗的一百四十八年,誕生了四位超一流軍事名將
    毛利元就出生在1497年,早年曾跟隨父親前往猿掛城,父母死後,猿掛城城主之位被井上元盛霸佔,後井上身死,毛利元就才在眾位家臣的擁護下,坐上了猿掛城城主的位置。20歲的時候,毛利元就與武田元繁展開了一場激戰,當時手握重兵的武田元繁在毛利元就連續的奇謀和戰術攻擊下,兵敗潛逃,被射殺在河中,此戰毛利元就初次展露頭角就已經凌駕在戰國初期無數軍事名將之上,威名遠播,還擴大了治下的領土面積。
  • 十六國時期:中國歷史上黑暗的135年,卻誕生出4位超一流軍事天才
    說到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我們都知道有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諸子百家爭鳴可謂是古代思想繁榮時期與同期的古希臘文明也是交相輝映,當然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十六國,在這個歷史上黑暗的分裂時期,又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該時代的名將呢。
  • 中國歷史上虛構的四位名將
    中國古代史上名將是非常多的,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出現了很多厲害的人物。
  • 在霸王兵仙的年代,劉邦當銀牌選手,他的軍事實力並不弱
    歷史上,劉邦軍事實力絕對不弱,中國歷史那麼長,霸王和兵仙也再沒第二個人敢叫了,在霸王兵仙的年代當銀牌選手就是弱了麼,而且環境不同,同樣漢中,看似一回事實則天差地別,其一是對手,諸葛對手曹魏已經安穩幾十年了,韓信對手章邯投降項羽被秦地百姓嫌棄根基不穩,項羽本身也不穩中原打成了一團,其二後勤
  • 中國歷史上的猛將,以單挑比拼個人武力的話,誰能打過項羽
    史記可以告訴你答案,一是個人武力,二是軍事謀略。那麼項羽如此厲害,中國歷史有沒有名將的武力能夠與項羽單挑並打敗項羽的?先說說項羽同時代名將,最有名的算韓信了,但是韓信打仗從來不靠個人武力,只靠謀略,韓信打仗甚至自己不會親自上戰場,而是指揮作戰,項羽就不同,他喜歡親自率軍打仗,衝在一線,所以,只怕一百個韓信的武力加在一起也不是一個項羽的對手。
  • 中國歷史上真正頂級的軍事統帥,只有八位,其餘都是浮雲
    按照這一標準,中國歷史上真正頂級的軍事統帥,只有以下八位: 第一位:孫武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歷史已經證明: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 第二位:吳起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上)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用自己的膽識與才能,創造了無數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來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名將為後世留下了怎樣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 中國古代歷史上四大名將,一個殺人無數,另一個被一群婦女亂棍打死
    所以在中國兩千多年歷史長河裡,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無畏的在沙場喋血。然而,歷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壯烈的,這些金戈戰馬的沙場豪情,中華英雄的錚錚鐵骨,在功成名就之後雖然有的能夠全身而退,但有的卻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接下來小編就來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位名將。
  • 中國歷史上的四位軍神,他們都是用兵如神的名將
    中國歷史上的四位軍神,他們都是用兵如神的名將。 1、韓信 韓信的人生,起點非常低,成就非常高,最後不是死在戰場上卻是死在一群宮女手上,這大起大落,每每讀起都讓我唏噓不已,而我對韓信的人生也從崇拜到同情再到理性的批判。
  • 中國歷史上名將層出不窮,但這四位,才算得上當之無愧的千古名帥
    戰爭塑造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將,也將一些將領推向神壇。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兵聖孫武,領兵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譽為東方兵家鼻祖。再如霍去病,憑藉靈活的作戰,採用長途奔襲及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譜寫出了漢朝的傳奇,更令匈奴「漠北無王庭」。而在歷史中,我們很難去評價將領孰強孰弱,畢竟時勢造英雄。但這四位,卻堪稱千古名帥,也開創了歷史的先河。第一位,則正是殺神白起。
  • 中國歷史上的後三國時代,三代開國之君皆是軍事名將
    塞北三朝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與兩宋時期並列的封建王朝,自契丹耶律阿保機建立大契丹以後,數百年時間雄踞北方,逼迫北宋稱帝納貢,宋仁宗時期,李元昊在西北建立大夏國,與宋遼之間發生過多次的激烈戰爭,而在遼末天祚帝,女真興起,完顏阿骨打僅用數萬士兵便橫掃大遼五京,迫使大遼西遷,同時新興的金朝對北宋發動了靖康之變,在南宋時期也是屢屢犯境。
  • 中國古代歷史上九大公認的名將分別是哪些?
