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1 從義大利戰爭到八十年戰爭:西班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2020-12-26 世界歷史大棋局

義大利戰爭和八十年戰爭,這是歐洲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兩場超長時間的歐洲大陸戰爭。義大利戰爭是從1494年開始至1559年結束,歷時約65年;八十年戰爭是從1568年開始至1648年結束,歷時80年;而這兩場非常漫長戰爭的共同主角都是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是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開始發家強盛的,到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則更是正處於如日中天的盛世時期。尤其是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帝國的查理五世還掌控著神聖羅馬帝國,幾乎是掌控了半個歐洲,是此時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此外在海外,西班牙帝國還掌控有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儼然是一個橫跨歐、非、亞、美五大洲的世界超級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

義大利戰爭是西班牙帝國在歐洲擴張中遇到的第一場大仗,他們的對手是法國。此時的法國已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國力也十分強盛,對外擴張的野心也逐漸顯露了出來,而富庶的義大利半島則不幸成了他們大規模對外擴張中的第一口獵物。實際上,西班牙帝國對於義大利半島也是十分垂涎,只是這次被法國先下了手,而後他們也迅速進發亞平寧半島。於是1494年開始,這場以西班牙帝國和法國為主的爭奪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義大利戰爭總的來說規模不大,雙方之間都是幾萬兵力和上百門火炮之間的對決,但因雙方之間均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因此,義大利戰爭便演變成了一場持續60多年的實力拉鋸戰。這場長達60多年的拉鋸戰雖然也有歐洲其他國家諸如英格蘭、奧地利、瑞士、奧斯曼帝國等國的參與,但大戰的主角依然是西班牙和法國。法國由剛開始的先發制人,到中期的與西班牙平分秋色,再到最後徹底落敗,經歷了一個先勝後敗的盛衰歷程。西班牙帝國則根據形勢後來居上,最終在1559年戰爭結束時,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法國則寸土未得。

義大利戰爭的不同結果給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也帶來了一個各自不相同的國家歷史走向,義大利戰爭結束後,由於戰敗法國陷入到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色彩濃厚的內戰紛爭之中,然而西班牙帝國卻也沒有因此而走上了國家愈發強盛的康莊大道。義大利戰爭長達幾十年的戰爭消耗也給西班牙的財政帶來了沉重性打擊,西班牙帝國不僅失去了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掌控權,而且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西班牙還加大了對各地的賦稅徵收,西班牙人民真是苦不堪言。尤其是當時處於西班牙帝國統治的尼德蘭地區更是難以忍受,尼德蘭地區由於富庶,其稅收能佔到西班牙帝國的一半,因此,西班牙便更加不餘遺力的對尼德蘭進行壓榨。最終,1568年,不堪忍受壓迫的尼德蘭人民終於爆發了起義,尼德蘭獨立戰爭就此正式爆發了。

尼德蘭獨立戰爭爆發後,西班牙帝國立即派兵鎮壓,於是,又一場長達八十年的拉鋸戰爭開始了。在這長達八十年的戰爭中,西班牙和尼德蘭兩方前後組織了數萬人展開決戰,英國和法國也在暗中支持尼德蘭。1581年,尼德蘭的北部7個州宣布脫離西班牙帝國而獨立,國名為「荷蘭」,不過尼德蘭南部的10個州則繼續被西班牙帝國掌控著。1601年7月至1604年9月之間,西班牙和荷蘭爆發了殘酷的奧斯坦德圍城攻防戰,這是雙方之間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之一。這場戰役,西班牙投入了約8萬人,荷蘭以及英國的援軍總計約5萬人。西班牙對荷蘭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圍城大戰,這場戰役最終以西班牙的慘勝而告終,西班牙死傷了近7萬人,而英荷聯軍也傷亡了近4萬人之多。

大戰結束後,1604年,英格蘭退出了戰爭,幾年後,1609年,西班牙和荷蘭也達成了為期12年的停戰協議。12年之後,這場戰爭與歐洲的另一場大戰三十年戰爭交織在了一起。但實際上,從1609年的停戰協議開始,便意味著西班牙帝國徹底的失去了荷蘭這塊風水寶地。戰後,荷蘭稱霸海上,成為了17世紀無可爭議的世界海洋霸主,而西班牙帝國則走向了衰弱,並在隨後的三十年戰爭中徹底失去了歐陸霸主的地位。因此,對於西班牙帝國來說,整個16世紀,西班牙為了爭奪義大利半島卻失去了富庶的荷蘭地區,這真不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相關焦點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新教諸侯籤訂了奧格斯堡宗教合約,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路德教獲得其合法地位,並得到歐洲公認,在這以後德國的封建分裂局面更加嚴重。新教諸侯聯盟同天主教諸侯聯盟長期對立甚至發動戰爭。而在帝國之外,這些封建主又不斷尋求歐洲各個盟友國家的支持,進行長期而激烈的較量,由此也發生了對近代國際關係有較大影響的戰爭,1618年的30年戰爭。
  • 圖書沙龍丨《海洋帝國的崛起:尼德蘭八十年戰爭,1568—1648》
    這本《海洋帝國的崛起:尼德蘭八十年戰爭,1568—1648》是天喜文化最近推出的新書,本書以普及性方式介紹了尼德蘭八十年戰爭史,生動地敘述了當時主要的歷史人物、決定性的戰鬥、戰爭的主要轉折點以及尼德蘭周邊的國際局勢,抽絲剝繭,給讀者展示了尼德蘭八十年戰爭的緣起、衍變和結果。
  • 法國和西班牙在南歐的爭霸戰—義大利戰爭
    從1494年到1559年,義大利戰爭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494—1504年。這一時期的核心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在義大利親法貴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軍隊穿越羅馬全境,經過米蘭公國和教皇國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沒有遇到各公國的認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羅馬教皇任命他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授職書後,便於2月23日開進那不勒斯城,阿拉岡王朝國王弗蘭第諾驚慌出逃。
  • 精羅落淚 羅馬又雙叒叕陷落了 義大利戰爭(3)
    ,戰爭再次爆發, 1527年,德意志西班牙聯軍擊敗在義大利境內的法軍。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和英王亨利八世籤訂了阿爾德爾和約,法國取回被英國佔領失地並結束英法戰爭,此階段的義大利戰爭到此才真正告終。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病逝,兒子亨利二世繼承法王。義大利戰爭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新上臺的亨利二世,會將戰局帶向怎樣呢?
  • 戰爭帶來苦難也帶來進步,在義大利戰爭陰影下,歐洲民族意識覺醒
    當時的義大利國立微小,經濟發展緩慢,但卻擁有廣闊的領土,這也成為他的鄰居西班牙掠奪他的原因。正所謂一發牽動全身,隨著西班牙開始進行侵略戰爭,其他國家自然也不能坐視不理便紛紛參戰,捲入了這場瓜分義大利的狂潮中。義大利戰爭還要從三個時期說起。
  • 是什麼導致15世紀到16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01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一場曠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成為歐洲歷史上一段揮之不去的陰影。有關義大利戰爭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歐洲的局勢和政治形態。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王位空缺,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西班牙王位
  • NBA播出時長位居第1,央視轉播NBA是不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2019年10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體育頻道發表聲明,決定立即停播NBA賽事轉播安排。隨後眾多與NBA合作的藝人紛紛發聲,終止與NBA的合作或不出席NBA中國活動。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僅僅過去了1年
  • 威尼斯在義大利戰爭中的外交
    在戰爭初期,威尼斯的政治作用與其它義大利城市國家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到16世紀末,威尼斯的地位就比較獨特:它是唯一沒有被其它大國控制的義大利城市國家;但是由於西歐列強控制了義大利的政治局面,所以在義大利各國的對外政策中,威尼斯就被降低為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 美西戰爭,一次重新洗牌的戰爭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宣布建國,一直到1783年在法國的幫助下才勉強迫使英國承認其獨立。當時的美國只是一個蕞爾小國,人口幾百萬,領土也不過密西西比河以東到大西洋沿岸,根本就不入歐洲列強的法眼。遠離是非之地的美國從十九世紀初開始,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沒有費多大代價,領土就擴大了好幾倍,向西一直擴張到了太平洋。以此同時,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也同洶湧的移民潮一樣一起向美國推進,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美國工農業迅速發展。到了1894年,在經濟領域美國已經超過了英國,位居世界首位。但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的中心,美國再富又能怎麼著?暴發戶誰看得起你?