    從時間先後順序來看,分別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韓信,霍去病,李靖,藍玉,左宗棠等九位,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名將,具體排位沒有,名將需要有強大國力匹配才行,否則英雄無用武之地。白起,李牧,王翦,廉頗,這四位作為戰國四大名將入選,相信沒有異議,戰國是一個強者為王時代,白起作為第一殺神,一生在戰場上消滅了100萬以上敵軍,最神奇的是一生沒有敗績,在勝敗乃兵家常事的戰國時代是異類的存在。
  • 中國歷史上12位最強武將排名,西楚霸王項羽僅排第二
    在中國冷兵器時代,打仗全靠人命往上堆,一將功成萬骨枯,要想成為一個讓歷史記住的人物,所付出的心血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下面為大家盤點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12位武將,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他們該怎樣排名才能讓人信服呢。第12位:常山龍膽——趙雲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
  •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九十七年,五位歷史級軍事名將誕生於此
    「賽因汗」拔都蒙古帝國及世界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軍事家之一,蒙古名將。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朮赤次子,被兄長及其他眾兄弟擁戴為朮赤的接班人,後推舉窩闊臺為蒙古大汗。「南徵名將」兀良合臺蒙古帝國名將,西徵戰將速不臺的兒子。1233年,兀良合臺跟隨新任大汗貴由徵討遼東地區,擊敗金國,兩年以後,參加蒙古西徵,屢次立下戰功,受到拔都賞識。
  • 中國古代被稱為頂級戰神的四位大將,第一位號稱兵聖
    在中國古代那個冷兵器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將領,有的以勇猛鑄成,有的以忠義民滿天下,還有的以憂國憂民名垂青史。然而在眾多將領中被稱為頂級戰神的僅有這四位大將。他們分別是孫武,白起,韓信,項羽等。排在第2位的是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白起是楚國白公勝的後裔,他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秦國的名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兵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起善於用兵,他在秦昭王在位時徵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他指揮過著名的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 歷史名將排名:關羽僅62位 最輝煌竟是他
    77、魏無忌(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首,禮賢下士。盜竊兵符,奪晉鄙軍而敗秦存趙,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76、韓世忠南宋時期名將,抵西夏,鎮方臘,敗金兵,多次上演以少勝多的奇蹟,足見用兵之精,黃天蕩之戰,他和夫人梁紅玉一起率領八千軍大敗十萬金兵。為嶽飛申冤被罷官。
  • 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5大名將,全是假的,你是否聽過?
    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了無數場戰爭,既然是戰爭。那肯定就會有驍勇善戰的名將上戰場打仗。說到名將我們就會想到《三國演義》當中的關羽和趙雲,這些人都是武力值滿滿,特別是關羽,關羽在和曹仁之間的戰爭中逐漸佔到上風。
  • 三國陳到不但武力超群還有極佳的軍事能力
    事實上,陳到本身的官職地位與名聲並不亞於歷史上頗為有名的蜀漢名將趙雲。與名將趙雲一樣,陳到也是以忠誠與驍勇善戰而出名的,並被命令統帥白毦兵這支軍隊。建興年間,陳到被任命為護軍、徵西將軍的官職,還被封為亭侯。公元226年,諸葛亮打算往北進伐,想將軍隊移動到漢中,於是就讓原先駐守永安的李嚴率兵駐守江州,留下當時身為護軍的陳到駐守永安。
  •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打仗最厲害的4位名將!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打仗最厲害的4位名將!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結束,這場艱難的抗日戰爭歷經14年,給全國人民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國軍在這些年的作戰中傷亡322萬多人、病亡42萬多,總計損失超365萬餘人。平民約有900萬人死於戰火,800多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1000多萬人失蹤,另有9500萬人成為難民。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眾多打內戰的軍閥開始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特別是抗日戰爭前期,國軍一直都是抗戰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