  • 義大利「軟弱」的王朝統一戰爭
    民主派同人民群眾有著聯繫,因此知道人民的力量,想要進行人民革命戰爭。但是加富爾出身貴族,他看到的是革命戰爭的破壞性和對國家的威脅,因此希望通過王朝戰爭來統一義大利。但是撒丁王國的力量是不足以對抗奧地利這樣的大國,加富爾又寄希望於通過外交手段想依靠法國驅逐奧地利,從而使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
  • 近代戰爭10 拿破崙戰爭上:拿破崙天神降臨,兩敗反法同盟侵襲
    拿破崙戰爭,廣義上可以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在天才將領拿破崙的領導下,法國軍民與七次反法同盟之間的戰爭,時間從1792年開始到1815年結束,前後持續了共約20餘年。
  • 西班牙帝國之殤!連綿不絕的戰爭毀掉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帝國的對外戰爭 西班牙帝國先是為了瓜分義大利地區發動了與法國人的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之後為了平定德意志地區的農民起義和新教諸侯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但歷史幾乎只是由戰爭和戰爭英雄構成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不久前。難怪新的「非英雄」世代更願意轉向其他主題。希羅多德的接班人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已經質問了戰爭的誘因和緣由,而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打了27年,也接近30年了。隨後,在這種觀點下,一項新的歷史學的和平研究重新聚焦歐洲戰爭,但現在的目的是,通過研究戰爭的原因來幫助人們避免戰爭。
  • 第九十三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下)』
    這次戰役在歷史教科書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勝利的榮譽理當完全歸功於這位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將軍之一。 而帝國聯軍方面,在要塞內防守的兵力有1.5萬人,用於解都靈之圍的兵力為4.2萬人。找到對方破綻後,歐根率領不到對方一半的兵力,勇猛出擊,奧軍死傷三千,但法軍終於崩潰,總司令馬爾森元帥戰死當場,死傷被俘上萬。都靈戰役後,法國在義大利上百年的勢力徹底瓦解[1]。
  •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從1450年到1600年,歐洲人口增長一倍,而軍隊人數則翻幾番地增長(詳見下表)。到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主要國家的總兵力之和達到一百萬,其中來源於德國的士兵佔近一半。義大利戰爭時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壘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減,後來發展成更複雜堅固的稜堡防禦系統。八十年戰爭(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軍隊在尼德蘭的荷蘭省幾乎寸步難行,就是因為這種城堡遍布荷蘭。三十年戰爭不乏著名的野戰戰役(白山戰役、呂岑戰役等),但是各國軍隊無不在功城(防)戰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進攻武器和防禦手段的互相競爭導致歐洲軍費猛增。
  • 近代戰爭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普奧對決,英法爭霸,歐洲群雄大混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它爆發於1740年至1748年之間,是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之後的又一場歐洲洲際級別的超級大混戰。
  • 克裡米亞戰爭:現代化戰爭的開端
    克裡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也是拿破崙戰爭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在俄羅斯又被稱為東方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主要在黑海沿岸的克裡米亞半島。
  • 崛起之戰:19世紀美利堅與西班牙的戰爭(下)
    導語:前文介紹了美西戰爭爆發前的歷史背景、導火索,本文將進一步介紹美西戰爭的經過、結果以及歷史影響。1.菲律賓是西班牙在東南亞的殖民地,1898年5月1日,美國駐亞洲的海軍指揮官杜威按密令從中國香港出發,於拂曉時到達菲律賓的馬尼拉灣,向西班牙駐菲律賓的海軍艦隊發起攻擊,由於實力懸殊,在短短的7個小時之內,西班牙的海軍艦隊就被美國海軍艦隊全部殲滅。西班牙艦隊被殲滅後,已經沒有實力再與美國對抗,不久之後,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駐軍就向美國投降。
  • 西班牙內戰:發生在西班牙土地上的國際戰爭!
    「半個西班牙死掉了」世界各地的人,在西班牙的國土上,進行國際勢力和意識形態的對決。而每一顆炸彈,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最後,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滿目瘡痍,無數屍骨。沒有人確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內戰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